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豆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小学张**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小学郭**老师的《落花生》,受益匪浅。前者重视经典作品的品味,后者重视人性光辉的启迪,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体验情感,两节完全不同的语文课堂却有异曲同工的精彩。
我侧重说一下张**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到《登徒子好色赋》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笔,对仗工整而又浑然天成,然后神来一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苏轼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却又不着痕迹。本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三年级的孩子当然不能一下子领悟,所以教师适当取舍,重点品味其意境,培养其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首先,我认为张老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内适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较好。
古诗不好教,它需要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它只有四句话,仿佛谁都能上一下,其实不然,处理的不好,要么拓展不足干涩呆板,要么外延太多花里胡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经典。作品放在小学、初中、大学都可以学,每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是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深浅得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语文课的语文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入环节,“杨柳依依的…夕阳辉映的…”一听就是语文课,如教师的评价,你的朗读字正腔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
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紧紧抓住读,各种读,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怡情,读的层次有读正确到读出味道,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略显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关注略显不足,耐性略显不足,有时学生的朗读或者回答,最后一个字还未发明亮,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去了,这是年轻老师最容易犯的毛病。
篇2: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有幸聆听了李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些小小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课始,李老师选用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平湖秋月》,并配上西湖的十大胜景,孩子们静静地坐着凝神细听,耳中满是曲调宛转的古曲,老师深情的朗诵,孩子们很轻松地进入了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课件中,伴随着一张张西湖图片出示,西湖美丽、多姿、朦胧、奇妙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孩子们眼前。古诗中“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学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教学时,李老师更是借用那微妙的雨声,将孩子带到了烟雨迷蒙的西湖,领略那披着薄薄轻纱的“少女”,让学生感受了诗歌的意境,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二、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李老师紧紧抓住“雨”、“奇”、“晴”、“好”来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让学生随着诗人分别走进了烟雨蒙蒙和水光潋滟的西湖,不管是“雨”还是“晴”,对诗人来说都是那样的美妙,得以引出“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到了自然美。
三、安排练笔,体会美
李老师在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两次的小练笔:(1)是雨,让西湖的草更 ;是雨,让西湖的花更 ;……(2)阳光明媚,荡舟西湖,我看见湖面 ;岸边 ;湖堤的小道上 ;……这些练习不但能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诗歌反映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的奇,品味晴天西湖的好,将学生完完全全地带入了美丽的西子湖畔。
纵观李华老师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她体现将诗读肥,读厚的理念。但本人有点小小的想法,望能与大家商榷:课题中的“饮”不但是写荡舟西湖之上在饮酒作赋,更表达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之中,是否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一下,这样是否更能走进诗人的感情,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呢?
篇3: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西湖美,刘老师的课就像西湖一样美。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比如刚开始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二、由景如情,欣赏美
在教学时,刘老师紧紧抓住“雨”、“奇”、“晴”、“好”来理解诗意,通过图片,感受诗境,让学生随着诗人分别走进了烟雨蒙蒙和水光潋滟的西湖,挖掘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三、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刘老师抓住“潋滟”、“空濛”两个词,结合图片,作足文章,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特别是在训练上,无论是字词积累,还是句式的训练都很好地抓住了训练点。比如学习“潋滟”后,积累“波光闪闪”等词,学习前两句后,又有-------时,西湖-------的句式训练,尤其是最后的创编诗句:欲把西湖比----,更使课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总之,这堂课,刘老师与学生一起咬文嚼字,沉潜品味,一起情境对话,悟用结合,语文味是很足,那儿童味能不能更浓一点呢?如果童趣味再浓一点,就更美了!
篇4: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优美的古诗:语言美、诗的意境更美。宋代大诗人苏轼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西湖在夏季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刘键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教案,制作了课件,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在教学中,刘键老师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因此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等使学生自然理解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本诗的难点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刘键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3、这首古诗带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不必过多地强调单个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这一点刘键老师处理得相当好,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意来理解、感悟诗句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刘键老师就抓住“潋滟”、“空濛”两个词,结合图片,作足文章,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以及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境。
4、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5、最后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效果非常好。
篇5:《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一书的自序中指出:“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语文教师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此言可谓掷地有声、语重心长。
将已知转化为未知,这是语文教师的特殊使命;
将未知转化为新知,这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使命。
将已知转化为未知,要求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成为文本细读的“昭昭者”,能以自己的学养和才情,深入文本的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将未知转化为新知,要求语文教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把自己真实、真切、真诚的细读心得适时、适度、适宜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心得,促进学生微观解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冯琛莉老师执教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获成功,即在她“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学功力和智慧上。
微观解读,使己昭昭
欲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必得先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全部艺术个性、审美奥秘和诗学创造,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逻辑起点。可惜,对此鲜有人自我觉悟,更遑论认真落实了。教师的先知,即是学生真正的未知,亦是他们最有价值、最需掌握的新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总共不过28字,算上诗题也不过35字,刨去“潋、滟、亦、妆”4字未识,其余文字学生都已认得,求助于课文的4个注解或者《小学生新课标必背古诗文》之类的工具书,诗意的解释应无障碍。
那么,学生读此诗的未知到底在哪里呢?且看冯老师对此是如何分析的。当然,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冯老师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细读心得,但是,我们细读她执教的课堂实录,就不难发现,对于此诗的艺术个性、审美奥妙和诗学创造,冯老师确乎有着与众不同、精彩独到的解读和感悟。梳理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比
唐诗以韵胜,贵蕴藉空灵,故难解;宋诗以意胜,贵深折透辟,故易解。缪钺认为:“宋诗运思造境,贵‘奇’,故凡落想落笔,为人人意中所能有能到者,忌不用,必出人意表,崛峭破空,不从人间来。”自然,作为宋诗代表的苏轼,其诗之格调、境界亦不例外。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就其总体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看,全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天才设喻上。这一喻,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言,“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西子湖”成为西湖最美的别称。后人对这一比喻深为折服,武衍即有诗曰:“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也许,苏轼抒发的只是一时的才思,尽管“西子之喻”非常人所能有能到,确乎“出人意表、崛峭破空”。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对苏轼这一触景生情的取神之喻却不能作一时之思,否则,真是作践了这一“千古之比”。
东坡设喻“西子”,在冯老师看来,至少有如下妙处:
其一,从神韵上看,西湖之美无论晴雨,是全天候的;西子之美不分浓淡,是全景式的,两者之美皆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中。
其二,从气韵上看,西湖之魂在水,西子之韵亦在水,传说西施常在溪边浣纱,水中鱼儿见其容貌姣好,因羞怯纷纷沉入江底,遂有“沉鱼”之比。西施后与范蠡泛舟太湖不知所终,留给世人一个空灵的问号。
其三,从风韵上看,历史上美人如云,妩媚如貂蝉、雍容如玉环、冷艳如昭君,但以西湖的清纯、婀娜,韵致最为神似者莫过于西子。
其四,从情韵上看,一为江南秀水,一为江南秀色,美都系于人文江南之阴柔一脉。若时光错位,西子成为西湖的形象代言人仿佛命中注定。
其五,从音韵上看,西湖、西子,首字同声、遥相呼应,一唱一和却不落痕迹,非大家手笔不能至。
“审美的选择,总是在比较中确定,没有比较也就没有选择”(王先霈语)。也有诗人以“镜子”、“明月”、“图画”喻西湖,但两厢比较则高下立见。按冯老师的解读,以物喻物,无生气郁勃之感,虽有形似的一面,终落于枯寂。以人喻物,则神采为之焕然一新,西湖之音容笑貌呼之欲出,天生丽质、惹人怜爱。
2.“各随所得、诗无达诂”的妙手天成
对于这个千古一比,后人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一说诗人是以“晴天西湖比之淡妆西子、雨天西湖比之浓抹西子”;一说诗人是以“晴天比浓抹、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持所据。
但正如古人所言:“读诗者字字能解,犹然一字未解也。或未必尽解,已能了然矣。”东坡此喻之妙,妙在不坐实、不板滞,以其创作之态,也只是一时心与景会、取譬在神,必不拘泥于晴雨二者、孰淡孰浓。
因此,全诗的意境于整体观照中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亦如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终至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西子。于是乎,晴雨浓淡、存乎一心,悠然默会、各得其所。对此,冯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有着精准而巧妙的把握。
3.“我情注物、照之则美”的物我同一
以苏轼的经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诗句)和性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诗句)看,其对西湖之情亦如对美人之爱。还原其创作情境,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对西湖的玩赏已逾多年,湖光山色或潋滟、或空蒙一般濡染着诗人敏感而精致的生命。那一天,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席间或有歌伎陪饮,诗人醉意渐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于是,在可以想见的兴会与氛围中,这一千古佳构、神来之比应运而生。东坡晚学李白,可谓无酒不成诗啊!
篇6: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夏雪飞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教案,制作了课件,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美”的课堂。
一、课件美。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精致、配合度高的课件能让课堂“活”起来。分析学情,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西湖的美景,更别谈去游玩过了,因此单靠一张嘴去阐述西湖有多美会显得很牵强,倒不如让几张“不说话”的图片来帮忙。夏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课件的优点。几张令人陶醉的西湖美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且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跟随教学步奏出现的诗句紧凑而不累赘,图文结合,让学生学得更有劲头。
二、语言美。夏老师在设计教学步骤时重视对过渡语的设置,每一段过渡语都衔接有序、优美动听,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夏老师的评价语也非常美,她总是能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优点并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愿意举手来回答问题。
三、朗读美。在教学中,夏老师抓好了朗读指导,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复现读等,使学生自然理解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四、意境美。意境的美在这首诗本身,这首诗带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夏老师在上课时没有过多地强调单个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而是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意来理解、感悟诗句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夏老师就抓住“潋滟”、“空濛”两个词,结合图片看一看、想一想,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以及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境。
当然,这堂课中还有一些“美中不足”,例如:老师课前精心设计了语言,反而让课堂被这“精心”牵了鼻子走,整堂课听见老师的'声音多,而学生的声音少了。我们现在重视“学本课堂”,学生这个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高、效果好才是真正的“学”,老师满堂灌,看则饱满,实际上学生能接受多少,这是我们应当探究的。另外一点小瑕疵是,课堂伊始在播放西湖风光美景图时略显单调,如果能配上相应的音乐或老师优美的讲解,效果会更棒的!
篇7:《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一书的自序中指出:“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语文教师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此言可谓掷地有声、语重心长。
将未知转化为新知,这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使命。
将已知转化为未知,要求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成为文本细读的“昭昭者”,能以自己的学养和才情,深入文本的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将未知转化为新知,要求语文教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把自己真实、真切、真诚的细读心得适时、适度、适宜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心得,促进学生微观解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冯琛莉老师执教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获成功,即在她“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学功力和智慧上。
一、微观解读,使己昭昭
欲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必得先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全部艺术个性、审美奥秘和诗学创造,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逻辑起点。可惜,对此鲜有人自我觉悟,更遑论认真落实了。教师的先知,即是学生真正的未知,亦是他们最有价值、最需掌握的新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总共不过28字,算上诗题也不过35字,刨去“潋、滟、亦、妆”4字未识,其余文字学生都已认得,求助于课文的4个注解或者《小学生新课标必背古诗文》之类的工具书,诗意的解释应无障碍。
那么,学生读此诗的未知到底在哪里呢?且看冯老师对此是如何分析的。当然,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冯老师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细读心得,但是,我们细读她执教的课堂实录,就不难发现,对于此诗的艺术个性、审美奥妙和诗学创造,冯老师确乎有着与众不同、精彩独到的解读和感悟。梳理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比
唐诗以韵胜,贵蕴藉空灵,故难解;宋诗以意胜,贵深折透辟,故易解。缪钺认为:“宋诗运思造境,贵‘奇’,故凡落想落笔,为人人意中所能有能到者,忌不用,必出人意表,崛峭破空,不从人间来。”自然,作为宋诗代表的苏轼,其诗之格调、境界亦不例外。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就其总体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看,全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天才设喻上。这一喻,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言,“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西子湖”成为西湖最美的别称。后人对这一比喻深为折服,武衍即有诗曰:“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也许,苏轼抒发的只是一时的才思,尽管“西子之喻”非常人所能有能到,确乎“出人意表、崛峭破空”。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对苏轼这一触景生情的取神之喻却不能作一时之思,否则,真是作践了这一“千古之比”。
东坡设喻“西子”,在冯老师看来,至少有如下妙处:
其一,从神韵上看,西湖之美无论晴雨,是全天候的;西子之美不分浓淡,是全景式的,两者之美皆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中。
其二,从气韵上看,西湖之魂在水,西子之韵亦在水,传说西施常在溪边浣纱,水中鱼儿见其容貌姣好,因羞怯纷纷沉入江底,遂有“沉鱼”之比。西施后与范蠡泛舟太湖不知所终,留给世人一个空灵的问号。
其三,从风韵上看,历史上美人如云,妩媚如貂蝉、雍容如玉环、冷艳如昭君,但以西湖的清纯、婀娜,韵致最为神似者莫过于西子。
其四,从情韵上看,一为江南秀水,一为江南秀色,美都系于人文江南之阴柔一脉。若时光错位,西子成为西湖的形象代言人仿佛命中注定。
其五,从音韵上看,西湖、西子,首字同声、遥相呼应,一唱一和却不落痕迹,非大家手笔不能至。
“审美的选择,总是在比较中确定,没有比较也就没有选择”(王先霈语)。也有诗人以“镜子”、“明月”、“图画”喻西湖,但两厢比较则高下立见。按冯老师的解读,以物喻物,无生气郁勃之感,虽有形似的一面,终落于枯寂。以人喻物,则神采为之焕然一新,西湖之音容笑貌呼之欲出,天生丽质、惹人怜爱。
2.“各随所得、诗无达诂”的妙手天成
对于这个千古一比,后人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一说诗人是以“晴天西湖比之淡妆西子、雨天西湖比之浓抹西子”;一说诗人是以“晴天比浓抹、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持所据。
但正如古人所言:“读诗者字字能解,犹然一字未解也。或未必尽解,已能了然矣。”东坡此喻之妙,妙在不坐实、不板滞,以其创作之态,也只是一时心与景会、取譬在神,必不拘泥于晴雨二者、孰淡孰浓。
因此,全诗的意境于整体观照中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亦如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终至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西子。于是乎,晴雨浓淡、存乎一心,悠然默会、各得其所。对此,冯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有着精准而巧妙的把握。
3.“我情注物、照之则美”的物我同一
以苏轼的经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诗句)和性情“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诗句)看,其对西湖之情亦如对美人之爱。还原其创作情境,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对西湖的玩赏已逾多年,湖光山色或潋滟、或空蒙一般濡染着诗人敏感而精致的生命。那一天,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席间或有歌伎陪饮,诗人醉意渐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于是,在可以想见的兴会与氛围中,这一千古佳构、神来之比应运而生。东坡晚学李白,可谓无酒不成诗啊!
若将全诗作一整体观照,则取譬之表的背后所隐匿着的是天才的拟人之思。诚如冯老师在师生对话中所言,西湖即一天生丽质的大美人,全诗的所有意象都凝聚为一主意象——美人在妆扮。水光潋滟是一种妆扮,山色空蒙是一种妆扮,由此联想开去,“接天莲叶”是一种妆扮,“映日荷花”是一种妆扮;“乱花迷眼”是一种妆扮,“浅草没蹄”是一种妆扮……美人梳妆,惹人多少美好的遐想。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对于西湖之景的刻画描摹,苏轼为何不写垂柳、长堤、小桥、黄莺、鲜花、游鱼、画舫、丽人?为何不写雷峰夕照、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柳浪闻莺?为何独独只写水光和山色?其实,苏轼所写,非实写,而是意写,通过意写来写意,写西湖如美人在梳妆之意。无论是“水光潋滟”还是“山色空蒙”,苏轼所写皆为西湖通体之肤色,肤色即水色,潋滟是水色,空蒙亦是水色。水的生命、水的精神,呈现出“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水的肤色。
由水色联想到肤色、肤色联想到化妆、化妆联想到美人,于是,我们发现,爱湖光山色与爱绝代佳人之间,有着某种深层的、内在的精神同构。正是对西湖的这份醇厚如酒的爱怜,驱使着诗人天才的想象和精致的感觉,“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句)西湖以自然之美赠与诗人,诗人则以审美之心加以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轼在诗中所面对、所赏玩的并非一个完全自然的西湖,而是对一个沉醉于湖光山色中的、超越了日常功利生活的自己的欣赏。也因此,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门径。令人称快的是,冯老师是这样解读的,也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金圣叹在《水浒传》“楔子”总评中说:“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而将作者之意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
冯老师对此诗的独到解读,则将东坡先生于诗中所隐匿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皆一一挑明、指与人看,作者之意在冯老师心中早已昭昭如日月通明。
二、适度导读,使人昭昭
自己成为昭昭者,已属不易,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知音级的读者而已。语文教师的艰巨使命,在于不光自己要昭昭,更要让自己的学生也昭昭。当然,限于学生的心智、学识和阅历,其昭昭的程度、广度、高度、深度和厚度,自然不能与教师自身相提并论。但是,如何深入浅出、因势利导,使学生也能适时、适度地感悟和理解此诗的种种秘妙、个性和魅力,实在是语文教师肩上最为重要的责任,也是最富挑战性的职业使命。
这节课令人称奇的地方,正是这种“使人昭昭”的功力和智慧。
1.渗透“诗眼意识”,让学生高屋建瓴地读诗、悟诗
诗的创作是一个直觉明了的过程,诗的呈现是一种整体圆融的形式,因此,诗的领悟和解读,也需要一个整体的、直觉的把握和洞察。诗眼意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视角高屋建瓴地觉知诗的意境和蕴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诗眼即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上。而这一诗眼意识,在教师引领学生细读全诗时,得到了巧妙的渗透和落实。
首先,细读的逻辑顺序被设定为“后两句——前两句——后两句”,这一过程既解构了诗本身的写作顺序,同时也解构了学生自然阅读的顺序。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为了凸显诗作中的千古一比。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曾经两度聚焦在“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上,第一次拈出诗眼,是为了让学生对“西子”这一审美形象有个初步了解和印象,以便为他们深入解读诗眼铺垫必要的历史、文学常识,但初次接触,对西子的感受只是定位在一个“美”字上,美貌、美丽、美好,这样的处理是极有分寸的。第二次拈出诗眼是在细读了诗作的前两句之后,此时,“西湖比西子”的神喻已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但这次聚焦显然和第一次不同,美是一样的,而对于美的内涵的解读则更进了一步,美被分成淡妆之美和浓抹之美两种形态,两种形态各具风姿、各领风骚。
其次,诗眼意识也对诗作前两句的细读形成一个向心力。教师以“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吗?”一问撬动了前两句的细读,于是,“水光潋滟”是美的,“山色空蒙”是美的;“晴方好”是美的,“雨亦奇”是美的。晴雨景致,美不胜收。这就为下一步深度解读诗眼铺垫了良好的意象基础和情趣阶梯。
最后,在二次解读诗眼之后,教师顺着“美人妆扮”这一思路,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总相宜”的感悟,这既是对诗眼的再解读,也是对诗眼的审美提升。
总之,诗眼意识的楔入和渗透,使学生对全诗的读悟不再作一次性地平面扫描,而是围绕诗眼作螺旋式上升,如层层剥笋,又如步步登高,站在诗眼这一绝顶上,对全诗自然就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胸襟。
2.彰显“比较意识”,让学生个性鲜明地读诗、悟诗
如果只是满足于泛泛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那么,比较与否似乎意义不大。但是,这样的解读,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进入读诗的堂奥和门径。因此,还要深入一些,而深入的基本策略就是比较分析。比较的关键在于寻求诗的“这一个”而非“这一类”,即这首诗的特殊矛盾、个性差异。从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冯老师在课堂上至少有意识地安排了三次比较性解读。
第一次在导入环节:
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
又曾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他又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是什么?
那么,在苏轼的'眼里,西湖又像是什么呢?
这次比较,一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是为下一环节的个性化比较铺垫台阶。
第二次在细读环节:
还记得吗?有人说西湖像一面——生:镜子;
有人说西湖就像一轮亮晶晶的——生:明月;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