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熊猫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诗经:旄丘》全诗赏析,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诗经:旄丘》全诗赏析,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 目录
篇1:《诗经:旄丘》全诗赏析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1、旄丘:前高后低土山。
2、诞:延,长。节:葛节巴。
3、叔伯:作者称卫国诸臣为叔伯。
4、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5、蒙戎:篷松,乱貌。
6、匪:非。
7、靡:没有。
8、琐:细小。尾:卑微。
9、流离:鸟名,即枭或黄鹂。一说转徙离散。
10、褎: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
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
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
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
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赏析:
《旄丘》一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牟应震《毛诗质疑》、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此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却认为是兵士登高怀乡之作。《旄丘》一诗的主旨以责卫说为切合诗意。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第三章 “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 (《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篇2:诗经《旄丘》
诗经《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⑴旄(máo毛)丘:前高后低土山。
⑵诞(dān丹):延,长。节:葛节巴。
⑶叔伯:作者称卫国诸臣为叔伯。
⑷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⑸蒙戎:篷松,乱貌。
⑹匪:非。
⑺靡:没有。
⑻琐:细小。尾:卑微。
⑼流离:鸟名,即枭或黄鹂。一说转徙离散。
⑽褎(yòu又):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篇3:诗经旄丘鉴赏
诗经旄丘鉴赏
创作于先秦的诗歌《国风·邶风·旄丘》出至于《诗经》,此诗歌借物起兴,用于表达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
《旄丘》,《诗经·邶风》第12篇。先秦时代邶地汉族民歌。全诗4章,章4句。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旄丘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⑴旄(máo毛)丘:前高后低土山。
⑵诞(dān丹):延,长。节:葛节巴。
⑶叔伯:作者称卫国诸臣为叔伯。
⑷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⑸蒙戎:篷松,乱貌。
⑹匪:非。
⑺靡:没有。
⑻琐:细小。尾:卑微。
⑼流离:鸟名,即枭或黄鹂。一说转徙离散。
⑽褎(yòu又):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鉴赏
《旄丘》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牟应震《毛诗质疑》、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此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却认为是兵士登高怀乡之作。《旄丘》一诗的主旨以责卫说为切合诗意。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篇4:《诗经:旄丘》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旄丘》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旄丘:前高后低土山。
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
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
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
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
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赏析:
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此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
神情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篇5:旄丘,旄丘诗经,旄丘的意思,旄丘赏析
旄丘,旄丘诗经,旄丘的意思,旄丘赏析 -诗词大全
旄丘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1]如充耳。
篇6:诗经·国风·邶风·旄丘
原文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旄(mao音阳平):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丘:小土山。
旄丘:前高后低的土丘。一说卫国的一个山名。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
诞:大,宽阔。 节: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
叔伯:古时兄弟长幼顺序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叔表示排第三的。所以这里叔伯是臣和君的意思。
日:天,一昼夜。 处:居住。 与:交往,友好。
以:原因,缘故。 蒙戎:蓬松。披散纷乱的样子。
匪:无,没有。 东:本义是东方,日出的方向。这里是主人的意思。
靡:无、没有,不。 与同:和我相同,相聚。
琐:细,小。 尾:末端。 流离:漂泊,漂流离散。
褎(you音去声):服饰盛美的样子。
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褎如充耳:服饰尊盛而德行不能相称。
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诗经故事
充耳不闻,说的就是故意的没听见的意思。充耳,也就是两片亮闪闪的玉耳塞,平时掉在帽檐下,颤悠悠、亮晶晶,很是好看,遇事时塞入耳中,任你如何暴跳如雷、口出恶言、伤心欲绝,他皆可以双手拢袖、一脸微笑、频频点头,这充耳确实是个好东西,发明它的一定是个风流成性、绝顶聪明、心胸开阔、毫无顾忌欠一身滥情滥债的主呢。
世上只有藤缠树,那见树把藤来缠?无忌就是个会缠树的长春藤,不光他会缠,他还带着他的弟弟无相一块去缠呢。
卫宣公起新台后,四方都传说着新台的气势和辉煌,引得好事之徒皆来游赏,无忌、无相哥俩个也兴匆匆的去看呢;不过这两个除了看新台外,还主要是听说卫国的女子生的漂亮,想去碰碰桃花运;从楚国出发,驾着漂亮的马车,带着大包的金子,执着通关的节杖就来了。
说来也是缘份,细想更是孽缘,那两兄弟过旄丘时就遇上了葛无双,十六岁的葛无双是葛员外家的小姐;那葛员外的祖上是早先黎国来卫求援的贵族,黎让狄人灭国后,卫国迟迟不肯发兵,他们的祖上也就留在了卫国,在旄丘下起了一个镇子,也就叫了个旄镇,几十年过去后,聚得有上万人口,倒也成了个繁华的地方。
到葛员外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了,黎国早已成了卫国的一部分,大家也就安安心心的作了卫的臣民。
葛员外有八个儿子,可就葛无双这一个小女,因此也就养的娇惯,打小就什么事也由着她来,养成了个描凤绣花全不会,驾车驱狗都有她的性子来,葛员外有钱有势的,倒也不愁小女的未来,只是看着她玩的高兴,自已也就心里舒畅了。
无忌、无相两个从旄丘过时,正遇上葛无双驱车打猎回家,三无就对上眼了。
葛无双是生得漂亮的,又天生的有股子豪气是别的女子所没有的,见面时她正头戴鹿角帽、白绸衫外罩黄虎皮短袄、足蹬一双青麂花皮靴、斜挎羿曾射日的金丝弓、腰佩武王斩纣的雪亮剑,玉骢马楠木车、载着一车的山鸡、野兔朝家去。
无忌、无相从来没见过这等角色,所以一见面就套了个近乎问了个路,两只黄狗一扑就上来了,把着锦带玉的无相弟吓得跌下了车来,披金戴银的无忌哥吓得脸儿更白,葛无双呵呵一笑,喝退了黄狗,互通了名姓后,三人就成了熟人了。
葛员外问清了兄弟俩的来历,得知是楚国的世家子,也就放心不少,热情的款待了两人。
葛无双知道兄弟俩是专程游玩来看新台的,心里也动了游玩的念头,可葛员外是不干的了,平生第一次的违了她的.意,并狠狠的呵斥了无双一番,客客气气的送走了兄弟俩,那两人在葛家待了三天呢。
可那无双是早就管不住的了,兄弟俩前脚走,她后脚下就跟了出去,也驾着她车,还带着她的狗。
这一去就坏了,游了新台后就应了日久生情的老话了,问题是兄弟俩都喜欢上了她,而她也是两个都喜欢的,最后,无忌、无相两兄弟又愁伤了兄弟的和气,就撒了个慌,说是要去齐国干一件大公务事,而通关文碟上又没有葛无双的名,带她过不去的,骗葛无双回家。两人偷偷的跑去了周地。
葛无双是在新台下被两人甩丢了的,但她还是心存念想的回到了家中,盼着那两兄弟办完大事后来她家相聚。
这一盼就是好多年过去了,陪着葛无双的就是她祖上传下来的那首歌谣了。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人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鉴赏
《旄丘》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牟应震《毛诗质疑》、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此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却认为是兵士登高怀乡之作。《旄丘》一诗的主旨以责卫说为切合诗意。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篇7:诗经《国风·邶风·旄丘》
诗经《国风·邶风·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题解】
流亡到卫的黎国人盼望卫国贵族发兵救济,结果一无所得。
【注释】
(1)旄(mào)丘:前高后低的'土丘。
(2)诞:藤。
(3)叔、伯:对情人的昵称。
(4)处:居住。
(5)与:交好。
(6)蒙戎:蓬松貌。
(7)匪:通“彼”。
(8)琐、尾:年少、美貌。
(9)流离:琉璃美玉名。之子:此人。
(10)褎(yòu):服饰华丽繁盛。充耳:古代贵族帽子两旁悬挂之玉,下垂至耳,用以塞耳避听。此处意为充耳不闻。
【参考译文】
葛藤长在高丘上,枝节为啥这么长?叫声叔叔和伯伯,为啥多日不相帮?
为啥安心在家住?定有盟国在一处。为啥拖延这么久?其中一定有缘故。
狐皮袍子毛蓬松,他们车子不向东。叫声叔叔和伯伯,心情不和我们同。
细小卑微真可怜,四处漂流人离散。叫声叔叔和伯伯,塞住耳朵听不见!
篇8:旄丘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旄丘:前高后低土山。
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
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
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
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
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赏析:
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此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
神情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篇9:诗经《草虫》全诗赏析
喓々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々。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1、喓喓:昆虫鸣叫的声音。草虫:蝈蝈。
2、趯趯:昆虫跳跃的确样子 。阜螽:蚱蜢。
3、忡忡:心里跳动,形容心里不安,心神不定。
4、止: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5、觏:相遇,遇见。
6、降:放下,安定。
7、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蕨:一种野菜,可食用。
8、惙惙:忧愁的样子。
9、说:同“悦”,高兴。
10、嶶:一种野菜,可以食用。
11、夷:平静,安定。
译文:
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
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安宁不忧愁。
登上高高南山坡,采摘鲜嫩的蕨菜。
没有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真难熬。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喜悦乐陶陶。
登上高高南山坡,采摘青青的嶶菜。
没有见到心上人,心中悲伤难言说。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平静又欣慰。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以想象为心灵的慰藉,应当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永恒的生存状态,因而为我们提供了可歌可泣的永恒源泉。
小别如新婚,久别盼重逢。长相厮守,日月淡如水;离别重逢,平静中泛起层层波澜。平淡如水,可以长久永恒;波澜起伏,可以激情澎湃。这是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种生存状态,但却可以相互补充。
平平淡淡是真实,是踏实,是实在;但平平淡淡又容易枯燥乏味,沉闷琐碎。激情澎湃是浪漫,是热烈,是冲动;但激情澎湃又难以持久,难以稳定,也充满危险。枯燥的`平淡和危险的浪漫,形式不同,却一样使人心绪不宁。
尽善尽美的境界,大概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二人世界尽善尽美的境界,大概是有分有合,有平淡真实也有激情浪漫,有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细碎,也有潇洒旷达热情奔放的脱俗。这种境界难于企及,正因为难于企及,也就更显可贵。
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座标,指出了一个方向。这样,即使地域阻隔、两相分离、思念绵绵,即使平淡琐碎、沉闷乏味、充满烟火气息,内心之中便有了依靠,有了寄托。心中踏实,就不畏道路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
篇10:诗经氓全诗赏析
诗经氓全诗赏析
《氓》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蒙méng):民,男子之代称。蚩蚩(痴chī):同“嗤嗤”,戏笑貌。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即:就。谋:古音mī。匪:读为“非”。“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4、淇:水名。顿丘:地名。丘:古读如“欺”。
5、愆(迁qiān)期:过期。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过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6、将(枪qiāng):愿请。
7、垝(诡guǐ):和“垣(原yuán)” 同义,墙。
8、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9、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虻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0、卜筮(市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湿shī)草占卦叫做“筮”。
11、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2、贿:财物,指妆奁(莲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3、沃若:犹“沃然”,润泽貌。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4、耽(担dān):沉溺,贪乐太甚。
15、说:读为“脱”,解脱。
16、陨(允yǔn):黄貌。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17、徂(cú)尔:嫁给你。徂,往。
18、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19、汤汤:水盛貌。
20、渐:浸湿。帷裳: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1、爽:差错。
22、贰:“貣(特tè)”的误字。“貣”就是“忒(特tè)”,和“爽”同义。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3、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
24、二三其德: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5、靡:无。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26、兴:起。这句连下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
27、“言”字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生活既已过得顺心。
28、咥(戏xì):笑貌。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喜笑如常。
29、“及尔”二句言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现在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0、隰(xí):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畔pàn):水边。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1、总角: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称总角。宴:乐。
32、宴宴(yàn):和悦貌。
33、旦旦:明。
34、反:即“返”字。不思其反:言不想那样的生活再回来。
35、反是不思: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36、哉(古读如兹zī):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题解及原文】
这是弃妇的诗,诉述她的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她的悔,她的恨和她的决绝。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深恨。
【余冠英今译】
那汉子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定了秋天好日期。
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辞儿偏偏还不坏。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齐带。
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男子们寻欢,说甩马上甩;女人沾不上,摆也摆不开。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一条淇河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口是又心非。十个男人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
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淇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记得当年和他许的愿,事儿过了想它也枉然。回头日子我也不妄想,撒手拉倒好赖都承当!
【白话翻译】
那人相貌很老实,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低声商量将我娶。我送你到淇水岸,到了顿丘不忍还。我非有意延婚期,实是无人做良媒。请君莫要生恼怒,秋天来临到你处。
登上断墙与残垣,只为遥望那复关。不见复关那个人,低声饮泣泪涟涟。既见复关那个人,喜笑颜开与他谈。你占卜来你问卦,卦辞都是吉利话。你要驾车快快来,我带嫁妆到你家。
……
【讲解】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然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宋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诗集传》)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以至读书人树立封建的节烈观,今天固不足取。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谓切中肯綮。
中国文学史上较少长篇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之前近千年能出现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确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同上)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平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垝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兄弟的讥讽。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旧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因而导致了婚姻悲剧的发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如上所述,这首诗所写的故事虽不够细腻完整,但已讲清了基本事实,展示了主人公的命运,有人认为它已具有戏剧因素,不为无见。戏剧的主要因素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这一点本诗业已具备。尤为可贵的是在展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了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从而塑造出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形象。
此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它首先让我们窥见古代集市贸易的一个侧面,以后又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嫁娶的简单礼俗。特别是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被弃后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内心的感情。同是一条淇水,随着主人公前后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的心境,真是情以物迁,情与景会,妙极妙极!
篇11:《诗经:绸缪》全诗赏析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注释:
1、绸缪:缠绕,捆束。犹缠绵也。束薪:喻夫妇同心,情意缠绵。
2、三星:即参星,主要由三颗星组成。
3、良人:丈夫,指新郎。朱熹《诗集传》:“良,夫称也。”
4、子兮:你呀。
5、刍(除):喂牲口的青草。
6、隅:指东南角。
7、邂逅:即解媾,解,悦也。原意男女和合爱悦,这里指志趣相投的人。
8、楚:荆条。
9、户:门。
10、粲:漂亮的人,指新娘。
译文: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挂在天上。
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好的人呀。
你呀你呀,你这样的好,让我该怎么办呀?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正在东南角闪烁。
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的良辰美景呀。
你呀你呀,这样好的良辰美景,让我该怎么办呀?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挂在门户之上。
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灿烂的人呀。
你呀你呀,你这样的明丽,让我该怎么办呀?
赏析:
学者们认为跟婚礼有关,是因开头有“绸缪束薪”四字,“绸缪”二字很好理解,缠绕状,亦可引申为缠绵,“束薪”原本也很简单,就是扎起来的柴火,但学者魏源认为,它是一个比兴,古代娶嫁燎炬为烛,少不了要用干柴即“薪”,因此,《经》里所有关于娶妻的诗,都以“析薪”暗示。
他说得底气十足,可这个“因为——所以”,实在有些牵强,一个有妇之夫寂寞地伐木“析薪”之时,没准就会想起自家老婆的温柔,只要他这么一动念,在魏源先生眼中,就有要犯重婚罪的嫌疑了。
为什么“束薪”不可以是实指呢,假如你早几年去过北方,或者干脆就是个北方人,一定会对北方原野上那些露天的柴垛留有印象,《绸缪》是“唐风”中的一首,“唐”地即今山西临汾到太原一带,我问过老家在当地的朋友,都说小时候不但见过柴垛,还有草垛,麦秸垛等等,秋天里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就是抽来点着,苍色清风里那一团火光,远远地望过去甚是壮观。
先把那些淘气的孩子撂下,重新回到远古,撇开名家们甚是笃定的'注释,只用我的眼睛我的心去看那些字眼,是另一种场景,观众消失,背景隐退,连时空的参照都没有,我看到的,是无尽洪荒里的一场邂逅。在那个于史无载的黄昏,在谁家沉静的柴垛前,在三两小星的注视下,起初不经意的他和她,猝然间打了个照面。
遇见陌生人,不见得就有什么特别意义,我们每天都要见到那么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即使有搭讪与寒暄,转眼就忽略不计。若是有人让你惊疑于这场“遇见”,让你有一种需要追根究底的不真实感,一定是这个人身上具有的某种化学元素,改变了“遇见”的形态。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这是内心的欢喜在呼喊。在见到你以前,没有任何预兆,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度过一生无数日子里的一个,清晨,正午,黄昏,这一天眼看将尽,我却在这光阴的拐角处,在这平凡的柴垛前,遇见你。
说起来是如此的轻飘,不过是两个人凑巧走到此处,抬抬脚的事情,可是在生命里,却是那样的不容易,几米有言:“我遇到猫在潜水,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狗在攀岩,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夏天飘雪,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冬天刮台风,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猪都学会结网了,却没遇到你。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却遇不到平凡的你。”是啊,潜水的猫,攀岩的狗,夏天的雪花,冬天里的台风,乃至会结网的猪,都是身外之物,而你,却是一直盛放在我心中的那个人,好像一颗深埋已久的种子,在这一刻突然生根发芽结蕾绽放,一个“粲”字,传达出那种不可方物的光华。
只是,假如这遇见的背景,是刚刚进入的大学,或者,是初次报道的新单位,或者,再庸俗一点,是父母长辈安排的相亲宴,这个故事,都有延续下去的可能,“遇见”是一个序曲,后面更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可以期待。可惜,都不是,他们唯一的时间的参照,是三两小星,唯一的空间的参照,是齐整的柴垛,这空旷的背景,固然使彼此的恋慕更加纯粹和令人感动,却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换成现代社会,有点像地铁站台的邂逅,当地铁缓缓驶来,隔着玻璃窗,你与对面的男子或女子四目相对,内心惊动,但又能怎样,你上去,他(她)下来,犹如相逢于黑暗的海面上,擦出耀眼的火花,再重新投入到人流汹涌之中,消失于对方的生命里。
是这样无根无由的爱意,多么让人无奈,所以紧接着是这样的叹息: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自问,一种没有出路的追索,“遇见”作为一个奇迹已经发生,可是,奇迹之后呢?纵然是如此幸运地遇见这样一个你,接下来我又能怎么办?
★ 诗经赏析
《诗经:旄丘》全诗赏析(集锦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