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随师东》原文赏析

时间:2023-12-30 03:40:02 作者:vonstor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vonstor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李商隐《随师东》原文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李商隐《随师东》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李商隐《随师东》原文赏析

李商隐《随师东》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隋师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借古讽今,讽刺唐廷讨李同捷之役中所暴露的唐廷军事、政治腐败现象。首联写东征日调发黄金万两,竭中原之力,以买斗志之心;颔联写军令不严,失机不坐,欺蒙报捷;颈联指出诸将之跋扈邀赏,其源盖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辅不得其人,盖内无治国贤人,故外有割据枭雄;尾联写出了唐帝国穷兵黩武,造成“积骸成莽阵云深”的惨烈景象,表现了诗人对非正义战争的否定和对穷兵黩武之辈的痛恨。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原文】

随师东

作者:唐·李商隐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注释】

①随:同“隋”。随师东:指隋师东征高丽。本篇与隋师东征之事不相涉。按史载,唐敬宗宝历二年,横海镇(治沧州)节度使李全略死,其子同捷擅称留后。大和元年八月,命诸道进讨,军政腐败,师老无功,至三年四月方初步平定。本篇即暗咏此事,作于大和三年四月之后。

②《通鉴·文宗大和二年》:“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朝廷竭力奉之,江淮为之耗弊。”

③马谡:三国时蜀将。建兴六年,诸葛亮伐魏,派马谡为前锋。他违反军事部署,兵败失去街亭。诸葛亮还军汉中,谡下狱死。

④孙歆:吴都督。晋伐吴,晋将王浚谎报战功,说斩得孙歆首级。后晋将杜预俘获孙歆,解送洛阳,揭穿事实真相。

⑤鸑鷟:凤凰别名。

⑥鸱鸮:猫头鹰。泮林:泮宫(古代学宫)旁的树林。《诗·鲁颂·泮水》以“翩彼飞鸦,集于泮林”喻淮夷归化,此以喻藩镇割据州郡。

⑦玄菟郡:汉武帝以朝鲜地置乐浪、玄菟等四郡。此因题为“随师东”,故标明“前朝玄菟郡”,实借以影指沧景地区。

⑧莽:丛生的草。

【赏析】

诗词类别:七言律诗,押侵韵。

大和元年(827年),李同捷盗据沧、景,时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朝廷竭力奉之,馈运不给。沧州丧乱之后,骸骨蔽地,城空野旷,户口什无三四。诗中所言,正是记录了当时的情景。随师东,即隋师东征。这里,玉溪先生托古讽时,讽刺唐廷讨李同捷之役中所暴露的唐廷军事、政治腐败现象。

诗的前两句说,东征日调发黄金万两,竭中原之力,以买斗志之心。三四句写军令不严,失机不坐,欺蒙报捷。并援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是,《晋书》载:“杜预伐吴,军入乐乡,至(吴)都督孙歆帐下,生将歆诣预,王浚先列得歆头,而预生送歆,洛中大笑。”五六局并指出,诸将之跋扈邀赏,其源盖为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政策,而根本原因又在宰辅不得其人,盖内无鸑鷟(君子),故外有鸱鸮(小人)。时年仅16岁的玉溪,毕竟生长在人治而非法治的封建社会,没能从体制和法治的高度认识问题,不过有如此的见解,已难能可贵了。最后两句说,一将成功而致枯万骨,况功未成而先枯万骨,可痛极矣!

【引用典故】

1.捷报孙歆头

相关人物:杜预 王浚

《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与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吴之男女降者万余口,旨、巢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故军中为之谣曰:「以计代战一当万。」于是进逼江陵。吴督将伍延伪请降而列兵登陴,预攻克之。既平上流,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凡所斩及生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余人。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王浚先列上得孙歆头,预后生送歆,洛中以为大笑。

2.诛马谡

相关人物:诸葛亮(字孔明) 马谡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合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篇2:李商隐《随师东》原文注释赏析

李商隐《随师东》原文注释赏析

随师东 李商隐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注释】

1、东征:指征讨李同捷。

2、买斗心:指买取将士的斗志。斗心,斗志。

3、诛马谡:马谡为三国时蜀国将领,诸葛亮伐魏出祁山,派他为先锋。他刚愎自用,不听别人意见,因违反军事部署,兵败失去了街亭。诸葛亮按军法斩了马谡。

4、报孙歆:孙歆为三国时吴国都督,晋伐吴时,晋将王浚谎报战功,说斩得孙歆首级。后来晋将杜预俘获孙歆,解送洛阳,揭穿了事实真相。

5、鸑鷟:凤凰的别称。

6、阿阁:四面有栋及檐溜的楼阁,这里指宫殿。

7、岂假:岂借,岂让。

8、鸱鸮在泮林:原以鸱鸮飞集泮林喻当时淮河一代的部族归化,这里另赋新义,喻藩镇割据州郡。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泮林,泮宫(古代诸侯学宫)旁的树林。

9、玄菟:古郡名,汉代属幽州,即今河北中部临渤海地区。诗中指沧州一带

10、积骸成莽:尸骸密集,像乱草一样。

11、阵云:浓厚的`云层,这里指肃杀的战云。

【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横海节度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未经朝廷任命,擅领留后事,朝廷不敢问。次年,予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李同捷抗命不从,命诸道兵进讨,沿途骚扰,兵势纠结,江淮地区遭到很大破坏。两年后唐军才攻占沧州,斩李同捷。写这首诗时,李商隐年方十七,他在随军东赴令狐楚驻守的郓州途中目睹了丧乱之后城野凋敝、骸骨遍地的悲惨景象,有感而作。该诗已显露出年轻诗人非凡的艺术才华和清醒的政治研判能力。

首联回顾平定李同捷叛乱的往事。“几竭中原买斗心”,“买”字用得极好,明白通俗地把这场神圣的平叛之战的实质贬得一无是处。《通鉴·文宗太和二年》载:“时河南、河北诸军讨伐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朝廷竭力奉之,馈运不给。”平叛本是正义与邪恶之战,是维护王朝完整统一的大业,理应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而今却要日调万金,用钱来买将士的心志,这是多么可哀可叹的愚蠢之举啊!

东征军不仅斗志须用钱买,军纪也松弛难禁,次联便借两个互相对照的历史故事来揭示军纪败坏的情形。这两句说在军队里,从未听说要诛杀像马谡那样违反军令的人,只有虚报已斩孙歆冒功领赏的将领。诗人对菌种赏罚不明,军纪败坏、虚报冒领、浮夸不实的作风给予了无情的揭露与讥讽,当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腐败现象的严重关切与不安。“未闻”和“惟是”这两个词加强了语气和肯定性,即此言并非危言耸听的虚语,而是可查可证的实情。所以,这两句诗诗集上触及到当时军中一个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的重大问题。

何以出现这种局面呢?三联即为回答。这两句说只要有凤凰在阿阁上建巢,就不让猫头鹰在泮林中窃据了。尽管诗中表达得含蓄委婉,意思还是清楚明了的:根本原因在于宰辅不得其人,无贤人当朝,对藩镇割据一直姑息养奸。五、六两句为一篇之枢要。姚培谦说:“此讽庙算之失也。”可谓一语中的。

末联描绘刚刚收复失地因割据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从全诗看,这两句应是这首诗思绪的起点,而现在却置于最后。这样构思,宜于直接地、自然地写出所见所谓,而感时伤怀之情也随之流出,给人一气呵成,流畅通达之感。可以说,诗人通过恰当地组织安排内容,巧妙地配合虚字,使诗于严整精警中见动荡回旋。

篇3:随师东,随师东李商隐,随师东的意思,随师东赏析

随师东,随师东李商隐,随师东的意思,随师东赏析 -诗词大全

随师东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军令未闻诛马谡,

捷书惟是报孙歆。但须N|巢阿阁,岂假鸱^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李商隐《富平少侯》原文赏析

李商隐诗《霜月》原文翻译赏析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李商隐唐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翻译

李商隐 《嫦娥》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赏析

李商隐《荷花》诗词原文及译文

李商隐诗《风雨》原文鉴赏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随师东》原文赏析(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商隐《随师东》原文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