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时间:2023-10-31 03:53:04 作者:小脏猪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小脏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苏轼心情很好,便和朋友划着小船来到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

朋友说:“苏兄,你看,阳光照着满湖碧水,粼粼细浪,闪闪金光,好像在向我们展示着美丽的风貌呢?

“是啊!西湖晴天的景色真是美啊!”苏轼见了也陶醉了,便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来,再干一杯!”苏轼和朋友又举起了酒杯,咂了一口,不住地点头:“好酒!好酒!”在这美好的景色里,他们觉得这酒越发香醇了。

正当他们陶醉这美景之中,周围的景色渐渐模糊起来了,仿若一件纱衣把这美景轻轻地包裹起来似的,苏轼仔细一看,原来下起了蒙蒙细雨。

苏轼和朋友立刻回到亭子里,他望着西湖,刚才那种明丽的景色不见了。然而,他却发现西湖在雨中别有一番奇景,细雨似轻纱,眺望四周的山峰,隐隐约约,山的轮廓不再那么清晰,朦胧的绿衬着朦胧的红,朦胧的红点缀着朦胧的绿,更增添了奇幻的感觉。

再看看这雨中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这西湖被细雨笼罩着。这时,朋友说:“这么美的景色,我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苏兄,你有何妙语?

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苏轼沉思了一下对朋友说:“是啊!这西湖的瞬息万变的美是无法描写的。“西湖”和“西施”不是同一个“西”字吗?她们同样都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他们都是天然的美姿,不用借用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示美的风韵,西施无论是淡淡的装束,还是施着粉黛,却一样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如果把西湖和西施联系到一起,再恰当不过了,你们觉得这个比喻如何?

朋友一听,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你这个比喻能给人无穷的想象,太绝了!”

苏轼听了,不由得有些得意。

朋友便说:“苏兄,何不作诗一首?”

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借着酒兴,吟出了这首千古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艳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2: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初夏的早晨,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苏轼来到西湖欣赏美景,他坐在湖边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喝起了美酒。平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起风的时候,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波纹。阳光照射在湖面上闪闪发光。时不时有几条颜色不一的鲤鱼跃出水面,好像在与朋友嬉戏。几辆游船行驶在湖上,坐在船里的人在随着游船欣赏西湖这美丽迷人的风景。湖边有几棵柳树,柳树姑娘在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她想让游客们看到自己美丽的样子。远处,雷峰塔矗立在山脚下,非常壮观。

晴天,湖面上闪着金光,满池的荷花待在水面上。荷花竞相开放,有的绽开了美丽的笑脸,有的只长出了两三片,还有的荷花很害羞,只有花苞呢!

突然,太阳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样躲了起来,之后,下起了蒙蒙细雨。苏轼赶紧躲进了游船。这蒙蒙细雨洒向湖面,瞬间,大自然演奏出了一首歌。美丽的西湖像披上了轻纱一般,远处的景物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打破了西湖的平静。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的美妙多娇,就如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一般,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么的合适。

这么美的景色,真令人陶醉,苏轼不禁提笔写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3:《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苏轼朝手心里呵了一口气,将窗户打开,仰望着才蒙蒙亮的天空,说道:“呵,又是一个晴天,还不如出去走走。”苏轼将门推开,慢步出了小屋。

一只没有栓住的舟子停在湖边,苏轼见状,笑道:“是哪位船夫粗心大意,没有把这舟子管好,就让苏某借用一下罢。”苏轼将船一拉,一个翻身,便上了船。

苏轼坐在小舟上,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在两山之间游玩,雾气像轻纱一样披在山肩,将朝阳的光芒羽化。一股清凉的风将轻纱一角掀起,日光趁机射出几束来,在潋滟的水上变成了闪闪的金鳞,远处山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慢慢和雾气融为一体。渐渐地,青山将轻纱褪下,金光从山顶绽放,风儿将柳枝吹拂,水面被枝条划过的痕迹慢慢平息,船下荡漾的湖水使湖面变得波光粼粼,啊,又是另一幅西湖之晨。

山肩又披起了轻纱,金鳞被朝阳悄悄收回,霎时,千万细针落入水中,一个个水圈扩散开来,银光闪烁其间,好似天空赐给西湖的银镯。远处的树木也披上轻纱,空蒙的山色,和起伏的湖水,仔细聆听,还有着婉转的歌声。

“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啊!”苏轼赞叹道。

太阳出来了,雨依然没有停,万束金光把银针转为金线,银镯变成金环,闪闪金鳞又是一片。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含苞的小荷与荷叶窃窃私语,白云飘过,是一片蓝天。

苏轼心想:“这美丽的西湖不是好比美女西施吗?无论是以什么样子出现,都是那么美丽,和谐。”于是,这千古佳句便脱口而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之景,犹胜西施。

篇4:《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饮酒作乐。他们各自倒了一杯酒,开始喝了起来。当时,正是晴天,西湖十分美丽,所以,他们一边喝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般的颜色,波光粼粼。碧水和绿树的的倒影融合在一起,有深有浅。微风吹过,送来一阵绿树的清香,那千丝万缕的柳梢儿轻轻抚摸着碧波,划出一圈圈动人的涟漪,一切都变得那么瑰丽,那么让人心醉······苏轼的朋友惊讶地赞叹道:“哇,西湖的晴天居然这么美丽啊!真是别具一番说完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正当他们欣赏得十分开心的时候,天公却不愿作美了,下起了蒙蒙细雨。小雨中,对面的群山显得十分迷茫,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苏轼见了,拿起酒杯,往嘴里倒了一杯酒后,说:“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啊!”苏轼的朋友听后,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说不出来,就在那儿思考了一番,终于说道:“西湖好似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听了,笑了笑,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着酒壶,一边往酒杯里倒酒,一边说:“要是把自然美景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湖和西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什么天气都显得很奇特、美丽。”说完,把酒喝完,一口气做了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5:《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诗人苏轼和朋友一起兴致勃勃那游婀娜多姿的西湖,此时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鱼儿尽情地嬉戏,游船里时时传来阵阵笑声,岸边,垂柳摇弋嫩绿的柔枝,如同仙女在清风笑声中翩翩起舞,树上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天空的云儿轻轻地飘浮着,好像也在游这天生丽质和迷人的西湖。

游着游着,起风了,雾也来了,西湖好像披上了一件无形的轻纱,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另有一种韵味。接着雨也上来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湖面千万朵雨花争相开放,又显出一番奇妙景致。晴天西湖丽质;雨天西湖迷人。于是诗人苏轼挥毫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6:《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坐着小竹排,静静地观赏西湖在雨幕的笼罩下迷迷茫茫,飘虚的绮丽景色,令人回味无穷……似绣花针,牛毛的雨丝乘着风姑娘的脚步飘飘然然的荡漾在天地间,遥望着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梦幻的纱衣罩着大地,眼前似乎很朦胧,似乎又很清晰,雨越来越大,似晶莹剔透的珍珠横挂在天,天地间仿佛挂上了一帘珠帘,豆大的雨珠降落到西湖上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像花环般耀眼,夺目眼球,“叮叮咚咚”像无数根指尖悄然落下,弹奏出一只只荡气回肠的交响乐,这乐曲漫漫的融入了一片清水中,透彻……雨中的西湖像一位弱不禁风的少女穿着一件轻薄的纱衣,跟着雨的节奏舞之蹈之,在斜风细雨中谱写着一段感心动耳的传奇。我陶醉了,一股清风拂过脸颊,一片旭阳不停荡漾……

雨渐渐停止了轻唱,太阳冉冉升起了,温暖的阳关洒向西湖,她映照着你,你扶持着她,就这样一片春意在此播撒,惬意的暖风轻轻荡过湖面,留下的是一片涟漪……船桨激起的一刹那你才发觉船在前进,岸在后移。金灿灿的阳关是笔,湖面是一张白纸,每一笔尖的顿落,都是无尽的遐想,湖面上金光闪闪,无数颗金星掉落到了湖中,使西湖更加引人注目,你是否留意到西湖上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大圆盘似的荷叶拖着一只只“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的荷花仙子,她似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高高挺立在西湖中央,淡淡的芳香中,没有一丝杂味,顺着一股清风淌入我的心底,陶醉……自古以来都已美名相伴的西湖,真能与西施媲美,那婀娜的姿态,婆娑起舞的神秘真令人刻骨铭心,女儿绿的湖水映照着环山,环山围着绿水,真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诗情画意的画卷,画中,我陶醉了……

篇7:饮湖上初晴后雨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篇8: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篇9: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饮湖上初晴后雨》拼音原文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学习总结

5.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图片

6.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是什么

7.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8.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9.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10.描写祖国风光《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

篇10: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简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作家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篇1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篇12: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共3页,当前第1页123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共3页,当前第2页123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篇13: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饮湖①上初晴②后雨

原文

水光潋滟③晴方好④,山色空蒙⑤雨亦奇⑥;

欲把西湖比西子⑦,淡妆⑧浓抹⑨总相宜⑩。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的美。

⑤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的十分美丽。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的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的那么美丽。[1-2]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夏天的一次游玩后。

篇14: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标题含义

初晴:晴天的西湖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翻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篇15: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⑵,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⑶。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与西湖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注脚。第一首所说“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饮”字也无着落。苏轼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风风雨雨、晴波丽日,一定会同意自己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与《东坡乐府》等。

篇16:饮湖上 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鳎合赣昝悦5难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篇17: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翻译: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鉴赏: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篇18: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鉴赏: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经典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中心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整理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