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irsk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蚕姑娘》名师教学实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蚕姑娘》名师教学实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 目录
篇1:《蚕姑娘》名师教学实录
教学要求: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蚕卵、桑叶、衣裳、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
4、能通过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2、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朋友,(课件出示“蚕”图),问:谁认识图上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2、板书:“蚕”,指名读,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3、你们知道这小小的“天虫”有什么用吗?(出示一块丝巾)这块又软又滑的丝巾就是蚕姑娘的作品。
揭示课题:2、蚕姑娘 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
4、你知道关于蚕姑娘哪些知识?(学生交流)
过渡:听了同学的介绍,你一定开始喜欢蚕姑娘了,相信你读了课文,会更喜欢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
(1)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蚕 卵 桑叶 蚕床 脱下 蛾姑娘 又白又嫩
茧子 渐渐 长胖 吐出 旧衣裳 又黄又瘦
(2)打乱顺序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课文一共有几小节?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4、交流。(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
二、学习课文:
第一节:
1、指名读。
2、从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事?(出示“蚕卵”图)这就是蚕卵,需要一定的温度蚕姑娘才能钻出来。
3、出示卡片:暖洋洋 读好这个词语。
4、齐读第1自然段。
第二节:
1、指名读。
2、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画面显示:又黑又小的蚕图)课文第二节用了一个词语,什么?出示卡片:又黑又小
3、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出来以后是怎样生长的呢?
(板书:吃桑叶、睡、脱、醒)
4、师:这里讲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叫作“蚕眠”(板书,读一下这个词)。蚕眠一次就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
5、蚕眠后蚕姑娘有什么变化?(点击“变”、“黄”)
6、多有趣的变化呀!你能读出那种惊喜的样子来吗?
(1)指读第二节、评价。(2)再指读、齐读。
7、试背第二小节。出示填空:( )的蚕姑娘,吃了( ),就睡在( ),( ),脱下( )。醒了,醒了,变成( )。
第三~五节
过渡:第一次蚕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蚕的一生到底要眠几次呢?请你自己读三~五节,看看她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书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1、学生小组学习。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蚕姑娘一生要眠几次?(四次)
(2)它的外行、颜色有什么变化呢?你能在老师的板书下面接着写下来吗?
(3)学生试着板书:
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脱下 变 黄姑娘
又黄又瘦 吃 睡 醒 脱下 变 白姑娘
又白又嫩 吃 睡 醒 脱下 变 胖姑娘
又白又胖 吃 睡 醒 脱下 变 亮姑娘
4、指导朗读:啊!多有趣的变化呀!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4)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
5、看着板书试着背一下。
第六~七节
1、蚕姑娘四眠以后,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自读第六~七节。
1、交流:爬到蚕山上结茧。
(1)(画面 “蚕山”。)师:有的把稻草截成一段段,用格子绞在一起,做成一条柴龙。有的用纸板做成格子状。
(2)“要盖新的房”。师:“要盖新的房”指什么?(板书:结茧)
(3)蚕姑娘怎样结茧的?(板书:吐丝)(多媒体显示:茧图)你们看,漂亮吗?
(4)指导朗读:蚕宝宝用一根细细的丝要做成这么大的茧子,对它来说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需要它付出艰辛的劳动,是很不容易的。读好第六节。
3、呆在茧子里的蚕姑娘在干什么呢?出示卡片:一声也不响
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蚕蛹。
4、过了好几天,蚕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咬破茧子,飞出来就变成蛾姑娘。(画面显示:蛾图)这是多神奇啊!
5、蚕吐丝结茧后,变成了蛹,又变成了蛾。指导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
6、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三、总结:
1、学了课文,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2、师:大千世界,有着许多可爱的昆虫,它们各自有着神奇有趣的生长过程。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生长的秘密,得到很多的知识,也得到无穷的乐趣。
3、上网查找有关蚕姑娘的知识。
篇2:《蚕姑娘》名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蚕山、蚕床”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春蚕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春蚕的一生的生长过程。
3、正确朗读背诵,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的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同学们交流了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到的蚕的知识,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
二、学文
1、师:蚕姑娘一共变了几次?
(1)指导学习第一次变化(第2自然段)(出示“蚕生长过程的学习表格”)
蚕眠的次数原来的模样成长的过程醒后的模样
第一次又瘦又小吃睡脱醒变黄姑娘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师: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3)师: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二自然段中写蚕姑娘变化的动作词圈起来。
生:动作词有:睡、变、醒、吃、脱
(4)师:你能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把这几个动作词按顺序连起来说一说吗?(小黑板出示)——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生:蚕姑娘先吃了几天蚕叶,接着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然后脱下黑衣裳,醒了,最后变成黄姑娘。
(5)师: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是又黑又小的。
(6)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书上插图中的小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在仔细地观察蚕姑娘的变化,看看,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生:有一个男同学拿着本子作记录。
生:女同学把桑叶翻开看看。
(7)师:是的,边观察边作记录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方法,他们也发现了蚕姑娘吃了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了,如果你就是图中的小同学,发现这样的现像,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A:我会很着急。生B:我觉得很奇怪。
(8)师:带着你的好奇心、着急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
(9)师:其实它们是在蚕眠,蚕在结茧前一共要经过四次睡眠,这是第一次叫头眠。那它头眠醒了之后1会变成怎样呢?
生: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10)师:看着蚕姑娘的变化,你高兴吗?让我们读一读蚕姑娘的第一次变化吧!(指导朗读)
(12)师: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吗?小黑板出示: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
2、学习第二、三、四次。
(1)师过渡:瞧,连她的睡眠都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
同桌同学合作学习:
(2)自由读课文3、4、5三个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找一找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划出来。填写表格。根据学生的表格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学习。
①出示比较。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
②读一读,比较句子。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3)师: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A:三个句子都有“蚕姑娘”一词。
生B:第三个句子其实是前两个句子合在一起的。
生C:合在一起时,把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去掉。
生D:还要把第一个句号改成逗号。
(4)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可真强,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你再读读下面的两组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出示练习句: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
猴子爬到高竿的顶上。
(5)师:蚕姑娘脱下黑的、黄的旧衣裳,换上了嫩白的新衣裳,想想蚕姑娘这时会怎么想,怎么说?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语气读读这一句吗?
(6)积累词句
师:表格的内容基本上都汇报了,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你填写的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秘密?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生A:我发现第一次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变成黄姑娘后,第二次就用“又黄又瘦”,都有一个“黄”字,有承接作用。
生B: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都用了两个“又”字。
师:你还说这样的词语吗?
生C:绳子又细又长。
生D:西瓜又大又圆。
生E:我还发现了很多反义词,有黑对白,胖对瘦,睡对醒。
四、表演体验,读好课文。
1、一次次变化的蚕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们能用朗读向大家展示那么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吗?让大家一起来感受她变化的神奇与有趣吧!
(1)同桌同学从2、3、4、5、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段落,进行朗读表演的练习。
(2)小组竞赛。师生共同评议。
(3)挑选表现的4位学生合作表演。
(4)人人都是可爱的蚕姑娘,齐读齐演。
3、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成长的秘密,得到很多的知识,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学习。
五、教学生字。
1、出示“蚕”“姑”“娘”三个字。
2、生说说写这些字的注意点及如何记住这些字。
3、师范写,生说笔顺。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篇3:《蚕姑娘》教学实录
师:(板书“蚕”),领读。小朋友们见过蚕吗?请见过蚕的小朋友说说蚕的样子。(大部分学生都说见过,并有不少小朋友还亲自养过。)
生:蚕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是黑黑的。
生:蚕喜欢吃桑叶。
生:蚕慢慢长大,会变颜色,先是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
生:刚从蚕卵里出来的蚕很瘦,吃了桑叶以后,会变得胖胖的。
生:蚕会吐丝结茧,过一段时间后从茧子中飞出蚕蛾,然后再产卵。
师:小朋友们对蚕的认识可真多!老师还没教,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板书:“姑娘”,领读课题)你们知道“蚕”和“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吗?
生:“蚕姑娘”比“蚕”多了“姑娘”二字。
师: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蚕姑娘”,而不用“蚕”呢?
生:姑娘是长的比较漂亮,而蚕在吃了桑叶后变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来写“蚕姑娘”的?
……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题目用“蚕”好,还是用“蚕姑娘”好?
生:用“蚕姑娘”好。
师:为什么?
生:这篇课文是把蚕当成人来写的,所以要用“蚕姑娘”。
生:蚕儿会吐丝结茧,丝能织成漂亮的丝绸,并用来做美丽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别漂亮。人们都喜欢蚕。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生:我一看到“蚕姑娘”这一课题,我就会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蚕儿,真是惹人爱。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爱蚕,这蚕儿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姑娘。
评析: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来表现。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都生活在江南的农村,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教师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蚕姑娘》教学实录]
篇4: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这时语言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是用专业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讲解,学生听得是雾里云里。虽说这一篇童话,惟妙惟肖,从“姑娘”一词让学生明白本课把蚕当作人来写了。教学我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为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只求学生能够了解蚕的生长知识,就行了。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的第3、4、5小节,学生这时已能自主地对课文内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篇5: 《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篇6: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由于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养过蚕宝宝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讲起来都很熟悉,都能说出一二三点来。
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并进行比较课文后的句子,了解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并要把句号改成逗号。
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整个过程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漫长!“神奇”和“漫长”都是孩子说出来的,我想大概是他们也回忆起了自己养蚕的过程。相信通过以前的经历和这堂课的学习,有一些“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篇7: 《蚕姑娘》教学反思
看过很多课例,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一直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花时间在这上面纠缠不休呢。但朋友的建议和纵容,又让我对自己的思考产生怀疑:不试过怎么知道?没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又怎能从课题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于是,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请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没意义。这时,钟玉花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蚕就是蚕虫,为什么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请了好几个,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
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想,也许因为这个低估,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
篇8: 《蚕姑娘》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差点在学生面前出洋相,学生对这个蚕宝宝可真是太感兴趣了。整节课不断地向我提问:“蚕为什么要经过4次睡眠才变成蛾啊?”“蚕为什么会变成蛾啊?”“变成蛾后它又干什么啊?”“它为什么要到蚕山上吐丝啊?”……
一开始我还很高兴,表扬他们爱动脑筋,可到了后面我有点招架不住了,有些问题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现想想,觉得真有些不好意思。看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真的必须要常流水。
这一次经历,更促使我要多学习,博览全书,决不能对不起那一个个脑子随时充满疑惑的孩子们。
篇9: 《蚕姑娘》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很有意思,童话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蚕宝宝实在是惹人喜爱的昆虫。
在第一课时完成初读后,孩子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如:蚕为什么会脱掉衣服,蚕为什么要睡四次,蚕到后来为什么身体发亮了,蚕在茧子里怎么变成蛾的……说实话,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在课前找了个关于蚕的网站,给孩子们看了很多关于蚕的知识。
学科整合,这四个字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来清楚地解释,但是,我怕是把这堂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学了这一课,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有收获吗?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掌握汉语言的音、形、意、字、词、句。这种课文如果纯粹上语文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吗?我觉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语文课要上得扎实而又不落入俗套。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体会,品读了短语、再品读了句子,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增加了不少课外知识。收获,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多维而立体的。
篇10: 《蚕姑娘》教学反思
师:蚕姑娘一声也不响地化做了蛾姑娘,飞走了,留下了漂亮的茧子。知道茧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真丝围巾,我妈妈一直带的。
生:还可以做成夏天穿的真丝衣服。
生:还可以做成裙子,我夏天一直穿的,很轻很舒服。
师:对呀,这些东西都是蚕姑娘给我们带来的。蚕姑娘变成了蛾姑娘,飞呀飞呀,过了些日子,生下一些蚕卵,便死亡了。
生:啊?
师: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想对蚕姑娘说些什么?
生1:我想对蚕姑娘说,你太可怜了,生命太短了。
师:是呀,在我们眼里,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
生2:她不后悔,因为她为我们带来了丝绸。
生3:我也觉得蚕姑娘不后悔,因为她带给我们美丽,她自己觉得很高兴。
生4:蚕姑娘像春雨一样,做了好事不张扬,所以尽管生命短,但她已经为我们做好事了,她很高兴。
篇11: 《蚕姑娘》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文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在充分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的同时,对文本的意义要有大致的统一。不能把多元解读理解为学生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它还需要有个尺度.
学生对蚕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对它短暂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对的,曲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我赶紧抛出一个问题: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扭转了过来,在交流中,流淌着对蚕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扎跟在学生的心里。
所以我觉得当学生的价值趋向有所偏离时,还需要老师作必要正确的引导,让个性与共性达到和谐统一。
篇12: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本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蚕孵化的过程,在设计上我首先创设昆虫观察小组的情景,让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观察蚕,并通过卡通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变化过程,学生理解上没出现问题。当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在课文最后两段的处理上我过于慌乱,对于主题的升华迁移的有些牵强,过渡句没有设计好。在板书的处理上没有及时的书写,在深化学生产生观察研究昆虫兴趣这没有及时的引申造成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而且在理解文本中也出现字词不扎实的现象。在填表格这一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练习背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自身情感渲染的基本功,在教学设计上更加精细。
篇13:《蚕姑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字词,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复习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并检查掌握情况)
二、细读文本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蚕儿什么时候出来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这里用了一个“钻”,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2.蚕姑娘这么急切地钻出来想见见阳光明媚的春天,小朋友们也十分急切地想见见蚕姑娘是什么样子,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出来的蚕姑娘的样子吧!
刚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板书: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
3.第二自然段
(1)刚出来的蚕姑娘又黑又小,它出来后干了些什么?找人读第2自然段。
板书“吃——睡——脱——醒——变”
(2)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姑娘一生经过了几次蚕眠?每一次蚕眠后都有一个相同的过程,是什么?(蜕皮)第一次蚕眠它发生了什么变化?(脱了黑衣裳,变成黄姑娘)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第三自然段
(1)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变成了黄姑娘之后,它又做了些什么?找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2)读了这一段,你和刚才的第二自然段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句式有很多相同之处,哪里相同?还存在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为什么“就”要换成“又”? 谁能说说“就”和“又”有什么不同?
(3)第二次蚕眠和第一次蚕眠经历了相同的过程,它“先吃了几天的桑叶,又睡在……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教师指着板书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不同的是黄姑娘经过了二次蚕眠变成了白姑娘。
5.后来蚕姑娘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4、5段。
(1)你发现了什么?
(2)课件出示“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换上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你能不能看着屏幕给大家介绍一下蚕姑娘的第三次蚕眠?
(3)看来这样难不住大家,那你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吃——睡——脱——醒——变”给大家介绍一下第四次蚕眠吗?
6.指导背诵
7.经过四次蚕眠,蚕儿该吐司结茧了,他是怎么做的?齐读第六自然段。蚕山是什么?“新的房”指什么?新房盖好了,蚕姑娘的心情怎么样?(指导学生读好“成了,成了”)
8.教师补充:蚕姑娘在茧子里面还需要退一层皮变成蚕蛹,蚕蛹后来变成蛾,
齐读最后一段。
后来,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三、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蚕儿从出生到变成蛾的经过,了解了蚕姑娘的一生。蚕姑娘牺牲自己,为人类吐丝制成了许多美丽的绸缎,早在古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篇14:《蚕姑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蚕床、蚕山、盖新的房、开了窗”。
教具准备:
挂图、复印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衣裳 蚕姑娘 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
漂亮 暖洋洋 又黄又瘦 又白又胖
2、春天,春蚕从蚕卵里钻了出来,刚钻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长大的呢?
二、教授新课
1、教学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②蚕姑娘出来以后就干什么?边读边把写蚕姑娘动作词圈出来。
③讨论,圈出动词:吃、睡、脱、醒、变。
④讨论,出示句子:“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变成黄姑娘。”(师板书:黑→黄)
A比较:这个句子与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不同?
⑤当看见蚕渐渐长大了,你的心会怎样呢?
⑥自由练读。
⑦指导看图理解词语“蚕床”。
⑧醒了,醒了”,省去一个“醒了”,读读,体会有什么不同?
⑨师小结:
蚕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这就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2、教学第3-5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找找有关写蚕动作的词,想想蚕又起了什么变化,再读一读。
②指名说说圈出哪些动词。
③讨论蚕的变化,出示句子:“蚕姑娘变成白姑娘,身体渐渐发胖,渐渐发亮。”(板书:白→胖→亮)
A比较这句话与课文的第3-5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④指导朗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
3、教学第6-7自然段
(1)教学第6自然段。
①这个自然段蚕干什么呢?
②指名读。
③理解词语:“盖新的房,蚕山”。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①茧子里面的蚕姑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蛹“。
②为什么它一生不响呢,它在干什么?
③“茧子开了窗“说明什么?
4.指导看图。
三、板书小结,总结课文
蚕的整个生长是一个经历,是由卵变蚕又变茧变蛾的大变过程,而蚕从幼蚕、成熟蚕是一个由黑变黄变白变胖变亮的小变过程。
四、板书设计:
蚕
↗ ↘
卵(黑→黄→白→胖)茧
↖ ↙
蛾
篇15:《蚕姑娘》教学反思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变化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多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喜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可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 《2、蚕姑娘》
★ 教学实录
★ 名师教学设计
《蚕姑娘》名师教学实录(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