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d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老屋听秋散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老屋听秋散文,欢迎阅读!
篇1:听秋-随笔散文
听秋-随笔散文
老屋听秋
久居城里的喧嚣,对季节的感觉本来迟钝,加之每天从睁眼到合眼都在为饭碗忙碌,是不会有什么过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偶尔像“诗人”,激活几颗悲喜愁怨的细胞,往往是在回家,走近那百里之外,送走我童年、青年,伴着母亲六十、七十、八十越来越旧的老院子、旧房子和弯枣树。
这次回家两件事:一是“十月一”要扫墓上上坟;二是冬天马上要来了,给老母亲平安越冬做做准备。一阵寒流,几行雁阵,给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秋意,回家的路自然也不例外:农家秋播的繁忙早已过去,棉田的颜色已变得暗紫,几垄懒割的玉米棵,叶子在秋风中飘摇,路边的杂草已全部失去水泽,白杨树上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唯一的例外,是那片片刚播种不久的麦田,已经有了许多绿意,似乎在对季节进行着顽强抗争和挑衅——其实是无助的,冀东南这片操劳了多半年的土地行将冬眠,不过是早天晚天而已!
老家老屋,一院树、一群鸡和一只比读高中的女儿年龄还要大的老鹅是其典型的生态特征。每趟回家,离门口很远的时候老鹅那嘶哑的叫声就隔墙传来,然后是微抬着翅一晃一晃,领着耳聋眼花的老母亲迎出门来……院落,在晚秋时节有几分萧条:那棵弯枣树,叶子已稀疏发黄,枝杈上长长地吊了两串母亲自种的红辣椒;西窗台前的石榴树,无精打采的叶间还挂着五六个红得发紫的石榴,是奶奶给孙女专门留下的,这次就要摘走;母亲用篱笆圈起的小菜园,葱葱郁郁的景象已经消失,茄棵、柿棵还在那儿勉强地长着;挂在篱笆上的扁豆秧,细细的蔓子已经裸露出来,间或有一两小扁豆顶着发蔫的紫花;半院子的北瓜蔓,叶子已全部落尽,只有两个干黄的老瓜种还连在上边,院内的其他物种,在晚秋夕阳下都无一不疲态尽显。
老屋也进入它存续过程的“晚秋”:初建于清光绪初年的几间老屋,距今已有120多年,期间上世纪70年代虽然返修,但一应物料,包括梁檩铺材、砖瓦门窗,除少许补充,俱都没变,重建格局也一如原样。这样的房子,目前农村已经很少,使用价值几乎尽失,剩下的也许只是“20世纪初平原农舍”这样的“建筑学意义”。可是,老屋的'“晚秋”之于我,毕竟不是平常,是硕果累累之后的“晚秋”:在它悉心守候100多年的院落里,粗大了无数弯枣树、老槐树,肥壮了无数牛马羊,猪犬鸭;当年宽畅的大门洞下,迎来过一个又一个媳妇,出嫁过一个又一个女儿,屋内的土坯炕上,诞生过一代又一代子孙;特别是春节家谱两侧挂的那幅配联——“礼仪早树克勤克俭、书香传家唯耕唯读”,更是几代人自强本分、守业治家的凝华!而今,老屋的门窗、梁檩已旧得漆黑;房顶上的老草,陪伴岁月不知枯荣了多少回;西窗棂上挂的蜘蛛网,随风摇摆;房根下的滴水砖,深浅不一地打上了滴水的印记;正堂屋内,房梁上的燕子早已不知去向,挂在窝窠下的,是被灶烟薰黄的燕屎痕迹——这样的场面,的确给人带来几许失落:想来难怪,这日渐肃杀萧条的晚秋,昭示着一年一度的春色已远不可及,轰轰烈烈的夏日也已化作过去,于这春夏秋冬的演化中,人的皱纹平添了,物的刚性变散了,院前当年那湾波光四射、菱荷满塘的水塘干涸了——总之,“一的一切”和“一切的一”都已经和正在化为消失!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以见凋花而落泪、望冷月而伤感,在他们那儿所听之秋,多是“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把自己种种失意和无奈定格于一个“秋”字,以至感染得多少后人一想起“秋”就仿佛听到季节的哭泣。然而也不尽然:唐刘禹锡曾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高吟,宋辛弃疾亦有“沙场秋点兵”的豪放——婉约也罢,豪放也罢,在文人雅士、达官显贵那儿,我想,“际遇”永远是制约他们观照周围世界的桎梏,这一点,他们也许远远不如目不识丁的老母亲!
母亲在我心目中,不像季节的变化,永远是那个样子:头发全白,一脸皱纹,脑袋不住摆,耳朵依旧聋,如果说一年四季有什么变化,主要是衣服的薄厚。这次我进家来,母亲正在斜阳下戴着老花镜,整叠她那套送老的衣裳——那套衣裳是母亲72岁那年做就的,当时她老人家还很健壮,我并不赞成她这样预备,但母亲执意要做,说“明年七十三闯头年,不预备好怎么行!”又12个年头过去了,母亲依然健壮。自从有了那套送老衣裳,在母亲的心里除我们这些儿孙外,又多了一份凝重和牵挂:每至春秋末季,老人家就要挑个晴好天气把它从箱子那半截平端出来,小心翼翼地解开包,取走樟脑球铺开,边晒边一个一个地数线拘,晒好后再放上樟脑球,整整齐齐地叠好珍放原处。
在母亲那里,我仿佛又听到了这样的秋:世上万物都像一出戏,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是季节就得春归夏至,秋去寒来,有春天的盎然,夏天的葱郁,秋天的收获,冬天的沉积;是人,就得有生有老,苦乐年华,有孩提的烂漫,成年的有为,老年的思考,终年的无悔!至于季节变了,晚秋带来寒意,更没必要大惊小叹,加件衣服足矣——如此看来,也许母亲才真正是超凡脱俗,直面人生、无悔人生的。
篇2:听秋-高一散文
听秋-高一散文
漫步在秋意幽深的乡野,耳朵里总想听点什么。
飘落的叶,随秋风翩然飞舞,干枯的叶在路上随微风滚动,簌簌作响。恣意的风,从身边经过,飒飒有声。此刻,我成了秋天的行者,牵着秋天飘逸的衣袂,一路捡拾起秋色的轻盈,背着金秋的馈赠,行囊鼓鼓;一路丢弃掉老旧的沉重,让一颗浮躁的心,像秋天一样澄澈高远,在秋的怀抱里如白云般轻盈自由。品味这经过了夏花烂漫,走向秋熟的静美,轻易地触动了一怀如水的`静谧。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时光的脚步轻轻挪移,不知不觉间又转了一轮。我惊愕地回首,竟一路空空。走远的往事与曾经,原来一直不曾为我留下什么,尽管我一直在努力争取。有些失落的我,一路沿着秋风乍起的地方,徐徐独行,静静地聆听着草木秋虫轻轻唱秋天的骊歌。枝头的叶,微微泛黄,摇摇欲坠。斑斓中,透着些许沧桑,又有几分厚重。有些薄凉,又有些悲壮。路旁满目的秋草,茎黄叶枯,簇拥在一起吹着秋风,瑟瑟着,发出凄美的沙沙声,忍受着簌簌的凉意。那是受冷后的颜色,让人想到了怜惜。秋草逢霜,它在寒冷中孱弱、枯萎下去。它挣扎着,把身上最后一粒种子献给大地。当冬天来临,它已两手空空。倒伏在大地上,亲吻着大地,融入了泥土,期待着来年的重生。草丛中分明能听到秋虫零落的鸣声,细若乐谱的谱线。此起彼伏,清韵悠悠,琴瑟合鸣,默契和谐,轻重缓急,高低强弱,句句如亲的呓语,声声如爱的呢喃,虽然声音是如此地微弱,但却有自己的音调。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长久,时而短促,执著地鸣唱着。我终于明白,秋风瑟瑟,树草轻吟,秋虫慢唱,不是骊歌,不是绝唱,分明是那穿透季节、穿透秋色的乐观和坚守。老去的叶子,枯萎衰草悠然地点缀在这虚幻的、柔美的谱线上,这大自然独有的天籁流淌在秋的清虚里。
我释然了, 心情顿时淡然。看身边的这静美的一切,心中便也有了一份安静的从容。那些一路的遇见,在记忆深处沉淀成一汪秋池,潋滟着生命中所有的欢喜忧伤,洗濯着人生中所有的酸甜苦辣,一下子变得清明,一如这天高气爽的秋。没有收获,但我努力过。我终于淡看这几度花开花谢了,始终以最美好初衷,穿行于每一个素白而静美的日子。终于觉得,最美的时刻是在这秋风里,是草木间,是落叶,是虫鸣。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洒脱;是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悠闲。鞠一捧秋水,涤荡灵魂上的蒙尘,静听万物天籁般的妙音,潇洒轮回。静看那夏季的一场场落花,慢慢凝成秋天里的一抹丹青,轻行慢步,去嗅这透着水墨的清香。
秋天,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禅意。开心的笑意,忧伤的清泪,会在这博大的季节里消融。一路走过,一路生出莲花。一路逶迤,一路洒下暗香。一路聆听,一路豁然开朗。对啊。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平风静浪。
篇3:听,浅秋时光散文
八月末到九月初,我很少出门,带着医生一再的嘱咐,尽量少走路,甚至于不要走路。心,笼罩于浅秋的南国,混沌的生活带着一丝压抑,以至于我晨起的窗外,都是沉重与灰暗的色彩。
知道,人总有些小小的意外,会撞击那些不够强大的完满,静心、祈祷,相信不是这一季的常态。可我依然以优雅的姿势,仰望幸福,我把时光编织成素笺,夏去秋来,记下了那些温暖的身影,划过我的心窗,成为我生命最温柔的美。
最喜欢的季节,就这样,心情没有了最初的模样。
我将对远方亲们的思念,化成此刻清岚,伴我晨昏,念起便能嘴角轻挑,纵使季节换上了容颜,我的牵挂都能于时光的穿越而美丽悸动。我给了母亲一个假像,不想让她心疼,不想听到她的哭泣。害怕会击碎心底最柔软的拼盘…从懂事开始,我别无选择的开始了这一生苦乐参半的旅途,只想为自己,为这片溶澈的心灵,悄悄储藏那些美好,那些感动,那些淡然……
小屋跳出很多好友的关心,我看到了那隔着的万重青山,竟是隐隐地为我们的情谊而相守,份份纯洁如童真的情,优美清丽又含蓄深沉。天使的微笑给我寄来的食疗、良方,是远方深情的、温柔的祝福,天使原来在人间。远方也不再遥远,如秋风滑过我的荷塘,轻抚塘中我如莲的心……
受伤的日子,毎一步光阴都是如此的踏实,安慰自己,伤痛,我要以微笑来淡漠。看着楼下嬉戏的孩童,天真稚气的脸上,写着良善美好,一股琉璃风,抹去我心中的'刻痕。依然是想以淡然的姿态,拾起这些幸福和伤痕,筑一座坚强的堡垒给予自己,不若清愁,把无尽的等待,都镌刻在我此时断折的腓骨里。
停下手头的工作,静静与自己进行一次清谈,此刻的世界,仿佛找不到自己,突然于伤痛中感觉,爱恨得失也早已变得不再重要。落日的余晖定格素雅年华里,最纯净的微笑,文字依然与我为暖,暖我凉薄,许我倾心…
我伫立窗前,闭下自己的双眼,感受到今昔秋还是如此滴静美。
端坐此一年的九月,我就这样安然地行走在一条叫做生命的路上,爱我值得爱的人,为亲爱的自己,洋溢我无人知晓的骄傲,带着远方一份满满的爱,能从我的笑容里,读到我的幸福。只想抚平毎一寸凌乱,含笑面对人生中这种残缺的韵角,带着我倔强的执着,不需要岁月为我浓装艳抹,我仅想面对人生中一份不离不弃的真经--坚强,抵达我梦相约的地方。
经过那么多岁月,所有的过往,哪里能成为风情旧事?总是怀念那些美好的东西,那些干净的灵魂,清澈的心情。就如我纸上的春天,明媚、纯浄……
我相信,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沉淀下来的那些厚重的东西,才是真的,时间辨别真伪,用不着我再费心怀疑。阳光照着徘徊于路口的我,我想,懂我的人一定能看懂我矫情的小字,能感受我湿润的心别无居所,伴着我心里和手中最美的风景,以致于我内心的容颜都充满了幸福的模样。
暮色将晚的昏,放慢忙碌的脚步,我于时光的缝隙里轻轻的踱步,那些梦想,坚持和守望,都是如今我去寺院里一再跪拜的平安和幸福!!我也没有理由不抖落此刻并不苍老的心音,卸下忧伤的素衣,托起软得无助的小瞬间,把跟随时光的脚步更加坚定执着,才对得起涂沫我世界,汲附我灵魂的亲们……
浅秋,打扰了我,我心亦打扰了秋。
篇4:《老屋听秋刘来堂》阅读答案
《老屋听秋刘来堂》阅读答案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4.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我的梦里”?
5.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答案:
1、站在村口远远望去→默默走近老屋→抬脚跨进门槛→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2、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5、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篇5:老屋听春抒情散文
老屋听春抒情散文
最近几年,不知是因为阅历的堆积导致了“审美钝化”,还是日趋条理化的生境格局本身使然,总感觉周围的一切张扬和躁动都在降温,即使春天这样的“季节”也不例外。
汽车终于驶出这个对季节毫无感觉的城市,驰向我心中那个“永远的老屋”。
冀东南的春天,历来的印象是“风多绿少、人畜匆匆,马达遍地,渠水湍湍”,现在重新零距离地感受春天,多的是一种扑面的和谐与自然:柏油路边的衡水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蓝色的湖面,粼粼地闪着波光,一望无边;情人、荷花、鸟岛的景色已经变绿,竹林寺的钟声、宝云塔的风铃隐约着“九州之首”的古老与文明;开放区内,长嘴、红顶、短尾的鸟禽与人共舟,船码头秩序井然地迎送着远来观光的游人;十里湖岸已长满绿草,垂柳、石景、雕塑错落分布,踏青、垂钓、读书的人三五成群。出了湖区,公路两边各有几十米宽的杨树带,黄绿色的嫩叶挤满枝条;麦田油绿,持锹男女三三两两,远远地守着喷灌雨雾信步;田野里塑料大棚鳞次栉比,筒篙、莴笋、荷兰瓜等蔬菜无分季节、地域地在那儿生长……当汽车驶上清凉江大堤,不远处那个曾经被树和芦苇包围的村落就隐约可见了。
老家老屋,院子座落于村前,两面环水,一面毗邻,初建的格局正房五间,东西配房,雕檐大门,属于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繁盛的当年,这儿的主人曾有“冬舍棉、夏舍单、二八月开粥场”的义举;后来随着世事变迁,窘迫中把所有配房一间间地扒掉、卖光,就连那个又宽又高的大门也变成了木栅栏——好在,庆幸的是几间正房和这个长着弯枣树的院落还在,仍旧对人们诠释着它的过去、包容与涵养:屋门旁那口几十年、裂了纹的老水缸,围着一圈的防冻物品还没拆去,旁边的石榴树已钻出嫩芽;靠南墙的旧篱笆,挂在上边干枯的扁豆秧蔓还没完全脱落,里面的白菜、萝卜等菜籽棵已经开出黄白色的花;西窗台上,母亲预备编铺团的麦莛还没破捆,又一个麦收季节就快到了……
张扬的春天都是相似的,平淡的春天各有各的平淡——
听春,是对老屋春天的一种分享。晚上静静地躺在母亲的“满州炕”上,拉掉电灯,纸糊的墙壁和吊顶上,立刻发出蟑虫爬动时轻微的“刺啦”声;堂屋房梁上的燕子,偶尔会叫上几声,似在提醒主人它这春天的使者无时不在;隔着清凉江大堤,还会听到江水击打桥墩和堤岸的声音。若遇下雨,雨点打在院中的薄土、脸盆和缸盖上的声音各不相同,从中能听出雨的大小,甚至听出青苗的长势、庄稼人的喜悦……母亲耳聋,把握春的节律,主要是“看”,特别是到春天播种季节,总喜欢晚上看天上的星,通过斗转星移,判断自己的菜园哪天该埋菜籽,哪天该移秧苗;大田里到不到播种谷物、栽种地瓜的时候,等等。
踏青,是人们极力渲染春意的传统风俗。母亲大半生劳作在田野这片离“春天”最近的地方,多半也就“身在青中不觉青”了。如今上了岁数,天气好的时候,喜欢在院子和房前屋后的两块空地转转,遥望田野的青苗,近看草上的'露珠和树上的绿叶,不时地叫呼远离自己的那群小雏鸡……转完回到屋中,若余兴未消,又看墙上那张写满春意的旧画:清明上河,水秀山明,柳岸楼阁,车水马龙,繁荣买卖,商贾云集,无恶吏之暴敛,无刁民之恣行……有时还饶有兴味地指数画中的人头、街巷,骡马、船只……
春天,又是多梦的季节,老屋依然有老屋的梦。以前我和儿女在这个季节回家,晚上每每会被他们的呓语吵醒。当然儿子的梦,总离不了在院中那棵弯枣树下的砸布石上摔胶泥、造汽车;女儿的梦,往往与她儿时最亲密的几个伙伴和那只花鹅有关;我的青年时期也做过梦,内容无非是怎样端上一只非农业的“铁饭碗”……梦,在母亲那儿,过去是生活的部分,现在是生活的全部:年轻时儿女多、家境差,总能梦到炉火棉衣、瓮满囤溢;后来到儿女成家立业时,又常常梦到娶回的媳妇本分持家、遮里挡外;这些年虽然眼花耳背、脑钝心迟,但做的梦却越来越灵,梦到马奔鱼跃、涉水过桥等等十之八九应验,若梦到儿孙回家、打来电话,那准确率简直就是百分之百!
老屋的春天,有对“收获”的憧憬和期冀。母亲用篱笆圈起的小菜园,春天来得尤其要早,当田野刚刚变绿,这儿已经开出了很多的菜籽花:油菜、萝卜、白菜什么都有。由于栽种及时、管理精心,往往日后各种蔬菜长得都特别好。我每趟这个时节回家,母亲总是边收拾她的菜园,边打听孙子、孙女的生活学习情况,为他们的长进而欣喜,为他们的懈怠而忧虑,并返来复去地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像管这菜园一样管好孩子……”现在儿女都要大了,盘点母亲对孙辈的期望,也许“及格”并不过分。去年这个时节,读高中的女儿回家看奶奶,穿的水洗裤打了小补丁,母亲很感意外,女儿说:“一块小补丁,看不出,也没什么不好。”后来母亲几次对我提及,自豪不已,似乎由衷地感到这个大门真的“后继有人”了……
老屋,是世纪的“三朝元老”,是季节的忠实守望;在其百年的存续过程中,从未奢望用斑斓的色彩点缀世界,只是平实自然地白描年华;它于是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子孙,其魅力仅仅在于无论生活曲线的振幅有多大,始终信守“平平淡淡才是真”。
★ 老屋听秋抒情散文
★ 描写老屋散文
★ 老屋游记散文
★ 家里老屋散文
★ 老屋情思的散文
★ 老屋新梦散文
★ 听雨散文
★ 听雪散文
★ 秋思念散文
★ 秋趣散文
老屋听秋散文(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