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塘猛村经典散文

时间:2024-03-06 03:33:53 作者:我的小田地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的小田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美丽的塘猛村经典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美丽的塘猛村经典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美丽的塘猛村经典散文

美丽的塘猛村经典散文

塘猛村,地处于海南岛南渡江畔。

这里楼房不多,但是,每一栋都洋溢着自己的迷人风韵。村前的公庙屋顶上,屋角两边分别雕刻着两条长龙,像两位雄伟威武的哨兵守卫着大门,使你一踏入塘猛村,像是进入一个神奇世界,立即感受到塘猛人一种热情、朴实、聪明的情怀。

村前,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一条笔直的大路,直通南渡江岸边,走过海定大桥,就是明朝有名的定城;村后,是一片绿叶成荫山岭,前水后山,形成一幅美丽家园。这里,她没有工地上的“轰轰”的打桩声,没有汽车“轰轰”的吼叫声,更没有人群煕熙攘攘的喧闹声,除村里鸡鹅鸭子叫声外,在大路两旁树上,隐约传来一些吱吱喳喳的鸟叫声和两边鱼塘里鱼儿跳跃的响声,一切都是这样静悄悄。

初夏的傍晚,不远处那条弯弯的南渡江畔灯光,犹如一条闪光的银带,把塘猛村打扮得格外妖娆。此时,正在这里体验生活实行“三同”的几位作家,他们吃过晚饭后,来到鱼塘畔的小道树底下漫步。作家们看着乡村的夜景,在赞美塘猛村环境幽雅、山清水秀的同时,又兴致勃勃地谈起深入生活的心得感想。此刻,令作家们羡慕的是,在鱼塘小道树荫下,迎着田野中吹来的微微晚风,他们呼吸着大都市中从来没有呼吸过的清新空气,难得的这样清静环境,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享受着塘猛人赐给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生活素材。塘猛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塘猛人勤劳朴实的人品,为作家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想到此,田野里吹来一阵习习的东南风,仿佛像一股涓涓的清泉,滋润着作家的心头。塘猛村,使作家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夜幕下的塘猛村,更使作家们流连忘返的是,在这里举行的联欢晚会。年轻人与作家在乡村广场明亮的灯光下,随着优美悠扬的海南民歌曲调,跳起民族舞蹈《竹竿舞》;女作家玲玲一曲抒情优美的《美丽的家园》歌曲,使人们憧憬着塘猛村的`美好明天,展望着乡村的一片片美丽的画面,激励着作家们美好的创作热情。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汇成一首幸福的畅想曲,她冲破塘猛村的宁静,飞向世界。

鱼塘畔的遐想,广场上联欢憧憬,构成了静静的塘猛村一道亮丽风景线。尽管作家们在这里仅仅生活了两个多月时间,可是,山不断,水不断,人不断,情不断,静静的塘猛村,犹如一幅醉人的图画,永远留在作家们的心底深处。

篇2:美丽的板塘村作文

美丽的板塘村作文

美丽的板塘村

板塘村坐落在一座山脚下.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进入小村庄看到的是一口鱼塘,有20亩水面,水很清,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闪闪,许多鱼儿在水里嬉戏.

沿着水泥马路向前走,看到的是马路两边的菜地,菜长得青青的',绿绿的.

村庄里有很多楼房村民住在里面很舒服.这里的空气清新,是休闲的好场所.

我喜欢板塘村.

美丽的板塘村作文1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3:探秘界塘村的散文

探秘界塘村的散文

桂东各县多有以塘命地名的习惯,黄姚镇的界塘村就是其中之一。界塘,因墟场西数百米处有一水塘而得名。该塘约三四十亩水面。春夏积水,秋冬灌溉农田。上世纪七十年代,造田造地,水塘造出水田。由于缺水无法种植水稻,成了旱田。近年,寨子扩建,水塘就消失了。

界塘古有“畚箕地”、“聚宝塘”之说,因此古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唐宋以来,汉族与瑶族、壮族在此杂居。元朝以樊家村人数最多,后人称万家寨,人丁兴旺,有数百户人家,皆为青砖木结构建筑,足见其富足,这一辉煌来自于樊相国。民国廿三年的《昭平县志》记载;“元初,狗儿巢(今凤凰乡)瑶壮人民起义,数千人围攻樊家村。数日,攻破城堡,樊相国的家族被杀。”樊家村被夷为废墟,遗址在今天岩头村口的空旷地,现在已经被桂梧高速路分成两半,但遗址尚能看到残砖石柱。攀相国的辉煌从何而来,由于战火等原因,史料被毁,如今已经无法考证。据当地人传说,樊相国原名叫樊五能,为当地瑶族首领,因带领黄姚一带的瑶族参加南宋的抗金活动有功,保卫南宋政权受封相国,统领管辖蛮夷之地,跟随的族人也受到了封赏,因此樊家寨生活富足。元朝初年,樊家寨受到附近瑶族和壮族起义军的围攻抢劫,樊相国全家被起义军诛杀,没收了田产和财务。幸好樊相国有个儿子和少数族人在外收租,侥幸逃过了劫难,后来他的后裔逃到黄姚一带隐居。

明万历年四年,界塘至黄姚街一带设宁化里,民三瑶七,人口以瑶族居多,界塘属宁化里,经济十分繁荣。民国,界塘属于昭平县关区管辖。民国22年,关区改称昭平第十一区(后称黄姚区),开始设界塘乡,开设墟场,管辖凤律、峰门、岩头、杨村、篁竹、阳朔、白山、北莱等十多个村寨。民国38年,界塘乡归属黄姚区管辖。解放后,界塘乡建制撤销,分出界塘村、北莱村,篁竹村、白山村四个行政村。1984年,界塘村分出岩头村和杨村。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界塘村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古迹遗址和民俗风情,《昭平县志》均有记载。著名的五指山形如一只手掌,五座小山恰似手指,位于界塘墟东两公里处。山前有座不经修筑水坝而成的大水塘,后人称下垌水库。水库面积约数百亩,鱼虾肥美。水库西边有一座山,山腹有一座溶洞,名出气岩。出气岩在五指山前蜡烛山腰上,出气岩洞内曲径通幽,洞内有一个大厅,厅高约10米,宽敞无比,可容纳近千人。70年代国家号召“深挖洞,广集粮”,解放军进洞施工,使容纳可近万人。大厅连着两叉洞,左叉洞通往五指山底,在七穿岩尾部有个小出口。据老人们说,左边叉洞无法走到尽头;右叉洞略爬坡地走10多分钟有一个出口。此出口在悬崖陡壁上,且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横摆在洞口。洞口周围荆棘丛生,极为隐蔽,可以远眺不远处茫茫的水库,碧波荡漾。

出气岩冬暖夏凉,冬天北风吹来,岩内的暖流徐徐上升至洞口后化为水蒸气,洞内的气体温度恒温在18-26度左右,洞外5-10度,人站在洞口,如沐浴着暖和的空调。炎热的夏季吹南风,气体从七穿岩尾部峭壁上的洞口出气,洞外37度左右,站在洞口凉爽之极。

出气岩还有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旧《昭平县志》记载:“五指山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宁化里樊家上屯众山中,特出五峰,岩内空广,可容万人,内有江水穿流,岩口四围陡壁仅一线可通,一夫扼之则万人莫过。万历三年,山贼黎福庄作乱,抚臣吴文华遣兵袭击,久而始克,诚要地也。”县志记载,万历三年(1575年),黎福庄、黎天龙父子(今天钟山县同古乡和平村人)因不满朝廷的苛捐杂税,率壮族起义于五指山和白帽山一带,聚众起义,劫富济贫。黎天龙年少彪悍,武艺高强,为人正直,讲江湖义气,其父黎福庄时任上四屯酋长。万历四年,黎天龙与白帽的瑶族结盟,不到一年,瑶壮起义军发展到1万余人,震惊朝野。万历四年,昭平建县,广西巡抚吴文华调派广西府江兵部副使徐作调兵遣将,配合广西总兵李锡围剿起义军。吴文华巧施计谋,以度田诱引黎福庄中计被擒,黎福庄受降就吏,巡抚派使何有信持檄示天龙,令天龙献出韦方相等起义头领方不治罪行。黎天龙不予理睬,与父断绝关系,并扎寨土龙,立“黎天朝”,决心与朝廷作对到底,和樊屯诸壮相约起义,屯兵五指、白帽诸岩。吴文华奏请朝廷增兵遣将,重兵镇压。土龙被拔,五指、白帽诸岩均被攻破,1300多壮胞被斩,天龙幸免被擒,被迫隐匿他乡。后来在韦峒(今清塘乡桔芬一带)与敌作战,被官军大炮击中,不幸饮弹身亡。黎天龙等瑶壮起义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争取民族自由平等的壮丽诗篇。

从界塘村的五指山到潮江村的山根,南北延伸19公里,属于峰林——槽谷岩溶类型,石山较多,溶洞多,既有地面洞穴,又有地下溶洞,还有众多的名山和古迹。

白帽山又叫纱帽山,“纱帽山在文化里巩桥墟对河,其形酷肖纱帽,故名,宋樊相国祖墓在焉。”白帽山是当时瑶族和壮族起义军活动的主要地点之一,内有天然岩洞可躲藏居住。

在界塘村峰门北还保存完好有一条接官坪古道,自峰门至钟山县同古镇的岭坳上,长6公里,现存路面长约30米,宽11.1米。此路为黄姚通往钟山同古的要道,路面用鹅卵石铺成。旧《县志》载:“万历二十六年,设土龙巡检司于同古,并著骑龙、丁狗、鸭公、松柏、高粱五营,授予在镇压二黎起义有功的`土著潘积穰为世袭巡检司职,驻土龙(今钟山同古)。巡检司为州、县在边地设置的治安机关管理缉盗、刑罚等事务。此职实弹压瑶、壮而设之。土龙巡检权倾一方,威显一时。出巡时,各营大小属官远道迎接,故修筑此古道和接官坪。”如今黄姚崩江村的壮族潘姓人家,就是潘积穰的后裔。

董家祠堂位于新颖寨,距界塘墟2公里,祠堂大门是罗马式建筑,有宽阔的天井,祠堂正座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民国时期曾作为界塘乡所在地,门楼装饰有一个十二齿星的民国国徽,至今还隐约可见。门楼内设有屏风,屏风书写有“青天白日”四个大字。

“宋朝,樊家村的樊相国造出龙脊桥,止一巩,高数丈,历久不圯疑有神功。”如今,龙脊桥遗址尚存。

界塘村还有李道清墓和振兴祠遗址,旧《县志》载:“李道清,关区宁化里水砦村人,与黎宗远相友善。万历处匪首黎天龙啸聚党类于五指山之岩洞,屡为民患。道清与宗远同心协力,集团防剿历年余,始堪定之。后嗣念其功塑像奉祀于振兴祠。”如今界塘有李道清墓,“安乐寺在黄姚街中,清顺治间建,先是瑶壮猖獗,千户李道清等率官兵讨平之。遂立此祠,故名安乐。”

柳山巡检司。距界塘墟2.5公里的柳山,柳山高数十丈,古树环绕,参天耸立,小溪盘旋而过,常年水声潺潺,民居古朴,寨因山得名。旧《县志》载:“文化里柳山为祖,其水自王龙而来,环绕回旋资灌溉焉,天门山即其水口也。宋名太平乡,旧有巡检司镇守,废圯已久失考。宁化里去县城二百里,与文化里绣壤相连,脉同柳山水汇天门,皆自贺县分入昭平者。”柳山之水为桂江支流富郡江(今富群江)之源。

龙吊岩,距离界塘2公里的杨村,岩洞宽且长,多分岔,洞中有河,钟乳石绚丽多姿,有雕凿过的石块建筑。据说,太平天国末期,太平义军余部数百人,驻扎于此数十年之久,坚持奋斗,最后散去。

犀牛山,距界塘3公里的岩头村有一山,山有一洞。春天,时而汩汩喷水,时而滴水不泻,称之为“犀牛翻身”戏水,寨因之得名。

踏碓岩,距界塘墟3公里的岩头村有一山洞。洞里有几座石磨、几座石碓。雨季,农妇挑稻谷进洞,磨谷、舂米,故得名踏碓岩。

“回龙庵,在宁化里篁竹村前,明万历中建,清道光、同治、民国十年三次重修,辛酉冬戏台火毁及,乙丑冬修复。”

“冯都庙,在宁化里篁竹村旁,明万历初,黎宗远倡建,清道光、光绪中皆重修。”“黎宗远,篁竹村人,庠生,嗜文学谙兵法,道清器重之,与订金兰。道清剿灭黎天龙,宗远有运筹之功,宜乎得配享于冯都庙。”

“兴福观,在宁化里踏碓岩村后,明万历初建,道光二十七年、民国十二年重修。”

“钟福寺,在宁化里杨村左侧,明崇祯十四年建,清光绪十九年重修,寺内有钟重二百余斤,声最洪烈铿锵。”

“永福寺,在宁化里柳山村前,乾隆五年、民国十二年重修。”

“振兴祠,在宁化里水岩村龙凤山麓,该村李姓建之,以祀李道清者也,原在大营,光绪二十年移建于此。”

界塘村民风淳朴,正月初二至初三有庙会,最大的节日数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开春节和十月十六祭祀盘王的节日。每年二月二,三县交界的群众纷纷赶来“吃节”,看大戏,参加抢花炮,庆祝龙抬头,祈求新年的丰收。老人们说,以前的庙会除了看古装戏,抢花炮之外,还请有师公来祈祷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有上刀山、过火海等惊险节目,勇敢的人们踩着锋利的刀山爬上高高的刀山,然后从另外一边下来,令看的人心惊胆颤。过火海时赤脚走过通红的火炭,脚板也不会受伤。

“吃节”就是邀请亲朋好友过来吃喜宴,不用礼物。前来看热闹的陌生人都可以随便到哪家吃饭,热情豪爽的界塘人以谁家客人多、谁家今年的日子就越红火为荣,他们摆上一桌桌的流水宴席,大鱼大肉(上接48页)的款待亲朋好友和过往的陌生人。现在,来吃的人一般也会象征性地带点礼物到主人家吃饭,亲朋好友和隔壁寨子的人们趁着过来看热闹,来“吃节”互相叙旧,增加友谊,增进团结。一些在平时生活中发生某些小误会、小摩擦的人,会趁着吃节过来吃饭,以示和解,因为这一天大家是不允许生气的,于是大家一笑泯恩仇,重新和好。

界塘人生活朴实,习俗以董家习俗为主。董家注重盛情,菜谱崇尚大鱼大肉。办喜宴时,有客人先夹菜包装起来,带回家给老人和小孩品尝的习惯。婚嫁有哭嫁闹洞房、对山歌的习俗。节日讲热闹,常演古装戏,如《穆桂英挂帅》、《薛元贵征西》等。清朝光绪年间,界塘墟建起一座戏台。清末,界塘开始成立业余彩调戏班和桂剧班。此后,每年墟日节日均演古装戏。现在,几经重修的古戏台尚存。

界塘村的物产丰富。夏天,满山遍野盛开杜鹃花。干旱的山岭适合种植多种水果药材。水果有青梅、柿子、三华李、沙梨、桃子、甘蔗等,特产有竹笋、木耳、香菇、柿饼、红薯干等,药材有金银花、山苍子、山姜、野菊花等,杂粮有黄豆、黑豆、红薯、木薯,玉米、高粱等。此地有竹藤编织器等工艺品,小食有白糍、大肚糍、水浸糍、油炸麻旦糍等,副食品有腐竹、干米粉、木薯粉等。这些美食小吃和土特产令人垂涎三尺,大饱口福。

借问美景何处有,村叟笑指界塘村。如今,在自治区文化厅等各部门的扶持之下,相信明天的界塘村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4:游井塘古村的散文

游井塘古村的散文

也许是心仪已久的缘故,初次来到井塘古村,很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

一路绿荫里的穿行,顺着或平或仄的山路走过去,走近大山腹地里的这座古山村,一切都掩映在绿色的静谧和清悠里,仿佛远离了尘世,穿越了时空。

走过那口滋养着全村,泉水经久不竭的水井,顺盘旋山体的石阶一直走进村里去。这是村里的主干道:近两米宽的一条顺山势向上的曲曲折折的街道,说街道其实更像是一条胡同,由石块垒砌的一人多高的堰墙,巨石的斗拱,街面也全是石头铺成,或是巨大的石条,或是不规则的石板、石块,表面却一律已被踏磨的光洁平滑。两边便是村民的住宅了,高低错落,依山傍势。一条条被石头堰墙分割出的深深窄窄的巷子顺山势曲折蜿蜒,纵横交错。

走近一个院落:石头的门楼,石头的围墙,迎宾墙、正屋、偏房,大小的房间,满眼都是青青白白的石头,屋顶是毛茸茸的稻草。吴家大院、张家大院、孙家大院……有的院落修缮得很完整,还陈列着房子主人旧时的照片、家族的族谱、板凳桌椅、整洁的茶具,院子里,石碾、石磨、码得整整齐齐的柴火,撒落一地绿荫的大树……处处都有主人生活的气息,仿佛主人并未走远,也许是下地干活去了,日落就会归来吧?

穿出这一家,进入那一家,山村的房子,依着地势,层层落落,上一层的住户可以完全俯视下一层的,定是现场直播了。也许,就是这样的邻居,在某个傍晚,一个低头兀自打磨着自己的锄头,另一个在自家院子里忙碌,不用刻意仰脸或者低头,一应一答,共话家长里短、农事桑麻,形同一家。

在一个颓败的大院落里,仰望向前,一道道破墙残垣站成了相互呼应的阵势,覆盖着茅草的屋顶已经都流失到岁月里了,只有石头的山墙仍旧经久不衰地面面相对矗立着,仿佛在一堆老态龙钟中间挺立的体力尚可的人,中流砥柱地坚持着。该也是在共话沧桑吧?也或者是两位坚韧的老太太,“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每个院落,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如此严谨规整,仿佛一个温暖的怀抱,环抱着院落里每个房间、农具、树木甚至柴火堆,和每个家庭成员。

我仿佛看见了错错落落的茅草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耳朵里响起农妇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还有,扛着锄头走回家门的农夫,和迎在门口摇着尾巴的'小黑狗……

夕阳落下去,或坐是门口的大条石上乘凉,或聚在岩墙围起的胡同里,旱烟袋在暮色的清凉里,一闪一闪亮起,伴着萤火虫飞来飞去的光辉;古树下,小河岸旁,躺着数星星看月亮的孩子,收敛了一天的顽皮,在传说故事里朦胧睡去;把脚浸泡在清凉的河水里的青年男女……大雪覆盖的日子,每个透出煤油灯光黄晕的窗户,和里面围着炉火其乐融融的欢笑……孩子天真无邪的清亮眼睛,老人和蔼慈祥的花白山羊胡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居住的就是这样的村庄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鸡鸣狗叫,暧暧依依,淳朴无尘杂。一天天过去,孩子长大,老人离世,新媳妇进门……世世代代。

大清早,到村口的古井摇荡辘辘,吱吱呀呀提上水来,扁担挑着水桶,一步步跨上台阶,倒满水缸。小河流水哗啦啦地奔流过去,捣衣的农妇坐在老槐树下,坐在斗转星移光阴里。

逝者如斯夫。远离世界纷争,从容地过生活,这就是中国人“家”的概念。

篇5:游青州井塘古村散文

游青州井塘古村散文

上周末,应朋友邀请,游览了青州井塘古村。此村位于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 ,依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

据介绍,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明朝景泰七年,河北枣强的吴氏三兄弟移民至青州。历经三世,吴氏族人到玲珑山麓,寻泉而居,砌石为屋。不久之后,张氏、孙氏两姓人家也搬迁至此, 自此成就了井塘村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水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由此而来。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 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国内保存完好的一处古村落。整个村落由古城墙所包围,城墙由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炮楼),可见那时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才在这山峦起伏的山区建村居住的。

该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古屋为中心,形成了由吴家大院、张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 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依山相连而建,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门楼是青砖青瓦砌成,门楣雕龙画L精细之至。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令人称奇。

这些古建筑坐落在群山怀抱中,山谷沟豁纵横,古树参天,虽是冬天,依然能想像到这里春秋夏的美景。古村中有明代古树10余万株,其中有500年的皂角树和千年朴树,虽经几百年,仍顽强旺盛地生长于山腰石缝间。 最让人称奇的是那棵粗大参天的夫妻槐。两株槐树的根茎相互缠绕,拥抱而生,立于悬崖之中,历经风吹雨打 仍枝繁叶茂 。相传衡王的一个女儿下嫁到了一户贫穷百姓,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于是便在他们的家门口,长成了这棵奇特的夫妻树,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雷电交加, 他们依然紧紧相抱,不离不弃。很多游客在此驻足留念, 盼望他们的爱情也跟这棵夫妻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由于这里自然风光美丽奇特, 去年由于这里自然风光美丽奇特, 前几年, 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改编的电视剧 《红高粱》在此取景拍摄。从此在国内外,掀起了游井塘古村的热潮。很多游客谋名而来,感受古人的深山生活,观看这里的石头世界,领略大山深处的自然美景,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

现在能看到的古院落120余处,古街长一千多米 。 石屋、石桥、石墙、石路,几乎一步一景,充分展现了古村先人的勤劳和智慧。 在此游览使人有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加之这里盛产山果,村中的小市场有核桃、柿饼、山楂、软枣等土特产品,供游客选购。

离开井塘古村往南走不远, 便是青州旅游胜地玲珑山了。与其他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有的洞穴前后串联,有的洞穴上下相通,有的洞穴内外套接。洞内奇石千姿百态。 洞中古今文人墨客题刻繁多 。 北魏文学家郑道昭的题刻就有3处,现代书法家舒同,欧阳中石、于希宁等名家都有石刻于此。这是一座极富特色的文化名山,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宝库。

许多游客感叹:真想不到,不用坐飞机、火车,在我们潍坊境内就能见到如此美妙奇景,到此游玩真的不虚此行。

碧玉塘散文

菱塘美事优美散文

前后楼怪物塘散文

一个人的堰塘优美散文

美丽的余杭塘河600字作文

古村秋韵散文

古村记经典散文

美丽的溪头村作文

作文 美丽的圆周村

美丽的桂花村作文250字

美丽的塘猛村经典散文(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美丽的塘猛村经典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