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时间:2023-12-08 03:34:52 作者:caipengda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aipengd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有关《聊斋志异》中女性的研究,有的是研究具体的某个人物,剖析她的人物性格以及该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意义。例如:王林书教授的《聊斋・婴宁》赏析,就是从婴宁这个人物入手,以她的“笑”为切入点来分析这个人物,从而可以看到她的天真与狡黠。有的是从整体来研究,把这群女性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也就是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看的。如:李志孝教授写的《男权社会的女性生命本相―论〈聊斋志异〉的妇女形象》。有的是总体的把她们分几类进行研究,例如:巾帼奇美类、大家闺秀类、小家碧玉类等等。马瑞芳教授在她的《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一文中把《聊斋》中的女性形象做了很好的分析,文中从外表美的阿绣写到外表丑的乔女,不管外表怎样,内心世界都是美的。文中还写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妓女形象、复仇女神的形象、才女的形象还有类似近代女经营者的形象等等,所有这些都能体现出《聊斋》中女性形象的真、善、美。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小时候看电视里面演过《聊斋》,对其中的女性人物留有一些印象,给我感觉她们所做的事情不亚于男人,有些佩服。《聊斋》中的女性形象很丰富,那么我主要是把她们的性格分类,从她们的性格来分析她们的形象及意义。

《聊斋》中所描写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社会,那么在这个男权意识强烈的时代,妇女们又是怎样的呢?她们是怎样与人交往的呢?我想通过对她们不同的性格分析来揭示出对我们今天人们的启示意义,看她们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那都能体现她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内容:《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把作品中的女性分类

二、找出每一类的代表进行分析

三、总结这些妇女形象的意义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按老师的要求

方法:查阅前人的书籍,整理资料,写自己的主张想法。

安排:

1. 选题阶段

2. 搜集材料,列出写作提纲

3. 论文具体写作阶段

篇2: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书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书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 ,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XX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五)总结语。

三、进度计划与参考文献:

(一)进度计划:

20xx年10月8日——20xx年3月2日:收集资料,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20xx年3月3日——20xx年4月30日:完成初稿的撰写和修改。 20xx年5月5日——20xx年5月20日:论文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5月21日——20xx年5月27日:论文答辩。

(二)参考文献:

1、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上海人民出版社,8月,第108页

2、张爱玲《谈女人》

3、周芳芸的《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第211---217页

4、吴宝聪、范伯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1章第六节张爱玲

5、赵炳奂《张爱玲小说创作论》,中国华侨出版社,208月,第324、325页

6、张爱玲《张爱玲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0月

7、刘晓红《非常时期的“平常”取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月,第107页

篇3: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形成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形成

一、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还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发展,尊重女性,人人平等。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股新兴的奋斗集团,正如曹禺笔下的女性,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抗争,敢于反对一切就得,过时的,束缚人思想的文化。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论述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研究:

第一部分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说,繁漪,金子,愫芳是作者正面歌颂,肯定的人物,她们大胆,叛逆,想自己主宰和控制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不畏净胜。第二部分从曹禺的女性观的形成及其成因来说,又可分为两小点。一是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性意识,压抑了性观念,女性尤其丧失了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生儿育女的工具。二是个人的原因。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集专制,黑暗,虚伪,丑陋于一体的恶之网。在这个网中,曹禺早就目睹了人欲横流道德的沦丧。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从曹禺笔下先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曹禺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唤起现代人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骸,以此来警示人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女权,提倡人人平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一、确定论文题目:介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初步选定了研究方向;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经导师指导研究,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二、制定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撰写论文初稿: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构思论文提纲,开始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及措施:

文献资料法: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查找相关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比较研究,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三、课题研究工作进度:

1、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10月25日----2011月25日

2、文献调研与综述: 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2日

3、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31日

4、深入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1月1日---202月20日

5、形成论文初稿(设计雏形): 2011年2月21日----2011年4月18日

6、论文(设计)修改、定稿、打印: 2011年4月19日---2011年5月22日

7、提交论文与参加答辩:2011年5月23日----2011年5月26日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曹禺.日出;田本相,曹禺文集(1)[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曹禺.雷雨.序[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乐轹.中国现代女创作及其社会性别[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

[5]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J].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6]曹禺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篇4:形象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形象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形象”日益品牌化和标识化,其重要性不仅仅局限在国家形象、国际交流的层面,而是呈辐射状渗透到国家、城市、区域等层面,并在其竞争和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其综合、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内涵和外延在新的环境下也不断地扩展,它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或土地界划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参与到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密切的合作中。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区域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就必须积极挖掘、开拓自身优势,主动做好自我传播,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并充分发挥区域形象在政策制定、经济合作、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以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区域形象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无限的带动力,但其形成绝不是一日之功,区域形象传播的复杂性及区域形象认知的多变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区域形象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可塑性让越来越多的区域管理者将其提升为日常议题,这一现象同样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如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区域形象发展现状及其所存在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解决,推动区域形象传播,是本文探讨的中心议题。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国外对区域形象的研究始于菲利普·科特勒,他认为区域形象影响人们对该地区投资、办厂、移民、旅游、就业以及地区外市场消费者对该地区产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1 学者foot. j.m认为, 区域形象是人们对地区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2 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区域形象的功能性以及影响因素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我国学者从90年代初开始借鉴企业形象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区域形象3,试图寻求区域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解决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形成规范性系统化理论,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查找和分析,发现目前区域形象理论主要集中在 城市形象理论,尤其是一线或省会等重要城市的研究,而针对亟待发展的三、四城市及广大农村所在区域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传播的角度为这部分区域形象的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期弥补我国区域形象传播理论中的不足,完善区域形象传播理论,推动区域形象传播领域的研究。

在实务意义上,一个国家需要国家形象来促进国内发展,国际交流;一个区域同样需要区域形象来展示区域特色,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区域形象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品牌价值日益重要,而很多区域还在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盲目传播,经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负面效果。区域形象传播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各因素的可变性又增加了传播效果的不稳定性。无论是整体大环境的激烈竞争还是区域内部因素的多样性都需要专业的态度和策略,以充分调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应对区域形象传播中的“躁动”因素,积极助力区域形象的传播。如何结合中国区域形象的宏观环境与区域自身的特点提升区域形象传播意识,进行有效的传播从而达到形象传播效果最大化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议题,有必要对此予以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因此完成本研究所需条件及落实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访谈

通过对区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该区域形象的现状、区域形象传播策略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网络媒体数据的处理

针对网络媒体相关报道进行统计以及百度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对媒体报道进行统计整理,并对区域形象的现状、问题以及理论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3、文献综述

通过对现有区域形象以及相关资料的梳理,理解目前针对这一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篇5:女性悲剧命运开题报告

1选题意义

萧红所著的 《生死场》中叙述了中国北方旧社会时期女性生活的悲惨状态,无论爱情、亲情都被践踏与无视,甚至生命都被世界所冷漠,透视着人们思想的落后与愚昧,值得现代女性对自己的命运的追求进行深度思考,完全罢免男权主义所带来的伤害,追求女性自身权利,保障自身的生存价值,这样对社会、对女性能够更加享有自己的权利与文明社会进一步加强都有重要意义。

2论文主要内容框架

一、萧红与《生死场》作品简介

二、《生死场》中体现女性悲剧的几个方面

(一)、女性生命的卑微

(二)、女性被掠夺的爱情境遇

(三)、女性缺失自我的人性悲剧

(四)、女性旧时期中社会层次的低微

三、封建社会中女性存在价值与尊严

四、由《生死场》而展现出的现实意义

(一)、女性要摆脱精神束缚

(二)、女性要建立高度生育意识

(三)、女性要保证生活能够独立

3完成的主要步骤、进度与时间安排 月 日准备阶段,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纲。

月 日研究阶段,整理已有文献资料。

月 日完成初稿阶段,完成正文部分,形成初稿。

月 日文稿修改阶段,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月 日论文完成阶段,论文定稿,装订成册。

4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综述法:通过网上、学校图书室以及学校阅览室搜集一定的文献资料,对文章书写提供了依据。

2理论研究法:通过平时所学知识的整理以及所查文献资料的总结分析出萧红《生死场》文章的女性悲观内容。

5查阅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董玉芝.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J],名作欣赏,2008(04).

[2]李翠香.萧红《生死场》女性悲剧意蕴探析[J],大众文艺,2011(04).

[3]闫B.浅析话剧《生死场》及田沁鑫笔下的女性悲剧[J],青春岁月,2013(12).

[4]刘丽丽.浅析《生死场》与《大地》中农村女性悲剧命运[D],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07).

[5]曹彩丰,杨红旗.时代典型环境与生存伦理情境――论萧红《生死场》的乡土空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6]宋剑华.灵魂的“失乐园”: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观意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10).

[7]钟颖慧.“失语”的幽灵――由《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微光[D],文教资料,2013(10).

[8]张智明,陈珊.女性悲剧的自我体验与情感人体――兼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观意识[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06).

[9]黄腊喜.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观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2(11).

[10]张海燕.庐隐与萧红女性悲观意识的比较[D],山西大学,2011(06).

[11]杜琦慧.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J],文学界(理论版),2010(10).

[12]陈霞.时代夹缝中的性别抗争――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生存困境[J],青春岁月,2011(06).

[13]刘春艳.浅谈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观意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9).

[14]陶娥.论《生死场》的悲观意识[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9).

[15]林幸谦.萧红小说的女体符号与乡土叙述――《呼兰河传》和《生死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篇6:形象传播论文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形象”日益品牌化和标识化,其重要性不仅仅局限在国家形象、国际交流的层面,而是呈辐射状渗透到国家、城市、区域等层面,并在其竞争和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其综合、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内涵和外延在新的环境下也不断地扩展,它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或土地界划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参与到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密切的合作中。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区域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就必须积极挖掘、开拓自身优势,主动做好自我传播,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并充分发挥区域形象在政策制定、经济合作、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以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区域形象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无限的带动力,但其形成绝不是一日之功,区域形象传播的复杂性及区域形象认知的多变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区域形象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可塑性让越来越多的区域管理者将其提升为日常议题,这一现象同样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如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区域形象发展现状及其所存在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解决,推动区域形象传播,是本文探讨的中心议题。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国外对区域形象的研究始于菲利普・科特勒,他认为区域形象影响人们对该地区投资、办厂、移民、旅游、就业以及地区外市场消费者对该地区产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1 学者foot. j.m认为, 区域形象是人们对地区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2 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区域形象的功能性以及影响因素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我国学者从90年代初开始借鉴企业形象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区域形象3,试图寻求区域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解决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形成规范性系统化理论,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查找和分析,发现目前区域形象理论主要集中在 城市形象理论,尤其是一线或省会等重要城市的研究,而针对亟待发展的三、四城市及广大农村所在区域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传播的角度为这部分区域形象的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期弥补我国区域形象传播理论中的不足,完善区域形象传播理论,推动区域形象传播领域的研究。

在实务意义上,一个国家需要国家形象来促进国内发展,国际交流;一个区域同样需要区域形象来展示区域特色,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区域形象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品牌价值日益重要,而很多区域还在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盲目传播,经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负面效果。区域形象传播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各因素的可变性又增加了传播效果的不稳定性。无论是整体大环境的激烈竞争还是区域内部因素的多样性都(baogao.cnrencai.com)需要专业的态度和策略,以充分调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应对区域形象传播中的“躁动”因素,积极助力区域形象的传播。如何结合中国区域形象的宏观环境与区域自身的特点提升区域形象传播意识,进行有效的传播从而达到形象传播效果最大化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议题,有必要对此予以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因此完成本研究所需条件及落实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访谈

通过对区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该区域形象的现状、区域形象传播策略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网络媒体数据的处理

针对网络媒体相关报道进行统计以及百度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对媒体报道进行统计整理,并对区域形象的现状、问题以及理论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3、文献综述

通过对现有区域形象以及相关资料的梳理,理解目前针对这一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篇7:形象传播论文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形象”日益品牌化和标识化,其重要性不仅仅局限在国家形象、国际交流的层面,而是呈辐射状渗透到国家、城市、区域等层面,并在其竞争和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其综合、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内涵和外延在新的环境下也不断地扩展,它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或土地界划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参与到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密切的合作中。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区域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就必须积极挖掘、开拓自身优势,主动做好自我传播,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并充分发挥区域形象在政策制定、经济合作、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以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区域形象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无限的带动力,但其形成绝不是一日之功,区域形象传播的复杂性及区域形象认知的多变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区域形象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可塑性让越来越多的区域管理者将其提升为日常议题,这一现象同样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如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区域形象发展现状及其所存在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解决,推动区域形象传播,是本文探讨的中心议题。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国外对区域形象的研究始于菲利普・科特勒,他认为区域形象影响人们对该地区投资、办厂、移民、旅游、就业以及地区外市场消费者对该地区产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1 学者foot. j.m认为, 区域形象是人们对地区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2 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区域形象的功能性以及影响因素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我国学者从90年代初开始借鉴企业形象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区域形象3,试图寻求区域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解决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形成规范性系统化理论,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查找和分析,发现目前区域形象理论主要集中在 城市形象理论,尤其是一线或省会等重要城市的研究,而针对亟待发展的三、四城市及广大农村所在区域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公共关系、传播的角度为这部分区域形象的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期弥补我国区域形象传播理论中的不足,完善区域形象传播理论,推动区域形象传播领域的研究。

在实务意义上,一个国家需要国家形象来促进国内发展,国际交流;一个区域同样需要区域形象来展示区域特色,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区域形象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品牌价值日益重要,而很多区域还在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盲目传播,经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负面效果。区域形象传播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各因素的可变性又增加了传播效果的不稳定性。无论是整体大环境的激烈竞争还是区域内部因素的多样性都需要专业的态度和策略,以充分调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应对区域形象传播中的“躁动”因素,积极助力区域形象的传播。如何结合中国区域形象的宏观环境与区域自身的特点提升区域形象传播意识,进行有效的传播从而达到形象传播效果最大化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议题,有必要对此予以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因此完成本研究所需条件及落实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访谈

通过对区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该区域形象的现状、区域形象传播策略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网络媒体数据的处理

针对网络媒体相关报道进行统计以及百度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对媒体报道进行统计整理,并对区域形象的现状、问题以及理论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3、文献综述

通过对现有区域形象以及相关资料的梳理,理解目前针对这一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1.传播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3.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4.包装论文的开题报告

5.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6.论文的开题报告

7.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8.mba论文开题报告

9.论文 开题报告题目

10.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_开题报告

形象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职场女性如何提升个人形象?

职场女性的日常形象礼仪

女性职场礼仪形象三大禁忌

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 范文

本科生开题报告范文

园林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开题报告(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