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文言文句式详解,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文言文句式详解,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文言文句式详解
文言文句式详解
《语文科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篇2: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篇3: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例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例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篇4: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之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之省略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篇5: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文句式推荐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 >)──“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 >)──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篇6:文言文常用句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
习惯句式知道他喜欢她,她就没完没了地耍性子,嫌他做的饭凉了热了咸了淡了,嫌他洗的衣服不干净,抱怨孩子的奶瓶有味了,那时他们有了孩子。”抬头一看,上帝已经走的没影没踪了,只是周围还飘着一句话:“对每个生命来说,最最重要的便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写作技巧写作基础文言文常用句式:习惯句式
碎了一地的记忆,伤了一世的忧伤?”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方便面,儿子便到书房去。
文言文常用句式:习惯句式花落有时,花瓣纷飞,灿烂的一瞬,将一肚的花事,融尽大地,飞蛾扑火,花如雨下,却是瞬时灿烂,一生等待,只为这一刻的纵情,记忆会定格,美好会流传。所以,我们真该认认真真地生活?
★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详解(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