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峡,上三峡李白,上三峡的意思,上三峡赏析

时间:2024-02-08 03:35:22 作者:qiuxufa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qiuxuf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上三峡,上三峡李白,上三峡的意思,上三峡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上三峡,上三峡李白,上三峡的意思,上三峡赏析,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上三峡,上三峡李白,上三峡的意思,上三峡赏析

上三峡,上三峡李白,上三峡的意思,上三峡赏析 -诗词大全

上三峡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篇2:李白《上三峡》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上三峡》全诗翻译赏析

《上三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时的作品。全诗虽仅八句四十字,却充分表现了诗人上三峡时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同时气象雄伟,意境开阔,又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上三峡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②。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③,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注释:

⑴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⑵巫山:在重庆巫山县南。巴水:指长江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⑶黄牛:指黄牛峡,是巫峡的一段。西陵峡中有黄牛山,下有黄牛滩,南岸山壁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江流迂回,舟行昼夜后仍见此石。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译文:

高耸陡峭的巫山把窄小的蓝天紧紧夹住,峡谷中的流水沸腾如金汤。

峡中从巴国流下的江水也许会有枯竭的时候,那蓝天却永远也难以攀登。

看着那黄牛山,连续三天都是凌晨即起溯江而上,夜晚才休息,可它仍然遥在前方。

在此三天,满头的鬓发都已经雪白。

《上三峡》是首五言古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初春,李白贬夜郎经三峡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几句诗写木船逆水而行经过黄牛峡的'情形,船行太慢,三朝三暮还能看见黄牛岩。行船艰苦,三朝下来,愁得、累得人鬓发都白了。诗人此时心情沉痛,这种愁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二十字中用了四个“三”字,烘托出艰苦备尝的气氛,也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赏析:

此诗当为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自三峡入蜀时所作。当时李白59岁,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诗人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与《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篇3:上三峡 李白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这首诗主要写作者在三峡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上三峡原文: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字词解释:

⑴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⑵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⑶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⑷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上三峡翻译:

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上三峡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U以平定叛乱为号召出师,曾三次派遣使者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出自报国立功的良好愿望应聘入幕。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李亨和永王李U发生夺权内讧,李亨消灭了李U的军队。李白因此获罪,被投入浔阳监狱。后来又流放夜郎。此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流放夜郎途径三峡时创作的。当时李白59岁。他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上三峡赏析: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句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古时有歌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最后四句是从这首民间歌谣脱胎而来的。但古歌谣指提到舟行的缓慢,而李白的诗除了说“三暮行太迟”外,还有“不觉鬓成丝”,旅途艰辛和心情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鬓发都愁白了。这就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作者资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篇4:上三峡原文及赏析

上三峡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上三峡

唐代: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译文

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注释

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赏析: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句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古时有歌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最后四句是从这首民间歌谣脱胎而来的。但古歌谣指提到舟行的缓慢,而李白的诗除了说“三暮行太迟”外,还有“不觉鬓成丝”,旅途艰辛和心情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鬓发都愁白了。这就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篇5:上三峡原文及赏析

上三峡原文及赏析

上三峡

李白〔唐代〕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译文

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注释

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鉴赏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句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古时有歌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最后四句是从这首民间歌谣脱胎而来的。但古歌谣指提到舟行的缓慢,而李白的诗除了说“三暮行太迟”外,还有“不觉鬓成丝”,旅途艰辛和心情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鬓发都愁白了。这就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李白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篇6:《上三峡巫山夹青山》翻译及赏析

李白

巫山夹青山,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前言】

《上三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时的作品。全诗虽仅八句四十字,却充分表现了诗人上长江三峡时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此诗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自然真率,气象雄伟,意境开阔,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注释】

⑴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⑵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⑶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⑷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翻译】

高耸陡峭的巫山把窄小的蓝天紧紧夹住,峡谷中的流水沸腾如金汤。峡中从巴国流下的江水也许会有枯竭的时候,那蓝天却永远也难以攀登。看着那黄牛山,连续三天都是凌晨即起溯江而上,夜晚才休息,可它仍然遥在前方。在此三天,满头的鬓发都已经雪白。

【鉴赏】

此诗当为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自三峡入蜀时所作。当时李白59岁,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诗人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与《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篇7:上三峡

唐代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译文

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注释

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流放夜郎途径三峡时创作的。当时李白59岁。他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鉴赏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句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古时有歌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最后四句是从这首民间歌谣脱胎而来的。但古歌谣指提到舟行的缓慢,而李白的诗除了说“三暮行太迟”外,还有“不觉鬓成丝”,旅途艰辛和心情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鬓发都愁白了。这就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篇8: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三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奇险

夏湍急

三峡--(美)

(水)--春、冬清幽

秋凄清

第三课时

一、背诵并墨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文章优美意境。

八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八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李白《上三峡》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导游词三峡

《三峡》教案设计

三峡翻译

《三峡》 3

三峡说课稿

三峡教案

三峡 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大瀑布作文

上三峡,上三峡李白,上三峡的意思,上三峡赏析(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上三峡,上三峡李白,上三峡的意思,上三峡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