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popsi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篇1: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
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
在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有着贴对联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对联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一个风大天黑的夜里,神荼兄弟在石屋里睡得正香,忽听外边有动静,忙起身开门,向外看去,只见从东北方过来几十个鬼怪,一个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奇形怪状,嗷嗷乱叫,向石屋扑来。兄弟俩一生清白,没干过坏事,所以面对恶鬼,一点也不害怕。神荼随手提了根桃枝迎上去,郁垒抓了捆苇绳跟在后边。神荼在前边抓,郁垒在后边捆,不多一会儿,几十个鬼怪全被捆了起来,一个个都喂了老虎。
原来,这些鬼怪都是野王子和他手下人装扮的.,本想把神荼兄弟俩吓跑,谁知毒计不成却丧了命。第二天,这件事一下子传开了,人们感谢神荼兄弟俩为民除害,兄弟俩的名声越传越远。后来,兄弟俩去世了,人们传说他们成仙上了天庭,老天爷命他们二人专管惩治万鬼,碰上恶鬼就用苇绳捆起喂虎。人们还传说,因桃林是神荼兄弟俩种的,所以也能驱鬼避邪。从那以后,逢年过节,人们纷纷削制两片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驱灾避邪、保家平安之意。这就是我国最初的春联,也叫做“桃符”。
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年年人们都挂“桃符”。一直到了五代的时候,后蜀的国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题了两句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挂在门的两边。这是我国第一副联语对联。
传说二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曾下令,除夕之日,各个公卿家,门上都要加贴春联一幅。这时的春联已经是写在红纸上了。起初,春联只限于官府门第,后来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张贴起来了。从那以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应该如何贴对联
首先需要分清上下联,一般对联分上联和下联,一副正规格律的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汉语拼音的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为平声(汉语拼音的一声或二声)。例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其中“乐”字是四声,所以“六畜兴旺千家同乐”是上联,而“新“字是一声,所以”五谷丰登万象更新“就是下联。
在分清上下联后,就需要考虑把上联贴在门的什么位置。以自己面对房门为准,右手门贴上联,左手门就贴下联。那为何要在右手门贴上联呢?以为自古以来进门右手为东,左手为西,所以右为大。古人写字也是从右到左。摊开一张纸写对联,首先在右边从上至下写上联。大家可以记住一个口诀“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上下联张贴时应以门楣的高低为标准。
什么时候贴最好呢?最好是在腊月23至腊月30晚上吃饺子之前。最佳贴春联时间是早上7:00—8:59(辰时),一定要赶在9点前完成贴对联。因为从风水学上来讲,此后的巳时半吉,午未申3个时辰连续6个小时都是凶时。
贴对联在有的地方也很讲究方位,一般适合贴在一些干净、明亮的门头,不适宜贴在一些杂物多、阴暗的地方。最好贴在旺的方位上,以西南、正东、正南、东南贴对联最好,从风水学上来讲能起到助旺五行及助旺方位的作用。
民间有很多关于贴对联的禁忌,相传贴错对联预示一年都不会走好运。不过,这只是为了让大家严肃对待贴对联的一种说法。贴错了对联怎么办?不能揭下重贴!民间有的地方的做法是再买一副对联将其盖上。
对联贴上以后要不要摘除呢?民家有3种说法
整年说
等到来年贴新对联的时候才摘除并贴上新的春联,寓意辞旧迎新。
过节说
对联被认为是驱赶“年兽”的法宝,待到“年”过完后,就可以摘了。
自然脱落说
等对联贴上后就不管它了,等它自然掉落即可。
对联的横批贴在门框上面,上下对联之间。横批的字却是从左往右写。“福”字贴在门的中间,民间讲究“倒着贴”,寓意“福到”。
篇2:2022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关于贴春联和道教的历史渊源,大家都知道,“春联”的前身是道教的“桃符”,如宋代王安石赋诗曾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是指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古代所用的桃符,上面画着道教所尊奉的门神神荼和郁垒二神,因为道教相信,鬼怪邪崇都惧怕桃木,故用其驱魔以辟邪。和桃木有相同作用的还有柏树枝和南天竹叶等,这在很多地区的民俗中现在依旧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风和民俗的变迁,原先张挂的桃符逐渐被易于书写的春联所替代。春联,以红纸黑字,上下相对、相称的祝福韵语为题材,在房门、箱柜、墙上……张贴上大小不一的各种春联条幅等。
春节贴春联有什么讲究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而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节对联的文化寓意
时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可以断言,只要汉字存在,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失。
贴对联的时间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春联什么的都在腊月二十八、二 十九贴,但大多数还是照个人的时间安排来选择贴的时间。
对联的贴发是根据普通话上下联均以第二声阳平收尾,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平仄。在没有横批而且上联气势弱于下联才使用上仄下平。对联的横批贴在门框上面,上下对联之间。横批的字却是从左往右写。“福”字贴在门的中间,民间讲究“倒着贴”,寓意“福到”。
篇3:2020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
1、继承传统习俗
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起缘于宋朝,在明朝开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而我们每逢过年,都会贴春联也是继承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
2、增加节日气氛
我们发现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看到的春联的种类很多,贴的地方也有不同,但是无论看到什么类型春联,或者是贴在哪里,一看到春联,我们都会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因此,过年贴春联也为春节这个重要节日,增添了非常喜庆的气氛。
3、驱邪保平安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所以在古时候,古人贴春联是为了驱邪保平安,而我们在春节贴春联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春节贴对联的美好寓意
对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对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对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对联。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对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对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对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春节贴对联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对联的讲究
1、春联的贴法
传统习惯,春联的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
怎么判断春联的上下联: 譬如,“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时序递进关系,贴反了就错了;还可从尾字的平仄来判断,通常三声、四声的(即仄声)是上联,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另外,春联通常都有因果、递进或时序等关系,张贴前结合横批认真读联,弄明白联句的内容。
注意:自从竖式书写改为横式书写后,原竖式从右往左的阅读习惯也改为从左至右,那么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但特别要注意的是,横批顺序也须相应从左至右书写和张贴。
2、春联的尺寸大小的选择
为了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20厘米宽、长度超过门框一半的春联为宜,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30厘米左右、长度亦以超过门框一半的春联为宜,这样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长度也需超过门框的一半。
3、“福”字要倒贴
福倒贴着就是福到了。
且民间还有一个很多关于福倒贴的传说,比如:相传,在清朝恭亲王府的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仆人贴在库房和王府各个门上,有个仆人不认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此时大管家灵机一动,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后来,福倒习俗也就一传百,百传千,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希望来年有福的人,可以在大门上倒贴“福”字祈求福到。
篇4: 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周记
过春节贴对联的年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起于五代十国时,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佘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一副春联。时至今日,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贴上春联。
贴对联的'由来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 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 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篇5: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的来源
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的来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__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春节贴对联的禁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比如:
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11]
春联的历史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6:春节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贴对联的含义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都是有着不同的过年一种方式,而在春节里,都是很多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都是会有着更加的喜庆的气氛,在春节里,贴春联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而贴春联也是有着迎接起新的一年到来,而对于春联为何会在春节的时候贴?
春节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1、什么是春联
其实对于春联也就是门对子哦,而在古代的时候,很多文人都是会喜欢做作诗和对联的,而到了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是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春联而贴在的大门口上,而这个到了现代,也是一直流行着,而贴春联的含义其实也是有着迎接新的一年的时候,在古代的时候春联不叫春联,春联在当时是叫做桃符的,对于古代的人们都是会把春联的春联都是会贴在了大门上的两边桃木哦,而这个也是为何叫做桃符的哀怨了,而到了在明代的时候,桃符这次才变成了春联。
2、春节贴春联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每逢到了春节的时候贴春联,而这个也是有着一个传说的,而对于这个传说,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物叫做“年”,而这个“年”每逢一到过年的时候就会出现来去害人了,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个“年”都是很害怕红色的,而人们就纷纷的把自己家外面门两旁都是直接贴上了一对红纸,而一贴,这个“年”就再也不敢进村子了,而后来就是因为这样,一到过年的时候,贴春联的习俗就是这样被延续了下来,而对于贴春联,也是春节的一个最大的习俗之一,春联的代表着的意义,其实也是人们对新年里的祝福都是一种的希望的哦。
3、过年贴春联的讲究是什么
其实对于贴春联的讲究都是比较多的,而对于贴春联贴错的话,那么也是会是闹出一个笑话的哦,贴春联其实也是我们关于在书写方面里有关的,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书写的顺序都是从右往左。所以以前的人们一般贴春联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上联在右边,而下联在左边,而横批的话,当然是在中间了,但是在中国解放了之后,因为我们的书写变成从左边到右边,所以贴春联的方式也就是变成了上联在左边,而下联就是在右边了,而对于这样的适应,也是慢慢形成了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个阅读习惯。
过年的来历故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篇7: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由来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意义
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2020鼠年春节对联大全——10字春联
上联:壮士喜骏马;下联:红花爱英雄
上联:云霞出海曙;下联:骏马跃关山
上联:迎春燕语巧;下联:踏雪马蹄香
上联:一堂开淑景;下联:万马会新春
上联:扬鞭催骏马;下联:把酒会春风
上联:燕莺新气象;下联:龙马壮精神
上联:雪中飞赤兔;下联:月下赶黄彪
上联:小龙舞九州;下联:大骥驰千里
上联:闻鸡先起舞;下联:跃马共迎春
上联:闻鸡思奋发;下联:跃马抖精神
上联:万马争飞跃;下联:百花展笑颜
上联:万马奔腾日;下联:千门幸福春
上联:万马奔腾日;下联:九州幸福春
上联:天高鹏展翼;下联:路远马扬蹄
上联:蹄花沾晓露;下联:柳浪饰春风
上联:霜蹄千里骏;下联:风翮九霄鹏
上联:神鞭催骏马;下联:祖国壮金瓯
上联:蛇舞长城雪;下联:马嘶北国风
上联:三春开盛纪;下联:万马闯雄关
上联:三春播喜气;下联:万马荡雄风
上联:人饮春节酒;下联:马渡风月关
上联:群星瞻北斗;下联:万马啸东风
上联:马跃阳关道;下联:春回杨柳枝
上联:马跃康庄道;下联:人迎幸福春
上联:马啸关山月;下联:莺歌杨柳春
上联:马腾改革路;下联:国展富强图
上联:马腾风雪舞;下联:春到杏花红
上联:马踏春锦绣;下联:莺歌世风流
上联:柳营晨试马;下联:虎帐夜谈兵
上联:柳绿春江月;下联:旗红骏马图
上联:立马千山矮;下联:迎春万木荣
上联:立马昆仑小;下联:腾龙世纪新
上联:腊鼓催青骏;下联:春风策紫骝
上联:鲲鹏飞玉宇;下联:骐骥跃神州
上联:凯歌送旧岁;下联:骏马迎新春
上联:凯歌辞旧岁;下联:骏马迎新春
上联:骏马生双翼;下联:鸿图壮九州
上联:金蟒穿云去;下联:紫骝踏雪来
上联:花绽春光谱;下联:马驰中国风
上联:花香招鸟语;下联:马跃起龙图
上联:花开天下福;下联:马跃人间春
上联:海阔凭鱼跃;下联:路遥任马驰
上联:共莺传捷报;下联:赤兔踏春光
上联:风度竹流韵;下联:马驰春作声
上联:丰年飞瑞雪;下联:骏马跃长征
上联:春新门载福;下联:志远马扬蹄
上联:春色绿千里;下联:马蹄香万家
上联:春来山水秀;下联:马跃路途宽
上联:春拂芬芳地;下联:马奔锦绣程
上联:乘风腾骏马;下联:兴国舞神龙
上联:草枯鹰眼疾;下联:霜尽马蹄轻
上联:百花开锦绣;下联:万马起云烟
上联:白鹅游暖岸;下联:金马啸长风
春联
篇8: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过年贴对联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贴春联表达美好期盼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过年贴对联的注意事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篇9: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年关将至,有着许许多多的过年习俗。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春节贴春联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过年贴春联是什么寓意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过年贴春联有什么讲究
(一)贴稳、贴牢固很重要
贴挥春、对联看似很容易,但是却不能随随便便一贴就完事了。通常来说,贴挥春、对联最重要的是先要贴稳、贴牢固。如果在年头贴挥春、贴对联时贴的不牢固,甚至很快就掉下来的,那么过年的时候多会发生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所以最重要是先要贴牢固了。
(二)贴的方位很有讲究
挥春来说,一般贴门口、窗口、或客厅的地方为主,不能乱贴。要贴在一些干净、明亮的地方或墙上或门头等的地方合适,最忌讳的就是贴在一些杂物多,阴暗的地方了。通常来说,大部分会贴在门口、窗口或客厅。
(三)最好贴在旺的方位上
对联一般是贴在门口两侧的。贴对联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清楚上下联。或者分清楚左右。有些地方春节贴对联时将上、下联弄混贴错了,然后又重新再贴,结果导致那家人一整年感情不睦,矛盾多多。所以这种细节也是要特别注意的。
(五)贴挥春对联的吉时
在腊月十二月除夕当天。当天贴挥春、对联的有利吉时为:午时、辰时、未时、申时最吉。要避免巳时,也就是要避开早上九点到十一点间贴,因为会形成三刑。南北向的房子或户型最好用午时,而东西向的户型最好用未时等。最好也是从最旺的方位开始贴起,或者从大门开始贴起。
春联的贴法是怎样的
贴春联比较通用的方法即平仄法,一般的春联用平仄来分上下联是不会出错的,平声(国字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声包括上声、去声(国字注音第三、四声)在右边。例如天增岁月人增寿(右),春满乾坤福满堂(左)。当然记得还要结合下面的几点来具体的分析,以免闹出笑话。
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联“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把握语境才能区分上下联。
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池中莲藕,握红拳打谁”,弄明白语序才能区分上下联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弄明白联语逻辑关系才能区分上下联。
上仄下平收尾春联“祖国山河壮,神州景物新”,这是上仄下平收尾对联,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靠平仄。
最后,贴春联还要找准春联和横额(横批)的关系,可千万不能牛头对马嘴哦。
贴春联
★ 春节对联怎么贴
★ 为什么要贴对联
★ 对联贴法
★ 今年贴对联
★ 贴对联简笔画
★ 对联上下联怎么贴
★ 贴对联的寓意
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