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dalu13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杂诗和落第长安阅读题及答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杂诗和落第长安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 目录
篇1:杂诗和落第长安阅读题及答案
杂诗和落第长安阅读题及答案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1)说说第一首诗结句的妙处。(3分)
(2)请简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3分)
(3)清代吴乔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就有“实做”和“虚做”的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具体说明。(4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不用陈述语气,而以设问作结,一唱三叹,意味无穷。(1分)此句问得何等伤心、苦涩!溪月梨花即便再美,已不属于“我”了,充分表现出游子归程无计的苦闷忧思。(2分)或答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以酸苦的问句从“无情翻出有情”。(2分)
(2). 同:两诗都表达了落第后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愁苦。(1分)异:常建的'《落第长安》更多的表达出落第后的沮丧和羞愧,视野狭窄,境界狭小。(1分)而无名氏的《杂诗》只将思乡之情抒写得深情动人,含蓄蕴藉。(1分)
(3). 《落地长安》属实做。使人感到诗人的心情主要集中于落第的沮丧,而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够。(2分)《杂诗》则避开了切实具体的事情,而把篇幅让给故乡空灵美景的刻画,将故园之思表现得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
篇2:《兵乱后杂诗》阅读题及答案
吕本中万事多反复①,萧兰②不辩真。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求饱羹无糁③,浇愁爵④有尘。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ǎn):煮熟的米粒。④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8.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8.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深长。(2分)梁上飞动的燕子深情地相互眷恋着,用燕子的深情反衬人世的无情,使悲愤之情更进一层。(3分)
9.①对“破家”的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一句诉说百姓家破之后的贫困境遇,体现了作者的同情。
②痛恨误国害民的奸贼。“汝为误国贼”是作者发白内心的愤怒呼声,痛斥奸贼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抒发国破家残的悲愤。“我作破家人”写自己和城巾百姓一样,成了一个家破之人,面对这严酷的社会现实,诗人倾泻出一腔悲愤。(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篇3:《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参考答案:
1.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2分,每空1分)
2.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
6、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1分)
7、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2分)
答:
8、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6.(1分)龚自珍 (有错不给分)
7.(2分)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8.(3分)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4: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
1.(2010·湖北潜江)填空本诗开头两句,以“【 】”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2.(2010·湖北襄樊)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3.(2010·湖北潜江)有人说把“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中的“不是”改为“本是”更恰当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浩荡、白日斜或天涯
2.政治抱负;个人志向。
3.示例:不同意在这里,“落红”是诗人自喻,“不是”一词表明“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不做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而“本是”仅从自然的角度说明“落红”无情,没有荣辱诗人的情感。同意“本是”一词表明“落红”原本无情,却仍然知道“化着春泥更护花”;而我们原本有情,更应做到“化着春泥更护花”改为“本是”,也能表达诗人虽然辞官不做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篇5:《西湖杂诗》阅读答案
《西湖杂诗十四首》阅读答案
14.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以下问题。(8分)
西湖杂诗十四首(其一,其二)黄任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群。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⑴两首诗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西湖的美景?两首诗在写景时角度各有怎样的侧重?请简要分析。(4分)
⑵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试题答案:
14.(8分)
⑴(4分)前首诗重在描写西湖景色美如画图。用比喻手法刻画了楼台雕梁画栋如锦绣交错,漫漫的.长堤仿佛铺上了一条绿色的地毯。(2分)
后一首着力刻画西湖游人繁盛。郊外踏青的少男少女。用比喻、借代手法写出了游客的络绎不绝,和春天特有的细草新泥相映成趣。(2分)
⑵(4分)这两首诗(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王朝不思恢复中原(置国家与民族利益于不顾)的愤恨,(2分)表达了对南宋人民忘却灾难和痛苦的不满。(2分)
篇6:《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原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
20.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
2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分)
【参考答案】
20.既有离别京城的愁绪,又有回归的喜悦,更有始终不变的报国之志。(2分;1点1分,答出任2点即可)
2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以落花自喻,写出自己虽辞官仍要像落花化为春泥护花一样,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移情于物);“落红”“护花”是给与了“落红”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诗人甘心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3分;修辞方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写出任一种即可)
篇7:《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题1:下列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C.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小题2:下面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B.菊,花之隐逸者也。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小题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类比,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5:解释【丙】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②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关键词“域”“国”各1分)
小题4:【甲】文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乙】文以战争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小题5:①吟鞭-马鞭落红-落花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试题分析:
小题1:A-凭借、依靠,B-早晨/朝见,C-护城河/池塘,D-偏爱/私情。
小题2:例句是判断句,A句是倒装句,宾语前置,C句是倒装句,定语后置,D句是被动句。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孰”“以”“界”,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谁”“凭借”“界限”。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甲】文把自己的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由己及王,使齐王认识到积弊之深,从而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这种类比,收到很好的讽谏效果;【乙】文把战争与治国类比,由战争推论到治国,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使君王认识到治理国家中人和的重要性。这种类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5:“吟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根据语境可译为“马鞭”。赏析句子可以选择比喻的角度,当然也可从象征的角度出发。表明作者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爱国情怀和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奉献精神。
篇8:《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3、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
4、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6、人生是要讲求奉献的,正如龚自珍所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用上这两句话写一段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
示例:我最敬佩周恩来总理,他大公无私地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就是周总理奉献精神的写照。
篇9:《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原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阅读训练】: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复杂心情:
2、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3、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
4、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5、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志愿(或“志向”)。
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左右)
8、.“落红”在这里比喻(1分)
9、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10、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1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13、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
14、“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15、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
16、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
17、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18、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19、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20、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
21、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
22、“落红”在这里比喻()
23、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写出了()的复杂感情。
24、全诗共四句,写诗人(&nbs
p;)这三种心境。
25、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的精神。
26、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1、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2、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面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3、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答出比喻修
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5、离愁继续忠心报国
6、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7、示例: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生常理,但要能死得其所,便死得重于泰山,死得有价值能光耀史册,舍生取义,或为民族利益,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举例:谭嗣同、岳飞等。(意对即可)
8、自己
9、B
10、C
11、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12、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
13、诗人的马鞭。
14、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1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浩荡离愁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2、诗人自己
23、诗人离京时及忧伤又愉快
24、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25、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
26、“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
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后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培育人才的志士。
篇10:《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落红在这里比喻 (1分)
6.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参考答案:
5.(1分)自己
6.(2分)B
篇11:《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5、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
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5、C
16、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篇12:《长安夜雨》阅读题及答案
《长安夜雨》阅读题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
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8.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试题答案:
(二)【古诗鉴赏】(11分)
8.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且多。(比喻1分,分析2分)
9.要点:
1、生活的艰辛(1分),结合“心关桂玉②天难晓”分析;
2、仕途的不顺(人生郁郁不得志)(1分)结合“运落**梦亦惊”以及“当年志气俱消尽”分析;生命的衰老,结合“白发新添四五茎”分析。(1分);每条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
★ 杂诗张九龄
★ 杂诗诗欣赏
★ 杂诗陶渊明
★ 杂诗王维
★ 杂诗其一翻译
★ 杂诗·其二
★ 阅读题及答案
★ 木兰诗 阅读答案
★ 桃花源诗阅读答案
杂诗和落第长安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