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觉醒》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10-24 03:53:35 作者:daibotv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daibotv”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设计的觉醒》的读书笔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设计的觉醒》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设计的觉醒》的读书笔记

《设计的觉醒》的读书笔记1000字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a,b,c,d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1993)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

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

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蕴含

着至深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

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

篇2:觉醒读书笔记

觉醒读书笔记

读完《觉醒》(The Awakening)后,我有什么感受?

我说不出来。

是惊诧?折服?还是心痛?

我不知道。

我只明白一段很漫长的旅程结束了,过程实在有些煎熬。关于女权与爱情,我本身就见识浅薄;关于后者,我更加没有什么发言权。可作者极具个性的观点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固有的认知和偏见。无论对与错,它们都令我无法反驳、无法抗拒,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了我思想的一部分。

《觉醒》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期的美国南方,女主角Edna是一位成功商人的妻子。和千千万万女性一样,她的婚姻是她父母选择的,在结婚之前她都毫不知情。Edna本该顺理成章地扮演一位家庭主妇,忠于丈夫、心系家庭,心甘情愿地被家务和孩子占据一生。但Edna成了特立独行的那个:她不愿背叛自己自由的灵魂,她不甘做生活的臣服者或是男性的附属品。

她的觉醒始于那个她教会自己游泳的夏天,在大海里,她第一次体会到挣脱束缚的感觉,那种独立和自由令她痴迷和神往。同一个夏天,身为人母的她不顾一切地和陌生男子Robert坠入爱河。她认为Robert才是她的真爱,平等的爱情才会让她幸福。她开始走近自己的内心,开始审问自己,为什么她没有权利选择和追求自己的爱情呢?

假期结束后,丈夫外出经商,孩子们被送去给爷爷奶奶照顾。Edna忽然体会到摆脱丈夫和孩子后前所未有的开心。她享受孤身一人,远离喧嚣无趣的上流社会,离开富丽堂皇的别墅,住进一个人的简陋小木屋,日复一日做自己热爱的事:画画、看书、享受音乐。在空闲的时间,已婚的她还和另一个已婚的男子保持着暧昧关系。但她心里明白,她没有对这个人投入任何感情,她依旧深爱着因出国经商而离开她的Robert。

Edna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但别人嘲笑她说: “The artist must possess the courageous soul that dares and defies。” ,可我认为她的一生已足够充满勇气和叛逆。

后来Robert回国,Edna感到人生再次被点燃,直到有天晚上,Robert留下了一张纸条: “Good―bye―because I love you。”便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Robert始终深爱着Edna,只是他早已认识到了这段关系的不妥和无未来可期,他还是选择了屈服于世俗和道德,选择了回避,选择了离开。当最爱的人离她而去,Edna充满遗憾和失望地回到她和Robert初识的海边散心。她想游泳便扑向了大海,只是这一次她再也没有回来。她拥抱着曾经解放了她灵魂的大海,决定在她觉醒的地方永远睡去。

这是一个挑战社会道德与性别等级的故事,从这本书出版的那一天起争议和批评就没有停止过。作者Kate Chopin(凯特。肖邦)也因不堪这本书带来的负面评价,饱受健康问题折磨,此后再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关于女权、关于母性、关于爱情,每一个人都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作者所倡导的独立和自我值得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女性借鉴。

我认为,独立是安全感的产物,安全感源于物质财富的自由;自我是自信的产物,自信源于自我认同且不在意外界的闲言碎语。Edna的故事之所以会以悲剧告终是因为她渴望独立却不具备独立的条件――这不怪她,是那个时代限制了她获取知识和财富。而如今时过境迁,我们拥有优越的条件去学习技能和充实内心,那就抓紧时间和机会吧。社会和自然中不公平的规则我们暂时无从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握好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从现在起为此打下坚实的`根基。

女孩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题外话:我本人特别喜欢Kate Chopin精辟而细腻的语言,无论是描摹大海还是刻画Edna的内心世界。这本书中有很多我喜欢的句子,以下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几句:

1。 作者笔下的传统女性:

They were women who idolized their children, worshiped their husbands, and esteemed it a holy privilege to efface themselves as individuals and grow wings as ministering angels。

传统女性们以她们的孩子为生活中心,以她们的丈夫为崇拜对象;而且她们认为忽略自己做为个体的独立性、生长出翅膀成为照顾全家人的天使是她们神圣的使命。

2。 作者描写孩子在Edna心中的地位:

The children appeared before her like antagonists who had overcome her; who had overpowered and sought to drag her into the soul’s slavery for the rest of her days。

孩子在她面前如同战胜过她的敌人;这些敌人们拥有比她更加强大的力量并且试图在剩下的日子里将她奴役。

3。 作者描绘的海声:

The voice of the sea is seductive, never ceasing, whispering, clamoring, murmuring, inviting the soul to wander in abysses of solitude。

海的声音是撩人的,永不停息的,它时而低语着,时而吵闹着,时而咕哝着,邀请倾听者的灵魂一同漫步于孤独的深渊。

篇3:《文案觉醒》读书笔记参考

《文案觉醒》读书笔记参考

作为一名金融行业文案,本着对文字的执念和初心,我把自己归为文案这一行,其实更准确的来讲应该是新媒体人。很虔诚的买了《文案觉醒》认认真真的读了一周多的时间,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做做读书笔记了,有一点是非常有感触的,成为一名文案之前,首先要选一个自己热爱的行业,在此基础上深耕下去,其实到现在而言还是有些困惑,我选了一个自己并不热衷而且不擅长的金融行业,但幸运的是我现在有大把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间读书,与自己相处,更好的了解自己,享受生活、感悟生活。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悟到的道理,当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时,要么离职,要么去适应。从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期间需要跨越千山万水的距离,个中滋味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知晓。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生活、工作不是我想要的,那你想要的到底是怎样的?每天上班无压力、挣钱多、离家近?还可以说走就走不计较任何代价吗?其实,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如果不是富二代是没有人会把你想要的生活双手奉上,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

好啦,刚刚出去觅了点食,喝了白粥+糊塌子,食欲还是不振,都没有吃完。言归正传,还是写读书笔记吧!

新媒体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跨艺术领域的专长,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理解用户情绪,才能创作一个又一个“剧本”,将这个“剧本”丢给用户,产生阅读、体验、互动、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人以群分,当下新媒体用户的实质,是精神层面基于相同兴趣的部落化再组合。 精神世界的部落化聚合,是新媒体传播的核心,它是媒体定位、内容选题、社群运营的理论支撑。

请时刻记得你不是信息编辑人员,而是价值创造者。请记住你的天职不是写文章、做内容、做推广,而是持续的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用户营造归属感。

人们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借此与外界建立联系,也希望找到被认可、被接纳的归属感。

当输入成为一种习惯,输出才能成为自然。

职业文案人终身都在练就两个技能:通过洞察把握用户痛点,用创新的方式敲击内心节拍,引起用户共鸣。持续的内容供应,让用户对你的平台产生认知度和归属感,并不是仅仅喜欢写写文章的文艺爱好者就能做好的事情。作为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在新媒体上塑造一个人格化的价值平台。

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影响力,是考核广告业务水平的方式之一。猪坚强做工号的初衷:用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并且带给别人温暖。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有99%的坚持。会发光的个体必然崛起。

放下利己心,舍掉本位思考的习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内容,能发现更多需要优化和提升的地方。

认知层面,需要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知道你的平台聚焦在什么领域,日常主要发布的内容是什么。

忠于你的喜好,坚持个性化思考。把爱好坚持成专业特长,一个做内容认真、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会机具人格魅力。

只有你的个人职场愿景规划和就职平台意愿有交集时,才有可能持续创作出优质内容。

新媒体只是新的传播载体和互动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你对所服务行业的认知深度,锻炼你在这个行业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

定位,要在用户心中占领一个有价值的.地位,也就是让用户认知你是谁。重复、重复、再重复是改善用户对平台认知的唯一有效方式。

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它们能拓宽读者的认知边界。

善于观察思考,善于表达应用。

知识不是生产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才是。

无论怎样定义自己的身份,都希望能不忘初心,有一颗匠人精神,对待手边的细微工作。工作之外做了哪些长期的积累。

创作之前要想清楚,正在创作的内容要引起读者什么样的情绪共鸣。创作者只有进入那个情绪氛围,文字流淌出来的情绪自然会感染到读者。万物皆有灵,文字也是如此。

将标题当做一条很重要的文案来写,你只有0.5s的时间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CBI标题观:30%与读者建立联系;40%给读者明确的利益承诺;30%引起七情六欲中的某些情绪共鸣。(人性中最容易被利用的就是猎奇和懒惰)

日常朴素的内容传播,源于生活中的简单记录和分享行为。

炫耀优越感是传递价值最直观的方式。树立一个值得被读者学习、夸耀、赞叹的榜样,只要肯付出就可无限接近。带有优越感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出去,优越感是可以作为典范、榜样的内容,可以换出读者心中见贤思齐的力量。

干瘪的灵魂,很难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好文案。很多创造性的行业,最终比拼的是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篇4:《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一)田中一光的经历和性格 今天下午本来想翻看一会就继续写作业,结果又读了两小时。因为后来实在是被田中的经历和性格所吸引了。田中一光的独特经历自是很吸引人,从一个从小对电影戏剧抱有浓厚兴趣的小孩到日本战后平面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一路走来,在他的经历中我也能同时看到战后日本社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再到商品过剩包装,最后反思生活方式,产生在商品里追求合理的设计的诉求。与田中的经历相比,给我更多感触的却是他的性格。田中似乎对生活中的一切有关设计的元素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谦虚地不断从各处来源,无论是国内国外平面设计的流派,还是从歌舞剧,日本传统戏剧中汲取养料,获得创作灵感。对感兴趣的事情,他总是富有激情地去做,比如大学时参加的戏剧社团,刚工作时迷上的美国爵士乐,步入平面设计界时常常模仿的吉野原良设计风格。难能可贵的是,在每次痴迷和效仿之后他没有成为“吉耶原良第二”,而总能将他人的`风格融汇到自己的风格中。在田中的这种求索精神和激情里,我总能看到自己的人格的影子。虽然经历,环境,时代不同,但在性格上我和他同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创造力的展现。虽然设计和我目前的专业关系不大,但看到田中凭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设计界从初出茅庐到屡获奖项,崭露头角,再到引领日本平面设计的潮流,我的内心总是为之所动。 我已经把田中一光列入我心中的World Builder List了。(二)田中一光的设计所田中一光要求设计所的新人在工作三年之后独立去海外游历,回来的时候要写清楚学到的东西,向设计所报告。田中是很看重个人独立思考的,创意只能在一个人的脑中完成,而不是由很多人讨论商定出来了。他认为出国游历是构成人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所里,田中大展厨艺,买好时令的蔬菜,不断挑战新做法。看完书中的描写,我突然发现既然厨艺是可以独创的,而不是我以前想象的照着菜谱加料。那大概挺有意思吧,有时间一定试试,而且要认真尝试。题外:我的大学生活不过只有一年多了,时间越来越宝贵,大概以后只有假期才有时间写书评了。不过如果能抽出时间,我一定继续写的。因为我相信如果说读书就是思维和想象的旅行,那么写作即是其中提炼出来的思考。   内容同上

篇5:《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1、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哲学的诞生、自然哲学、泰勒斯、智者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了解苏格拉底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2、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能力与方法

1、引导学生探究人文精神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2、引入相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编演历史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先哲精神思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希腊文化的辉煌灿烂,加深热爱和弘

扬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教学重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与亚里土多德的主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自然哲学

(1)概念: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文科班尚未学习过哲学,所以对其简单解释即可)

(2)时间:约公元前7世纪

(3)背景:

(结合课本P54“解析与探究”题,指出按照古希腊思想家的看法,哲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惊异、闲暇和自由,稍作解释后提问:古希腊人是否有思考的自由?

从而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关于古希腊城邦的相关知识。)之后由教师归纳: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古希腊城邦的形成,相对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人们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

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哲学诞生了

(4)自然哲学(主要由学生自主看书掌握)

希腊最早的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

①代表人物:泰勒斯(其主要观点为万物皆由水生成,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②影响: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

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发展:智者学派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原因: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4)主要观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自主归纳其主要观点,由教师进行个别提问)

①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②由于民主政治的需要,重视知识;

③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求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好环优劣

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5)影响:

①积极: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为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被

人称为“诡辩学派”;(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历史剧,情景再现,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智者学派的消极影响)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人物简介:

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他专心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其言行大抵见于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录,如《自辩篇》、《克里多篇》、《斐多篇》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他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他要为各种伦理道德 范畴寻求普遍的定义。他反对用灌输知识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张用论辩诘难、找出对方论证中的矛盾的方法,启发人们自觉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辩证法”一词的最早。他发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呐喊,提出“美德即是知识”的观点。他引导人们去思考哲学问题,并以“雅典的牛虻”自居。公元前3,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为有罪并处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神。他的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面对生路,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他的悲剧性的生命终结以另一种方式阐释了先哲的使命。

2、主要观点:(学生归纳,教师提问总结)

①“认识你自己”,其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

这个概念的认识;

3、影响:

①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其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1、人物简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茹斯,卒于希腊。曾就学于雅典,学业精进,后来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一世聘为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数年后,他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著述。他的著作丰富,内容广泛,大多已经散失,现存47部著作,其中有《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逻辑学》)《雅典政制》《政治学》《形而上学》《诗学》(《文艺理论》)《修辞学》《植物学》和几种关于动物的书。他解剖过50多种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域。他的著作显示了他的博学。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非常尊敬老师,但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2、主要观点: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真理高于一切

3、最大哲学贡献:创立了逻辑学(教师提问:请大家想像一下,在创立逻辑学的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是如何体现他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主张的?学生:他的研究都是从大量

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讲述中注意引导学

生好学深思,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吃苦的精神)

4、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古希腊哲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自然哲学(自然)—>智者学派(社会)—>苏格拉底(人)

进行本课小结: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古希腊的这些成就是建立在其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商业繁荣、小国寡民的城邦自治制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哲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和追求,也极大激发了先哲发掘人本质的动力,从而开启了人文精神之源。

[课堂练习]课后“解析与探究”

[作业布置]课后“自我测评”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篇6:《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教学设计

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

(1)概念

(2)时间

(3)背景

(4)自然哲学

2、发展

(1)时间

(2)原因

(3)代表人物

(4)主要观点

(5)影响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人物简介

2、主要观点

3、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1、人物简介

2、主要观点

3、最大哲学贡献

4、影响

篇7: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从朱锷先生的序言中,就预料这将是本值得一读的书   万没想到,书中文字像被施与魔力一般 在我内心深处不断造成震撼、感动、羞愧...   无法超越,唯有按照自己的步伐,不断奔跑 2011.3.10  重新整理行囊出发   部分阅读笔记――   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接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考验一个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   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鼎盛期,针对大众过剩消费带来大量浪费的社会现实,田中一光敏感地觉察到设计可以介入大众生活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从日常角度入手,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为企业提供了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更从基本观念入手向社会灌输了“合适就好”的生活方式新理念,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品牌性”对商品本身的过分参与,对于那些把商标去掉的话,就不再具有其商品性格特征的商品来说,强调功能而品质又稳定统一的无品牌商品,反倒是种对照,在一个浮躁的环境里更能获得知性群体的认同   那种认为“永远光滑闪亮的物品才是新的”的美感意识,连同“稍微有细小划痕就退货或丢弃”的消费观念,在二十一世纪都将面临巨大的变化。非必要的改版换代,每季必发的时尚新品,以及在本质上缺乏创新的新商品开发等,总让我觉得其中的思想已落后于今天的时代   在大众聪明地进行判断之前,单纯就是所有。比起那些曲折的行动,在宣传中那些具有极端视觉性的作品会给人一种特别干脆的印象   比起尽在那些充满消费性的、讲究过度造型的设计上去竞争,我想,这个时代应该对那些切实考虑到地球和人类的基本诉求的设计予以一定的评价   如今,设计早已脱离了现代功能主义的束缚,成为了人们对潮流品头论足的道具……   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始于概念终于方法论,留下的是实实在在的作品而非个人印记   每当提起“设计”,总会有很多人将它理解为“构思”或“图案”。可是,我想让人们了解的是,设计其实是一个“概念”。如果没有图案会很好,那么去掉图案的行为就是一种设计   茶道的世界里是以其蕴藏的精神性与情趣性取胜的',本就不讲究材质的豪华与否。如果能够向世界输出这样一种文化观念,进而建立一种别样的价值体系的话,我们的美意识的立足会更少地依赖于外在资源   西欧贵族的社会直到二十世纪都仍由上层统率着美的意识,而日本却早已在平民中实现了艺术与产业的独立自足。即使在已得到高速成长的今天的日本,这种潜在的古典系统依然在无意识地运作着……所谓古典,并不仅仅与某个时代或某样名作有关,而是包含了深深栖息在人体某处的灵魂   “他被培养成了一个出色的三角锥式的人物。这个三角锥的一面是对多样性工作的快速高效的处理能力,另一面是对日本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掌握,第三面上则布满了感性的天线。底面是由商业感觉支撑着的一切。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面组成金字塔的,也就只有田中一光一人了。”   文化冲击是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真正的美无法被分析和管理所保存,只能永远存在于幻想中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都是那种用机器自动印出的均质的印刷物,但今天我却切实地感受到了人类手工的伟大之处。我的原画是用绘图笔绘制的几何线条与照片组合。然而将这无机的内容与如此温暖而人情十足的手工放在一起,我不禁感到一种罪恶感……设计这个行为是否已经混入了过多无味而枯燥的机械感?我在与时代同步走来的这条路上是否已经有了重大的错误?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安笼罩着我。我仿佛迷失在了自己的路上  

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时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经典语录摘抄

《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

觉醒年代观后感500字

觉醒年代观后感600字

觉醒年代观后感心得体会

觉醒年代作文素材

《设计的觉醒》的读书笔记(整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设计的觉醒》的读书笔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