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uanyy2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培养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
培养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
年轻的父母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如他们常常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去新华书店买书,到百货商店买新颖的玩具,到名胜古迹去浏览……。这对丰富孩子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无疑起很大的作用,这是很好的。
但是,年轻的父母对独生宝宝良好习惯、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却是很欠缺的。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弱点。有不少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特差,连汤勺都不会拿,把脚伸进鞋子都不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能力有个培养过程,他们总嫌孩子做事慢,做不好,干脆把一切统统包下来,不让孩子干。结果,大人越来越忙,孩子越来越懒。还有些父母迁就孩子,孩子看电视看得很晚,就寝时已很疲劳,昏昏欲睡,无力自己脱衣鞋。这时父母心疼孩子,就七手八脚帮着脱。第二早晨孩子起不来,可大人上班的时间快到了,父母又心急火燎地把孩子拖起来,替孩子穿戴盥洗喂饭,这样就增加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长此下去,孩子必然是不愿自己动手做事,怕苦怕累。从当前情况看,帮助独生子女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是我们教育幼儿的重要课题。
培养独生宝宝独立的生活能力,就是指培养孩子学会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从小养成良好的爱劳动的好品质和好习惯。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树立责任感将有深远的意义。另外从小让孩子的手多操作,可以发展肌肉,使动作由呆笨变得利索,智力也可在操作中得到发展。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能教育幼儿懂得爱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促使幼儿逐步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3-4岁的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虽然他们在父母不适当的影响和溺爱下,有依赖性和独立能力差的弱点,但只要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培养,他们是能够克服这种弱点取得进步的。
我们首先利用讲故事、念儿歌、唱歌、运动、演木偶和科学小魔术表演等有趣的方式使幼儿初步懂得小手的用处,激起他们对独立生活的兴趣。然后利用榜样表演,观摩对比,教给幼儿进餐、穿脱衣鞋袜,自理玩具、抹小椅子等的顺序的方法。再通过各种游戏 让幼儿进行有趣的实践。如玩《娃娃商店》游戏 ,学习折迭衣服和整齐地摆放衣物、玩具;玩《娃娃家》游戏,学习给娃娃穿脱衣服等。另外利用午睡上床、起床时间教幼儿自我实践,并开展比一比的竞赛。孩子们在活泼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的差异分别提出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辅导方法 ,使孩子们对独立生活的练习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为了检验培养教育的效果 ,我们分阶段进行了测试记录。例如:独立进餐,入园前30名幼儿中仅有4人在家会独立进餐,入园一周后,在幼儿园已全部做到独立进餐。午睡上床和起床的时间,经一学期的训练,比入园初缩短了二十分钟,除个别的需帮助外,都学会了自己穿脱衣、鞋、会折叠衣服当枕头。班上年龄最小、能力最差的伟伟也不甘落后,起床时谁要帮他穿衣服,他会着急地但又有礼貌地加以拒绝:“我自己会,请你不要帮(助)我。”
独立宝宝在幼儿园集体的环境里,经过培养和锻炼,有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逐渐克服了惰性和依赖性。为什么有些孩子一回到家就不一样了?其原因是家长与幼儿园的要求不一致,仍然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培养孩子做的事都包下来。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已经入园和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重视培养独生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孩子在手脑并用中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篇2: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注意事项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注意事项
首先独立生活能力包括:
独立意识,即孩子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自理能力,即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好习惯的养成。
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即有关学习生活的常规知识,比如整理书包、课本,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等。
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即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有关劳动技能,比如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子、煮饭等。
当然,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需要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
同时,在其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有耐心。
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犯很多错。比如孩子刚开始学穿衣服时,可能会穿的很慢,还可能会把衣服的扣子系错。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失败就对他失去信心,应该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并及时给予鼓励,耐心地进行帮助。
2、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要妄想孩子在短时间内就具备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独立性也不例外。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1岁半左右,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独立吃饭;到两岁半时,就可让孩子自己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3、通过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比起生硬的说教,生动的游戏显然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如,教三四岁的孩子洗脸,可以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我们比赛看谁洗脸洗的又快又干净,好不好?”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这样,孩子不仅不会产生排斥心理,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持之以恒。
好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时,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家庭,家庭成员的意见不统一,如,父母要孩子自己做,爷爷奶奶却要帮着包办,这也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条件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4、对孩子晓之以理。
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要培养他的独立意识。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应该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自己要想办法解决。
篇3:孩子独自睡觉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科学上讲,宝宝独自睡觉是有好处的,长期与大人同睡并不是很好,假使与大人一个被窝,大人身上的病菌容易传染给宝贝,尤其是皮肤病和呼吸系统等疾病;有时父母翻身或动弹时还会惊醒宝贝,影响睡眠质量。
孩子独自睡觉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3岁之前分床睡眠的好处:
克服心理障碍:分床睡眠有助于孩子面对常见的恐惧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独睡等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勇敢、不怕困难、不依赖他人等良好品质,并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分床睡眠,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更有保障。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分床睡眠可使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并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对其他的行为规范也更易接受。
婴儿期
具备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宝宝出生前,就布置好色彩斑斓的婴儿房,从一降生就培养宝宝单独睡的习惯。刚出生的宝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习惯,所以习惯的培养比较容易。但新爸妈可能会对单独睡的宝宝很不放心、也不忍心,宝宝的单独睡计划也许因这种原因半途而废。所以,想让宝宝单独睡,新爸妈首先要战胜自己。
妈妈技巧:经常让宝宝听到你的声音
安全感是宝宝自己睡的前提。4~6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对周围环境有所响应,从这时开始,对父母的离去或独自一人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这时,无论父母在家里的哪一处,都要让宝宝听见你的声音,让他知道你就在附近;对宝宝的情绪反应随时做出响应,只要让宝宝有充分的安全感,他就会乐于单独睡自己的小床。如果妈妈为方便喂奶,并且减轻夜间育儿的麻烦和孩子的恐惧,父母可以先把宝宝的小床放在大人的卧室,观察一段时间,感觉没问题了,再让宝宝睡自己的房间。
低幼期
2~3岁的宝宝能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自我意识开始一天天壮大,能够初步地照顾自己,很多事喜欢自己来,做什么事情都很投入、很认真,最不喜欢别人插手他的“工作”.这恰是培养孩子从行为到心理独立的好时机,最好能让宝宝“独霸”一张床,让宝宝顺利摆脱对父母或者照顾者的依赖。
一般而言,最好在孩子3岁之前与父母分房分床睡眠。因为孩子到3岁左右时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觉,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发展,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妈妈技巧:给宝宝布置一个他喜欢的“窝”
如果宝宝有单独的房间,最好把房间装点得色彩斑斓、童趣温馨,墙上贴一些宝宝的照片和他喜欢的动画人物。
妈妈更可以在小床及其周围独具匠心,比如把小床布置成小船、军舰、大汽车或胖胖熊等有趣的形状,周围挂上卡通小动物、小玩具、漂亮的贴画等做装饰,再把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告诉他,小动物是他的保护神。必要时可以给宝宝一个能抱着的毛绒玩具,也可以给宝宝讲故事或轻拍宝宝进行诱导睡眠,使宝宝有安全感后能安静入睡。
中幼期
3~5岁这个时期的宝宝非常在意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常常会在入睡前黏着爸爸妈妈,还会试图“赖”在爸爸妈妈的大床上,不会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独自去自己的房间和小床。有时甚至需要爸爸妈妈软硬兼施。
妈妈技巧:睡前故事加晚安
和宝宝分床的最初阶段,父母在宝宝睡前多陪他一会儿,讲些好听的故事或读孩子喜欢的书,也可和宝宝一起听配乐童话故事,或放一段轻松、优美的音乐。之后,平静地和宝宝互道晚安,再和宝宝一起向娃娃、玩具、宠物说晚安。这样的仪式,将让宝宝有更多的安全感,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宝宝心情放松,产生想睡觉的感觉。
大幼期
宝宝5~6岁的时候,性格特征已显出端倪,自立和自理的本领都大大增加。顺应他的个性,适时地加以鼓励、引导,宝宝头脑中的独立意识就能发挥出来,做起事来像个小大人,有时候他甚至可以做得比大人还好。这时候父母完全可以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宝宝在自己的小房间独自睡了,最起码也该睡自己的小床。如果这时候还不放手,仍让孩子和父母睡,他会很自然地把这种“依赖”看成必然。
妈妈技巧:变换小床位置增加新鲜感
可以带宝宝到已分床睡觉的亲戚朋友家串门,在征得同意后,参观小主人的床,爸爸妈妈有意识地当着宝宝的面询问小主人跟谁睡,并作出惊喜的样子说:“你真行!一个人睡一张床,像个大孩子了。”顺便也可以夸夸小床柔软、漂亮。
这时候,孩子会因羡慕觉得“我也应该有自己的床”,并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也长大了的样子,父母则可趁热打铁鼓励孩子单独睡一张小床。还可尊重宝宝的愿望,不断变换小床的布置,让孩子总是充满新鲜感。
篇4: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摘要:人文关怀指出,课程应充分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成长、发展、完善,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而现今的幼儿教育中,由于家长缺乏对幼儿生活意义的理解,过度保护、过度代替,导致孩子缺乏真正的生活能力,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成长。本文旨在通过多种渠道,对幼儿生活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关键词:快乐成长、生活能力、培养
词语解释:
生活:・指人或动物的各种活动;・进行各种活动;・活着,保存生命;・生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生活能力也就是指人或动物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保存生命的能力。
一、问题提出
在现今的生活中,很多家长缺乏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对孩子过多的保护,过多的替代,孩子不但缺乏真正的生活,而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合作交往,缺乏沟通能力、缺乏规则意识、缺乏自信、爱心、责任心,没有竞争意识等等,而且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孤独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的儿童越来越多,从小就缺少快乐的童年。
在幼儿园,教师虽然注意到幼儿能力的培养,但较少关注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幼儿的体验和感受,没有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学习、实践环境、心理环境。华师大的胡惠闵老师的说法道出了现今幼儿教育的不足,她说:过去的孩子就像是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经过风吹雨打,他们的翅膀更硬,能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而现在的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在幼儿园里老师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如何飞翔、如何觅食,然而把他们一放到天空中,他们却怎么也飞不高。正是因为我们在教育中的不足,导致了我们的孩子难以适应现今的社会。
21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适者生存”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只有当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时,才有可能进一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幼儿生活能力培养对幼儿的发展乃至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为了有效地对我园孩子进行生活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本园孩子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
1.理解片面性
对生活能力培养理解的片面单一性。无论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生活能力的理解较片面、单一,而且相互割裂,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简单地认为生活能力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理解的片面性导致了教育的片面性。
2.手段单一性
幼儿生活能力培养与环境、手段割裂,很多时候教育的手段单一。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说教式的进行,而在幼儿园没有创设或很少创设相适应的环境,更不用说充分利用和发挥周边环境的作用了。
3.缺乏统一性
幼儿生活能力培养家园不同步。幼儿园里教师根据教育指导纲要,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可是一到家里,一切的一切就全变了,就连最简单的事情孩子都无法实践。举一简单的例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家里,众星捧月,什么都做不了,根本谈不上自己动手了,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研究对象、时间及方法
1.对象:实验幼儿园2-6岁幼儿
2.时间:20**-20**
3.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文献等
四、培养目标
19世纪斯宾塞提出:“教育是为了孩子更好地生存”。结合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本园实际,制定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目标:
以促进幼儿发展、快乐成长为根本,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生活、游戏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使他们能够一生持续地学习,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不仅是现实的生活,也包括其未来的生活。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充分的贡献,并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
五、培养原则
1.快乐中培养提高的原则
2.环境与目标一致的原则
3.家园同步实施的原则
4.整合与随机结合的原则
六、培养策略:
(一)重视情绪,倡导快乐学习
快乐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绪,是否拥有快乐的情绪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快乐的情绪能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接收和运转状态,使人的先天潜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快乐情绪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和兴趣得以满足,使幼儿产生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发挥出最佳的学习效果。
1.教师展示快乐情绪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幼儿园的每一天,教师应充分展示快乐情绪,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一日平等、和谐、宽松的良好学习和生活氛围,可以加速幼儿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过度的进程。如晨间活动时,轻松的音乐和教师愉快轻松的鼓励,能充分调节幼儿活动中的情绪,从而提高运动技能的发展和协调能力。
主动亲近孩子,抚爱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跟他们说话,用快乐的情绪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这种快乐的情绪环境能呼唤幼儿自发进行活动的动机,把幼儿原有的兴趣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的推动力。我们曾经作过“美术活动中教师不同的情感方式对幼儿学习的影响”的实验,当教师用愉快的情绪、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示范作画的过程,暗示作画的要求,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不但掌握了作画的方法,同时理解能力、规则意识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情感、感受力等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2.家长提供和谐氛围
幼儿期正是儿童的各种情绪情感不断涌现和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为孩子提供和谐氛围,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因此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家庭和谐氛围的重要性,让家长的乐观、热情、慈爱、友善、自豪、自信等情绪情感充斥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快乐的情绪体验,建立起良好的情绪情感,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二)强调沟通,重视家园合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纲要》中也明确强调了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接送、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家园沟通,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样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如为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达到自助、求助、助他的能力目标,幼儿园重点加强孩子的应变能力的培养:如火场逃生演习,进行“走失时该如何保护自己”等意外事故的情景表演模拟练习;家长结合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对孩子进行实际训练,如在商场故意躲开,观察孩子的行为,实地教育。家园共同合作让孩子掌握自助、求助及助他的能力。今年三月的一个晚上,我园二个大、小班的孩子在妈妈的同意下,自己结伴去买东西。因为附近店已关门,竟然不知不觉走迷了路。二个孩子因为受对付意外的教育和练习,及时向三轮车师傅救助,安然地回到了家长的身边。
家园配合,事半功倍。如托班原有一个自闭症孩子,教师在幼儿园进行个案研究干预,但因为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关心不够,干预效果不明显。教师了解情况后,及时提醒家长,并说明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放弃原有工作,专心陪伴,给孩子全身心的爱,使孩子及早地走出了自闭,成为一个活泼可爱发展正常的孩子。
(三)注重环境,发挥环境作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区域活动环境、室外环境的布置、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孩子的发展。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1.以物质环境为中介
很多时候,老师的“教”和孩子的“学”都是通过孩子动手操作环境中的物,与环境中的人交往等相互作用而得以实现,孩子的生活能力很多时候也是在与环境中的物相互作用中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因此教师首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与教育相适应的物质环境。
如为了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首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器具,以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我们试想一下,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幼儿园,如何保证孩子有充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又如何控制幼儿间争抢玩具而引起纠纷呢?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无从谈起。其次还要让环境开口说话,我们设计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良好环境,诱发孩子的积极行为。如在图书区,放一个纸盒做的牌子,写着“嘘,小声点,别打扰!”并画上响应的图,提醒幼儿安静地看书:在建构区贴了鞋子图片,上面写了大大的数字“5”,孩子们进入时就会数一数,如人数满五个,他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等等。
2.以人际环境为中介
我们的教育是为使幼儿将来成为社会中合格的成员做准备。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要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还必须构件幼儿园丰富的人际环境。
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幼儿往往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和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他们在解决冲突时,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还要考虑其他同伴的观点和行为。既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又同时体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对待方式,从而提高人际关系,正如皮亚杰指出的“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活动是儿童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如我们的小班、中班的“幼儿行为纠偏”实验,大班的“自信心培养”实验等等,包括了很多的社会交往类的教育,为此,我们就创设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交往环境,进行有效的社会性学习。在活动室创设能够诱发幼儿社会认知冲突的客观情景,迫使幼儿在争论和辩解中、在社会认知冲突中去主动探索、寻求正确答案。另外在活动区创设表演区等环境,让其通过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从他人的立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道德规范,达到纠偏效果,使幼儿从“自我中心”走向“社会中心”,促进了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
3.以周边环境为中介
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利西娜的研究表明:“与成人的交往经验是儿童组织个人经验的工具和手段。”它执行三个功能,使儿童意识到并说出自己的个人经验;在某种情况下向儿童提出如何利用个人经验解决各种问题;促使个人经验系统化、概括化。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家庭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我们幼儿园附近有超市、批发市场、商店、书店、学校等,这为我们进入社区参观、实践,提高孩子生活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如我们带大班孩子参观消防队,我们不但家园合作,让孩子事先准备好给消防员叔叔的礼物,还请消防员专门演练消防灭火过程,让孩子们也试穿消防衣,把握消防栓等,感受消防队员的工作,参观寝室等等。整个活动不但掌握了相关的消防知识,还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同时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勇敢精神、规则意识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四)注重过程,注意随机与整和
幼儿能力的培养不是个独立的科目,也不是你今天想要培养就能培养起来的,我们要追随兴趣,及时发现问题,注意随机性和整合性。
一日活动中创造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实践机会。还是以“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为例。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时,有些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的,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有了碰撞、冲突、协调、交换、合作之后,才会出现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的,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所以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为幼儿创造了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整合各种活动,让孩子在满足自己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如每天的区域活动,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区,并随意取拿活动器具,有下棋子的,有合作搭建宫殿的,也有一个人玩的。玩好后都能自觉整理好活动材料,一切都井井有条。因为多次活动后使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取放方便,玩得开心。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在探索活动中渗透规则内容,有机整合进行规则培养训练。
七、实践结果
经过我园对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实践,我园全体幼儿的生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几个简单的事例可以反映
1.合作、求助意识强。我园幼儿连续四年参加区“六.一”节的新一百杯亲子活动现场大奖赛,因为在购物活动中能及时向周围顾客及营业员求助,获得帮助,而且相互配合好,而连续四年获团队一等奖,个人一二等奖。
2.个案追踪的孩子改善效果明显。如XX小朋友在“自闭症孩子的教育干预”下,自闭症状消失,现在在大班不但活泼、聪明、而且交往能力强。
3.家长、社会反响好。很多家长来园报名说:你们幼儿园的孩子大胆、活泼、会交往,而且很自信,我们看他们说起来、玩起来一套一套的,而且很会照顾周围的小朋友,真是羡慕。所以也要送我们的孩子到你们幼儿园来学习,让你们培养。……
八、实践体会
1.提高修养。教师(家长)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因为从儿童的发展特点看,成人的心理品质对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孩子的影响更加显著。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
2.问题入手。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入手,从将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入手,进行有效的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幼儿的生活能力。
3.长期坚持。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不是在简单的几个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而是在一日活动中长期地、不断地对幼儿产生影响,所以要始终如一,长期坚持。
4.同伴教育。同伴间的相互教育同样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
5.家园合作。家园密切合作,步调一致是提高幼儿生活能力的根本保证。
总之,我们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万事通,我们的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准备,是作为幼儿走上健康、丰富、美满的教育生活的第一步。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能感到集体生活、集体教育生活的乐趣和幸福,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提高生活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布鲁纳指出:“任何学习行为的主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他可能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这就是说,“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
说明:
1.鉴于有些应用是出于平时看书偶得,没有很好注明出处,敬请谅解。
2.举例材料源自本园教师的实践总结。
文献参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陈帼眉的《幼儿心理学》
篇5: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随着幼儿动作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有了自我服务并为家人服务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幼儿一旦学会走一步,他就喜欢走来走去,帮大人拿东西;一旦学会了将勺子凹面盛上食物,他就很高兴地练习自己刚刚掌握的这一技能。这正是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时机。及时鼓励和培养幼儿有规律、有条理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能力,不仅能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提高健康水平,还能增强幼儿的独立性、自信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幼儿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能力,将会终生受益。
卫生习惯和能力主要包括饮食、睡眠、大小便、穿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和能力。幼儿独立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主要在于父母要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把握幼儿学习的最佳期(从‘开始教育”到“多数人学会”之间的时间),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效果。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