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一语封太子名人故事

时间:2023-09-13 03:42:14 作者:魔仙小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魔仙小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汉武帝一语封太子名人故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汉武帝一语封太子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汉武帝一语封太子名人故事

汉武帝一语封太子名人故事

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是一个很有建树的皇帝,也是继秦始皇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史称其为“雄才大略”。他的机敏聪慧和卓越才华,在小时候就已充分地显露了出来,读完本故事,就可窥见一斑。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生母为王皇后。

刘彻出生时,他的母亲仅是汉景帝的一个美人。当时景帝还有个爱妃叫栗姬,地位在王美人之上,生子刘荣。刘彻幼而聪明,两岁识字,三岁懂诗文,到四五岁时,便开始读史书,知道了不少历史故事。他讲起故事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很得景帝喜欢。

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刘启本想立刘彻为太子。但当时栗姬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得封太子,对景帝特别情意缠绵,取得景帝的宠幸,曾于枕边亲许立她的儿子刘荣为太子。现在因不便食言,只好立刘荣为太子,封刘彻为胶东王。这年,刘彻年仅四岁。

刘荣被立为太子后,景帝的姐姐长公主有意联姻,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给刘荣,但遭到栗姬的拒绝。长公主感到丢了面子,对栗姬十分痛恨。王美人知道后,便领着刘彻去对长公主说:“栗姬真是不识抬举,这样门当户对的姻缘竞不同意,真是可惜。”

长公主气愤地说:“不就是因为她的儿子封太子了吗?有什么了不起!她既然如此看不起我,今后非找个机会羞辱她一顿不可!”

长公主平时也很喜欢刘彻,此时忽地把话锋一转,顺口说道:“干脆我们两家结姻好了,让小彻做我的女婿!”

王美人却显出一副十分惋惜的样子说:“那我可是巴不得呢!只可惜小彻不是太子,怕委屈了阿娇啊!”

长公主说:“太子废立,乃为常事,栗姬既然因得立太子而趾高气扬,那我就干脆给皇帝说一声,把她那个太子给废了,立彻儿做太子。”

王美人高兴地说:“只要阿娇不怕委屈,那他们的亲事就这么定了。”

长公主说:“一言为定,彻儿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第二天,长公主便将刘彻和阿娇联姻的事报告了景帝。景帝吃惊地问:“你不是已经准备将阿娇许配给太子了吗?”

长公主尚未回答,王美人走了进来。长公主见刘彻跟在王美人身边,遂过去将他抱在膝上,半开玩笑地说:“小彻,姑姑给你说个媳妇好吗?”

刘彻当时年只五岁,又见有不少宫女在跟前,便笑而不答。

长公主会意说:“既不吭声,那就是同意了!”长公主说着,顺手指了一个宫女:“娶她行吗?”

刘彻看了看,笑了笑,摇头不语。

长公主又指着另一个宫女:“那就是同意娶她喽?”刘彻仍然笑了笑,摇摇头。

景帝不耐烦地说:“别逗他了,一个五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婚事!”

长公主不理他,随后把阿娇拉了过来,对刘彻说:“把阿娇给你做媳妇好吗?”

其实,长公主和王美人虽然商定了婚事,但刘彻却还未见过阿娇,如果他再一摇头,这门亲事就算吹了。为此,王美人捏着一把汗,长公主也心中没底,深悔不该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自己一时莽撞,出了如此下策。所以,她们都紧张地看着小刘彻。

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刘彻一听是阿娇,竞高兴得连连拍着小手说:“很好,很好,我要盖一座金屋给她住!”

众人一听,无不惊得目瞪口呆,最高兴的当然是长公主。她哈哈大笑着对景帝说:“好一个‘金屋藏娇’,这不是命中注定的'吗?”

景帝惊奇之余,也不由得心中嘀咕:彻儿小小年纪,不喜他人,独喜阿娇,如不是天意,哪有这样的巧合?一个“金屋藏娇”,竞出自五岁孩童之口,他也觉得此儿出语不凡,因此越发喜欢刘彻。于是,便当场拍定了这门亲事。

然而他们哪里知道,昨日王美人和长公主议论婚事的一番话,已经被出来游玩的刘彻碰巧听了去。至于娶不娶阿娇,他似懂非懂,但他知道,有了阿娇,就可以得封太子。他将此事牢牢记在了心中。今日,他见景帝当场拍板同意这门婚事,便感到自己封太子的事为期不远了。

果然,自从这门亲事定下之后,长公主便经常在景帝面前诋毁栗姬,称赞王美人,使景帝渐渐疏远了栗姬。栗姬受到冷落,却满不在乎,她觉得儿子已立太子,皇后是非己莫属了。王美人见栗姬受到冷落,便趁机对景帝格外体贴。所以,当长公主再次称赞王美人如何贤惠,刘彻如何聪明、懂事的时候,景帝感到十分顺耳,改立太子之心,也随之油然而生。

公元前151年十一月的一天,景帝毅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栗姬得讯,如雷轰顶,尔后忧愤交加,一病不起,没过几天,便呜呼哀哉了。接着,景帝于公元前150年四月,下诏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彻时年六岁。

母以子贵,随后,王美人也被立为皇后。

篇2:汉武帝语与太子的故事:营营青蝇止于何处

历史上有狠心人,也有黑心人。狠心与黑心,看似不同,实又相通,都是厉害角色。正所谓无毒不丈夫,没有一股狠劲儿,恐怕很难成功,没有一颗黑心,心中的嫉妒、愤怒、恨就“无处”发泄。由此可以看出,狠心人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由下的黑手,黑心人则是为了一个“见不得人”的愤怒下的狠心。狠心人让人恐怖,黑心人则让人厌恶,如同营营青蝇,挥之不去,见缝就叮,随时给你吐一口细菌痰。

今天讲一讲汉武帝皇太子被黑的事。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四处开疆扩土,敢于用人、敢于决策,建立了不朽的千秋大业。但是,与任何伟大人物一样,光环的背后总有阴影,公元前89年,汉武帝借桑弘羊等人请求在轮台屯田戍兵的上书,下了一道诏书,对因自己拜神求仙、四方巡游、连年征战等对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进行了深深的自责。汉武帝有六个儿子,长子刘据(前128年—前91年),生母是卫子夫(卫青的姐姐),公元前122年立为太子,又称戾太子。戾太子与汉武帝性格不同,偏文静。

因为父子性格不同,有人认为汉武帝不喜欢太子,为此,汉武帝对卫青(皇太子舅舅)说:“我们汉家刚刚起步,很多事情处于草创阶段,加上外有强敌,我不建章立制,后世子孙无法可遵,我不四处征战,天下不安,如此以来,只能劳民伤财。如果后世子孙还继续跟我学,那就跟秦朝没啥两样了。太子敦重好静,守文之主,必能安定天下。”这是汉武帝听说太子心有不安,特意让卫青给传话,可见汉武帝对戾太子还是相当的信任。

汉武帝一生迷信神仙鬼怪(直到晚年才醒悟)。公元前92年,汉武帝住在建章宫,看到一个人带剑进了中龙华门,意识到有危险,让人捕捉,最后没有逮到。经此一事,汉武帝疑神疑鬼,巫蛊事件开始出现。所谓巫蛊,就是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人最怕死,皇帝也不例外,加上汉武帝迷信,黑心苍蝇终于有缝可以叮了,只要跟谁关系不好,就诬告他用巫蛊之术诅咒皇上,让你有理说不清,一顿暴揍只能招供。

卫青去世后,太子没有了大将军舅舅的依靠。追随太子的人越来越少,有的不但不追随,还可劲儿构陷太子,以防太子登基后对自己秋后算账。公元前91年,太子给皇后请安,多呆了一会儿,“移日乃出”,就这么个事,竟然被黄门宦官苏文诬告,说太子调戏宫女。汉武帝为此给太子宫增加宫女,为此太子与苏文等宦官产生矛盾。

汉武帝有次白天睡觉,估计就是午睡吧,做了个噩梦,梦见数千人拿着木棍要打自己,吓醒了。江充趁机进言,说这是巫蛊造成的,有人在诅咒皇上。这还了得,汉武帝命令江充成立专案小组,专门治理巫蛊,到处发掘小木人儿,一时坐巫蛊死者数万人。江充自认与太子皇后有矛盾,为防止太子继位后于己不利,谎言宫中有巫蛊之气,在后宫、太子宫挨个挖掘小木人儿。江充说,在太子宫挖到的最多,还有帛书,这下事大了。江充满嘴乱喷,太子有理说不清,被迫之下只得起兵,杀江充等人,构成造反事实。汉武帝大怒,派丞相刘屈牦率兵平乱,一直把太子追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太子自杀,皇后自杀,此事才算了结。事后汉武帝相当悔恨,族杀苏文等人,特立“思子宫”,被人离间的滋味相当难受。

父子之情至深,然而又最微妙,如果在皇位继承之时被黑心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戾太子就是个典型案例。但话说回来,这事还得怪罪到汉武帝头上,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其实古人就已经明白这一点了,请看诗经是怎么说的:

诗经·小雅《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所以,千万别中了青蝇黑心小人的奸计。

作者:Yu

公众号: 资治通鉴读书会

篇3:李广为何难封的名人故事

李广为何难封的名人故事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曾随皇帝出行,冲锋陷阵抵御敌寇,深得文帝赏识。文帝曾言:“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候岂足道哉!”在文帝看来,若生在高祖时代,李广当个万户候不在话下,可事实是:李广难封。

这就不免有些奇怪了,一个才气无双、能搏虎射石的将才怎么就终未封侯却含恨而死了呢?细观史书,便可瞧出些端倪。

文帝文治,景帝倡和,直至武帝,汉军才能酣畅淋漓地与匈奴打几场。可是汉军的作战策略经年不变,长久下来连匈奴人也能估摸到几分,若想打几个漂亮的胜仗,靠蛮力是不行的。可要命的是,一腔热血的李广仍是囿于俗招,没有多少变通。与整日草场驰骋、与马为伍的.匈奴军队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若有当年上郡追击匈奴射雕人偶遇敌军数千骑兵之时的机敏,有当年下马解鞍骗得匈奴兵撤走时的冷静沉着,又怎至于接连失利,履战败北?

自恃勇猛不知变通,这是其一。其二,性格所致,李广的性格算不上轻狂,也算不上放旷,有种武夫的倔劲,越老越倔。虽两鬓斑白,仍再三请求随卫青、霍去病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经不起请求,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可这一去,有去无回。顾其年老,大将军卫青命令李广与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可李广不干,先是要求改调令,后满心恼怒地带兵出发,因迷路导致计划落空,回到军中以自刎谢罪。迷路并没有错,可试问——一个恼怒的将军能对寻路抱有多大的认真?一个临死仍怪天意却从未发现自己不是的人竟也值得老少,不论识与不识都为此落泪吗?将失败归咎于天意,便是其三。

李广如此认为,后世亦如此认为。王维就曾言:“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缘身数奇。”可是打仗靠的是实力,有没有运气是次要的,有没有胆谋才是重中之重。后世文人多以李广自喻,这真是大错特错。李广之所以难封,其四,便是无才。

对此惟有少数人看得最清,黄淳耀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李广非大将之才,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王夫之也说:“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文。”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么“惜哉名将,天下无双”,如果武帝时代汉军里全是这般才能的将领,还谈什么横扫匈奴一雪前耻,还说什么治世千秋大汉煌煌。

李广难封,是史实,也是事实。

篇4:刘晏少年《东封书》被封官名人故事

刘晏少年《东封书》被封官名人故事

刘晏,字子安,出生于公元7,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理财家,也是一代名相。他初为夏县县令,后补温县县令,又迁侍御史;唐代宗即位后,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他先后担任理财官二十余年,改革漕运,整顿税制。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极度困难,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他又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为恢复和发展唐代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代宗在谈到刘晏的才华时曾称赞说:“刘爱卿,你就是朕的酂侯啊!”西汉萧何被封郧侯,唐代宗把刘晏比做萧何,可见刘晏当时在朝中的威望。

刘晏的饱学多才,是他自幼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结果。本书所撰写的故事表明,他的卓越才华,在他的少年时代就已经充分显露出来了。

刘晏出生在一般官员家中。他的父亲刘知海,出任过武功县丞,虽然官职不高,但酷爱读书,精通史籍,即使从政期间,也是手不释卷。他深深懂得,自古以来,凡是能干成大事业的,都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故此,他对刘晏的读书学习当然是抓得早,抓得紧。

刘晏刚会说话,父辈们就教他识数、认字,到三四岁时,便引导他背诗作文;到五六岁时,便开始教他读经典著作了。刘晏天资聪颖,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看到了读书的重要,也看到了长辈们对他的厚望。为此,刘晏心中非常感动,学习也很用功。他六岁时,和祖父住一个房间,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为了不影响老人睡觉,他在书桌上放个凳子,把油灯放在凳子底下,四周用衣服挡住光线,把头伸进去读书、写文章。即便如此,由于老人睡觉轻,仍然常常被他惊醒。后来,他干脆提出自己住一个房间。开始,祖父担心他无人照料,后在他苦苦央求下,勉强同意了。

就这样,刘晏用三年的'时间,读完了《春秋》、《国语》、《尚书》、《史记》和《汉书》。他的文章富有文采,在当地小有名气。公元722年春,刘晏以饱学多识和文才出众考中了“神童科”,时年七岁。

公元723年,也就是刘晏八岁那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五岳中泰山最高,古代帝王到这里所举行的祭祀活动叫封禅。筑坛祭天叫“封”,辟基祭地叫“禅”),当玄宗行至曹州作短暂停留时,刘晏特地写了一篇《东封书》,由他的父亲刘知海领着来到皇帝行营,亲手献给了唐玄宗。

这是一篇颂扬玄宗治国功德的礼赋,不仅立意新颖,文笔流畅,而且用词精当,文采出众。加之唐玄宗本人好大喜功,看后当然兴奋不已,连连称赞。但他回头一想,虽然早就听说有个叫刘晏的,年少有才,七岁考中“神童科”,却不相信这么一篇气势雄浑的礼赋,竟然会出自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之手。为了证实这篇礼赋是否真是刘晏所写,便吩咐宰相张说出个题目,当场进行测验。

张说知道刘晏是个神童,对其不免有些偏爱,不想把题目出得太难,以免在皇帝面前出丑,于是便出了个简单的题目让刘晏回答,谁知刘晏不假思索,张口便答了出来。张说见刘晏答得如此流利,不由大奇,于是,又出了一个较难的题目,刘晏仍流利地答了出来。接着,张说又出了质疑问难的题目,刘晏依然对答如流。

张说甚是高兴,遂向玄宗庆贺说:“我朝出了这样一个奇才童子,真是国家兴旺的好兆头啊!”

玄宗听了,越发高兴,在到泰山封禅之后,就把刘晏带回长安,封为秘书省正字官,负责图书文字的校正工作。

篇5: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和名人故事-狄仁杰解梦提立太子

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和名人故事之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皮肤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

祖国!

风范名人故事

名人短篇励志故事

名人故事宋庆龄

名人传奇故事精选

名人青春故事

老头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陶渊明

三字经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蒲松龄

刘备名人故事

汉武帝一语封太子名人故事(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汉武帝一语封太子名人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