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美丽张家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关于香港过年习俗,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香港过年习俗,欢迎阅读!
篇1:关于香港过年习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香港春节的习俗有哪些?香港过年习俗是什么?一起来了解香港人是如何过年的吧。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2016关于香港过年习俗]
篇2:过年习俗
所谓“行年”,就是春节期间,侗家串寨做客,即以寨为单位,集体去另一个寨做客的习俗。
集体互访很隆重,此习俗起源于古时侗族村寨之间的联姻行为,即有婚姻关系的寨子之间的集体互访,以巩固婚姻联盟,以后逐步发展为村与村、寨与寨互相往来做客,宣讲款约、增强民族感情、维护社会治安的一种集体做客形式。
“行年”又被称作“乡客”或“鸡尾客”。因为去做客的芦笙队队员身着特制的舞衣,衣边吊有小海螺或小蚌壳,头上插有鸡尾巴上的毛,故名“鸡尾客”。
“行年”时,寨子每户一人组成行年队伍,选出三五人为卜耶,作为全队的领导中心。卜耶中又推荐一人为耶高,即头客,作为全队的指挥。参加做客的人的一切行动都要按头客的号令行事。大家撑开雨伞,由头客前导缓缓向主寨鼓楼前进,来到寨中萨坪,队伍围成一个圆圈,头客在坪中用罗盘找好位置,安排好芦笙队进坪吹奏的路线后,做一个金鸡独立姿势,芦笙队即吹“进行曲”和“欢乐曲”,边吹边跳芦笙舞,三遍后停止。主寨的男女老少围拢过来亲热道贺,握手言欢,并争相拉客回家住宿款待。
第二天早餐后,头客把自己带来的队伍聚集到萨坪上,围成圆圈讲款,从“开天辟地”“人的起源”“芦笙的由来”,一直讲到“村规寨约”,以及上团下寨互相友好、彼此帮助等。主寨的男女老少也汇集萨坪,静听讲述。讲完,主寨杀猪相待,设宴摆酒,尽欢而散。
第三天中午,头客集合全部来客,整顿行装告辞。主寨设长席,宾客相对而坐,献上年礼。客人起身告辞时,男女主人涌向席间,共唱“拦路歌”以挽留客人。而后,大家跳起多耶圆舞,依依不舍地在芦笙曲中上路别行。
在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中,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篇3:过年习俗
新年到了
新年到了!人们在大门上挂年画、贴窗花。外婆剪的窗花在村子里可是数一数二的,一张张火红的纸在她的手中,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一剪子下去把农家欢乐剪出了芬芳!
新年到了!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服,红的、蓝的、绿的……各种颜色的衣服把广场打扮的亮丽多彩。人们的脸上还洋溢着新年的快乐。
新年到了!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有热腾腾的饺子,有润滑可口的炖鸡,还有粉里透红的大虾……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一起看春晚,直到新年钟声响起。
当然,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收红包了,只要你一不留神,孩子们的口袋里就都装满红包啦。
新年还有许多有趣和好玩的事,比如猜灯谜、写福字等。新年带给我们的是快乐、团圆……
守岁
除夕那天,我最期待的事情是守岁。听爸爸说,守岁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既有辞旧岁、舍不得时间流逝、珍爱光阴的意思,也有年轻人为延长父母寿命的含义,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夜,早早吃过年夜饭,左邻右舍道过新年好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守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嗑着瓜子,小孩吃着糖果,边聊天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没有催促上床的唠叨声,也没有早上起不来的担忧,时间是从容的,心里也很欢快。一旦觉得节目有些无聊时,还可以趁机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放上一通烟花。
一整晚熬着不睡觉,虽然有些困倦,但特别热闹、特别开心。宋代诗人苏轼有首诗里说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篇4:过年习俗
因为我的家乡在东北所以我今天来给大家说说东北过年的习俗。
1、包好运饺子
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包饺子,可是咱东北的.饺子不同,据说、以前时候的好运饺子是在包饺子的时候把1个①元的硬币包在几个普普通通的饺子里面,现在人们为了卫生常常用水果硬糖来代替硬币,据说、谁吃到了好运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有好运。(在我们家常常都是我吃到的,因为硬糖是会化的,只要看那个饺子的外皮有糖就行了。)
2、年夜饭后吃冻梨
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有零下13~20度,所以有的时候会吧秋梨和柿子放到外面去冰冻,冰冻后的梨和柿子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为什么要在年夜饭后吃冻梨呢?因为冻梨又能解酒、解油腻。
3、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4、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5、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65)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这就是我们东北过年的规章制度,怎么样很有趣吧。
篇5:过年习俗
去年的春节我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的家在荆门的一个小乡村里,过年还保留着一些特有的传统习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是腊月二十七到达奶奶家的,这一天正在做“鱼糕”。“鱼糕”配料很精细,主要是鱼肉和蛋清,营养价值很高。在此之前已经磨了豆腐、做了“风干鸡”。随后的二十八、二十九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大年三十这天终于到了!奶奶很早就起床忙了,将家里所有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餐具也是一尘不染。
吃过早饭后我帮爷爷贴春联,奶奶则开始忙中午的团年饭了。收拾整齐后也就到了十一点,奶奶说团年饭越早,说明这家人越勤快,让我将太太、太爷一起叫来吃团年饭。
大圆桌放好了,十六个菜摆了上来。浓浓的香味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我忍不住想要先尝为快,却被太爷制止了,说先得要祖宗喝酒吃饭以后我们才能吃。
太爷绕着圆桌按尊卑位置倒了几杯酒,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杯中的酒轻轻洒在地上,说是敬祖先的。接着在大门口将一捆草纸烧燃,还一边念叨着,希望祖先保佑一家大小健康平安。这一系列祭祖活动结束后,爷爷放了一挂好长好长的鞭炮,这才招呼大家入座吃饭。
在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太爷让我们大家都来吃“赚头”,我夹起一块,瞅了又瞅,说:“这不就是猪舌头吗?”大家都笑了起来,奶奶告诉我舌头谐音“折头”,不好听,于是先前的人就把猪舌头叫“赚头”了,后来就一直叫到了现在。我恍然大悟,说:“那我得多吃几块,来年在试卷上多赚几分!”又惹家人一阵大笑。
吃完饭,洗澡穿新衣,晚上守 夜 放鞭炮,初一相互去拜年,初二走亲戚......
就这样,在轻松快乐中,我过完了年,眨眼也就该回宜昌了,心中真是不舍,真想天天都过年啊!
篇6:过年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人们都知道,春节要放鞭炮,贴对联。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传说中有一个怪兽——年,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于是,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年。
第二个春节到了,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这个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说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么挡住年。”人们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来了。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就跑出了房间。
到了房门口,鞭炮霹雳啪啦地响,红布在风中飘动,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转头就跑。人们欢呼着跑下山,称赞老爷爷很聪明。
哦!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所以,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贴对联。
篇7:过年习俗
在田野边有一个洞,里面住着两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
一天,大田鼠从外面买来两袋小米种子,它一边和小田鼠在自己开垦的地里种下,一边兴奋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声嚷了一句。大田鼠听了,有点生气,它惊讶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种子长出禾苗后,大田鼠满心欢喜地说:“看咱们的小米种子长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种子就会长大结子,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田鼠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苦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田鼠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紧不慢地说,作文素材大全《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大田鼠没再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灿灿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饭桌,大田鼠兴致勃勃地说:“今儿这个年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样,仍旧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年糕怎么能说不一定?大田鼠顿时来了气,抡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头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时,一群蚂蚁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见小田鼠如此不争气,干脆把小田鼠赶出家门,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 关于上海过年习俗
★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 上海过年习俗
★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 春节过年习俗作文
★ 莆田过年习俗散文
关于香港过年习俗(通用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