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

时间:2024-02-17 03:40:34 作者:nacezh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nacezh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

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 -诗词大全

淡黄柳

作者:姜夔  朝代:南宋  体裁:词  客居合肥南城亦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曲,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 【注释】 ①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②江左:泛指江南。

③纾(shu):消除、抒发。

④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⑤恻恻:凄寒。

⑥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⑦岑寂:寂静。

⑧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译文】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赏析】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此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姜夔在合肥的相好是姐妹二人。他在《解连环》词中云:“为大乔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木。”“乔”字也作“桥”。故小桥宅定指恋人处所无疑。郑文焯说“小桥宅”即赤栏桥西作者客居之所,然而自己大清早携酒到自己的住宅,意实 格。结拍三句虚写自己的心情及与恋人赏春时所见之景色。姜夔之词,在自伤中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陈廷焯说:“南渡之后,国势日非。百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白雨斋词话》)。此为知言。合肥本长江腹地之名城,南宋时却已成边境城市,满目疮痍。作者之伤感,即为此而发。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黍离之悲有相似之处。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所谓“边城”是也。上片开头两句先写“巷陌凄凉”。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转写寒食时节。结尾三句,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却流露出无限的烦恼及家国隐恨。本词抒写羁旅行役之愁。在对暮春景色的依恋中,隐寓着词人的身世之感。上片描写城中凄凉萧条的景色,下片抒写韶光逝的悲哀。写景蕴情,笔致淡雅,意境清空凄凉。

篇2: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

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 -诗词大全

淡黄柳

作者:姜夔  朝代:宋  体裁:词   空城晓月。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篇3:淡黄柳姜夔阅读答案赏析

淡黄柳姜夔,是由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描写姜夔客居合肥的心感。

原文:

淡黄柳

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淡黄柳字词解释:

纾:解除,排除,宽解

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垂杨陌:杨柳飘拂的小巷

测测:寒冷凄恻

岑寂:寂静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淡黄柳翻译: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阅读答案:

试题:

1.上阙是从哪几个方面营造“岑寂”之境的?(3分)

2.最后三句(“燕燕”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4分)

参考答案:

1.(1)从听觉方面写出了凄清冷冽之气。(2)从身体感觉方面写天气寒冷,更写客子心中之寒。(3)从视觉方面写出唯有颜色相似、形态相似而天地迥异、客居却难以相融的隔阂感。(4分)

2.(1)以景衬情,以归来之燕和池塘寒意深重的碧色,衬托出作者深重的旅居情怀。

淡黄柳创作背景:

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苍茫,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有感于此,作者便作了这首《淡黄柳》。

篇4:淡黄柳姜夔阅读答案赏析

绍熙二年(1191)春,姜夔旅居合肥,写下了这首词。虽然词人在词前提到“以纾客怀”,但全篇写的都是景色,词人旅居他乡的惆怅以及感世伤怀的愁绪尽在不言中。

上片主要写景,写出独自一人清晨徜徉在垂杨空街的凄凉。开篇两句写“巷陌凄凉”,语气沉重,蕴含忧国伤时之感。“空城”一词,写出城内的萧条和冷落;“晓角”烘托出悲凉的气氛。“马上单衣寒恻恻” 一句转而写人,描写了词人独自在他乡的情景。“看尽”二句继续写景,将眼前 “鹅黄嫩绿”的柳色与江南的景色做对比,好像“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

下片“正岑寂”一句,承上启下。柳色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但身处异乡,故而内心升起 “岑寂”之感。“明朝又寒食”一句点出时令:明天又到寒食。“强携酒”三句转而抒情,喝酒寻欢也不过是强颜欢笑以排遣寂寞而已。词人强打精神携酒前往弹筝小妹家过节,却也“怕梨花落尽成秋色”,虽然寻春可以消解内心的愁闷,但恐怕眼前的梨花很快凋零成秋色。末三句承接上句,与花凋春去融合在一起,词人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询问春天时,只看到池塘碧水。

整首词弥漫凄清冷隽的气氛,词人以春景反衬空城的冷清,试图排遣内心的愁苦,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家国的隐恨。

个人资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篇5:姜夔《淡黄柳》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姜夔《淡黄柳》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②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金人入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②纾:解除,排解,宽解。

1.上阙是从哪几个方面营造“岑寂”之境的?(3分)

2.最后三句(“燕燕”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4分)

参考答案:

1.(1)从听觉方面写出了凄清冷冽之气。(2)从身体感觉方面写天气寒冷,更写客子心中之寒。(3)从视觉方面写出唯有颜色相似、形态相似而天地迥异、客居却难以相融的隔阂感。(4分)

2.(1)以景衬情,以归来之燕和池塘寒意深重的碧色,衬托出作者深重的旅居情怀。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5分)

参考答案

1.B、C(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2.①(2分)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2分)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2分)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附加注释

纾:解除,排除,宽解

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垂杨陌:杨柳飘拂的小巷

测测:寒冷凄恻

岑寂:寂静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赏析:

绍熙二年(1191)春,姜夔旅居合肥,写下了这首词。虽然词人在词前提到“以纾客怀”,但全篇写的都是景色,词人旅居他乡的惆怅以及感世伤怀的愁绪尽在不言中。

上片主要写景,写出独自一人清晨徜徉在垂杨空街的凄凉。开篇两句写“巷陌凄凉”,语气沉重,蕴含忧国伤时之感。“空城”一词,写出城内的萧条和冷落;“晓角”烘托出悲凉的气氛。“马上单衣寒恻恻” 一句转而写人,描写了词人独自在他乡的情景。“看尽”二句继续写景,将眼前 “鹅黄嫩绿”的柳色与江南的景色做对比,好像“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

下片“正岑寂”一句,承上启下。柳色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但身处异乡,故而内心升起 “岑寂”之感。“明朝又寒食”一句点出时令:明天又到寒食。“强携酒”三句转而抒情,喝酒寻欢也不过是强颜欢笑以排遣寂寞而已。词人强打精神携酒前往弹筝小妹家过节,却也“怕梨花落尽成秋色”,虽然寻春可以消解内心的愁闷,但恐怕眼前的梨花很快凋零成秋色。末三句承接上句,与花凋春去融合在一起,词人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询问春天时,只看到池塘碧水。

整首词弥漫凄清冷隽的气氛,词人以春景反衬空城的冷清,试图排遣内心的愁苦,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家国的隐恨。

篇6: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诗词赏析

淡黄柳·空城晓角

宋代: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注释

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江左:泛指江南。

纾:消除、抒发。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恻恻:凄寒。

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岑寂:寂静。

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赏析

这首词作于词人客居合肥赤阑桥之时。合肥地处江淮边区,多历战事,民生凋敝,景物荒凉。寒食清明时节,春光正好,却一派凄凉。词人感慨良多。以生机勃勃,夹道依依的杨柳来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引发种种慨叹。夏承焘先生评云:“此词以柳色起兴。作者客居合肥,柳色由鹅黄变嫩绿,时序已从早春度入暮春,‘明朝又寒食,’正面点明暮春。下片词以惜春为主题。因为‘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所以才‘强携酒,小桥宅’。结句‘池塘自碧’,只寥寥四字,概括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景色。综观全词,上片‘马上单衣寒恻恻’,寓飘零之感;下片‘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寓迟暮之悲。”(《姜白石词校注》)这飘零与迟暮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代中生发的,也就暗中寓含了一种家国之痛。只是不露痕迹,耐人咀嚼。

简析

题解

此词是写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苍茫,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有感于此,作者便作了这首《淡黄柳》。

评解

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此词就是这年春天在合肥写的。姜夔在合肥的相好是姐妹二人。他在《解连环》词中云:“为大乔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木。”“乔”字也作“桥”。故小桥宅定指恋人处所无疑。郑文焯说“小桥宅”即赤栏桥西作者客居之所,然而自己大清早携酒到自己的住宅,意实格。结拍三句虚写自己的心情及与恋人赏春时所见之景色。姜夔之词,在自伤中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陈廷焯说:“南渡之后,国势日非。百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白雨斋词话》)。此为知言。合肥本长江腹地之名城,南宋时却已成边境城市,满目疮痍。作者之伤感,即为此而发。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黍离之悲有相似之处。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所谓“边城”是也。上片开头两句先写“巷陌凄凉”。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转写寒食时节。结尾三句,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却流露出无限的烦恼及家国隐恨。本词抒写羁旅行役之愁。在对暮春景色的依恋中,隐寓着词人的身世之感。上片描写城中凄凉萧条的景色,下片抒写韶光逝的悲哀。写景蕴情,笔致淡雅,意境清空凄凉。

简评

这是作者的自制曲。通篇写景,而作者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之中。上片写客居异乡的感受。垂杨巷陌,马上轻寒,边城春色,举目凄凉。而眼前柳色,“鹅黄嫩绿”,却与江南相似。下片写惜春伤春情绪。清明携酒,唯怕花落春去。全词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篇7:姜夔——《淡黄柳》

【年代】:宋

【作者】:姜夔——《淡黄柳》

【内容】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鉴赏】:

此词是写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苍茫,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有感于此,作者便作了这首《淡黄柳》。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相好。白石词中提到合肥相好实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拨春风的大乔,一是能妙弹琴筝的小乔。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将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易一字叶韵,又添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便委婉。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空寂之感更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篇8:姜夔:淡黄柳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

巷陌凄凉,与江左异;

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曲,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惟有池塘自碧。

赏析:

本词是作者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时所作,是一篇即景遣怀之作。上片写词人骑马所见。拂晓的号角在空城里响起,随风吹入垂柳依依的街巷。骑在马上穿着单衣,感觉有些寒冷。早春的柳色,满眼是鹅黄、嫩绿,全是江南的旧日相识。下片由景色引发出对春的爱怜。词人勉强携带了酒,到小桥旁的宅院与情人相聚,只担心梨花如雪片落尽,变成衰秋的颜色狼藉满地。成双的燕子飞来,探问春色在哪?只有池塘依然是清波碧绿。通观全词,柳树梨花,都已“看尽”、“落尽”,有酒、小桥、池塘,也是“强携”、“自碧”,主人公似乎永远走不进眼前的世界,很难与异乡异景相融为一,最后都归于一个“空”字,而这恰恰是全词的首字,小序中说“以纾客怀”,也许这就是逆旅中的真实情怀。

篇9:淡黄柳,淡黄柳张炎,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

淡黄柳,淡黄柳张炎,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 -诗词大全

淡黄柳

作者:张炎  朝代:宋  体裁:词   楚腰一捻。羞翦青丝结。力未胜春娇怯怯。暗托莺声细说。愁蹙眉心斗双叶。正情切。柔枝未堪折。应不解、管离别。奈如今已入东风睫。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

淡黄柳,淡黄柳张炎,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

《淡黄柳·空城晓角》翻译赏析

柳,柳韩??,柳的意思,柳赏析

菀柳原文及赏析

柳原文,翻译,赏析

新柳赏析 杨万里

关于柳的古诗

柳字成语

柳桃花散文

与柳诗句

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淡黄柳,淡黄柳姜夔,淡黄柳的意思,淡黄柳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