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过年习俗散文

时间:2022-12-16 05:50:50 作者:一个收银员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个收银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莆田过年习俗散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莆田过年习俗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莆田过年习俗散文

莆田过年习俗散文

今天是国人的传统大节——除夕,全国各地都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氛围里,一片繁忙,一片热闹,一片欢腾,一片欣荣,喜气洋洋迎接羊年春节的到来,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尽是浓浓的过年味,真好呀!

说起过年,莆田人的过法还真的有别于全国各地。莆田人把过年叫“做岁”,意思是一年一岁,过一年就是“做一岁”,而且把全国传统的除夕过大年当成了过小年,莆田人叫“做小岁”;把正月初四定为过大年,莆田人叫“做大岁”。莆田人这种特别的'过年习俗是有缘故的,那就是“乌贼谋反”造成的,乌贼即倭贼、倭寇,莆田人对倭寇恨之入骨,故称为“乌贼”。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在东南沿海袭扰不断,极其猖獗,大肆烧杀抢掠,祸害沿海人民。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岁末,倭寇攻陷兴化府城(莆田古称兴化),对兴化府城进行疯狂的屠杀毁坏,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处是残垣断壁,幸存的百姓纷纷逃进山中躲避,才免于一难,在大山中提心吊胆地过了个年。这即是莆田人俗称的“乌贼谋反”。朝廷得悉情况,派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兵抗击倭寇,兴化民众怀着满腔的仇恨和怒火,与官兵同仇敌忾、并肩浴血奋战,终把倭寇打败,消灭或赶下了海。初二日,老百姓得以重回家园,亲朋好友相互探视,携手共建新家,大家振作起来,放下悲伤,不畏艰难困苦,重新铺就新生活。由于进山躲避倭寇祸乱,乡亲们都没有过年“做岁”,于是商议决定初四补上过年“做岁”,同时为哀悼祸乱中不幸遇难的亲人,春联上头露出一截白边以示哀思。喝水不忘挖井人,纯朴的兴化乡亲更感恩敬仰抗倭大英雄戚继光的功德,老百姓们专门制作了一种面饼,取名为“光饼”,寓以永远缅怀纪念戚继光,后来还专门建祠庙奉祀。

此后,莆田人为了不忘历史,牢记屈辱,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奋发图强,就把祖宗先人“乌贼谋反”祸难期间过年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延续至今,形成了莆田与众不同的过年习俗。现在每年除夕三十就变成了过小年“做小岁”,而不是全国传统的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四,就成了莆田人的过大年“做大岁”。正月初二这一天称之为“探亡日”,亲朋好友都不互相串门拜年,也不走亲访友,以示对倭寇祸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延伸到现在的意思也是避免给别人带去一些不吉利的忌讳。莆田人的春联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全国唯一在联上头带着一截白边的春联,喜庆中不免一些肃穆。

想不到我们莆田人过年还有这么沉痛的历史,我们的先人遭受了多大的祸劫,经历了多少的苦难。今天追寻习俗往事,才能明白我们先辈的艰辛以及他们不屈的精神,记住历史,不忘过去,把莆田人的精神和传统发扬光大。

篇2:有关2018莆田春节习俗

莆田春节习俗

1、扫巡兴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巡”。这是个良好的卫生传统。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内再“扫巡”。

2、祭灶公.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f2N*_Jl~U3、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凡种种原因向神许愿的金钱、谷物,都要主动送到城隍庙(或村里宫庙),由经办人化为施舍给穷人、乞丐。这一天必须做好事,如债务未清者,也不能讨债。

4、辞岁,“除夕”前一天,俗称“小除”,户户放鞭炮,贴新春联。当晚,家家户户堂上点花烛,叠红橘果如塔状,上插“三春”纸花,供“隔年饭”于灶头,备办丰厚祭礼和“贡银”,祭祀天地神,名为“辞年”。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饮宴称为“围炉”,宴席菜一般备10碗,鱼不切尾,螃蟹要10脚全。饮宴结束,大放鞭炮,长辈要给儿童分压岁钱,一般通宵不睡,俗称“守岁”。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辈往往给年迈的长辈奉献压岁钱。以表孝道。

5、过年时,莆田春节习俗每有做“红团”和“番薯起”,一以孝敬祖先,二为时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红团”皮的制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后,捞起沥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筛再筛,取其最细的粉末,晾干备用。用时,加入适量的开水和“食物红”一起揉匀成粉红色的团皮,搓成圆长条,再以手摘成等量的一块块的团皮块。“红团”的馅大都是甜的,也有咸的。甜的加红糖就行;咸的则须加入葱花、香菇丝和捣碎的炒花生米等调味品,别有乡土风味。“红团”的馅分三类:一是以绿豆为馅(绿豆去砂和杂质,洗净去壳)。俗叫“绿豆馅”;一是以糯米为馅,俗叫“糯米馅”;一是以番薯干粉为馅,因为从前山区和沿海地带,少产稻米,全年主粮就是“番薯”、“番薯干”。“做岁”时做“番薯干馅”的团,倒是不忘苦日子的朴素民风。“红团”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过年”时的独特美食文化。

炸豆腐是莆田习俗必备的美食,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贵。过了油,香喷喷的炸豆腐就做好了,刚出锅的炸豆腐香气四溢,十分美味。炸豆腐是莆田人过年必备的美食,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贵。

6、元宵从正月初六起为至廿日为“元宵”。每个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俗称“元宵心”。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各村(过去叫“境”)各宗簇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演戏酬神,并在“行傩”之外,穿插放焰火。庆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轮流担任“福首”,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

元宵彩架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农历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这一天俗称“头牙”。各户祭神祭祖先。商家备办酒席,邀店员做“头牙”。乡村里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举行元宵活动的,多在这一天补办,俗称“二月二”。仙游农村把“二月二”称为“头福”。

篇3:2019莆田大暑习俗之过大暑

莆田大暑习俗:过大暑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吃荔枝。莆田荔枝甲天下,是莆田特产,其中如宋家香、状元红、“十八娘红”等是优良品种,古今驰名。在大暑节前数天,荔枝已是满树流丹、飘香十里的成熟时候了。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邑人宋比玉的《荔枝食谱》中载:“采摘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啖荔枝的最好时间。”故老相传,莆田人吃荔枝,有“小暑小吃、大暑大吃”的俗谚。尤其说,在大暑节那天,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节时刻一到取出它,仔细品尝。这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人们认为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吃羊肉。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营养的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大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的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羊肉性温补,食用、药用(羊肉配合药物)皆宜。

大暑节那天大清早,羊肉就上市了,供不应求。人家把鲜羊肉切成薄薄的片片,以文火炖烂热食,是高级营养品。

吃米糟。在大暑节前几天,将米饭拌和白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了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上红糖煮食,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

大暑节大热天,人们为什么偏要吃这些都是属于热性的食物——荔枝、羊肉和米糟呢?据医学常识认为:大暑节气是在梅雨季节刚过后不久的月份,此时天气虽热,但暑主阴,人容易为暑、湿、邪所侵,甚至发病。吃了这些食物,能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以驱除暑、湿。正因为如此,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和米糟为互赠的礼品。

浙江大暑习俗: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送大暑船的这一民间习俗那是由来已久。在清朝同治年间,葭址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其是到了大暑时期更加地厉害。当地的居民认为是五位瘟神所致,于是,便在江边建起了一座五圣庙,时常进行祈求许愿,希望祛病消灾。而由于葭芷处于椒江口附近,沿岸的渔民也是特别的多,为了祈求出海捕鱼平安,渔民便决定在大暑这一天集体供奉他们,并将载有供品的船只送至椒江口外。这也就是今天的“渔休节”送大暑船习俗的由来。对于当地渔民来说,这个习俗也许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虽说大暑船的由来是伴随着五位“瘟神”的传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说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五位“瘟神”也成了“五圣”,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五圣”在海上帮助渔民解除险情、送水送粮的传说。

传得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五圣分别姓张、刘、赵、史、钟,生前同科中进士,结果最后却被皇帝冤杀,死后冤魂不散,常要作祟,皇帝便封他们为五方行灾使者,民间称作“五圣”。由于五圣被视作凶神,人们既要供奉它,又要送走它,故此才诞生了“送大暑船”这一形式。

送“大暑船”活动整个组织工作历来都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牵头并分工负责进行。大暑节前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迎圣”,所谓“迎圣”,就是迎圣队伍从五圣庙出发,边敲锣打鼓放鞭炮,边去当地本保庙、乡主庙、扬府庙分别请出所供奉的本保爷、乡主爷、杨府爷这3位神爷的牌位,用小轿抬回到五圣庙,这就是“迎圣”。

“大暑船”与普通渔船中的大捕船差不多大小,长约15米,宽约3米余,船内设有神龛、香案,载着猪、羊、鸡、鱼、虾、米、酒等食品,水缸、灶、刀、桌、椅、床、榻、枕头、棉被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以备供奉。“大暑船”船身通体呈兰色,上头红色的花纹特别引人注目。

到了大暑节那一天,先由十几个青壮年人将飘红挂绿的大暑船从五圣庙抬往江边,随后,参加庙会的全体队伍便计算着时间从五圣庙出发了,他们沿葭?主要街道逶迤而行,最后来到江畔。此时一般正是潮水涨满的时刻,至大暑船被拖出椒江口外白沙洋时,正好开始退潮,借助着潮水的力量,大暑船顺江而下,越漂越远,也带走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台湾大暑习俗:吃凤梨、半年圆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凤梨又称菠萝,通常3月至6月在热带地区生长。菠萝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所含碳水化合物与鸭梨相仿,钙含量为香蕉的2倍、葡萄的5倍,磷含量是苹果的3倍、梨的5倍,维生素C含量远远超过桃、李、杏等夏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的维生素B1,其含量仅次于柑橘,为水果中的“二哥大”。

菠萝一般为生食,家有菠萝也可随意做成果羹或与鱼肉同煮食。中医认为,菠萝其色、味皆入脾经,具有补脾益气、消食开胃、生津止渴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菠萝中的蛋白酶能够帮助食物消化。因此,吃菠萝可解腻消食。菠萝还含有一种酶,能使血凝块消散,避免血管阻塞,保护心脏,防治心脏病。由此可见,菠萝是名副其实的“沁人心脾”的水果。

不过,菠萝含有的菠萝蛋白酶属于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因此,患有溃疡病、凝血功能障碍、湿疹疥疮等人群应禁食菠萝。发烧的人也不宜多吃,因为此时机体的代谢特别强,摄入过敏原后,如被机体误以为是异蛋白,会加重发烧症状。因为菠萝较酸,容易刺激牙龈和黏膜,胃病患者最好少食。

教你挑选菠萝的3个小妙招

看菠萝的叶子颜色。表面鳞叶呈橙黄色的,一般为九分熟,适合当天吃。而呈亮黄色、两端微带青绿光泽的,多为八分熟,买回去放两天再吃比较合适。

通过轻轻按压菠萝的鳞叶,如果一压就出汁,则为熟烂了;如果按下去,稍微有点软,但是有一定的弹性,这种的一般就是可以食用的熟菠萝;如果按下去硬硬的,那么,就是未熟的。

熟得刚刚好的菠萝会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但如果这个菠萝你还没打开就闻见了它浓重的香味,那就最好不要买了,基本上就是熟过了。

菠萝吃法:要用盐水泡

有些人吃了菠萝后,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吃菠萝时,可先把果皮削去,除尽果皮,然后切开放在盐水中浸泡一下,这样就可以减少菠萝朊酶过敏的事故发生。

菠萝最好泡半个小时左右,不仅可以避免过敏事故的发生,还能够使菠萝的一部分有机酸分解在盐水里,使得菠萝的味道显得更甜。此外,菠萝中还含草酸,会影响人体对钙、铁的吸收,用食盐浸泡也会中和其酸性,减少可能对身体的危害。

菠萝要用盐水泡多久?将菠萝去皮和果丁后,切成片或块,放在开水里煮一下再吃。菠萝蛋白酶在45—50摄氏度就开始变性失去作用,至100摄氏度,90%以上都被破坏。甙类也同时可被破坏消除,5—羟色胺则溶于水中。经煮沸后口味也得到改善。

如果为了保持菠萝的新鲜口味,可以把切成片或块的菠萝放在盐水里浸泡30分钟左右,再用凉开水浸洗去咸味,也同样可以达到去过敏的目的。切记,菠萝可不是人人都能吃的,有过敏体质者应慎重食用;过去吃菠萝有过敏史者,则应禁止食用。

篇4:莆田冬至习俗有哪些

莆田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搓丸子,是莆仙的风俗。传说古时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人,因家境贫寒,平日靠打工养活母亲和自己,眼看顺安已年过三十了,但还未娶妻,母亲的心里十分着急,便因此忧愁得神经都错乱了。

顺安到处求医问药,可是始终无法医好母亲的病。顺安是个孝子,为了让母亲换换口味。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亲十分爱吃,顺安掌握了母亲的.脾气,天天把丸子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十多年没有间断过。顺安的母亲去世后,人们为学习顺安孝顺母亲的美德,在冬至节时,也将丸子贴在门窗两旁,以教育后代子孙学习顺安爱老敬老的精神。

冬至的前一夜,莆仙人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红烛通明,在一个大簸箕(俗叫“大笠弧”)里摆上“果岳”桔子,供上筷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大块,桔子上插“三春”,同时点燃一对红烛。然后关上大门,全家人围在“大笠弧”四周,开始“搓丸仔”。家庭主妇把糯米粉和水在“大笠弧”上推压均匀,使其粘结。这时,全家人把它搓成龙眼那样大的“丸仔”,祝愿全家团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有的还捏上一些元宝、聚宝盆、小狗等,寓“运气好,狗仔衔元宝(来)”的吉利之意;有的搓成只有豆粒大小的“(饲)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全家人围在一起,边搓“丸仔”边聊天,其乐融融,脸上充满喜气和幸福。

丸子搓好后,要点着夜明灯,把丸子、生姜、板糖、红筷子等一起摆在厨房灶公前过夜。因为冬至日的夜晚最长,小孩子爱吃丸子,常耐不住到天亮。所以莆仙有“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谚语。冬至节一大早,便把丸子放进锅里,煮熟后,捞进碗里,再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有的人家在煮丸子时,还适量切几片生姜和少量板糖放进锅里,吃起了丸子,更有一番滋味。按莆仙民间风俗,只有祭礼祖先之后,全家才能开始吃丸子。

同时还要把“丸仔”粘在门框上,预祝来年粮食有余;把“客鸟丸”放在屋顶上,待喜鹊前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吃饱后,全家人开始带上煮熟的丸仔、水果、“十味”(荤素各十小碟)、香、贡银等祭品出门为祖先扫墓,扫墓仪式十分隆重。据莆田风俗,如果逝者是在清明节前下葬的就扫清明节,其后的就是冬至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篇5:过年习俗

所谓“行年”,就是春节期间,侗家串寨做客,即以寨为单位,集体去另一个寨做客的习俗。

集体互访很隆重,此习俗起源于古时侗族村寨之间的联姻行为,即有婚姻关系的寨子之间的集体互访,以巩固婚姻联盟,以后逐步发展为村与村、寨与寨互相往来做客,宣讲款约、增强民族感情、维护社会治安的一种集体做客形式。

“行年”又被称作“乡客”或“鸡尾客”。因为去做客的芦笙队队员身着特制的舞衣,衣边吊有小海螺或小蚌壳,头上插有鸡尾巴上的毛,故名“鸡尾客”。

“行年”时,寨子每户一人组成行年队伍,选出三五人为卜耶,作为全队的领导中心。卜耶中又推荐一人为耶高,即头客,作为全队的指挥。参加做客的人的一切行动都要按头客的号令行事。大家撑开雨伞,由头客前导缓缓向主寨鼓楼前进,来到寨中萨坪,队伍围成一个圆圈,头客在坪中用罗盘找好位置,安排好芦笙队进坪吹奏的路线后,做一个金鸡独立姿势,芦笙队即吹“进行曲”和“欢乐曲”,边吹边跳芦笙舞,三遍后停止。主寨的男女老少围拢过来亲热道贺,握手言欢,并争相拉客回家住宿款待。

第二天早餐后,头客把自己带来的队伍聚集到萨坪上,围成圆圈讲款,从“开天辟地”“人的起源”“芦笙的由来”,一直讲到“村规寨约”,以及上团下寨互相友好、彼此帮助等。主寨的男女老少也汇集萨坪,静听讲述。讲完,主寨杀猪相待,设宴摆酒,尽欢而散。

第三天中午,头客集合全部来客,整顿行装告辞。主寨设长席,宾客相对而坐,献上年礼。客人起身告辞时,男女主人涌向席间,共唱“拦路歌”以挽留客人。而后,大家跳起多耶圆舞,依依不舍地在芦笙曲中上路别行。

在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中,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篇6:过年习俗

新年到了

新年到了!人们在大门上挂年画、贴窗花。外婆剪的窗花在村子里可是数一数二的,一张张火红的纸在她的手中,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一剪子下去把农家欢乐剪出了芬芳!

新年到了!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服,红的、蓝的、绿的……各种颜色的衣服把广场打扮的亮丽多彩。人们的脸上还洋溢着新年的快乐。

新年到了!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有热腾腾的饺子,有润滑可口的炖鸡,还有粉里透红的大虾……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一起看春晚,直到新年钟声响起。

当然,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收红包了,只要你一不留神,孩子们的口袋里就都装满红包啦。

新年还有许多有趣和好玩的事,比如猜灯谜、写福字等。新年带给我们的是快乐、团圆……

守岁

除夕那天,我最期待的事情是守岁。听爸爸说,守岁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既有辞旧岁、舍不得时间流逝、珍爱光阴的意思,也有年轻人为延长父母寿命的含义,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夜,早早吃过年夜饭,左邻右舍道过新年好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守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嗑着瓜子,小孩吃着糖果,边聊天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没有催促上床的唠叨声,也没有早上起不来的担忧,时间是从容的,心里也很欢快。一旦觉得节目有些无聊时,还可以趁机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放上一通烟花。

一整晚熬着不睡觉,虽然有些困倦,但特别热闹、特别开心。宋代诗人苏轼有首诗里说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篇7:过年习俗

因为我的家乡在东北所以我今天来给大家说说东北过年的习俗。

1、包好运饺子

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包饺子,可是咱东北的.饺子不同,据说、以前时候的好运饺子是在包饺子的时候把1个①元的硬币包在几个普普通通的饺子里面,现在人们为了卫生常常用水果硬糖来代替硬币,据说、谁吃到了好运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有好运。(在我们家常常都是我吃到的,因为硬糖是会化的,只要看那个饺子的外皮有糖就行了。)

2、年夜饭后吃冻梨

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有零下13~20度,所以有的时候会吧秋梨和柿子放到外面去冰冻,冰冻后的梨和柿子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为什么要在年夜饭后吃冻梨呢?因为冻梨又能解酒、解油腻。

3、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4、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5、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65)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这就是我们东北过年的规章制度,怎么样很有趣吧。

篇8:过年习俗

去年的春节我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的家在荆门的一个小乡村里,过年还保留着一些特有的传统习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是腊月二十七到达奶奶家的,这一天正在做“鱼糕”。“鱼糕”配料很精细,主要是鱼肉和蛋清,营养价值很高。在此之前已经磨了豆腐、做了“风干鸡”。随后的二十八、二十九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大年三十这天终于到了!奶奶很早就起床忙了,将家里所有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餐具也是一尘不染。

吃过早饭后我帮爷爷贴春联,奶奶则开始忙中午的团年饭了。收拾整齐后也就到了十一点,奶奶说团年饭越早,说明这家人越勤快,让我将太太、太爷一起叫来吃团年饭。

大圆桌放好了,十六个菜摆了上来。浓浓的香味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我忍不住想要先尝为快,却被太爷制止了,说先得要祖宗喝酒吃饭以后我们才能吃。

太爷绕着圆桌按尊卑位置倒了几杯酒,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杯中的酒轻轻洒在地上,说是敬祖先的。接着在大门口将一捆草纸烧燃,还一边念叨着,希望祖先保佑一家大小健康平安。这一系列祭祖活动结束后,爷爷放了一挂好长好长的鞭炮,这才招呼大家入座吃饭。

在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太爷让我们大家都来吃“赚头”,我夹起一块,瞅了又瞅,说:“这不就是猪舌头吗?”大家都笑了起来,奶奶告诉我舌头谐音“折头”,不好听,于是先前的人就把猪舌头叫“赚头”了,后来就一直叫到了现在。我恍然大悟,说:“那我得多吃几块,来年在试卷上多赚几分!”又惹家人一阵大笑。

吃完饭,洗澡穿新衣,晚上守 夜 放鞭炮,初一相互去拜年,初二走亲戚......

就这样,在轻松快乐中,我过完了年,眨眼也就该回宜昌了,心中真是不舍,真想天天都过年啊!

篇9:过年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人们都知道,春节要放鞭炮,贴对联。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传说中有一个怪兽——年,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于是,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年。

第二个春节到了,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这个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说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么挡住年。”人们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来了。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就跑出了房间。

到了房门口,鞭炮霹雳啪啦地响,红布在风中飘动,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转头就跑。人们欢呼着跑下山,称赞老爷爷很聪明。

哦!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所以,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贴对联。

篇10:过年习俗

在田野边有一个洞,里面住着两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

一天,大田鼠从外面买来两袋小米种子,它一边和小田鼠在自己开垦的地里种下,一边兴奋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声嚷了一句。大田鼠听了,有点生气,它惊讶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种子长出禾苗后,大田鼠满心欢喜地说:“看咱们的小米种子长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种子就会长大结子,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田鼠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苦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田鼠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紧不慢地说,作文素材大全《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大田鼠没再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灿灿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饭桌,大田鼠兴致勃勃地说:“今儿这个年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样,仍旧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年糕怎么能说不一定?大田鼠顿时来了气,抡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头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时,一群蚂蚁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见小田鼠如此不争气,干脆把小田鼠赶出家门,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篇11:过年习俗

过年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习俗。说起过年,必不可少的便是熬年夜。顾名思义,就是在除夕晚上熬个通宵。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呵呵,您别不信,我就做到了。

三十晚上,我们一家十多口人,早早地吃完了饭,围坐在电视机旁,吹着空调,磕着瓜子,喝着饮料,热热闹闹地看起了春晚。

哇,春晚的节目可真多呀!有唱歌的、唱戏的、跳舞的、杂耍的、说相声的、演小品的,可谓是五彩纷呈,样样齐全。大家津津有味地看着,时不时地谈上两句话。房价、物价,是爸爸和舅舅的口头禅;爷爷和外公的嘴边总是挂着国家大事,派头十足;我们这几个小屁孩,永远都是在比着谁的玩具更新奇,更有趣。

慢慢的,大家的谈论声淡了下来。春晚的精彩节目渐渐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时不时传出一阵欢笑声。渐渐的笑声也少了。我也完全沉浸到春晚的节目中去。

五个多小时后,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了,新年的钟声x响起,外面的鞭炮声也断断续续的响起来。我站起身,哈欠连天地扭头看了看大家 :调皮的弟弟妹妹们抱着玩具,歪在客厅的地毯上呼呼大睡。爸爸和姑父头仰在沙发上,打着酣,早已进入了梦乡,妈妈和姑姑歪着头,枕着手臂,酣然入睡了。爷爷和外公双手搭在胸前,头一栽一栽,似睡非睡。唉,大家都已经睡了,只有我一人熬过了年。大家的样子组合在一起好笑极了。真后悔当时没用手机把他们的样子照下来,让他们看看。

无奈,我叫了叫大家,想让他们去休息。可他们却像钉子一样纹丝不动,“呼呼”的声响还时不时地传来。看来一时半会大家也醒不了,我只能拿薄毯子给他们盖盖。

没办法,我只能一边看电视,一边照顾大家一边等天亮了。六点了,大家才陆续醒来。爷爷见我这么有毅力,给我的红包装得鼓鼓的。看着这鼓鼓的红包,我的脸上笑开了花!

关于上海过年习俗

关于香港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上海过年习俗

过年的习俗作文「参考」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过年习俗作文

过年散文

春节作文1000字:过年习俗

莆田的作文

莆田过年习俗散文(推荐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莆田过年习俗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