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芝《踏莎行》翻译赏析

时间:2024-01-01 03:37:34 作者:netfly1985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netfly198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周紫芝《踏莎行》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周紫芝《踏莎行》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周紫芝《踏莎行》翻译赏析

周紫芝《踏莎行》翻译赏析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译文] 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过去!

[出自] 南宋 周紫芝 《踏莎行·情似游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①。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释】

①游丝:细长飘柔的柳枝。

②飞絮:柳絮。

③阁定;静止不动。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译文】

离情好似漫天飞舞的游丝,而分离的人儿飘泊在外,身不由己如风中飞来飞去的柳絮。离别时相视两双泪眼,空自相对。一条河溪烟柳树缕缕,却无法将那木兰舟维系。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徒,烟气笼罩着沙州草色苍茫。到如今离愁不可回忆。明天不去思量,可是今夜如何过去?

【译文二】

缠绵离情如漫空飘浮柳丝,漂泊游子似随风飞舞柳絮。离别时,珠泪盈盈空相望默默无语。一条小溪烟笼柳丝万缕,也难以把那远去的兰舟系住。

鸿雁穿过斜阳高飞,烟雾弥漫沙洲草树。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数。且不说明朝要如何思量,只忧愁今宵怎样熬得过去。

【评点】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描写离别的伤心痛苦情态,设喻新巧贴切。起篇即连用两个比喻,概括出词人与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情似游丝”,意思是缠绵离情如漫空飘浮柳丝,极为贴切地传达出神魂不定的别绪;“人如飞絮”,意思是漂泊的游子似随风飞舞柳絮,表达了茫然失落的别绪。前两句喻情、喻人,还交代出季节以及情事,比喻新颖,用笔简练,显示出词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泪珠阁定空相觑”, 离别时,两双珠泪盈盈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空相望却又默默无语。“空”字用得精妙,表明两人的难舍难分以及伤情都是无用的,流露出词人无奈以及无限的惆怅和凄楚之情。“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承接上句,写足了“空”字,一条小溪烟笼柳丝万缕,也难以系住那远去的兰舟。怨柳树无情,反映了情人的无可奈何。此外,本句也不着痕迹地暗示出两人分别的地点。

下片写别后相思愁情,以凄迷景色渲染气氛。“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是“兰舟”远去之后眼前的风景,引出下句“如今已是愁无数”。联系下文,可知“如今”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时分就已被无尽的离愁所折磨,于是词人开始担心晚上怎样熬得过去。词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此意,而是先说一句:“明朝且做莫思量”,然后才说“今宵”,这种手法可谓高妙。词人是以“明朝”句作衬垫,烘托出今晚如何过的离愁别恨。“思量如何过”五个字,其实为“明朝”、“今宵”所共有,词人巧妙地将其分属上下句,其余部分省略。前句“思量”“如何过”,后句“如何过”即是前句所“思量”的,都可以按寻而知。此二句直接抒发离别的愁情,呼应了前面描写的薄暮黯淡景色。

【赏析】

本词是一首精彩的送别诗。起句直叙离情,并抓住别时的.两种物象作比喻。以游丝喻送者的留思,又谐音双关下文的柳丝,以飞絮喻行者的难留,也暗示出这暮春时节,境与情妙合,甚佳。下片写别后的留恋与相思。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用“游丝”、“飞絮”作比,在古代诗词中是最常见的,并不新鲜。但本词以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涵而不露地点出季节,交待送留之情事。笔墨省约,比喻新颖,言简意丰,令人叫绝。“泪珠阁定空相觑”写惜别之情,情真意真游丝、飞絮、烟柳,均是眼前景物,既点明时节为暮春,又暗指情事为离别,可谓妙喻天成,写惜别之情,情真意真。“一溪”两句埋怨柳丝长不能拴住兰舟,悖理而入情,同时又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下片也很精彩,妙在含蓄。既可理解为送者,也可理解为行者,故有绾合双方之妙,不必指实,反而觉得空灵剔透。

这是一首咏别词,情似游丝未定,人如飞絮无踪。“情”是送者,“人”是行者。“一溪烟柳”本与人情无关,而送者竟抱怨其“丝垂”万条,为何系不住行人兰舟?这是面对别离痛苦的无奈之言。“雁过”句,叙别后之情。即便是不考虑明天如何打发,可今晚难熬漫漫长夜!结尾两句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平淡率真。全词悱恻缠绵,真切感人。

篇2:踏莎行,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诗词大全

踏莎行

作者:周紫芝  朝代:宋  体裁:词   风翠轻翻,雾红深注。鸳鸯池畔双鱼树。合欢凤子也多情,飞来连理枝头住。欲付浓愁,深凭尺素。戏鱼波上无寻处。教谁试与问花看,如何寄得香笺去。

篇3:踏莎行,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诗词大全

踏莎行

作者:周紫芝  朝代:宋  体裁:词   燕子归来,梅花又落。缃桃雨後燕支薄。眼前先自许多愁,斜阳更在春池阁。梦里新欢,年时旧约。日长院静空帘幕。几回猛待不思量,抬头又是思量著。

篇4:踏莎行,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诗词大全

踏莎行

作者:周紫芝  朝代:宋  体裁:词   鹊报寒枝,鱼传尺素。晴香暗与风微度。故人还寄陇头梅,凭谁为作梅花赋。柳外朱桥,竹边深坞。何时却向君家去。便须倩月与徘徊,无人留得花常住。

篇5:踏莎行,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踏莎行周紫芝,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诗词大全

踏莎行

作者:周紫芝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释】 ①游丝:细长飘柔的柳枝。

②飞絮:柳絮。

③阁定;静止不动。【译文】离情好似漫天飞舞的游丝,而分离的人儿飘泊在外,身不由己如风中飞来飞去的柳絮。离别时相视两双泪眼,空自相对。一条河溪烟柳树缕缕,却无法将那木兰舟维系。夕阳斜照下,大雁向远方迁徒,烟气笼罩着沙州草色苍茫。到如今离愁不可回忆。明天不去思量,可是今夜如何过去?【赏析】本词是一首精彩的`送别诗。起句直叙离情,并抓住别时的两种物象作比喻。以游丝喻送者的留思,又谐音双关下文的柳丝,以飞絮喻行者的难留,也暗示出这暮春时节,境与情妙合,甚佳。下片写别后的留恋与相思。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用“游丝”、“飞絮”作比,在古代诗词中是最常见的,并不新鲜。但本词以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构成一对内涵相关的意象,并涵而不露地点出季节,交待送留之情事。笔墨省约,比喻新颖,言简意丰,令人叫绝。“泪珠阁定空相觑”写惜别之情,情真意真游丝、飞絮、烟柳,均是眼前景物,既点明时节为暮春,又暗指情事为离别,可谓妙喻天成,写惜别之情,情真意真。“一溪”两句埋怨柳丝长不能拴住兰舟,悖理而入情,同时又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下片也很精彩,妙在含蓄。既可理解为送者,也可理解为行者,故有绾合双方之妙,不必指实,反而觉得空灵剔透。

篇6:周紫芝《踏莎行》阅读题答案附译文赏析

周紫芝《踏莎行》阅读题答案附译文赏析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

①游丝:细长飘柔的柳枝。②飞絮:柳絮。阁定:停住。

(1)上片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结合所用的典型意象简要分析。(4分)

(2)“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以此作结有何妙处?(4分)

参考答案:

⑴上片写的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送别场景”等大意对即可,2分)。“游丝”“飞絮”一以喻情,一以喻人,含蓄地点出离别季节,交待了送留之情事。“一溪”“烟柳”“兰舟”等意象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这样,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关键意象以及作用等明确即可,2分)。

⑵这两句表达了离别之后恋人相思之苦,孤独、苦闷、难以排遣的愁绪绵长无尽(下片主要写别后的相思,2分)。以疑问句作结,推想别后的一时一刻都备受煎熬,将思念之苦写到极致,启人思考,给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2分)。

【译文】

缠绵离情如漫空飘浮柳丝,漂泊游子似随风飞舞柳絮。离别时,珠泪盈盈空相望默默无语。一条小溪烟笼柳丝万缕,也难以把那远去的兰舟系住。

鸿雁穿过斜阳高飞,烟雾弥漫沙洲草树。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数。且不说明朝要如何思量,只忧愁今宵怎样熬得过去。

【赏析】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描写离别的伤心痛苦情态,设喻新巧贴切。起篇即连用两个比喻,概括出词人与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情似游丝”,意思是缠绵离情如漫空飘浮柳丝,极为贴切地传达出神魂不定的别绪;“人如飞絮”,意思是漂泊的游子似随风飞舞柳絮,表达了茫然失落的别绪。前两句喻情、喻人,还交代出季节以及情事,比喻新颖,用笔简练,显示出词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泪珠阁定空相觑”, 离别时,两双珠泪盈盈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空相望却又默默无语。“空”字用得精妙,表明两人的难舍难分以及伤情都是无用的,流露出词人无奈以及无限的惆怅和凄楚之情。“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承接上句,写足了“空”字,一条小溪烟笼柳丝万缕,也难以系住那远去的兰舟。怨柳树无情,反映了情人的'无可奈何。此外,本句也不着痕迹地暗示出两人分别的地点。

下片写别后相思愁情,以凄迷景色渲染气氛。“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是“兰舟”远去之后眼前的风景,引出下句“如今已是愁无数”。联系下文,可知“如今”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时分就已被无尽的离愁所折磨,于是词人开始担心晚上怎样熬得过去。词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此意,而是先说一句:“明朝且做莫思量”,然后才说“今宵”,这种手法可谓高妙。词人是以“明朝”句作衬垫,烘托出今晚如何过的离愁别恨。“思量如何过”五个字,其实为“明朝”、“今宵”所共有,词人巧妙地将其分属上下句,其余部分省略。前句“思量”“如何过”,后句“如何过”即是前句所“思量”的,都可以按寻而知。此二句直接抒发离别的愁情,呼应了前面描写的薄暮黯淡景色。

篇7:周紫芝——《踏莎行》

【年代】:宋

【作者】:周紫芝——《踏莎行》

【内容】: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作者】:

周紫芝(1082-1155) 字小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诗著名,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也能词,风格与诗近,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痕迹。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

【注释】:

相觑:相看。

无因:无法。

且:姑且。

【赏析】:

此词写离别之愁情,笔法灵活多变。唐圭章曰:“此首词斜别词,起写别时之哀伤,游丝飞絮,皆喻人神魂不定;泪眼相觑,写尽两情之凄惨。‘一溪’两句,怨柳不系舟往。换头点晚景,令人生愁。末言今宵之难遣,语极深婉。”(《唐宋词简释》)

篇8:周紫芝:踏莎行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

人如飞絮,

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

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

草迷烟渚,

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

如何过得今宵去!

赏析:

此词为春日送别相思之作。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情似”二句互文生义,以暮春时节漫空飘荡,扑面而来的游丝与柳絮为喻象,极为贴切地传达出神魂不定之离人茫然失落之别绪。“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一溪”二句写离人乘舟远去,怨无情之柳的冷漠,映有情之人的无奈。下片写别后相思。“雁过”二句写兰舟去后,斜阳夕照、雾笼沙洲的暮霭苍茫的景象。“如今”句则以“愁无数”点明相思离愁之深重。“明朝”二句撇去“明朝”而写“今宵”,却以“今宵”生发“明朝”之无限:强调眼前相思离愁深重难熬,如何度过今宵?感情层层推进如波澜起伏,真挚而婉曲。

篇9: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踏莎行字词解释:

⑴踏莎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⑵沔(miǎn)东: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属武汉市),姜夔早岁流寓此地。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

⑶燕燕、莺莺:借指伊人。苏轼《张子野八十五岁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⑷华胥(xū):梦境。

⑸郎行:情郎那边。

⑹淮南:指合肥。

⑺冥冥(míng):自然界的幽暗深远。

篇10: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这首词为所恋合肥歌女而作。前三句纪梦,借用苏轼诗句以“燕燕”形容梦中人体态的轻盈,以“莺莺”形容她语音的娇柔,着墨不多,而伊人可爱的'声容丰采仿佛如见。“夜长”以下皆以背面敖粉,设想伊人对自己的相思之深,声吻毕肖,实则为作者自抒情怀。“离魂”句暗用唐陈玄佑传奇小说《离魂记》故事,经幽奇之语写出伊人梦绕魂索、将全部生命投诸爱河的深情,动人心魄。末二句为传世警策,连不喜欢姜夔的王国维也不得不赞叹:“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人间词话》)。这两句描写伊人的梦魂深夜里独自归去,千山中唯映照一轮冷月的清寂情景,显示了作者无限的爱怜与体贴,意境极凄黯,而感情极深厚。这首词以清绮幽峭之笔,抒写一种永不能忘的深情,极其沉挚感人。

个人资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篇11: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她体态轻盈、语声娇软的形象,我分明又从好梦中见到了。我仿佛听到她在对我说:长夜多寂寞呀,你这薄情郎怎么会知道呢?春天才刚开头,却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怀染遍了。

自从分别以后,她捎来书信中所说的种种,还有临别时为我刺绣、缝纫的针线活,都令我思念不已。她来到我的梦中,就像是传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离了躯体,暗地里跟随着情郎远行。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也没有个人照管。

踏莎行创作背景:

作者二十多岁时在合肥(宋时属淮南路)结识了某位女郎,后来分手了,但他对她一直眷念不已。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姜夔从第二故乡汉阳(宋时沔州)东去湖州途中抵金陵时,梦见了远别的恋人,写下此词。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宋词鉴赏

踏莎行,踏莎行陈亮,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 赏析

贺铸踏莎行说课稿

踏莎行,踏莎行曹希蕴,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踏莎行胡翼龙,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 总咏,踏莎行 总咏王哲,踏莎行 总咏的意思,踏莎行 总咏赏析

周紫芝《踏莎行》翻译赏析(集锦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周紫芝《踏莎行》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