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

时间:2024-06-16 03:48:03 作者:小熊维尼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小熊维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

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

1、应注重诗词的思想性。

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说就要求作者思想先行,或者说是口号式歌功颂德般的思想性,而是要求对社会的现实有所指摘或者说是有所反思、思考抑或是作者从诗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忧患意识(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最宝贵的意识),比如像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德“三吏”、“三别”之类的优秀作品。

一首诗词没有自己的思想性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说是没有灵魂的生命,就如一个孱弱的女人,如何娶得?又假如你对一个女人描写的如何如何地漂亮:杏眼蜂腰、粉面桃腮、双眸如水等等,如此,你写出了女人的美丽,却没有告诉读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想娶之还是要媒之?这就如同没有灵魂的文章像墙上的影子一样。

现代人喜欢把景物描写的无懈可击,不少网站的编辑也在推波助澜,往往这类诗作容易获得推荐,其实这是诱导的误区,也是一种没有了解诗词真谛的表现,写好景物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衬托思想,反之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复制美女般地复制景物不是诗词的要义,其要义是艺术地——诗中有画,画中有话,就是画家的思想也是在优美的景物中暗含着,这是无可否认的.好的诗词作品是形式和思想的统一,不能偏颇一方。

诗词由于有平仄的限制对表现自己(要说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妨碍,有着不能尽兴的感觉,为此毛主席说过:……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写古体诗词确时有这样的限制,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因为字数尤其是平仄的限制,思想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外在的形式要服务于内在的思想,这样就要有所取舍,看起来粗糙了些,其实,把景物描写的再优美,如果没有灵魂(思想内容)的支撑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仅是景物描写的细腻不细腻这样的简单。

毛**的诗词大气磅礴而在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把他的诗归为“豪放派”,而不是“婉约派”,其气势无人能比,诗词中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领袖气质,1925年作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就充满着强烈的思想性,正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而卓尔不群。

但是,像他老人家的那些单纯追求政治思想的诗作,在《毛**诗词集?副编》中许多的诗篇由于太注重了思想性而艺术性就大大折扣了,比如:《西江月?秋收起义》和杂言诗《八连颂》等就是其例(中国文献出版社九月版)我要说的就是,只有把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才是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缺一不可。

2、应把诗词创作中有无好的“诗句”看作是关键。

有的网站不注重好诗句的遴选,这是一个误区,或者说是一个愚蠢的盲点。我要说的是,如果一首诗中有一句佳句,这就应是好诗,就应推荐给读者,因为好的诗句构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将能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比如“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样的诗句,已是我们文化中的“熟语”,又如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牛自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的诗句已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不用举太多了,因为我们早就被“熏陶”着。

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负有推荐好诗、遴选“熟语”的责任,不能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是没有这样的认知,这是一个悲哀,不单是作者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我们的编辑是不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还是没有发现好的诗句?我想不是没有,是没有发现或者说是被没有了。

毛**的《七律?冬》有这样的诗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就是这样一句光彩夺目的句子使整个诗作的意境提了上来,再看其它的几句,我认为就一般化了,这句颈联和其它的句子的意思看来还有些“不粘”,但是,这就是好诗,这就是我们应该认为好的诗作。

3、最后谈谈写作诗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用字是不是出律和出韵的问题。这不是个小问题,因为古代汉语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里有方言的变化和语音两个方面发展缘故。

判断一首诗词是不是音韵和谐以及所用字是不是出律,就要首先弄懂诗韵中所有字的变化。以毛**的词《水调歌头?游泳》为例,其中有一句:子在川上曰,按词谱应为:仄仄平平仄,这里却是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子是“拗句”,或者说是内容服从于了需要。诗里有大量的拗句,而词要严格得多,但是,我们要顾及思想又要考虑音律美,否则就是,买椟还珠,是愚蠢的行为。

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为了内容而使用了拗句,我们说过这是允许的,不允许的是不能犯孤平,即在这样的五言句子中: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字不能用仄声字,反之就是孤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也叫犯了孤平。

但是,诗人在创作的实践中为了避免孤平,比如: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就要在第三子上补上一个仄声字即为:仄平平仄平;上面七言句式则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都是允许的,不能叫做是出律,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诗人写出了出律的诗词句子,这是武断和不求甚解的偏知。

我看到过这样的文章,有的今人写文章指责古人写了错误的句式,并在网络上发表,其实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这些诗句是经过数百年来“淘沙”而流传下来的,简单地说,存在就有其合理的地方,我们还是不要不求甚解地指责先贤。

篇2: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

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地方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诗眼乃是诗词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便可知诗歌的情感脉络。如:

《过香积寺》《送李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少孤为客甲,多难识君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其。

《过香积寺》的诗眼是“咽”与“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把作者无烦扰的寂静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送李端》诗,诗眼是“悲”这一悲贯穿了全篇,统领了全诗,全诗围绕“悲”展开写了身世之悲,又写了**社会漂泊这苦,给人以悲凉之感。

四、通晓“典故”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以古说今,言在古、义在今。二是以少代多,下语简、含义丰。依据掌握典故的寓意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思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赵使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透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这是用此典,委婉地表达自己主动请缨想为国效力的愿望。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南冠”指代囚徒。语见《五传成公九年》:“晋侯观守军,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骆宾王因上疏忤武后,遭到诬陷,以贪赃罪下狱,内心充满冤屈,明显此诗借“南冠”表达了自己凄恻的感情。

五、把握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委婉、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所以我们只有领悟诗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意象在古诗中反复的被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成了某种情感的固定载体。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一提到“鸿雁”,往往抒发羁旅伤愁或者思念亲人的情感等等。

再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就寄寓了作者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生出的无限悲愁之绪。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借孤舟表现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光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乡思。通过意象的把握就可透析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掌握诗歌所属的流派

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不同流派的诗歌所表现的感情往往不同。如: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古人表达缅怀之情,一般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记叙古事,一般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叹,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敖秋思》等。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全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

篇3: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思想内容赏析“六注意”

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思想内容赏析“六注意”

在中考试题中,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仍然是一盘不可或缺的菜肴,而对诗词思想内容的赏析更是占绝对比重。

一、注意标题的信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该诗词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了它的感情基调。如果抓住题目,注意思考,很容易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脉络。例如《枫桥夜泊》:题目中的“枫桥”交代了地点,“夜”交代了时间,从此可推知诗歌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又如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曾被誉为老杜“生命第一首快诗也”,而标题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安史之乱以后,杜甫饱尝漂泊之苦,如今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其惊喜之情,溢于全诗。

二、注意作者的经历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从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方面来鉴赏诗的思想内容。例如,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有浪漫气息。再如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金人南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一腔抗金抱负,却报国无门,词中于是迸发出“忠愤”――一种壮志难酬的情怀。解读诗歌,就要求我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三、注意意象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意象上,久而久之,有许多意象就有了共通的审美意义,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往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意象蕴含丰富的意旨、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才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对于把握意象,不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学会分类、对应,例如:酒与愁,月与离,羁旅与思乡,战乱与忧国忧民,离别与亲情、爱情、友情,怀古与沧桑变迁、怀才不遇,名山大川、田园寺庙与仕途失意、超凡归隐,草木枯荣、花谢春去与人生易老、变化无常等等,都是具体的典型的人、事、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一般对应关系。心中有了这些对应关系,再去鉴赏诗词,差不多就可以明确诗词的主旨。例如:柳永的《雨霖铃》,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之所以“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意象,合成一幅凄清意味十分鲜明的画,也写满了词的别离之情。

四、注意意境的“情韵”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代诗词中,诗人就是借助某些语句描写的景致来抒发感情,感染读者。“境”与“情”彼此依靠,相互渗透。或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见到的情景,诗人的描绘创造出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怀。再如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于景,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五、注意蕴含的哲理

有些诗句常常富含哲理,虽历时长久,但仍鲜活有生命力,成为千古名句。赏析时,要注意从诗的本意出发,结合语境,再根据它隐含的深意来理解。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作者说不害怕任何东西遮住自己远望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即表明作者不惧怕任何反对势力的阻挠,大胆改革的决心,又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道理。这和杜甫《登高》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人世间常有悲欢离合之时,这种事自古以来都难以两全。此句即表明了作者豁达的襟怀,也说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乐观地看待的道理。

六、注意典故的意蕴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中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赏析。因此,要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来理解用典后表达出的新的含义。运用典故,有的点化前人语句,有的引用神话故事,有的借用历史故事,以达到借古喻今、抒发感情的目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活用了《孟子》中“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再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东坡运用冯唐的典故,意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

当然,古诗词赏析要靠平时的积累与感悟,多读一些,多背一些,多赏析一些,增加文化积淀,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篇4:古诗词鉴赏要注意些什么?古诗词鉴赏五“注意”

古诗词鉴赏要注意些什么?古诗词鉴赏五“注意”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初中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几点注意事项。

1 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 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2)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

3 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4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4.1 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4.2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4.2.1 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4.2.2 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5 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举2点):

(1)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

(2)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 庭 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篇5:高考鉴赏诗歌形象时应注意的几点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第4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1)严诗所写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来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小诗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都渗透在了景物的描写中。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诗人就是选取了“宫前水”这个意象抒发了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此题应在原诗语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 “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了。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6高考重庆卷)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1)诗的第一句就运用拟人手法点出造物“有情”,以下三句分别写出“有情”的表现。理清了结构,题目迎刃而解。

(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出现。“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护花就是对新生事物的关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答第一问时,应抓住句中主要意象“数枝幽艳”和关键词语“啼”,从中理解花儿被打湿令人怜惜的景象。解答第二问时,从“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可以看出直接对“惜春伤怀”的否定,从下阕“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可以看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答案就可以围绕词中这两句来组织。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题时,只要抓住“朝朝”“处处”“辛苦”等关键词语就容易理解下阙的内容,只要抓住“人间辛苦是三农”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渔歌子》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译文

古诗词鉴赏方法

《妾薄命》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技巧

霜降节气古诗词鉴赏

优美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复习》说课稿

古诗词读书笔记赏析鉴赏

《梦李白·其一》古诗词鉴赏

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鉴赏古诗词应注意什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