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语言的特色

时间:2023-10-20 03:46:17 作者:a0968555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a096855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广播语言的特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广播语言的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广播语言的特色

摘要:本文从广播的定义入手,结合广播的传播特点,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方法揭示广播语言的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对广播语言的特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结合个人的主持经验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运用好广播语言为节目增色添彩作以总结。

关键词:广播语言 广播节目风格 广播语言特色

当今时代,“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广播人最为关注的课题。

然而,在“创新与发展”这个具有前瞻性的大课题中,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环节,即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话题。

那么,“广播语言”与“发展创新”究竟有无关联?探讨“广播语言的特色”有无必要?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对于广播来说,充满魅力的语言传递便是它最大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个优势,展现广播主持人语言特色风采,是值得广播从业者认真思索的问题。

广播与广播语言

21世纪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

广播与其他传媒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声传情、先声夺人”。

广播是听觉媒介,其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吸引听众、感染听众,引发心灵的强烈共鸣。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是广播的第一重载体,电波是第二重载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输通道除了电波、导线外,还有卫星和网络,数字和压缩技术的综合运用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但归根结底,科学技术都属于第二重载体的范畴,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传递第一重载体――语言符号的。

所以,以声音、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这个特征一直以来都为广播人所重视,并努力予以强化。

只要这个基本形态――有声语言传播不变,广播语言就是基础性的、永恒性的,它与广播的存在相始终。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沟通,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

本文所探讨的是“广播语言”,它的定义与上述关于语言的定义本质上相同,但又有所区别。

广播语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广播语言即人物语言,是播音员或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直接表达出来的语言。

这种人物语言与书面语言及口语有紧密联系但又不尽相同。

人物语言是诉诸听觉的,它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的显著不同在于广播语言是经过加工而非日常口语那样随心所欲的。

狭义的广播语言应当是书面语言与日常口语完美相融的语言,是二者最佳的结合语言,亦即应当是有相当文化品位的、最流利、最适合“讲”的语言。

而广义的广播语言则不但包括上述所指的人物语言,还包括音乐语言和声效语言。

正如电视有图像语言,绘画有色彩语言,舞蹈有动作语言等。

广播语言既然是“广播”这个舞台上永远的主角,在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它也是广播制胜的最有力武器。

观念变革、节目创新,这一切的追求最终都要依赖广播语言来实现。

篇2:广播语言的特色

人物语言是广播语言中的“主角”,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语言方式。

它构成广播的主体,承担着广播的最实质性功能,可以说没有人物语言就没有广播。

这里所指的人物语言包括:新闻播音员播发的各类新闻题材,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各类直播板块节目以及广播中播放的广播文艺、广播小品、广播剧、广播曲艺、电影剪辑、广播广告等以人物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

人物语言运用得好,达到准确、鲜明、强烈、有个性、雅俗共赏的`效果,是一个广播电台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直以来,广播语言的实践备受广播人的重视,而随着广播直播板块节目及主持人的出现,广播语言较以往又有了新的变化。

因为主持人以“我”的身份说话,语言逐渐走向个性化,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不仅为节目内容吸引,更为主持人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所打动,品牌节目也应运而生。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广播人物语言在广播节目的播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握广播人物语言特色有益于提高电台节目质量,树立电台整体风格形象。

本文认为广播人物语言特色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言的规整化。

现代广播传媒的显著特点就是全力追求节目品质,而品质的优化离不开主持人语言的规整,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都是有其规律的。

“规整的语言”定义本身就明确了它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而这两性的存在就注定了它所具有的基础价值。

广播节目品质的优化是和相关要素分不开的,而规整、规范的语言恰恰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一套完美的节目犹如一幢漂亮的大楼,规范的语言就是打好地基的一块块优质的砖石,它是优质工程――品质节目的保证。

第二,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是主持人魅力的核心,语言又是主持人展示个性最重要的窗口。

语言个性魅力的内涵即语言所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关乎节目的内在质量和整体效果。

尤其是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的主持人,他(她)的语言个性已不光是语言外壳部分(如声音特征、语音吐字状况、表达习惯等),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内涵部分。

通过节目,听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主持人的思想倾向、观念态度、能力才华、人格品位等深层次的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其个性才能鲜明地凸显出来,也才由此增加了传播的亲切性、人情味和独特性。

第三,语言的生活化。

生活化也即口语化、通俗化。

有一种误解,认为口语化、通俗化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白话,没有文采,难登大雅之堂,而用一些文言或者半文言、半白话,才显得“高雅”。

其实,文采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它主要由意境来体现。

语言是表达意境的手段,并不是非要用文绉绉的语言才能表达深远、高雅的意境。

相反,广播主持人以通俗的、生动的、鲜活的语言营造出的意境更易为听众接受。

因为生活化的广播语言听众听得明白、听得舒服。

老舍先生曾说过:“广播必须使人人都能够听懂。”因此要“字斟句酌,语言明确,还要铿锵入耳,引人入胜”。

不做到这一点,广播就无法真正吸引听众,“广播”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篇3:广播语言的特色

除了人物语言外,广播语言中的第二重要成分是音乐语言。

在广播中它的绝对分量常常比人物语言还要多。

当然,对于广播来说,音乐语言不完全等同于音乐作品本身。

音乐作品只是广播音乐语言的一种元素而非全部。

广播中的音乐语言应当包含广播人在编播音乐作品时所体现的编辑思想,这个思想也许是不显露的、隐藏的,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音乐的编辑是以另一种语言的方式与人物语言相辅、统一的,使电台的风格更趋一致。

应该说,透过广播音乐语言而营造出来的那种氛围、气息,就是这个电台音乐语言的风格。

它与该台人物语言的风格特色相协调,共同完善电台风格的统一。

篇4:广播语言的特色

声效语言对广播这种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物质的媒体,有着一定的作用。

声效语言指的是人们利用声音的效果,用抽象的形式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从而达到描述对象、传递情绪、营造气氛的目的,使听众接受引导,进入广播人设定的环境中。

声效语言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的表现力,广播因此更接近自然和生活。

正如报刊的美术设计、题饰、版花一样,声效语言对于整个广播版面不可或缺。

一段美妙贴切的声效,会使整个广播节目增色,更加引人入胜。

尤其是在主要以人物语言为材料的广播剧及广播小品中,声效语言使用得最为广泛,起点睛之效。

结语

十几年来,通过主持不同专业、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节目,笔者深刻感受到:广播节目要想得到听众的认可,广播从业人员就必须深谙广播的传播特点,尤其是节目主持人更应对广播语言的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锤炼语言的运用,提高表达能力,以充满魅力的语言特色打造精彩的广播节目。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现代广播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

英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音乐。”广播语言就是一种声音,我们要想赋予这声音以色彩,使之如音乐般的流动,让听众百听不厌,我们就有必要研究、探讨广播语言的特色,掌握广播语言的规律、特点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提炼升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真正领略广播语言的无穷魅力。

篇5:广播语言的特色

[关键词]农村广播节目;语言特色;乡土气息;通俗易懂

农民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绝大多数,他们为社会创造着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农民这个群体,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因此,办好农村节目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常说,农村广播要办出四个特色:一是时代特色;二是地方特色;三是广播特色;四是农村特色。

所谓农村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语言特色上。

因此,运用有特色的语言,是办好农村广播节目的重要因素。

一、语言要直白、质朴、生动、形象

广播是“说”与“听”的艺术,“对农村广播”是说给农民“听”的艺术。

因此,尤其要重视对象性,重视广播语言的研究。

对农村广播要贴近农民生活,“进农家门,写农家事,说农家话”。

所谓的说农家话,就是要少一点书面语言,多一点广播语言;少一点书生气、学生腔,多一点通俗话、大白话。

总之,对农村广播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要情感真挚,直白流畅。

如:1995年度中国广播奖农村节目一等奖,齐齐哈尔台的《为了咱农民能有大出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拿种地来说,有些地方的农民商品意识醒得很晚,种地不讲效益。

有时候有了良种也怕不稳当,总好等等看。

等到有人成功了,眼里看着,手里掐着,才呼呼啦啦一窝蜂都跟着种”。

这段话中,运用了“醒得很晚”,“怕不稳当”,“总好等等看”,“都跟着种”等通俗、直白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一些农民商品意识不强,不愿意接受新观念,因循守旧的思想。

另外,文中的“呼呼啦啦、一窝蜂”等词又把农民盲目跟着别人干,一哄而上的从众心理十分形象地刻画出来,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语言要接近口语,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农村节目是一个对象性很强的节目,对农村广播就要贴近农民、贴近生活。

说到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自然就得说到语言问题,作为农村节目的编辑、记者要注意研究和运用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方式写文章办节目,要用农民特有的个性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话语,使节目充满乡土气息。

如:《为了咱农民能有大出息》的开头这样写道:农民朋友,我是记者吴小梅,您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还有一个多月就是的元旦了,您核计核计明年咋个干法?这段话里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口语和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

如“核计核计”,“咋个干法”,听后让人感到真挚、亲切,给人一种主持人坐在农民家里的土炕上与农民面对面唠嗑的感觉。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新的一年开始了,农民们都有什么打算呢?听上去就没有上面说法生动、亲切。”

再如有这样一段广播稿:“秋天过后,养鱼户就该着手鱼类安全越冬的事宜,我省克山县农民李春庆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效,经过四年的试验,他自行研制建造了地下式温室鱼类越冬池,使越冬鱼类成活率达90%以上。”

这是一段十分常见的广播稿,不符合农民的收听习惯,如果做如下修改,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眼瞅着天儿就要冷了,待弄鱼塘的朋友也该琢磨琢磨让鱼安全越冬的高招儿啦!咱们省克山县呀,有位叫李春庆的养鱼户,他从1992年开始就变着法儿地给越冬鱼建‘地下安乐宫’,终于在去年冬天悟出了道道儿,使九成以上的鱼都能安全越冬,这个安乐宫的学名儿呢,叫做‘地下式温室鱼类越冬池’。”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二稿较前一稿自然生动了许多,可听性也很强,其主要原因运用了大量农民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口语,像“眼瞅着”、“待弄”、“琢磨”等等,同时还用了许多语气助词“啦”、“呀”、“呢”等,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

三、语言要通俗、易懂

所谓通俗就是指语言容易叫听众理解和接受,通俗是保障农村广播节目是否具有可听性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记者在撰写农村节目时必须将那些不符合农民收听习惯的语句转换成让农民听起来觉着亲切、自然的语言。

如:姑娘结婚可以说“出门子”;考虑事情可以说成“寻思寻思”、“着手某事”可说成“张罗”……这样的节目农民听起来才亲切、愉悦。

一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对农村广播节目只有运用质朴的语言作为材料,走形象化、口语化、通俗化的道路,才能使农村节目具有广博的生命力,使广播真正起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民的作用。

篇6:广播语言的特色

语言是有风格特色的,广播语言亦然。

广播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广播从业者在广播语言的选取、运用上给予听众的一个总的印象。

篇7:广播新闻特色

摘要: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广播对于电视来讲,具有发布信息迅速、传播途径快捷等优势。

新形势下,广播新闻的特色更为突出,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

关键词:广播;新闻;色彩;包装;美感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广播――这一以声音为载体的大众传播而面临着如何发挥优势和特色,事实适度转型的问题。

这其中广播新闻的特色显得尤其重要,特色是否鲜明在广播新闻的宣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为新时期、新特色是广播新闻宣传的决定性因素。

一、新闻直播

广播新闻节目的改革,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尽力简化新闻播出的中间环节,直播是当前广播新闻节目改革的突破口,是大势所趋。

1、直播的必要性。

因为录音是为了声音的长久保存,更是为了“安全”,杜绝错播、误播,而我们的新闻节目则是要迅速、及时、刻不容缓地传递信息,否则新闻的价值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削减,为了使广播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我们应当提倡波音员或主持人在播音间里直播,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听众从现场报道、实况转播中获得全价的信息和新闻。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觉得新闻节目(除了重播需录音外)实行直播是必要的。

2、直播后和直播前新闻节目的变化。

直播使新闻的时效性增强了。

由于直播截稿时间灵活,并相对延伸,可以上一些急稿,直播这段时间正是外出采访的记者结束家采访活动、抢写新闻一刻值千金的时间,所以电台的新闻直播后,以往录音播出上不去的大量的当日新闻及时播出。

3、直播提高了队伍素质,增强了协作精神。

直播锻炼了采、编人员。

记者抢写新闻的同时,注重对事物的核对,减少编稿对事实的环节,一次成稿。

新闻直播要求记者多采写当日新闻,这样记者就得对新闻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发挥广播记者应有的特长。

编辑人员则必须十分重视节目整体的框架结构,熟练于节目内容的灵活更换和必要的串动,直播要求新闻稿件编辑更精细,节目编排更严谨。

二、广播新闻的包装

广播新闻要提高宣传效益,就要讲求宣传艺术,这可以套用现今时髦的一个词:包装。

从新闻发生到受众接受的传播路途中,新闻信号在流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站就是传媒――这一接收和发送双重角色合一的公共机构。

由于受众对新闻信号已从单一的被动感动日渐成长为主动的选择性感动,因此,传媒也从原始阶段的单项传播者成为被要求、被选择的信息“邮递者”。

三、广播新闻的色彩

色彩装点大千世界,使之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色彩美化人类生活,使之生机勃勃,五彩缤纷;色彩之于广播新闻,也能使其生动形象,斑斓如画。

人们爱美、审美,往往体现在对色彩的感受。

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色彩对于新闻,特别是对于一听即逝的广播新闻,只要运用得当则可以大大增强其宣传效果。

(一)色彩增强现场感。

我们提倡写现场新闻,也就是抓“活鱼”。

所谓现场新闻,实际上就是通过事件发生地的环境及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形色、声情、感动等,让读者和听众如临其境,从而充分体现新闻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给读者、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如《农村新貌 春访太平村》,(中央台1994年4月26日播发)记者开篇写道:“仲春时节,记者来到湖南省西北部的临县太平村。一进村,耳边是清脆、悦耳的鸟叫声,眼前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红艳艳的桃花。公路两旁,一边是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别墅式村民住宅楼,绵延几里路;另一边是一片片的高大宏伟的厂房。”在这一段文字中,记者把自己带彩的视觉形象直述给听众,从而在听众的视觉形象中留下了一幅绚丽的农村新貌的新画图。

可听,可信。

(二)色彩增强形象感。

一般来说,色彩是形象的.外表和特征,像红色的苹果,绿色的西瓜,紫色的葡萄,黄色的橙子等等。

所以,在新闻采访中,只要善于运用充分体现事物外表和特征的色彩,就能使其形象化,并能在听众的记忆中留下形象的印象。

像《多种经营富农家》(中央台1994年5月11日播发)一稿,记者写道:“松花江地区的黄红绿白黑五色工程概括了多种经营的特色。黄的是黄牛,红的是果树,绿的是稻田养鱼,白的是棚室蔬菜,黑的是种植黑木耳。”这段话因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听众听后,不仅记得住,而且余味足。

(三)色彩加强美感和情感。

色彩有虚实之分,实的是由红黄绿青蓝紫等几种主要颜色所组成的自然色彩,虚的则是从自然色彩中衍生出来的象征意义。

系列报道《文明的脚步》对全国文明的张家港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我们的采访车穿行在这片由长江泥沙堆积而成的沙洲上时,不禁被眼前的情景深深迷住:70米宽的大马路坦坦荡荡、鳞次栉比的高楼直冲蓝天,随处可见美人蕉亭亭玉立,随处可见紫荆花风中招摇,就连稻田的田埂上,月季花也开得红红火火。”这里有蓝色、紫色、绿色、红色,交织成一幅多彩的画图,给人以美的感受,而听众正是在这美的感受中,加深了对张家港文明的印象。

我红连看到广播传媒优势突出的同时,也应该静下心来揣摩一下广播新闻宣传的内在因素。

优势明显,特色不鲜明,同样没有生命力。

特色是否鲜明主要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对广播新闻的认识、把握和理解,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系统沉淀的过程,只有平时在点滴之中加深对广播新闻的积累,准确把握广播新闻实质,才能做好广播传媒与个人业务能力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广播新闻的特色之花常开,特色之路越走越宽。

篇8:广播语言界说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斯大林说过:“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一切成员共同的语言,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15页。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我们传播新闻也离不开语言,同时由于各种媒介传播方式的不同,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有一定的差异。从语言的小姐来看,报刊使用的主要是书面语――文字,电视是有声语言和画面形象语言的综合,广播则主要是有声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它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它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它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被人所感知。以语音形式出现的是口头语言,它的传播方式是口说耳听;而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则是书面语言,它的传播方式是手写眼看。从传播方式看,如果说印刷媒介――报刊使用的是书面语言,那么电子媒介――广播电视所使用的就是口头语言,而实质上不然。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像聊天、座谈、辩论、提问等,在这些情况下的语言活动使用的是对话语言。从事这种语言活动的双方互为信源信宿,有着最强的互动作用。能够进行对话的双方都不同程度地处于共同情境之中,对所谈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或都有兴趣,例如,双方共同经历了一件事,同样的职业、地位,共同的兴趣等等。同时参加对话的人都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以及语音语调等身势语、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得语义的传达更为准确、细腻,避免歧义。面对面谈话是典型的双向交流,能够及时反馈,调整语言速度,重复,以至改变表达方法,换一个说法,当场消除误解疑虑。因而它是各种语言形式中传通率最高,最具优势的一种。也正由于上述各点,对话语言往往非常简炼,缺乏展开性,有时说话一方的一个字甚至一个眼神都能使对方领会到复杂的含意。它在文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系统,如果把它忠实地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往往使人觉得难以卒读。

另外还有一种说的方式,这就是讲演、做报告、授课等较长时间独自的语言活动,这种语言称为独自语言。从事这种语言活动的人是发信者、信源,而听的一方是收信者,是信宿。说话人和听者并不处于同一情境之中,他们对谈话内容也没有共同的理解,即双方的理解水平不同,谈话人只以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自己所说的词句做为支持物,没有对方的支持(这里指的是对具体语言表达的支持,而非广泛意义上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形式就要比较系统,逻辑性要较强,语言要较为完整,展开,要基本符合文法结构。这种语言形式还可以借助身势语(体语)和副语言(语音语调)来加强语义表达,因而也较高的传通率。这种语言形式也具备一定的及时反馈的条件,说话者可以通过观察,了解一些听者的情况,这样听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说话人所讲的内容(补充、重复)和讲话速度,这都有利于理解。在语言过程中,口头语言常常会出现颠倒、补说等现象,还使用较多语气词,语言结构比较松散。

把广播语言这种也是口说耳听的语言形式与上述两种比较,在各类特征上,它更接近于独自语言,因为它同样也是信源、发信者的语言,而且更为远离信宿,双方没有共同情境,没有共同的理解。但也有与独白语言不同之处,即它不能借助身势语来加强表达,而且根本没有一点及时反馈。除去还能使用副语言外,它更接近于纯语言表达。而这两点又与另一种语言形式――书面语言的特征相同。

除去能借助少许编排手段外,书面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纯语言形式。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比较而言它更接近于独白语言。书面语不能使用身势语和副语言来加强表达,也没有及时的反馈,为了准确传信息,就形成了自己的特定形式:词汇运用要贴切、恰当,文法结构要很规范,句式比较严谨、复杂,同时还要讲究 篇章结构,意思白打要有层次,互相连贯照应,逻辑性要强。由于书面语言的传播方式――写看――与口语不同,它也有仔细推敲,反复琢磨的余地以适应这些要求,因而书面语比口头语言的结构紧凑。

广播语言也是句式较规范,语言结构较紧凑的,因为广播往往都有事先写就的稿子,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它也与书面语言非常接近。而且这一点在中国广播界还有它不同于使用拼音文字国家的特殊性。

在使用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拼写要反映现代的镀银,在这些国家中,古今语言文字的分野较为分明,书面语不那么易于直接引用古代的说法,所以书面语和口语的一直性就比较强。而汉语则不同,词语的镀银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的写法却是一样的,这在客观上虽然便于沟通古今,但是由于古今语言并存并用,也造成了书面语与口语脱离的现实,许许多多古代的语言代代相传沿用至今,甚至很多公元前的语言还在书面语中使用。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有语言特色的谚语有哪些

阿Q正传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探究

赏析冰心《笑》的语言特色

小学生广播

对生物新课程语言特色的几点看法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广播体操比赛口号

运动会广播稿件

广播语言的特色(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广播语言的特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