【导语】“我啊我啊是我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家风故事征文六年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家风故事征文六年级,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家风故事征文
耕读传家,行稳人生每一步
我从小跟着姥爷姥姥长大,从记事起,姥爷家就是现如今的模样:黑漆大门的门楣上用瓷砖拼了四个大字——耕读传家。这四个字也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在心里形成深深的烙印。
姥爷的农活做得是极好的,从耕地、播种、除草到收割,整套流程都堪称是村里的典范,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我,自然耳濡目染接触了不少。记忆中最深的一项农活就是给谷子间苗和除草,这是一项极其需要耐心又极其琐碎的工作:全程需要蹲在地上,拿一把二三十公分长的铁质小锄,在一排谷子苗中挑选出长得茁壮的几颗,按照一定间距留好,其余全部拔掉,再拿小锄翻松谷子苗旁边的地,过程中不可把留好的谷子苗锄掉,而且往往一个人要照顾三垄。通常才干一会儿,腿就蹲得麻了,而且速度很慢。往往觉得自己干了不少活儿,但一眼向后望去,发现其实没有前进多少步,沮丧和失落感就会纷至而来。
每到此时,姥爷总会说:“干这种精细活儿要有耐心和韧劲,脚踏实地,不必总抬头,干着干着自然就向前去了。”当时听的时候并没在意,可是每次遇到事情,总是会想起他讲的这句话,暗暗告诉自己每临大事要有静气,沉稳耐心不焦躁。伺候庄稼是这样,待人接物更是这样。
除了干农活,读书就是这个家庭的另一件大事了。我妈是老大,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让两个舅舅上学,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在村里干活领工分了。妈妈辍学的时候,姥姥和姥爷是有愧疚的,姥姥不止一次地说过,妈妈天资是不错的,而且很要强,如果家里条件好,完全可以读出来。也正因为此,两个舅舅的求学之路比较顺利。
当时村里的普遍情况是,每个家庭都做两手准备,如果学习好就让上学,能考得上大学是造化,考不上就回来种地或找个工作;如果学习不好就完全看孩子,混个初中或高中文凭了事。大舅第一次高考失利了,是选择复读一年还是直接工作成为他人生关口的一次抉择。虽然姥爷姥姥极力支持他去复读,可懂事的大舅一直也没有提出要求,只是每天默不作声地干着活儿。
大舅最终放下了包袱,如愿考上了大学。在大舅的榜样引领下,二舅也一路读书读了出来,我们家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之家”“上学之家”。这在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处,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执着、坚韧地践行着内心的“耕读之道”。
去年春节,大家团聚在一起谈起“家风”这个话题时,二舅深情地说:“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耕读传家。”耕读传家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要教人向善,要引导人走向正途,干活的人要认真工作、踏实上班,读书的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第二层意思是每个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虚此生,不虚此行;第三层意思是要把良好的传统传承、发扬下去,每一代人都有新的进步、新的发展。
现在,我已走上工作岗位7年有余,也已有了下一代,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在我心中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现在早已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躬耕于黄土地上了,但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境况何尝不是另一种耕作:对待工作,保持耐心、细致,富有韧性、脚踏实地,牢记忠诚、干净,不好高骛远,认真走好每一步;对待家庭,切实担起儿子、丈夫和父亲责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力维持家庭和睦,携手向前;对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升解决问题和干事创业的水平。
篇2:家风故事征文
我每次去老家---富阳区大源镇蒋家村,爸爸总是会带我去看望一个终年躺在床上的阿太,看见阿太躺床上,我总是会问:“爸爸,阿太为什么要躺床上啊?”可爸爸总是说:“阿太的脚不好了。”“脚为什么不好啊?”我问。爸爸总是不说,可这次,爸爸终于跟我说明白了。
前,爸爸的小奶奶,也就是我的阿太,在一次下楼时,一不小心,脚底一滑,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脚。这一摔,阿太就在床上硬生生地躺了20年,以后的吃喝拉撒睡就都在了这张床上。从那以后,阿太的体重也从以前的150斤降到了现在的50斤。在这20年里,自从我的阿太摔断腿后,爸爸的小爷爷也就是我的男阿太就再也没有出远门过,即使要出去也是当天去当天回,因为女阿太身边离不开人,他必须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照顾她。我的阿太有4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当时4个女儿都嫁人了,儿子在杭州读书。所以家里的一切都要男阿太关心照顾。为此,阿太的'三女儿虽然嫁在了里山,但她却带着一家人住在了娘家,工作也找在了大源,两个孩子也在大源读书,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助男阿太照顾女阿太。
在每一次过年时,阿太的三女儿也就是我的姑婆一家是要回里山去的,但是姑婆总是早早地准备好年夜饭,跟阿太们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再回里山,而姑丈也没有一丁点怨言并且非常支持。阿太的其他几个女儿平时也总是会回来看看,帮着搞卫生,帮着洗晒衣物棉被什么的,所以每一次走进女阿太的房间里,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病人的房间,因为里面很清爽很干净,一点异味也没有。尽管女阿太现在耳朵不大好使,但是男阿太、姑婆、小爷爷和姑丈们都会大声跟女阿太聊聊天,而小辈。
以前,我很不孝敬长辈。一次,爷爷在看电视,我正在旁边写作业,所以呢,我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一听到难听的戏剧声,心里就像有几只小蚂蚁在挠痒痒,我想都没想就冲爷爷喊道:“哎呀,你能不能不要在这看电视,好不容易想到了这道题的答案,被你这电视的声音吵得又忘了怎么写了!”爷爷听后,急忙关掉电视,抱歉地说:“那不好意思,打扰你了。”我虽然没有再说什么,可心里还是气鼓鼓的,不停地在怪爷爷不好。爸爸知道了这件事,便来教育我。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怎么能冲爷爷发脾气?他是长辈,我们都应该孝顺长辈,百善孝为先吗?黄香温席的故事听过没有,黄香才九岁,就知道孝顺父母的道理,天气炎热时,他会给父亲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把吸血的小虫赶走,让父亲睡得好。
天冷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让父亲的被子变温暖,让父亲睡得香,你要向他学习,以后一定要孝顺长辈啊!”我恍然大悟,决心以后改掉顶撞长辈的坏习惯。现在,我努力抑制自己,对长辈有礼貌,不发脾气了。就算长辈做错了什么,我也不会斤斤计较,我还能主动帮助长辈做一些家务活。我已经意识到自己进步了,高兴极了。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想一想,长辈们都那么疼爱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呢!
篇3:家风故事征文
每个人的家都有家风和家训,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我的爷爷奶奶从小就教育我要尊敬老师、长辈,团结同学,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爷爷奶奶及祖宗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定为家训,教导我们要谨记。
爸爸从小给我讲《狼来了》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在山坡上放羊,他感觉到很无聊,所以就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赶快上山来看是怎么问事,结果什么事请也没有发生。第二次狼真的来了,他再次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村民们在也不相信他了,羊全被狼咬死了。读完这个故事,我决定做了一个不说谎、诚实、守信的人。
家风家训故事优秀的征文篇小时候睡觉之前妈妈总会给我讲故事,许多以勤俭为主题的.故事我都铭记在了心里。每当看到爸爸妈妈在家中会把线头、破布都捡起来收集好,我就会疑惑这是为什么,直到以后几次看到姥姥给我们送来了漂亮的装饰品,看到了它们的结构,我才明白了:爸爸妈妈是要把生活中的一些小东西收集起来,给姥姥在处理一下回收利用,让家中更美丽。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勤俭节约,因为在节约时我会觉得我也是能做有价值的事情,心里很甜很甜。对于只过了几天剩菜剩饭我们也不会丢掉,而是给楼下的流浪猫、狗,让他们能吃顿饱饭而又不浪费。
在这家庭文明守则的监督和管教下,我们一直和谐融洽、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篇4:家风故事征文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丫,拥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虽然不算高,但也算很努力的生活着。如今他俩早已“解甲归田”,过上了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有次与父亲谈起家风,父亲说:“家风并不是种具体的可以描述的东西,它就像是我们所在的`城市一样,于无形中陶染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家族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到“家风”二字,我时常会想到父亲,他为人正直、善良、节俭,而他的廉洁自律最让我信服。
父亲作为知青下放黄梅,经过努力考进航校,后进入二航局工作,这一干就是40年。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上初一时,父亲由于工作调动关系,去了一个新成立的公司,作为人事部经理,自然很多“亲戚”联系了过来。印象中,父亲每次都是很客气的接待客人,认真而又严肃的将招录要求进行一一讲解,红着脸拒绝所有“开后门”请求。
记得有一次,家中一亲戚带了一份并不算贵重的礼盒,由于父母加班未归,我手痒拆开后发现是一盒进口点心,平时家庭节俭,自然是趁着父母不在拆开品尝,结果可想而知,父亲很少发脾气,而那次却狠狠的教训了我。随后带着我买了同样的礼盒送还回去。归途中,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父亲向我说了很多,有原则、有制度,十二岁的我自然是听不太明白,但父亲说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两句中华俗语,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如今的我也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拼搏着。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做人一定要自律,自律才能成就自己”的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根植于我的内心。
每次我从家里出发到项目去,父亲都会找各种理由送我出小区,这一段路不算长,却饱含着“千叮咛、万嘱咐”。出院子后,我也会目送父亲回家,看到父亲穿着我“淘汰”的衣物和略有驼背的样子,脑海中想起的不是朱自清的《背影》,而是从小到大我父亲教导我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好似“春雨润物”般沁润进了我的生命,无需过多的言语,却也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它鞭策着我,激励着我,也改变着我,变得更加自律、更加坚定。
篇5: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说说我们家的家风,虽然,我是一个留守孩子,但是,我的爷爷奶奶从来就没有因为我的父母不在我的身边而娇生惯养我。
爷爷经常对我说:“勤劳俭朴、勤学好问、诚实为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奶奶经常告诫我说:“饭要自己吃,地要自己扫,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爷爷奶奶的教诲,使我从小就懂得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渐渐地,我也养成了勤劳俭朴、勤学好问、诚实为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我一直认为:家风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风气;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言的嘱托、无痕的传承,是最基本、最经常、最具有影响力的正能量教育。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爷爷就教育我说:“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跌倒了要自己学会爬起来,不能埋怨自己前面的路途不平坦,只能责怪自己走路不小心”;奶奶说:“只有你自信、自尊、自强,你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永远做自己的主人”。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学会扫地,我学会了管好自己,自己洗脸,自己洗澡;有时还帮助爷爷奶奶择菜扫地,我们家有一个好习惯就是自己的碗自己洗。说到洗碗,还有一个小故事,听妈妈说:“在我和爸爸结婚的头一天,我吃完饭就习惯的把碗放在水池里,这时你爸爸走过来说:‘我们家的习惯是谁的碗谁洗,从今天起你也应该自己洗碗了。’从那时起我就不在把碗放在水池里了。”一直到现在我们家里人都是自己洗自己的碗,包括我也不例外。
我认为:家风始终是靠家人的影响和自己的自觉养成的一种好的习惯;我们家的家风还要求我尊老爱幼,不能随便直呼辈份高的人姓名;我们家的家风要求我要做到以礼待人,常言道:礼多人不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们家的家风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诚实善良、勤俭持家、勤奋好学、。”爷爷奶奶就对我说:“做人要诚实善良,不说谎话,诚实善良是做人的第一要素。”
爷爷奶奶经常教育我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我的爷爷奶奶从来不讲究吃和穿。奶奶经常说,“做人一定要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常言道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要受穷”。如今爷爷奶奶都退休了,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足,却极少见爷爷奶奶买新衣服,姑姑平时给爷爷奶奶买一件好衣服爷爷奶奶总会说:“买那么贵的衣服干什么,好害不都是穿吗?”爷爷奶奶经常说:“即便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节衣缩食,没有必要讲这样那样的排场。”
爷爷奶奶就是我们家里的一面镜子,他们每天都会告诉我要节约用水用电,他们说:“节约要从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我们家的节电方法:床头灯、房厅吊灯都用的是白炽灯,并且加装了调光节电装置,爷爷奶奶经常说:“离开房间,随手关灯”;我们家的空调的温度设定都是恰当即可,在家用空调在制冷时,爷爷奶奶说:“设定温度高2摄氏度,就可节电20%”;在节约用水方面:在刷牙的时候,爷爷奶奶经常告诉我说:“用口杯接水后,关了水龙头再刷牙”;我们家还把淘米水用来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于浇花,擦家具;洗衣机漂洗衣服洗涤水用来拖地、冲坐便器;爷爷奶奶经常嘱咐我说:“洗澡时掌握调节冷热水比例,不要将喷头始终地开着,更不应敞开用水,淋浴要抓紧时间,全身淋湿即关喷头,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冲洗干净”;爷爷奶奶经常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是呀!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态度。爷爷奶奶的教导,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再好也应以“俭”持家,因为俭以养德呀!
我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主要精神、作风、品质的体现。好的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幸福、和谐、美满、昌盛的法宝。作为家庭一员的我,应当成为一个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发扬者,使良好家风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篇6: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篇7: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不知何时起,自己总在不知不觉间想起儿时的快乐时光,慢慢的感受自己长大,从一个小小的山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自己如同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一样远离的农村的安静,走进了城市的喧嚣。但没有改变的是自己山一般的坚毅性格,和水一般的随和善良,因为这是家乡的山水赋予我的。
走进大学的校园里,感受这浓厚的文化气息自己如同飞入林中的鸟儿一般自由自在的翱翔,每天在教学楼中穿梭,往返于图书馆和教学楼中奔跑,生怕自己追不上同学的脚步,也为了自己一点点骄傲的尊严。同时,我发现了大学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是一个人对学习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和花样繁多的社交活动。对于一个刚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陌生,在现实生活的挑战面前,我没有低下自己的头,而是选择了坚强面对。同时也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把自己的问题和父亲讲述了一番。不久就接到了家里的回信。打开信封,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张泛黄了的信纸,心中疑惑不解,家里应该有我上学时留下的稿纸啊,这份信到底是写了多久。仔细品读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这是爷爷写给爸爸的家书。
“已收到你的来信,部队生活虽然苦,但你要坚持下来,首先做一个合格的人,然后再做一名合格的兵。争取年底入党,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我和你妈不用你挂念,家里一切都好,时时刻刻记住,你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士,保重!”
读完这封信,我知道了父亲想要对我说的话,看着这泛黄的信纸,我知道这份家书被父亲保存了很多年,父亲18岁当兵,如今已过天命之年,这份信足足保存了三十年之久。让我读后感触良多。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这份信给我树立了优秀的榜样。老爸是一个优秀的中国海军,我努力的方向就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当我从师范学院毕业的那天,我把这份泛黄的信完整的保留着送给了爸爸,并且高兴的告诉他我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父亲看着我欣慰的笑了,他知道这份信他留对了,而且还要继续保存下去。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一个农村老党员对子女的尊尊教诲。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这封家书不仅仅是我前进的指明灯,也是家里每一个人的风向标。20xx年姐姐考入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父亲也是在给姐姐写信的时候把爷爷的家书放了进去,当然了,父亲的用意很明显,他用爷爷的教育他的方式在教育这自己的子女。
父亲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从部队退伍之后就在乡镇企业做了一名优秀的采买员,用自己党员的优秀作风为企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单位的带头人,是业务核技术骨干,遇到危险困难他都带头向前冲,当收获荣誉是他总是先人后己。身教胜于言行,父亲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去时时刻刻铭记党的章程,践行者党的方针,用自己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同事们都积极入党,姐姐也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在大学期间,姐姐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区队第一名,当她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父亲总是笑呵呵的告诉姐姐,做一名清廉的人民警察,首先要做一名清廉的共产党员。时刻保持着党员的纪律性。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姐姐微笑的答应着,同时也用行动证明着自己践行了父亲的要求。姐姐在大学期间不仅品学兼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互助活动。从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到一个共产动员的蜕变不是三年时间就能够做到的,但姐姐完成了。大学毕业姐姐从事了人民警察这个神圣的职位,同时她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姐姐的工作岗位上获得了诸多荣誉,多次作为优秀党员代表做报告。电视上常有姐姐的身影,爸爸的期待她做到了。
当姐姐大学毕业了,我们家里就是四名共产党员了。爷爷、爸爸、妈妈、和姐姐。在这个党员之家里,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从大学毕业,我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党员积极分子,我用实际行动践行者党员的责任与义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光荣的人们教师,我感受着家风对我的影响,同时接着家风的影响去感染我的学生。“严于律己”、“自立自强”作为班级的班训,在平时教学中我和学生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一起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其实,对于家风,所涵盖的范畴还是非常之广,如果一一道来,纵使是千言万语都难于全述。但每个家庭的家风内容,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部分传统美德。如古人总结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等,几千年一直传承至今,已被人们视为人生信条。
俗话说:家风纯,社风正。所以,只有好的家风家训,才会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
篇8: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过,廉洁是一种幸福,不贪不占,遍体轻松,心地坦然,办事踏实。本意是教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严于律己,廉洁从政,用优良作风和实际成绩取信于民。而这也可以提醒我们要时刻做一个廉洁的好公民,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廉洁故事,往往会给人以启迪,发人深思。
那是去年暑假的事了,我因为粗心大意,把随身携带的小包弄丢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去上跆拳道课,在女厕所换完道服,一不留神把小包落下了,直到下课才发现。怎么办?那里面有一部手机、一些现金、上游泳课的学生卡和图书卡等重要物品。万一找不回来,将会造成很多麻烦。经过我和同学的彻底分析,认定是被人捡到了。可怎么办呢?我突然灵机一动,既然手机在包里,那捡到的人肯定听得到,如果我们打电话过去,不就能要回来了吗?说着,我急忙借同学的电话打了过去。可听到的是:“对不起,您所拨打的号码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这可把我急坏了,同学说:“你这是新买的手机,还有现金,人家捡到了一定不想还呢。”听到这里,我十分失望,更害怕回去会被父母责骂。
回家后,我不肯放弃,又一直打,可还是无人接听。就在晚上,我进入梦乡时,突然,电话响了,一接,原来是捡到手机的人。原来,捡到手机的是和我同一楼学绘画的小女孩,一开始是她奶奶接的电话,但是她奶奶不会使用手机,不知道如何接听电话,后来小女孩的母亲知道后打了过来,并跟我们约好见面的时间,以便将丢失的物品当面还给我们。我真是很高兴,丢失的.东西失而复得,我暗暗告诉自己,自己也要向他们学习,洁身自好。
记得两年前,奶奶生病了,需要住院治疗,经诊断需要立即实施外科手术。考虑到社会上传言给主治医师送红包可以让医生更尽责地为病人做手术,大伯特地精心准备了一个红包给主治医师送去,然而没想到却被奶奶的主治医师严辞拒绝了:“你为什么送红包给我?是不信任我吗?如果收下了你的红包,我怎么能静下心来好好做手术?如果你信任我,就把红包拿走!”听到这番话,大伯惊呆了,只得暂时放弃了送红包的念头。结果是,奶奶的手术做得非常成功,出院后身体复原的很快,全家人都打心里非常感激这位医生,给他送去了锦旗。同时我们也打心眼里敬佩这位廉洁的医生,有着非常优秀的职业操守。
其实发生在我们周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使我们生活的坏境更美丽、社会更和谐。
★ 家风家教征文
★ 九年级晒家风征文
★ 我家家风征文主题
家风故事征文六年级(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