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优美身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情亲作业散文,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情亲作业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情亲作业散文
情亲作业散文
我有两个外甥女,一个是大姐的,一个是小妹的。自从大姐的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牵挂自己女儿的衣食冷暖之余,就把剩余的牵挂留给了小妹的女儿。
今年暑假,得知小妹的女儿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问小妹:“我外甥女要上大学去了,放心不?”小妹笑而不答,我心里明白,小妹的微笑,既有欣慰又有不舍,但更多的还是外甥女远赴他乡上大学后母女连心的牵挂。我又问外甥女:“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等你报到的时候,我开咱的私家车送你去学校,如何?”
外甥女“嗯嗯”两下,点点头,满意的笑容都表现在了她的嘴角上。
如今,外甥女的`大学生涯已经两月有余,除开学初军训时她给我一次报平安的电话外,我也很少接到外甥女的电话,可能是外甥女大学校园生活紧张所致,假如她有了经济上的困难,有她爸妈作后盾呢,我也只是多操心而已。想到这里,我也释然了。
一次周末的时候,闲暇无事,我给远在北京上大学的女儿打完电话,我又给外甥女打电话。叙完关心的话后,我知道外甥女是一个让亲人放心的孩子。以前,小妹也多次告诉我,外甥女从小就懂事、听话、省力。母女连心,知女莫如母啊。
又是周末了,我依然是先给自己的女儿打电话再给外甥女打电话:“给你爸妈联系了吗?”外甥女笑笑:“昨天我给我爸打电话了。”有人说,女儿恋父,儿子恋母,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听外甥女这样解释,我假装生气地问她:“给你爸打电话,你妈不吃亏吗?抽空给你妈也打一个。”外甥女笑着回答:“好,好。”
通过电话沟通,我知道外甥女在外求学一切都幸福平安。末了,我给外甥女编辑了以下短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别看现在是和平盛世,一个亲情电话也能抵万两黄金。我希望你每周给你爸妈一个报平安的电话或短信,这是我留给你的一份亲情作业。”
编完短信,我轻轻地按下了手机上的一个绿键。不到两分钟的光景,我就收到了外甥女的回信:“这份作业,我一定完成。”
昨天,我和小妹见面,小妹很自豪地告诉我:“你的小外甥女上了大学,我感觉更懂事了,三天两头给家里打电话。”我笑笑:“孩子长大了,你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篇2:最亲的人最真的情的散文
最亲的人最真的情的散文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和事想忘却忘不了,有些人和事却怎么都不愿忘……
又一个五月来临了,地里的小麦一夜间没了踪影,随着大机器的普及,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轻松了。看到地里残留的秸秆和麦穗,我不由的想起幼时麦收的繁忙和劳累。
那时的麦收对农民来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提前几个月就要做准备。而真的来临还是忙碌复忙碌。麦收季节没有大人和孩子之分,大家都很忙。清晨天蒙蒙亮就下地,晚上顶着星月回归。饭是要吃的,但不是在家。或者在地里,或者在麦场,很简单。
我常常被指派在家做饭,做好送给大人们。
但我更希望在地里或者麦场,因为那里很热闹。人多,场面也大。所以我就常常和大人们一起吃饭。享受那一种气氛,觉得很开心。
我们家劳动力不多,父亲常年在外,所幸邻居们都很照顾,大家互相帮着,熙熙攘攘的就过去了。父亲是个很大方的人,我们家经济还好,很早就治备了缝纫机。我母亲不识字,却心灵手巧,会自己裁剪做衣服,经常帮助邻居们做这做那。邻家的孩子以穿上她做的裙子为荣。她做菜也在行,非常利落。所以谁家有客人来,都常常请她帮忙,她从不推却,随叫随到。和邻居的大婶大妈处的特别好,我们小时候,农活忙时,她就把我们交给邻居们,我一开始是一个叫陈英的姐姐看着的,妹妹是一个很喜欢孩子的嫂子抱大的。
印象中陈英姐是一个白白净净的女孩子,很怕羞,每次去我家领我,母亲说都是趴在门前叫,不敢去我家。那时糖还比较稀罕,母亲每次都会给她很多,她总是推却。我没有太多关于她的记忆,也许是因为小吧,听母亲说,那时不久她就得了病,是脑膜炎,现在来说,不算什么的,可当时发现就晚了,她在病床上躺了一段时间,身体很快就不行了。当时大家都穷吧,难得有好吃的,她就开始吃不了饭了。母亲经常去看她,却不敢让我去,后来还是去了一次,她说有点想我吧,我去了她却不能抬头了,脸也肿胀了,很可怕。她后来还是走了,一个秋天的午后,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了祖坟的边上。一个小小的土堆就埋葬了她短短的一生。后来我偶尔经过那里,总要停下来,打心里希望能给她一些安慰。
陈英姐走了。她母亲便把怀念寄托在我身上,她就接管了我,我便经常在母亲忙碌时呆在她家。我不知道母亲有没有想过要把我送给他家,她倒是说过要我的,并且经常说我是她的女儿。有一次她来我家送花生,又说起了这样的话。我母亲便顺势给我说:“你去吧,你婶家有很多花生呢”。而我当真就收拾了自己的衣服跟她走了,不知道是花生的诱惑,还是她对我的照顾感召了我,反正我在他家住了一阵子。我姐对着我刮鼻子说我丢人。母亲就给人说,我们家孩子送人了。
母亲得体的待人处世让她在家族中拥有很好的口碑,大家都喜欢和她共事。我们也就得到很多人的照顾。我三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个。她身体还好。还健在。只是我经常看不到她,幼时我们家的厨房她去得最多。母亲让孩子在家做饭,终究不放心,便央及邻居帮衬着,我三奶经常在我做饭时来看看,叫我小心,有时就干脆自己动手,我很高兴,会在她来时玩起来,她也从不责怪,在母亲面前是不敢这么放肆的。
她特别喜欢孩子,经常送好吃的给我们,虽然不是太稀罕的东西,但那份牵挂却叫人幸福,记得我在外上学时,一学期才能回家一次,那是一个中秋,我实在抵不住家的诱惑,回来了。去她家看她,她拿出为我留着的月饼,发现已经长了毛毛,她很遗憾,我却默然。那一份记挂,让我至今记起,依然为之动容。亲情渗进了骨髓,随时翻晾,弥足浓郁。
她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呢。虽然不识字,剪纸技术却出神入化,常常见她拿一把剪刀在手中,一面红纸,三下两下任什么形象都栩栩如生,我经常在她忙碌时在一边看着,却还是没学会,就非常羡慕,给她说要学,她却说你还是好好读书,这个没什么用,想玩我就给你几个,你出嫁时我给你剪最好的啊。我也只好作罢,拿着她送我的回家贴了起来。后来我上学时有了这个专业,也着实下了些功夫,但总觉得没有她随心所欲。能找到的花样也有限,而她的构图都藏在心里。我拿了几份去学校,却怎么都学不来,只好作罢。却总是缠着他,让她别忘了许诺,她就温和的笑,说我小姑娘家不害羞,我分辩说我想要她的剪纸,母亲就告诫我别老是纠缠不休,说:“你三奶不会忘了!”我就放心了,知道她疼我,肯定会兑现。
一晃几年过去,我真的.要出嫁了,她眼睛却坏了,我急得要哭,她安慰我可以试着剪,应该没事的。母亲坚决不让,说她太不容易了。我也不愿意再让她为难,她却坚持要做,我母亲便请来一位较年轻的剪纸好手,由她指导,给我剪了一些喜庆的花饰。我很珍惜,打算收藏下来,但结婚当天全被毁掉了,真的遗憾。
所幸三奶还健在,但命运坎坷,我的堂叔早早的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尝尽了辛酸和苦难,那一份凄楚,无人能解。我母亲经常去看她,她也常念叨着我们,嗨,总想去看看,却只能让母亲代劳了。
邻居们的帮衬父母不会忘却,母亲特别细心,过年过节还是平常都会送一些稀罕的东西给他们,哪怕自己家少用点。
我最喜欢给邻居送东西了。放开脚步,一路匆匆,在母亲的叮嘱声中飘远了,来到他们家中,会听到很多的推却和谦让,但终究要收下的,我就站在一边悄悄的等,等他们客气完了,说一句我妈说让我保证送掉才行,你不能不收的。他们就拍拍我的头,说那就收下了。我就又在接过一些好吃的或好玩的之后,一路飞奔,回家报告任务完成,母亲的奖励也就到手了,呵呵,真的很幸福啊。
春节来时,我们家就成了酒场,今天一拨,明天一桌,客人邻居,林林总总,熙来攘往。其实平时也不少,父亲是个顾家的人,从不会一个人在外吃喝,总喜欢带朋友来家里,我母亲的照应让大家很高兴。但平素毕竟忙碌,春节就不一样了,大家就放开了吃喝,划拳猜令,吆五喝六,非常热闹。我们是最开心的,可以在邻居面前尽情的撒娇,母亲是无暇过问的,玩累了,就去厨房吃饭,不用担心没吃的,母亲不允许我们在堂屋掺和,却会为我们留下足够吃的放在厨房,平时也是这样,所以就不忙着吃饭,尽情的玩闹。
我们家最早购置了拖拉机,麦忙季节,机器就成了公共财产,谁要用,开了就走,父亲总是把油加的足足的,忙碌的一个麦收季节,机器在各个麦场里喧哗着,我很羡慕坐在上面的姐姐,多神气啊。我却只能在周边看着。不过在大人们忙碌时我也会加入,拿这拿那甚是开心,那些工具总有闲着的,我可以尽情的尝试。大人们就在机器后面跟着,忙完了一家换一家,说说笑笑,很高兴。但遇到下雨,就都沉默了,那劲头也绷得足足的,忙完了自己的还有别人,谁都不愿放松。所以无论力量强弱,工具多寡。大家都会颗粒入仓。
小时我只是看着,觉得热闹,大了后真的参与其中,那一份累啊,才有切身的体会。我家常常在晚上打麦,谁都不许早睡,而我是最喜欢多睡的,所以常常在忙碌时随便坐在哪就睡着了,但还是被叫醒。真痛苦。不过忙完后就可以舒舒服服的休息了。母亲和姐姐却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活计,她们更辛苦。但我那时却下定了决心,说什么长大了都不能这么过了,太累了。说出来,大家就都知道我怕干活,说就说呗,我可不在乎,真的累啊,他们就都取笑我不本分,我母亲说我象祖父,谁说都不会在乎,大家也就不再说了。我也乐得自在。真的感谢母亲的庇护,她让我一直生活的安安稳稳。
现在的麦收可谓神速,一两天下来,田野就一片安静,感谢科技的发展让辛勤的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但还有好多人依旧终日劳累。繁重的劳作佝偻了他们原本挺拔的身躯,如刀的风霜纵横在他们苍老的容颜,我但愿我那善良勤劳的父老都能平平安安,更希望许多的儿女都能多多的祝愿。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低下头让我们关注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乡亲乡邻吧,愿他们的生活日益美满!
篇3: 非血之亲,非情之爱散文
非血之亲,非情之爱散文
我是红颜,但非祸水;今生,让我们成为一对姐妹吧;今世,让我们成为一对兄妹吧。因为真诚,我坚信网络的奇缘,我也确信,世间有真情,就是你我的非血之亲,非情之爱。
心有左右心房,但只有一个窝,让我成为你最窝心的哪个人,可好?
姐,你说你老了。我说,让我陪你一起老吧。姐说,不许你老,姐一人老就好了。我说,让我们一起哦,走着走着,你变成了我的老姐,我变成了你的老妹。与你一起老,我的老姐。
你又来给我留言了。妹子,天凉了,记得添衣;妹子,天热了,记得多喝水。大哥,珍重天涯,各自相安!我们没有聊过一句话,你把一个兄长的沉默关爱留在我空间的留言板上。每次打开空间,背景音乐响起,你的叮嘱是一缕馨香,扑面而来,芳香着每一个指尖飞舞的时刻。
世间有这么一份情感,不常联系,不许诺什么,得知你有些许不对劲,立即汇集世间最美的安抚与祝福词语,遥寄在每一个风过的日子;文字重逢的刹那,不肯松开彼此握住的双手,热力渗透到心房,那刻的心跳全为你而来,你就体会有个字是不需要讲的。这份情感,握在手里,是温暖;捂在心口,是甜蜜;贴在脸颊,是清凉;看在眼里,是湿润。
在自己的精神领土中,住着这么一个人,她是我的念想,是我的温暖,是我的动力,是我的光明,是我的花香。就算你不远不近,只要想到你,就永远会觉得安定,觉得踏实,觉得心里有底,觉得无所畏惧,甚至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笃定。你,就是日夜守护我的天使。
我与你,不喝酒只邀茶,不谈情只赋清雅;我与你,素未谋面,我在墨韵中淡化成莲呢喃;你与我,非亲是友,非爱有情,我们不弃,不离,晨迎朝霞万丈,暮拢炊烟静卧,细水长流着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子。正如你说,一任清风送白云,我说,挥一挥衣袖,也不带走一丝云彩。
跟你相处打开了我眼界;我的倾听,使你放下包袱;我赞同你的想法同时又发表有价值的见解;你能充分认可我的'价值;又能带给我愉悦的心情。我们用这种宽容理性的方式相处,把对方的优点与经验,过滤转化成自身的智慧。我尊敬你,你喜爱我,我们在共识中认知了自我价值,也确立了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共同成长,分担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或许,今生我们无缘见上一面;但有一份血脉流淌你我之间,就是记挂。或许,缘分见怜我们,让你我相逢,那时,我就想甜甜的喊你一句哥哥,姐姐。我的声音可能不再清脆,你的听力有点背,但我们的熟悉是与生俱来的,与万千人中,你我仍能准确无误的牵起对方的手!青梅不老,竹马还在。
姐,你会感身段没以前轻盈了,视力也变模糊,丢三落四,头上多了许多白发,话也叼叼絮絮。没关系的,姐。人生就是在经历着一个个起伏的过程,我们敌不过岁月,离不开地心引力。也许,生活是困厄的,但我们要高贵地活着。
哥,累吗?你说不累,因为是男人。男,是指力气活都由男人挑着。你说承担家庭责任,是你的首责;你说,你是穷苦出身,珍惜所得,感恩拥有;我说,哥,贫穷不是错,它是一笔财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可松懈,不要放弃心中的信念。偶尔,你也会幽生活一默,对我说,何其幸,与我相识。我说,那是你我修得的福气。上天,从不会薄待任何善良的人,良善之人,得天眷顾,幸福庇佑。
距离,有时令我们无力,而时间,又让我们充满希望。心与心的靠近,手与手的相牵,万水千山不再是距离;地老天荒不再是传奇,而是我们彼此生命的奇迹。
你病了,我无法病榻侍茶替水,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你寂寞了,就找我排排闷,我会温柔倾听你的一字一句。
你开心了,告诉我一起乐乐,我会毫无顾忌与你疯得没大没小。
你伤心了,来我臂弯歇歇,我会抚平你每一寸皱褶。
让我拉起你的手,世间不孤单。
让我亲吻你额头,心底是温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成为你今世最柔软的角落,好吗?
“何为友?一类如花,艳时盈怀,萎时丢弃。二类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三类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荫。四类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低头见影看自己,若有悟便晓。待友如何便遇何友。友如镜,父母生我,朋友成我。
或者,你没有那么好,我也没有那么好。因为有彼此,我们只想做一个更加好的人。以前如此,以后也是如此。
篇4:亲有余而情不足的表演情感散文
亲有余而情不足的表演情感散文
也许是她天生冷情,才会对身边的人开始亲有余而情不足的表演。她看似和他们都很亲密,但是他们从不曾走进她的心,她也不曾真正走近他们,就像隔着一面玻璃墙,彼此的感情看得见却摸不着。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盈是一个多余的孩子,因为她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弟弟,夹在中间的她常常被父母忽略。如果说哥哥和弟弟是家中的王子,那么盈就是家里的佣人了。盈刚出生的时候,父母都还比较照顾她,哥哥也非常喜欢盈这个妹妹,但是几年后弟弟出生了,家人的目光和宠爱都给了弟弟,盈成了这个家的局外人。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不受重视,盈非常独立坚强。从小学开始,盈就要求父母让她就读寄宿学校,父母为了省事也就答应她了。盈本来可以每个星期回家一次,但是她往往隔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对她来说,这个家还不如她的宿舍,更像一间旅馆,父母兄弟不像她的家人,更像住在同一间旅馆里的房客。回家,只是为了向父母拿生活费,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幸福家庭,好让父母有面子。
在家里得不到温暖的盈,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相信人。毕竟连亲生父母都不爱自己,其他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又怎么值得信任呢?所以盈总是露出友善的微笑,看似和所有人都相处得很好,却从未给别人机会了解自己。直到遇见了那个老奶奶,盈才第一次从一个陌生人身上感受到爱的温暖。
那个老奶奶独居在盈的学校附近,有一次盈偶然帮老奶奶捡起吹到家门外的衣服两个人才认识。老奶奶把盈看作亲孙女,常常邀请她到家里做客,给她做饭过生日,和她聊天,教她缝纫。盈非常喜欢老奶奶,只有在老奶奶面前才会露出真心的笑容。对老奶奶,盈表现出的不是亲有余而情不足,而是像孙女一样照顾老奶奶,像老奶奶撒娇,两个人比拥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更像亲人。可惜老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并不好,在和盈认识的第四年因病去世了,临终前把一个吊坠送给盈,希望盈以后能够平安幸福。然而没有了老奶奶的'陪伴,盈再也没有对旁人真心而笑,她的心已经被冰封了,再也感受不到幸福的温暖了。
如今,盈已经上大学了。她特意选择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学校,就是希望能够带着老奶奶送的吊坠重新开始,不再当家中的陌生人,不再扮演让人喜欢的角色,她要做回自己,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她不知道这辈子还能否遇见第二个让她打开心扉的人,但是就算这一生都无法遇见,她再也不会做亲有余而情不足的表演。盈的人生一直处于冬天,偶然的温暖太短暂了,敌不过冬天的严寒,可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属于盈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一定会有一个人可以陪伴她度过冬天,迎接春天。
篇5:亲余而情缺的表演伤感散文
亲余而情缺的表演伤感散文
也许是她天生冷情,才会对身边的人开始亲有余而情不足的表演。她看似和他们都很亲密,但是他们从不曾走进她的心,她也不曾真正走近他们,就像隔着一面玻璃墙,彼此的感情看得见却摸不着。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盈是一个多余的孩子,因为她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弟弟,夹在中间的她常常被父母忽略。如果说哥哥和弟弟是家中的王子,那么盈就是家里的佣人了。盈刚出生的时候,父母都还比较照顾她,哥哥也非常喜欢盈这个妹妹,但是几年后弟弟出生了,家人的目光和宠爱都给了弟弟,盈成了这个家的局外人。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不受重视,盈非常独立坚强。从小学开始,盈就要求父母让她就读寄宿学校,父母为了省事也就答应她了。盈本来可以每个星期回家一次,但是她往往隔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对她来说,这个家还不如她的宿舍,更像一间旅馆,父母兄弟不像她的`家人,更像住在同一间旅馆里的房客。回家,只是为了向父母拿生活费,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幸福家庭,好让父母有面子。
在家里得不到温暖的盈,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相信人。毕竟连亲生父母都不爱自己,其他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又怎么值得信任呢?所以盈总是露出友善的微笑,看似和所有人都相处得很好,却从未给别人机会了解自己。直到遇见了那个老奶奶,盈才第一次从一个陌生人身上感受到爱的温暖。
那个老奶奶独居在盈的学校附近,有一次盈偶然帮老奶奶捡起吹到家门外的衣服两个人才认识。老奶奶把盈看作亲孙女,常常邀请她到家里做客,给她做饭过生日,和她聊天,教她缝纫。盈非常喜欢老奶奶,只有在老奶奶面前才会露出真心的笑容。对老奶奶,盈表现出的不是亲有余而情不足,而是像孙女一样照顾老奶奶,像老奶奶撒娇,两个人比拥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更像亲人。可惜老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并不好,在和盈认识的第四年因病去世了,临终前把一个吊坠送给盈,希望盈以后能够平安幸福。然而没有了老奶奶的陪伴,盈再也没有对旁人真心而笑,她的心已经被冰封了,再也感受不到幸福的温暖了。
如今,盈已经上大学了。她特意选择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学校,就是希望能够带着老奶奶送的吊坠重新开始,不再当家中的陌生人,不再扮演让人喜欢的角色,她要做回自己,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她不知道这辈子还能否遇见第二个让她打开心扉的人,但是就算这一生都无法遇见,她再也不会做亲有余而情不足的表演。盈的人生一直处于冬天,偶然的温暖太短暂了,敌不过冬天的严寒,可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属于盈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一定会有一个人可以陪伴她度过冬天,迎接春天。
篇6:情系母亲河散文
情系母亲河散文
我的老家在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岙里王柴家村。(如今早已拆迁并入东兴社区)
每当我向朋友们说起我的老家,他们总以为我来自丛山峻岭,深山冷岙。因为顾名思义,又是柴又是岙的,那里当然是古木参天,百花争艳。然而,说来惭愧,实在是名不副实。柴家村就在宁波市近郊的下应镇,和岙里王村一河之隔,这儿是一马平川,河网密布。远望山峰似有百里之遥,近看田地确是沃野千顷(这是我幼年时眼里的老家印象)。我们家几代都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耕耘不息,直到为了建造鄞州工业园区,老家被征地拆迁,才不得不离开了它,住进了新建的小区。
新的小区环境无可挑剔,楼房漂亮整齐,道路宽阔平坦,绿树常青,鲜花盛开,家家煤卫俱全,户户窗明几净。比起昔日的老家真像上了天堂。然而,故土难忘啊!我还是想念阔别多年的老家,想念那条静静流淌的母亲河。
终于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骑着我的“老坦克”出发去寻找心中的老家,沿鄞县大道过培罗成北门向下应大道北拐不远就见到了那条熟悉的母亲河。
河,还是那条河。只是它已经被截弯取直,两岸砌上了整齐的石块,河面平静如镜,水面轻波微澜,不见水草漂浮,难觅鱼虾游动;岸边蝶舞草丛,风剪柳丝,绿荫似锦,繁花如画。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高规格的公路纵横交错,川流不息的车辆代替了吱吱啊啊的农船,微微薄雾里已难觅袅袅炊烟,果然是今非昔比,天壤之别。
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母亲河。你,虽然多了些许大气和傲气,却已不见了往日的灵气和秀气。
遥想当年的母亲河,虽然貌不惊人,却是细水常流。涓涓清流隔开了柴王两村。它的支丫深入村庄的几个角落,我们称之为漕嘴。柴家有前漕头、小河头、大漕头;王家有卢家漕,岙里等。在主流和漕嘴的汇合处(我们叫汇头)还建有支水墩,据说主要是为了风水,其次是可以让漕嘴里的水活起来。
横贯二村而过的小河及众多的漕嘴不但为人们提供了饮用、洗涮等生活用水的方便,而且满足了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农民兄弟们的生产需要。沿河而建的河埠头是妇女们聚会的最佳选择,她们在这儿淘米、汰菜、洗涮、取水:媳妇们低声议论自己的婆婆和丈夫,夸奖心爱的儿子和女儿,她们在这儿可以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也可以指手画脚高谈阔论:婆婆们当然是互相比较自己的女儿是如何孝顺,女婿是何等出挑,最后免不了埋怨几声不听话的媳妇。河面上来来往往的大小船只,那可是男人们的世界:春天,他们笑迎晨风,沐浴朝阳,带着种子去播撒希望;夏天,他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满载肥料去护理庄稼;秋天,他们摇着一船船船金黄的稻谷,引吭高歌,抒发丰收的喜悦;冬天,他们顶风冒雪,破冰捻泥(捻河泥准备明年的肥料),期盼更好的来年。无论阴晴冷热、不管风霜雨雪,男人们只要一站到船后艄,就会昂首挺胸,眼望前方,一手握橹手,一手拉橹带,就在橹叶那么一推一扳之间,令船后激起层层波澜,让船儿随心所欲地时快时慢,用一句现代的话说:这条船儿我做主!何等气派,何等豪迈!母亲河啊,就是他们展示人生的大舞台。
小河也是孩子们嬉戏的广阔天地,无论在水边还是在水里我们总能尽情地挥洒自我,犹如小鸟翱翔在九霄云天。俗话说:大水螺蛳小水虾:每当久旱无雨,河水小的时节,我们趴在河岸边看着河草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不停地摇曳,各色鱼虾穿梭其间,谁都忍不住那钓鱼摸虾的欲望,或垂钓、或下水......颇丰的收获早就把挨骂的滋味忘得一干二净;而当河水猛涨的时候,螺蛳成群结队地沿在河坎上,只要伸下两只小手,总能摸到一把又一把的`螺丝,拿回家割了尾巴,母亲下锅一炒,就成了大人们的上等下酒菜。夏天,这儿是天然的游泳场,劳累了一天的大男人光着膀子在这儿洗澡,孩子们扶着木板,拉着木桶在学习游泳;冬天,河面结冰,孩子们飞出碎冰划着冰面,......一年四季还有那些鹅啊鸭的在水中自由地游荡。
可今天,我看到的只是河边立着的那一块冷冰冰的禁示牌:“不准在河里游泳、洗东西!”
对着母亲河,我不禁轻轻地呼喊:母亲河啊,何时再见你那生机勃发的摸样?
......
我在河边驻足良久,试图判定当年旧家的方位,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有效的参照物。“老了,老了!”居然连老家也找不到了。无奈之下,只得走上大桥向四处眺望,......哦!那不是我姐姐原来住的小村——马家桥(王家村的一个自然村)河边的老樟树吗?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我现在所在的大桥就是当初柴王两村共同建造的“和平桥”的旧址。
和平桥啊,和平桥,你和母亲河一样给我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记忆呵。
柴王两村虽然只是一河之隔,但在我的童年时代,想到王家去看仅一河之隔的姐姐,要么大着胆子拉着绳子坐渡船过去,要么兜个大圈子从村西的西鉴桥走二、三里路兜过去。所谓渡船并不是那种有人掌舵、摇橹的大船,它只是一只鸭蛋船(放鸭人专用的)---五六个平方大、长方形的小木船,船两头有两条手臂粗细的稻草绳分别连着柴王两岸。谁要过河就把船拉到身边,上了船再拉另一头的绳子让船靠上对岸。别以为小河不过十几公尺宽,那渡船却是险象环生:人一多怕沉船、人没站好怕摇晃、又怕小孩玩水掉下去、还怕绳子断在半河中......总之胆小的是绝对不敢坐渡船的。
解放以后,原来柴王两村的两所私立小学(敦睦小学、隐德小学)合并为柴王小学。王家的孩子们都得到柴家来读书。过河就成了家长们最担忧的事了。几经协商,终于决定由两个村共同出资建造一座木桥,大家就叫它树桥头。刚通桥那会儿两个村的人们心里都乐开了花,尤其是孩子们,在桥上跑来跑去比过节还热闹。一座小木桥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便利,最初几年大家都小心地呵护着它。可是天长日久,人来人往,上受耕牛践踏,下遭农船碰撞,风吹雨打,冰冻雪压。木桥慢慢变老,渐渐不堪重负,岌岌可危。家长们又该为孩子们担忧喽!
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树桥头已是风雨飘摇,两个大队(那时的村已改建大队)领导再三商量决定建造一座石桥。集体经济,人多力量大,石桥很快建成竣工,取一个桥名是必不可少的,男女老少议论纷纷,街头巷尾各抒己见,最后定下来就叫“和平桥”。俗是俗了点,可包含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柴家王家和和睦睦,桥上桥下平平安安。
河还是那条河,老桥已不复存在,老家更是踪影全无。任凭世事变幻,我的根却永远留在我的母亲河畔,祝母亲河日新月异,越来越美。
★ 亲海拾遗散文
★ 感亲之恩散文
★ 问情经典散文
★ 花情散文
★ 故园情散文
★ 太平湖情散文
★ 圣诞情语散文
★ 一片情的散文
★ 秋雨,秋情散文
情亲作业散文(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