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dfeff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 数学与我们同行
一、生活 数学
1、生活中的数学
观察、积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符号,了解它们表达的意义
如: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
2、生活中的图形
观察、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感知它们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如:城市建筑群、超市的商品……
二、活动 思考
1、数学活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数学活动包括观察、试验、操作、猜想、归纳等。
2、数学思考——规律探索
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图形规律、数字规律
三、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建模思想、归纳思想、从特殊到一般……
四、常见题型
探究数字、图形规律题
实践操作题
图案设计题
简单的数字推理题
第二章 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1、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1)负数:比0小的数。
(2)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注意:
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1)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2)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2)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3)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2、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
(1)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
(2)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3、注意:
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三、数轴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注意:
①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
②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③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
④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1)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1)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1)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2)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3)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1)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
(2)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
(3)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
6.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
根据点的移动,向左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减去几,向右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加上几,从而得到所需的点的位置。
四、相反数
1、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注意:
(1)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
(3)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相反数为本身的数是0。
2.相反数的性质与判定
(1)任何数都有相反数,且只有一个;
(2)0的相反数是0;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和为0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即a,b互为相反数,则a+b=0。
3.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对应原点;原点表示0的相反数。
说明: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4.相反数的求法
(1)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它的前面添上负号“-”即可求得(如:5的相反数是-5);
(2)求多个数的和或差的相反数是,要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a+b的相反数是-(5a+b)。化简得-5a-b);
(3)求前面带“-”的单个数,也应先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的相反数是-(-5),化简得5)
5.相反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数a 的相反数是-a ,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①当a>0时,-a<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②当a<0时,-a>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③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
6.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重符号的化简规律:“+”号的个数不影响化简的结果,可以直接省略;“-”号的个数决定最后化简结果;即:“-”的个数是奇数时,结果为负,“-”的个数是偶数时,结果为正。
五、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0的绝对值是0。
3、可用字母表示为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a;
(3)如果a=0,那么|a|=0。
4、可归纳为
(1)a≥0,<═>|a|=a (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2)a≤0,<═>|a|=-a (非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是非正数。)
5、绝对值的性质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绝对值具有非负性。所以,a取任何有理数,都有|a|≥0。即
(1)0的绝对值是0;绝对值是0的数是0.即:a=0 <═>|a|=0;
(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即:|a|≥0;
(3)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小于原数。即:|a|≥a;
(4)绝对值是相同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若|x|=a(a>0),则x=±a;
(5)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
(6)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7)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6、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总比右边的小;
(2)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负数。
7、绝对值的化简
(1)当a≥0时, |a|=a ;
(2)当a≤0时, |a|=-a。
8、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
六、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化简的目的,通常有下列规律: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的和比原数大;加负数后的和比原数小;加0后的和等于原数。即:
(1)当b>0时,a+b>a
(2)当b<0时,a+b
(3)当b=0时,a+b=a
4.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
5.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
(1)在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可以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后,再按照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2)在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如:(-8)+(-7)+(-6)+(+5)=-8-7-6+5.
(3)和式的读法:
①按这个式子表示的意义读作“负8、负7、负6、正5的和”;
②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减7减6加5”。
七、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法则一: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专指“两数相乘”的情况,如果因数超过两个,就必须运用法则三)
法则二: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法则三: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法则四: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则积等于0.
2.倒数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图片(a≠0),就是说a和图片互为倒数,即a是图片的倒数,图片是a的倒数。
(2)注意:
①0没有倒数;
②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点颠倒位置即可;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
④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或-1,不包括0。
3.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
(3)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即a(b+c)=ab+ac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八、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概念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九、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十、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图片, 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是科学记数法。
篇2: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小明身高1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7、求物体的长度的实际问题
运用画示意图法,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求解。
篇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篇4: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
?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不必列竖式计算。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3、1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4、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本书厚1( )
②手掌的宽约8( )
③操场长约60( )
④课桌的高65( )
⑤一条跳绳长2( )
⑥哥哥的身高1( )28( )
⑦一幢楼高15( )
⑧一张单人床长2( ),宽120( )
5、30米+8米=( )米
12厘米-7厘米=( )厘米
27厘米+6厘米=( )厘米
54米-4米=( )米
1米=( )厘米
1米75厘米=( )厘米
223厘米=( )米( )厘米
你的一拃长约( )厘米
二、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要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应该用( )来量。
【①三角尺 ②米尺 ③卷尺 】
2、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 ②45米 】
3、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①厘米 ②米 】
三、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一张单人床长2米。( )
2、一块橡皮擦的厚10厘米。( )
3、一枝自动笔的长是16厘米。( )
4、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0米。( )
5、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些。( )
四、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下面线段短2厘米的线段。
3、一条比8厘米少5厘米的线段。
篇5: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①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 ),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如:草→兔→狐)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