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苗苗71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初夏 顾城 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夏 顾城 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顾城《初夏》赏析
顾城《初夏》赏析
乌云渐渐稀疏
我跳出月亮的圆窗
跳过一片片
美丽而安静的积水
回到村里
在新鲜的泥土墙上
青草开始生长
每扇木门
都是新的
都像洋槐花那样洁净
窗纸一声不响
像空白的信封
不要相信我
也不要相信别人
把还没睡醒的
相思花
插在一对对门环里
让一切故事的开始
都充满芳馨和惊奇
早晨走近了
快爬到树上去
我脱去草帽
脱去习惯的外鞘
变成一个
淡绿色的知了
是的,我要叫了
公鸡老了
垂下失色的羽毛
所有早起的小女孩
都会到田野上去
去采春天留下的
红樱桃
并且微笑
顾城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篇2:初夏 顾城 赏析
初夏 顾城 赏析
初夏
乌云渐渐稀疏
我跳出月亮的圆窗
跳过一片片
美丽而安静的积水
回到村里
在新鲜的泥土墙上
青草开始生长
每扇木门
都是新的
都像洋槐花那样洁净
窗纸一声不响
像空白的信封
不要相信我
也不要相信别人
把还没睡醒的
相思花
插在一对对门环里
让一切故事的开始
都充满芳馨和惊奇
早晨走近了
快爬到树上去
我脱去草帽
脱去习惯的外鞘
变成一个
淡绿色的知了
是的,我要叫了
公鸡老了
垂下失色的.羽毛
所有早起的小女孩
都会到田野上去
去采春天留下的
红樱桃
并且微笑
知识扩展:我唱自己的歌
我唱自己的歌
顾城
我唱自己的歌
在布满车前草的道路上
在灌木的集市上
在雪松和白桦树的舞会上
在那山野的原始欢乐上
我唱自己的歌
我唱自己的歌
在热电厂恐怖的烟云中
在变速箱复杂的组织中
在砂轮的亲吻中
在那社会文明的运行中
我唱自己的歌
我唱自己的歌
即不陌生又不熟练
我是练习曲的孩子
愿意加入所有歌队
为了不让规范的人们知道
我唱自己的歌
我唱呵,唱自己的歌
直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
细长的月亮
从海边向我走来
轻轻地问:为什么?
你唱自己的歌
篇3:顾城《预兆》赏析
预兆
顾城
一个小学生
穿着短裤
在沙堆上爬
暗绿色*的
帆布皮带里
别着杨树枝
当作尾巴
他一会是狐狸
眯起眼睛,狡猾
一会又学狼
可惜正在换牙
我看着他
不知是该笑
还是该怕
一九八O年八月
一切都难以预料。
母亲诞生婴儿,众人无不祝福。但谁知道,这个婴儿将来会成为什么人呢?这无人去发问,但问题本来就存在。
如果这是杞人忧天,顾城就是杞人。
他对小学生在河滩上 “画游戏”的疑惧心理就是一种忧天意识。就一般而言,这大可不必,孩子就是孩子,游戏就是游戏,何必求之太深呢?这不无道理。
问题的'另一面是,现代世界的变化,已使人对一切产生了不相信的心理,“怀疑”已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由对社会的疑惧、由对自然的恐惧,由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担心,直至怀疑人类自身,已是不可掩盖的事实。顾城的“忧天”意识也就根源于此。作为一个诗人,这也就是一种特别的敏感和难得的气质。
在生活中,不盲从不盲信是对的。但狐疑是有害的,仍需就事论事。在这种意义上,诗是另一码事。它虽然与生活有关,但又毕竟不是生活。但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和理性*的结晶,它又具有常人难以体会的精微。这首诗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方面。
篇4:顾城《石舫》赏析
石舫
顾城
这是一只船
永远不能航行
它那岩石的船身
决定了这种命运
它也不会沉没
因为从不航行
世上一切船只
都没这么平稳
也许因为平稳
便有很长寿命
也许因为长寿
便有很大名声
盛名引来了游人
高兴地把它坐乘
不是要渡向彼岸
目的是船本身
一九八O年
石舫,大概是中国的“特产”,北京、南京、苏州等地都可见到。当然,这种“石舫”已成“古董”,在今天,除了观赏,别无用处。至于在过去,发挥过什么作用,也未见历史记载。这首诗只是诗人观赏石舫时的即兴之作。
诗的第一节写石舫虽具船形,却“永远不能航行”。船是要与水打交道的,而石舫则因为是岩石做成的',就决定了它不能下水,不能航行的“命运”。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它呢?
诗的第二节,诗人抓住石舫不能航行就不会沉没的特点,指出“世上一切船只/都没这么平稳”。诗人笔下,忽然充满了讽喻:是“世上一切船只”不如石舫呢,还是石舫不如一切船只?既然叫做船,它只要不动就是平稳,每一块石头都平稳,何必使石头造成“船形”才算平稳呢?这种平稳,实际是害怕与风浪相拚搏的懦夫所欢迎的平稳。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清zheng府屈膝于列强的侵凌,甘心割地赔款,以求苟安,虽有海军,形同虚设。所有的石舫大都是在失败的形势下造成的。北京颐和园及其石舫,就是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庆而挪用海军军费造成的。石舫所象征的“平稳”实际是对清zheng府fu败无能的反讽。
诗的第三节便从“平稳”引伸开去。石舫的“平稳”自然会有很长的“寿命”,“寿命”一长,代代相传,名声便很大,成为古迹,供人观赏。不担风险,乐得一游。在过去,石舫作为普渡众生到达彼岸的象征,可能尚可净化某些人的心灵,但在今天,封闭已久的祖国,敞开了大门,石舫所象征的“平稳”已无人欣赏了,尽管“盛名引来了游人/高兴地把它坐乘”,然而“不是要渡向彼岸/目的是船本身。”这一画龙点睛之笔,点明石舫作为古迹只有审美和审丑意义,而无实践意义。
诗是半格律诗,深入浅出,似与“崛起”的一代没啥关联。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大多是因果句,流转如弹丸,呈现步步进展、上下叩击的节奏感,可读性*较强。
篇5:《顾城诗》赏析
《顾城诗二首》赏析
顾 城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选自《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一代人》、《远和近》作者顾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篇6:《小巷》赏析 顾城
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陽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
篇7:顾城《不是再见》赏析
顾城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相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迭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正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寞中得到太陽
得到太陽,这就是我的祝愿
一九八一年十月
顾城和北岛、舒婷一起登上诗坛,他以孩子气的纯真引起读者的.注视。这一首是写爱情的破裂的,仍然带着孩子气的纯真。
先是写下决心分手,然而又分不开,终于决心要分开了,所以诗的题目叫做《不是再见》,真的要走了。一开始就进入了某种恋人之间常有的意志与情感的矛盾、反复的境界,理性*意识和潜意识不能统一的境界。
写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烧信。他把这叫做“让火焰读完吧。”这本是很悲惨的,然而在顾城的笔下,悲惨的分手都显得很美。如果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写,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象来写,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太陈旧了。顾城却写得很平静,完全是真的,显出孩子气的纯真,让现在的分手在“明亮地微笑”中 “温暖”地进行,是明显带着孩子气的童话式的幻想,因此,最后的祝福也是纯净的,具有孩子气的特点。
全诗的感觉都在孩子气的单纯心灵范围之内,因而显得不但统一,而且单纯,好象两个分手的恋人的心都是透明的。
篇8:顾城《别》赏析
顾城《别》赏析
别
顾城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一九七九年六月
赏析: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诗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但他仍然深恋他少年时代放猪的河岸,希望自己诗中最终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该诗发表在1980年的《星星》诗刊第三期上,是一首抒情*色*彩较浓重的爱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我”在与恋人分别时,在“她”挥手的瞬间,难以言传的失落感。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的是“别”的情景,构筑了“别”的.形象。随即诗人便捕捉住这一瞬间的感觉。抒写由此而生发的联想和幻觉,展现了分别时,“我”以目中的彷徨和迷惘。同时,也从侧面暗示了“我”与“她”之间的深沉的恋情。分手是无因的,离别是无由的,然而这无因无由的分别终归还是有因由。这便是命运。就象自然界的水中飘荡的落花,花朵沾染的露珠一样,是自然而自然的。诗境至此,便脱出纷繁复杂的尘世,进入了一个静谧、透明、单纯、和美的天国中去了,达到了生命与自然、灵魂和本体高度和谐的境界,迷惘变得明朗,感伤变得平静,失落变得无谓。“别”是命运的安排,是自然的注定。然而这心平气和的自语给人留下的还是有些个无可奈何的隐痛和哀怨,更进一步增加了“我”的迷惘、彷徨与伤感。心有大感而无言,也无须言。压抑便会有幻觉,感伤总想有超脱,这便是“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在心花中纷飞”。而彩蝶只不过是往日的恋情与未来憧憬在潜意识中的象征而已,对失去的旧情的深切依恋和对未来飘渺无望的希冀便是这“彩蝶纷飞”的真切内涵。诗文至此,嘎然而止,而心中的离愁别绪却萦绕往返,撞荡回流。
本诗作者以其独特而敏锐的心理感受,借助蒙太奇手法组合,抒写了“别”时瞬间捕捉到的丰沛感觉,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用丰富想象来填补大幅度跳跃而留下的空白,从而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的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情思的流动,语言的清新纯净,则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风。
篇9:顾城《石壁》赏析
顾城《石壁》赏析
石 壁
顾城
两块高大的石壁,
在倾斜中步步进逼。
是多么灼热的仇恨,
烧弯了铁黑的躯体。
树根的轫带紧紧绷住,
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
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
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
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
时间变成了固体。
于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
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1979年5月于重庆北碚一线天
《石壁》是写“一线天”之类的`自然景象,但不同于传统的山水诗。没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有整体的变形、力的冲突和整幅画面的运动感,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立体未来派诗的影响,但又完全是个性化的。透过矗立于眼前几乎要相撞的两块人格化的高大“石壁”,分明看到了诗人那躁动不安、热情奔突的灵魂,和对现实世界中某些不和谐关系的深切感触。
西方有“诗如画”之说,《石壁》这种画面却是最出色的画家也难以画出的,它是从诗人独特的内视角来看外世界,因此,画面构图带有强列的主观色彩,每根线条都是一道灼热的情感流。与其说这首诗是在写“石壁”,不如说是顾城心灵世界的折光。
★ 顾城 远和近赏析
★ 顾城经典语录
★ 初夏作文
★ 顾城的诗歌
★ 顾城现代诗歌作品
初夏 顾城 赏析(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