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科技园Ma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站起来的良知》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站起来的良知》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站起来的良知》阅读答案
李丹崖
(1)默克是一名医生,今年76岁了,瘸着一条腿。他的这条腿是被战友们打瘸的。 但是没当他讲起这段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2)那是1941年的9月,苏联正式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默克所在的德军阵营因战线太长,再加上莫斯科的天气逐渐恶劣而节节败退。
(3)一天,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默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村庄退守。那是一个被炮火洗劫一空的村庄,冲天的浓烟和火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睛。
(4)苏联红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默克等人隐藏在一个倒塌的民舍里。那是一片废墟,一看就知道双方大量火力刚在这里交锋过。默克藏在一个废弃的灶台里侧,透过一个豁口,可以观察外面的动静。
(5)苏联红军一步步向村庄逼近,默克等人蜷缩在断壁残垣之中,瑟瑟发抖。好在浓浓的硝烟救了他们,苏联红军竟然没有抓到一个人,只得悻悻地离开村庄,向前继续追去。
(6)约摸半个小时后,默克等人从废墟里爬了出来,准备迅速集合撤离。然而就在此时,默克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那声音来自自己藏身的灶台另一侧的一片草垫。默克挪开草垫一看,底下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她用几乎走调的声音、无比慌乱的手势,对着默克哀求着。虽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手势,默克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在恳求默克,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她的孩子。
(7)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哪知就在他刚刚掩上草垫的一刹那,孕妇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默克再次挪开草垫,发现妇人两腿之间的白毯子已经被鲜血染红。做过医生的默克意识到:妇人要生产了!孕妇的身体看起来极其虚弱,加上条件恶劣,如果自己不帮助她接生,她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默克这时也顾不了连队的集合号令了,连忙示意要帮孕妇接生,孕妇点头同意了。十分钟后,一个男孩高亢的哭声响起来,母子平安。默克留下了自己身上仅余的食物,然后飞身跑出废墟。
(8)等他赶上连队,战友们已经走出村子将近5公里了。看到默克两手鲜血,他们开始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默克如实相告,没想到长官大发雷霆,一脚把默克踢出很远,然后,10多双军靴雨点般地踹到了默克身上……
(9)默克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苏联红军的担架上,他的右腿被战友们踹成粉碎性骨折,是苏联红军救了他。
(10)二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俘的默克回到了德国。他原以为人们会对他加以鄙视和谩骂,然而,大多数国人却并没有那样做,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做主治医师。
(11)为了救一个敌国的孕妇,默克甘心违背军纪,活生生地被打折了一条腿,做了战俘。默克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4分)
2.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3分)
读书卡片
篇名:《站起来的良知》 作者:李丹崖
摘句:默克挪开草垫一看,底下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7)段“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中默克当时的心理。(4分)
4.为什么默克回国后没有收到预料的'鄙视和谩骂,“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做主治医师”?(4分)
5.第(11)段中,“默克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这句话表现了主人公什么精神?其中加点词是什么意思?(5分)
参考答案
1.德国军医默克在躲避苏军追赶时无意间发现一名苏联孕妇,并帮其接生,因而晚归部队,遭到长官和战友毒打致残,后被苏军所救。战后归国却被大多国人接纳。
2.“竟然”表明出乎意料,默克没想到会在战火纷飞的紧急关头会遇见临产的孕妇。“浑身抽搐”表明孕妇的极度恐慌。该句写出默克和孕妇的不期而遇,为下文发展设置悬念,使得情节发展出乎意料,同时为赞颂默克的良知作铺垫(1分)。
3.他是一名德国军人也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不愿看到战火蔓延到普通人的身上;“掩上了草垫”是为了不让孕妇再被人发现而遭受到无妄之灾(2分)。“眼中含泪”,因为他那颗同情与怜悯的心,也为下文他向孕妇伸出援助之手埋下伏笔。(2分)
4.德国人民和纳粹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多数德国人是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他们也是有良知的(人性善良的美德是没有国界和分歧的,做人的良知会得到普遍的认可)(2分);接纳他的医院更是独具慧眼,因为像默克的选择更加证明了,这样有良知的大夫,一定是热情、善良、救死扶伤、对本职工作极端负责的人。(2分)
5.默克的精神:善良、舍己救人、无怨无悔,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良知却站了起来”:为了向敌国的孕妇伸出援助之手,默克违抗军纪,以一条腿被活生生打残的代价,成全了自己的美德(以肉体的残缺换来精神上的伟大)。这表达了默克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值得,无怨无悔),彰显了人格的光辉。(5分)
篇2:坚守良知阅读题答案
坚守良知
① 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孟子说:“所不虑而知 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不经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 良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每个人先天都拥有良知,区 别在于我们后天还能否坚守。因此,做人应当坚守 良知。
② 坚守良知,就是在诱惑面前,坚持原则。著名的 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受邀担任某次选秀活动的评委,当 得知主办方已内定一位选手获奖时,立即表示要退出 该次活动。面对主办方的重金挽留,冯小刚冷笑道: “既然是比赛,就应当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规则 ,无论你们给我多少钱,也消除不了我对其他选手的 愧疚感!”冯导的态度使得主办方最终取消了内定的获 奖名单。冯小刚面对金钱诱惑时不为所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拒绝内定选手获奖的行为,就是对 坚守良知的最好诠释。
③ 坚守良知,就是在压力面前,敢于担当。明代海 瑞,针对世宗迷信巫术、不理朝政等弊端,冒死抬棺上 书,劝谏世宗远离方士骗术,治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 被诏命下狱论死。直至穆宗即位,才被释放出狱。马德在《良知,是荷底的风声》中说:“一个有良知的人,不 会是一个自私的生命,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正是“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的强烈责任感使海瑞坦然面对强大的压力,冒死进谏, 海瑞这种坚守良知的行为被后人广为称赞。
④ 一个人如能将坚守良知作为一生的信念,就可 能铸造出人格的丰碑。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晚年疾病 穷苦,依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德国人卢安克 放弃安逸的生活,到广西大山深处贫穷的山村支教数 十年……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虔敬的心来仰视这样的人 格丰碑,从而在漫漫人生路上,坚守住我们的良知。
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论点?
答:
2.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
3. 第①段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4. 第②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1. 做人应当坚守住良知。
2. 文章首先通过引用孟子的话提出中心 论点一做人应当坚守良知;接着运用举例 论证和道理论证,从“坚守良知,就是在诱惑 面前,坚持原则”和“坚守良知,就是在压力 面前,敢于担当”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最 后指出坚守良知的重要意义,重申论点。
3. (1) 引出论点。(2) 作为道理论据证明 论点的正确。
4. 举例论证。举出冯小刚参加选秀活动 拒绝内定的事例,具体论证了“坚守良知,就 是在诱惑面前,坚持原则”的观点。
篇3:小镇的良知现代文阅读答案
小镇的良知现代文阅读答案
美国加州的一个偏僻小镇上,来了一对母子。这位叫玛丽的母亲来到镇上后,租下了一家闲置了很久的门面,开了个百货店。并且,玛丽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镇上的学校读书。似乎玛丽要在这里安家落户,小镇上的人都很高兴,在玛丽的百货店开业那天,他们都来祝贺玛丽。
玛丽的百货店很有特色,吸引了小镇上的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她的百货店里购物。尽管玛丽要照顾百货店,她每天还要接送儿子,还要买菜洗衣做饭,但是她却没有请个服务员。也许,玛丽没有多余的钱来请服务员;也许,玛丽想自己辛苦一些,把钱存起来将来好在小镇上真正地安家落户。
当玛丽去接送儿子放学上学的时候,当她去买菜的时候,百货店里有顾客在挑选商品,她不能赶别人走,可是,她又不得不离开,于是她只得告诉大家她有事离开一会儿,让大家选好了商品把钱放在抽届里就行了。
玛丽离开了百货店,心里却忐忑不安,她想人们会不会把她的东西拿走了,却不付一分钱呢?如果真是那样,她也毫无办法。玛丽一办完事就匆匆忙忙赶回小店,货架上的商品少了,抽届里的钱多了。
晚上,玛丽一盘点,她吃了一惊,收入远远超出卖出去的商品,也就是说人们多付了钱给她。玛丽在的时候,没有人多付钱给她,当然只能是在她离开的时候多付了钱。玛丽想也许是有人用大钞,见抽屉里没有小钞找零,只好不找了。每天,玛丽都有这样那样的事,她都不得不离开百货店,而店里总是有人在挑选商品,她不能得罪小镇上的人,只得告诉人们选好商品后把钱放进抽屉里。在她的抽屉里,她准备了很多小钞。玛丽离开百货店后,心里还是很担心有人拿了东西不付钱。
可是晚上一盘点,玛丽又发现人们多付了钱给她。玛丽白天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她觉得太奇怪了,人们怎么会多付钱呢?细心的玛丽发现,她准备的那些足够一天找零的小钞,人们却没有动一分。怎么会这样呢?玛丽想不明白。但她知道,人们不会趁她不在的时候白拿她的东西。
此后,玛丽放心大胆地离开百货店去做事,每天晚上盘点,她的收入都很多,人们都多付了钱给她,可是她又不知道是谁多付了钱给她,她无从还饯。这让玛丽很不安,好像她做错了事似的。
这天,玛丽去小镇的菜市场买菜回来,看到多莉太太往她的抽屉里放了五美元,而多莉太太手上的商品,只值四美元,多莉太太应该找回一美元才是,可她没有,而是轻轻地关上了抽屉。玛丽赶紧上前问多莉太太:“你为什么不找零?”多莉太太对突然出现的玛丽笑了笑,说“我不能找零!”随后,在玛丽的追问下,多莉太太这才道出了原委。
小镇上的人担心有人趁玛丽不在的时候拿了东西不付钱,坏了整个小镇的名声,所以买了东西都多付钱,希望能填补玛丽的损失。就算没有人拿了东西不付钱,大家多付点钱给玛丽,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相反,却能帮助这对远道而来的母子,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幸福一些。
多莉太太最后告诉玛丽,他们母子来到小镇,就是小镇的一员,小镇上的人,就有责任让他们过得幸福。如果他们过得不幸福,那就是小镇人们的错。弄清真相后,玛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第二天,玛丽离开了小镇。玛丽的百货店没关门,她的儿子也在镇上读书,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两天后,玛丽回到了小镇,她带来了她的丈夫,而她的丈夫,竟然是有名的大商人杰克逊。原来玛丽和儿子过不惯都市的生活,他们特地选择了这个小镇过一段平淡的生活。这次,她带丈夫来小镇,就是让他也感受一下小镇给她带来的幸福。
三个月后,小镇焕然一新,街道变得更平整更宽阔了,小镇的绿化树也美丽起来,并且,小镇上还有了一个大花园,一个养老院和幼儿园……为此,玛丽的丈夫花了几百万美元。
在小镇的花园门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你会拥有最大的幸福。这个有着良知的小镇,成为世上一个最幸福的小镇。后来,许多人都纷纷到这个小镇安家落户。
1、下列关于小说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小镇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玛丽的百货店购物,是因为人们在照顾她的生意,表现了小镇居民的热情好客。
B、小说多处描写玛丽担心人们拿了东西不付钱的心理,与小镇人们多付钱的行为形成对比,反映出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特点。
C、多莉太太购买商品的情节,解开了前文设下的关于人们没有动一分小钞的悬念,行文思路缜密。
D、小镇人们的良知感化了玛丽一家,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了最多的幸福。
2、小说刻画了小镇居民什么样的群体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出现的关于“玛丽丈夫”的故事情节,有人认为不合理,应该删去。你是怎么认为的?有什么理由?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①善良、热情,为了多照顾玛丽母子的生活而经常光顾玛丽的百货店;②诚实守信,即使玛丽不在店里也自觉付款,不贪小便宜;③社会责任感强(集体荣誉心强),小镇居民都自愿多付款给玛丽,自觉维护小镇的名声。
3、答案示例:
(一)我认为合理。①小说第二段对玛丽没有请个服务员做了几个“也许”的解释,为她的身份埋下了伏笔;②这一情节的出现,表现了玛丽对小镇居民身份的自觉认可,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③富商“丈夫”对小镇建设的支持,彰显了主题,是小镇人民的良知感化了外来人员,赞美了小镇的独特魅力。
(二)我认为不合理。①原文没有对玛丽的身份做适当铺垫或交代,结尾才出现这一人物,情节上显得不自然、不合情理;②丈夫这一人物没有正面的形象描写,不够真实可信;③通过“多莉太太”之口,已经能解答关于小镇居民多付钱的疑问,从而凸显赞美小镇居民富有良知和人格魅力的主题,可以不需要这一人物形象。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结尾作用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1、出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更好地深化主题。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
(1)渲染气氛。
(1)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对比、烘托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篇4: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阅读答案
孙道荣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jù( )来就是这样的。
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lán( )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拣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大家埋头吃饭,谁搛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从厨房里传来“兹拉”声。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
其实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
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选自《杂文报》3月3日)
25.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与生jù( )来波lán( )壮阔
26.结合修辞方法,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27.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3分)
28.“写小事抒真情”是我们在写作时老师反复强调的写法,请简要分析本文这种写法。(3分)
29.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做儿女的本文,读完本文,请你策划一次近期孝敬父母(老人)的行动打算,并说出决定那样做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25.俱 澜
26.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勤劳,时刻关爱着儿女的性格特点。
27.文中的母亲一位勤劳、善良、时刻关爱子女的伟大母亲。
28.本文通过描写一家人吃饭时母亲总是站起来忙里忙外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世界上最伟大而无私的母爱、父爱这个主题,生动、感人。同时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29.思路点拨:只要围绕“孝敬父母”来写,语句通顺,理由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篇5:只愿你跌倒后能自己站起来阅读附答案
①两星期前,我买了两棵一般大小的水仙球根,一棵放在玻璃窗边,一棵放在餐桌上,用清水供着。今天,窗边那棵还像一盆青葱,桌上的那棵,屋内稍暖,却已经开出了香气迷迷的花朵。
②你愿意和我谈感情的事,我觉得“受宠若惊”。是的,我等了,等你告诉我:“妈妈,我认识了一个可爱的女孩。”上一次你和我谈“爱情”,是你13岁那一年。
③你参加完朋友的生日舞会后,我接你回家。在暗暗的车里,觉得你仿佛若有所思,欲言又止。边开车,边跟你有一句没一句地聊,慢慢儿地,得知今晚班上的几个女孩子也在。“那——音乐很吵了?”“不吵,”他说,“是那种静静的音乐。”“喔……”我思索,“那么是跳慢舞了?”“对。”
④又开了一段夜路,这段路上,两旁全是麦田,麦田边满满是野生的花,在苹果树下,开得火红。我开得很慢,秋夜的空气里,流荡着酸酸的苹果香。
⑤半晌不说话的你突然说:“马力爱上我们班一个女生,今天晚上他跟她说了。”“怎么说的?”“灯光暗下来的时候,他和她跳舞的时候说的。”
⑥你转过身来对着我,认真地说:“妈妈,你难道不知道吗?爱的时候,不说也看得出来。”我被他的话吓了一跳,但是故做镇定。到家门口,我熄了车灯。在黑暗中,我们都坐着不动。然后我说:“你也爱上了什么人吗?”你摇头。
⑦“如果发生了,你——会告诉我吗?”“会吧。”声音很轻。今晚,我想,就是这样一个寻常的秋夜,13岁的男孩心里发生了什么,他自己也许不太明白。一种飘忽的情愫?一点秘密的、忽然来袭的、捉摸不定的、甜美的感觉?平常竭尽所能拖延上床的你,那晚早早和我说了“晚安”,关了房门。
⑧你记得那个晚上吗,安德烈?
⑨我一点也不觉得你的烦恼是“无病呻吟”。事实上,接到你的信,我一整天都在一种牵挂的情绪中。你说,使人生平添烦恼的往往是一些芝麻小事,你把失恋和打翻牛奶弄湿了衣服相提并论,安德烈,你自我嘲讽的本领令我惊异,但是,不要假装“酷”吧。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爱情受到挫折都是很伤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9岁的人。
⑩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是否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曾经这样描写少年:“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19岁,我觉得,正是天上星辰和地上欲望交织、甜美和痛苦混乱重迭的时候。你的手足无措,亲爱的,我们都经验过。
你是否能想象:在你遇到自己将来终身的伴侣之前,你恐怕要恋爱10次,受伤20次?所以,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一次伤,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面对下一堂课。歌德所做的,大概除了打勾之外,还坐下来写心得报告——所有的作品,难道不是他人生的作业吗?安德烈,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作品都是他痛苦的沉思,沉思的倾诉?
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可是,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因为,清纯静美,白衣白裙别上一朵粉红的蝴蝶结——谁抵挡得住“美”的诱惑?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我只能让你跌倒,只能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1. 用精练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你愿意和我谈感情的事,我觉得“受宠若惊”。
(2)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3. 作者在第段运用修辞,语言生动,含义丰富。试找出一句进行品析。
4. 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划的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5. 读了《只愿你跌倒后能自己站起来》一文,对你自己处理情感问题有何启发?
答案:
1.龙应台以写信的方式,与19岁的儿子谈论爱情(恋爱或男女情感)问题,(2分)希望儿子“跌倒后能自己站起来”
2.(1)(龙应台认为儿子愿意和她谈感情的事情,是)自己被信任而意外高兴。(2)(经受伤害或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考验。
3.运用了比喻手法;品析示例:如“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将人生比作大河,用美景或挫折(灾难或逆境)具体形象地描写了人生的顺逆经历。再如“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用惊涛骇浪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她”的泼辣性格。
4.含义:作者要孩子自己经历人生的爱情(失恋或情感)等方面的磨难(或挫折),并期望孩子能够从经历磨难(挫折)中成长起来。作用:篇末点题;突出主题。
5.启发源于文本,言之成理、表达顺畅、无错别字即可。观点示例:正视男女之间的情感;能够经受住情感上的挫折;学会从磨难(艰难困苦)之中成长起来……
篇6: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之良知,是荷底的风声马德
1一本传记里,一位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老人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虽然身居闹市,但他一生中待得最多的地方是乡村。他所结识的人当中,最多的不是高官政要,不是富豪商贾,而是偏僻乡村的那些农民。
3穷人看不起病,他们更需要帮助。这是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所,只有在乡下,他才会心安。于是,乡下的田间地头,茅檐瓦舍下,矮床土炕上,到处都有他为农民看病的身影。农民们说,我们不敬神,他是我们唯一尊奉的客人。
4他死之后,好多人为他去送葬。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个有爱的人,他已经睡着了。但是一个医生的两只,却永远醒在这个世界上。
在 5那个贫苦的年代,有一家人穷得揭不开锅,亲戚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这家人向他们伸出手,乞要什么。然而,一位平素与这家人交往不多的邻居,却拿出自己仅有的一袋米,分出一半,给了这家人。很快,这个邻居也无米下锅,孩子饿得嗷嗷直叫。有人笑话这个邻居,说他傻,哪知这个邻居瞪大了眼睛说,他们饿得快不行了,我拿出粮食给他们吃,傻在哪里?
6我所认识一位基层的人大代表,因为关心民生疾苦,深得人们的拥戴,在每一次会议上,他提的问题,都以尖锐而闻名。他说,我不怕得罪人,我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就要为人民说话。他说,他最喜欢一位作家写过的一首诗,好多次,我都听到过他铿锵有力的朗诵:
7如果,这个世界都近视了,
8我愿站在高处,握住你的手,
9告诉你我看到的一切。
10如果,这个世界的耳朵都被堵塞了,
11我愿变成风,掠过你的耳底,
12亲口说出真相。
13如果这个世界被扭曲了,
14我愿站直身体,挺起骨骼和灵魂,
15我的血脉里奔涌着良知,
16而良知,是照彻穹宇的闪电。
17一个有良知的人常常醒在这个世界上,为他人的苦难醒着。他们,感受着别人的疼痛,牵挂着别人的苦难,吃不下,睡不着,寝食不安。所以,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私的生命,他们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18良知,是荷底的风声。一阵清风刮过,满池的翠荷,摇曳生姿,楚楚动人,流转飘飖出生命之大美。而一个人的良知,也像这荷底的风声啊,你看,与它相伴的人,都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生命。
【快乐闯关】
1“”作者为我们具体举了哪几个“”的例子?
2写出能集中体现农民对老医生无比爱戴之情的句子。
3“”与下文何处形成照应?
4你认为文中那个邻居送别人粮食的做法傻不傻?说说你的理由。
5文中引用人大代表最喜欢的那首诗有何作用?
6根据作者对良知的阐释,你认为谁是有良知的人?请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为例,并结合他们的言论加以分析。
【自主探究】
7良知,是荷底的风声,能流转飘摇出生命之大美。你认为你自己是否拥有这种生命之大美?为此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答案】
1三个:艺术精湛的老医生,分米给别人的邻居,以尖锐闻名的人大代表。
2我们不敬神,他是我们唯一尊奉的客人。 或: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已经睡着了。但一个医生的良知,却永远醒在这个世界上。
3一个有良知的人,常常醒在这个世界上,为他人的疼痛醒着,为他人的苦难醒着。
4不傻;他的良知醒着,使他能看到别人的饥饿,别人的痛苦,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他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美的生命。
5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既集中概括了上面三个人的精神品质,又转到对良知的深刻挖掘,引用诗句作用最大。
6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在艰苦生活中迸发出火热希望,并非为自己,而是为天下寒士呐喊,他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乐是因天下和谐昌盛而乐,他的忧是因黎民百姓艰辛而忧,他醒在世上,痛在心里。
7答案不求统一,如:我想对自己说,现在的你还不具有这种大美,但我相信你是渴望拥有的,请你向那些行走在古代与现今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生命学习,痛着天下人的痛,苦着天下人的苦,心怀天下,悲悯众生,不要想那时将来的事,其实,改变世界,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从少年开始。
★ 高考作文站起来
★ 良知优秀作文
★ 呼唤良知作文
★ 经典阅读及答案
★ 良知的话题作文
《站起来的良知》阅读答案(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