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走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难忘那住宿舍的岁月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难忘那住宿舍的岁月散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难忘那住宿舍的岁月散文
难忘那住宿舍的岁月散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随着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号角吹响,艰难曲折的垦荒战斗生活是人所共知的,我这里不想赘述。但那时有个新名词儿——单干户,是很有意思的,值得留恋和深思的。
所谓的“单干户”,不是指当时农村合作化时,没有参加互助组的个体农户。而在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我们农垦人指的是开发建设中还没有成家,住在集体宿舍的男女单身青年,也就是今天说的住公寓的男女光棍。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对那时的体会颇深,至今记忆犹新,想起来还真有留恋之情。
当年对我们这些“单干户”,有一套嗑叫做:“单干苦,单干苦,睡觉被子没人唔,衣服破了没人补;脸不洗,头不梳,有了吃喝天不顾,没吃没喝就饿肚。”其实,这说的也不尽然。住宿舍的我们,都是血气方刚的男女青年,团结一心共渡难关,不但克服了重重困难,还过得充实和滋润,就连有了对象,成了家,不再是“单干户”了的垦荒战士们,还是留恋那“单干户”的生活,不忘那“单干户”时结下的情谊。那是因为“单干户”们在困境中,创造了很多摆脱困境的办法,体现了大协作的互相关爱的精神。
所说的单干苦,主要的是指吃和住。那是由于粮食紧张,人们的日定量少得可怜。“单干户”们都吃食堂,每天除了代食品就是面糊湖咸菜汤。“单干户”都是年轻力壮的男女,如何受得了哇?但是常言说得好:“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北大荒物产丰富,资源遍地都是,那数不尽的鱼虾,那遍野的狍子等野兽,不是最好的可食之物吗?天赋与垦荒者的`恩惠,你还能不享受一番等死吗?于是,到河里打鱼,到林边捉珍禽野兽,成了我们这些单干户的专利。
那时我在八五八农场穆棱河分场,住在场部的宿舍里,我们宿舍前边就是女宿舍。记得那时每天晚上,我和舍友们把成串的鱼钩甩在河里,到林间边下套。下完回来后,顺便告诉女宿舍的女“单干户”们:“今天晚上下钩了,明天早上准备炖鱼吃。”姑娘们总是高兴地准备好了作料。第二天下夜班的“单干户”,或者是我们爱起早的人,天不亮就到河边起钩拿鱼,到林间溜套。不论是鲫鱼、鲶鱼、黑鱼或白鱼,还是雪兔、野鸡等,大大小小那次都不空手,都是十几、二十几斤。交给“女单干户”就回去洗脸,静等着吃姑娘们做的美味鲜鱼。有时钓的鱼,溜得野味多了送给食堂,大家在食堂共同吃。就这样一来,“单干户”们竟不觉得粮食定量少有多艰难了。
六一年秋天,我们发现地边的大豆被狍子来吃,竟从林子边踩出了一条狍子道。回去后,我和同是“单干户”的老兵廖庆昌、小唐等人一商量,便高高兴兴地到地边去挖狍子窖。我们三人挖成了一个长三米多,宽不到一米,深两米多的坑。用树枝横横在坑上,再在树枝上放上没脱谷的大豆。就这样茂密的森林边,一个横档在狍子必经之路的狍子窖就成功了。
朝霞映照的第二天清晨,正好我和老廖歇班,一大早老廖就背着冲锋枪,叫我一起去看狍子窖。这老廖是老铁道兵,成天乐呵呵的不知道愁,对人总是真心实意,和蔼可亲,所以人们对他都很尊敬,亲切地叫他廖大哥。我和廖大哥到了狍子窖一看,好家伙!一只长有犄角的黄褐色大狍子,正在窖里乱蹦乱跳,发出哀嚎。老廖一看高兴地端起冲锋枪,说声对不起了,“啪啪啪”一梭子子弹射死了狍子。我们俩欢天喜地地把已经血肉模糊的狍子抬回宿舍。宿舍的男女“单干户”一看这回有狍子肉吃了,无不喜笑颜开。小唐一看狍子被老廖大哥,用冲锋枪把头打个稀烂,狍子角都打断了,把老廖一顿骂,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老廖也不生气嘻嘻地只是笑。小唐得理不让人,骂起来没够。姑娘们不干了,纷纷指责小唐。
我一看这架势,怕廖大哥下不了台,女单干户在与于小唐吵闹,赶紧边让大家帮忙,边动手扒狍子皮,开膛卸肉。这转业兵小唐见我給他搭了台阶,也就不再说什么,忙和我一起收拾狍子。姑娘们一看也不说什么了,把扒好的狍子皮卷好说:“廖大哥打狍子劳苦功高,这张狍子皮给廖大哥留着当褥子……”
这只狍子我们两个宿舍的单干户吃了半个月,其间又窖到两只,再也不用枪了,把活狍子送到了食堂宰杀。供给大家吃。就是这个狍子窖,整个六一年冬天,我们窖到了十多只狍子。“女单干户”们会做饭,使我们饱餐了红烧狍子肉,狍子肉馅饺子,狍子肉炖萝卜……真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饱尝了“单干户”有饭大家吃,有福大家享,有难共同担,那种和睦团结的浓情。
男宿舍亲如兄弟,女宿舍爱如姐妹;男女宿舍互通有无。屋里冷,男单干户砍柴,女单干户主动为我们烧炉子取暖,改变了夜间当“团长”的现象;女宿舍的取暖用柴,我们包下了,并抽时间把柴给劈好;女单干户看到我们的衣服脏了,坏了,总是抢着帮我们洗,给我们补。
就在这其乐融融的互帮互助间,两个宿舍男女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沟通、了解和爱慕。并有的建立了恋爱关系,有的摘掉了“单干户”的帽子,结婚建立了小家庭。但是他们对单干户宿舍的感情,还是深深地留恋。
记得转业兵老陈,原来也是我们宿舍的“单干户”。他与女“单干户”小穆结婚后,建立了安乐窝。小穆还喂养了一头猪。
到了六二年年底,猪需要宰杀过年,这小两口把猪赶到我们的“单干户”宿舍,让单干户帮他们杀猪。我们毫不客气地把猪杀了,杀完后炖了一大锅杀猪菜,我们和他们夫妻俩饱餐一顿,又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一顿饱餐之后,我们想把猪肉送到他家里去。可是老陈俩口子说什么也不让,每天仍然和我们一起吃肉喝酒,直到把一头猪吃光了,年也快到了。老陈家不但没剩下一两肉,同时还搭进去几壶穆棱河的烧酒。
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单干户”的人数越来越少,生活也大有好转。但是,“单干户”的宿舍也在不断地增添新鲜血液,尽管不用像过去那样去打狍子,捕鱼了。但是猎野鸡、野鸭、还是“单干户”的爱好。用鱼、狍子、野鸡、野鸭等野味,改善生活竟成了兴趣与娱乐。我们这些还是“单干户”的人,吃光了老陈的过年猪,感到过意不去。便有时间就下套、下夹子打野鸡、雪兔、打冰眼捉鱼等,把这些野味一起送到老陈夫妇家,看到老陈两口毫不客气地收下,我们也高兴了。
转眼间年三十到了,我们两个单干户宿舍,还有男男女女六七个人,心情都有些寂寞孤单之感。正在这时,老陈小穆夫妇俩,竟把做好的鸡鸭鱼等,丰盛的美食野味全拿来了,说是和我们一起过年。我们惆怅的心又变得欢畅起来,大家推杯换盏,共同祝贺新年。
正在酒酣饭足之时,又有几对原来的单干户夫妻,双双的来到宿舍,端着拌好的饺子馅,和好的面,要与我们一起包饺子,迎接新年……使“单干户”的宿舍里洋溢着欢声笑语,我们早把那单身的孤单与寂寞,抛到九霄云外了。
想当年那艰难的岁月,“单干户”宿舍,官兵们与我们一起的日日夜夜,冻得难耐时一起当“团长”,实在冻得不行了,几个人钻进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用团结的暖流共度难关;食堂打回的饭不够吃了,总是你推我让,最后都是进了年龄小的口中,用关心别人的暖流,留住了多少垦荒的动摇者;一张张狍子皮,一口口鱼汤,滋润了战友同志们的心。那是何等深沉的荒友情啊!
每当男女单干户结成姻缘,离开宿舍成婚之时,作为同一个宿舍的舍友,都想拿出礼物表示衷心的祝贺。但是拿什么作为贺礼呀?只有几个人凑钱买一把水壶,或者买几个吃饭用的碗筷,实在没有礼物可送,就亲自动手写几句祝贺的话语,表示自己的心意。新郎新娘接到这些贺礼,都是喜笑颜开千恩万谢。那种感情现在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每当我会忆起那“单干户”生活,总是心潮澎湃;每当我看到现在住在公寓里的单身男女,还百般挑剔不满时,就感到心寒;每当看到结婚时长长的接亲车队,看到孩子们为新郎新娘送礼发愁时,总会说:“这叫啥事呀?这不是胡闹吗?”
想当年那“单干户”们的日子多好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果还像当年那样,我们的社会不是会更和谐吗?
岁月悠悠天地变,感情之爱留心甜。
篇2:想起那难忘的岁月散文
想起那难忘的岁月散文
无意间想起那双手,那双苍老但有力的老人之手。
记得底父亲患脑梗卧床不起,我们姐弟四人工作在身,只能晚上轮流护理父亲,白天无法脱身。大姐建议雇个保姆。先前找了两个保姆。一位30来岁的女人,她没耐心照顾父亲。我去医院几次见她不给父亲擦洗身子,父亲便在床上她也要打电话喊我们回来收拾,后来我们把她辞退了。接着雇的是位四十多岁的女人,她照顾父亲还可以,但没过不久因为她丈夫出外打工,家里孩子没人照顾,她只好回家照顾孩子了。无奈,我们姐妹今天你请假,明天他请假。轮流照顾父亲,时间一长,单位领导不同意。有一天张姐帮我们找了一位保姆。年纪已有七十多。大姐说试试看吧,总比找不到强。那时医生让父亲出院回家保守治疗,父亲暂时住在大姐家。
那位保姆第二天来家里了,她长的又瘦又小,穿着很整洁。我们称呼她王姨。王姨看看父亲说她能照顾,还说她先前照顾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头,老头的家属对她相当满意。果不其然,王姨对父亲照顾细致入微,她每天换着花样为父亲做着可口的饭菜,一点儿也不嫌弃父亲便在床上的屎尿,每天给父亲擦好几遍身子,还经常陪父亲说话。别看王姨长的瘦小,可每次给父亲翻身时一个冲劲就能翻过去。
王姨来护理父亲的第二个星期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我们姐妹几人商量让她把家里亲人请来,一起为她祝福生日。老人说她从来不过什么生日,她的孩子也不记得她的生日。这时我们知道了老人的点滴身世。老人三十多岁时丈夫撒手尘缘,她一人把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拉扯到大。如今孩子们在农村都已经成家。她不想拖累孩子,孩子们成家后,自己一直在外面做保姆,每年把做保姆赚来的钱还寄给孙子念书用。
在我们精心准备下让王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弟弟给老人买了个大蛋糕,妹妹给买件上衣,我给买双布鞋,大姐为王姨买件毛衫。老人高兴的一直说:“谢谢”。姐夫告诉王姨以后这里就是她的`家,老人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我们从小就失去母亲,格外珍惜和王姨的这份感情。大姐说如果父亲身体能好的话就让他们结合在一起。从此,我们姐弟的心里充满了期盼,期盼父亲早日恢复健康。
有天,王姨兴奋的告诉我们说大姐上货那天,父亲一直流泪。问他是舍不得大女儿走吗?父亲连连点头。这潜在的意识说明父亲逐渐恢复思维。
有次晚上我护理父亲的时候,我问父亲:“你喜欢王姨护理你吗?”父亲点点头示意喜欢。我又问:“那将来让她和你一起生活可以吗?”父亲仿佛害羞一般,没有作答。
自从王姨来到家里后,每次回来看父亲都仿佛回到一个充满温情的完美的家。
篇3:那些年,我们一起住宿舍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住宿舍散文
大学四年,正在经历的人觉得过得太慢,经历过的又觉得好多事儿还都没有干。在行动基本以宿舍为单位,朋友基本以舍友为标准的大学里,宿舍的集体生活因难以复制的年轻时的单纯,热情,勇敢甚至疯狂而矗立在记忆的年轮里,沁香弥久,那些年我们一起住过的宿舍、一起吃过饭的路边摊、一起爬过的后山,都因我们曾经的存在而韶华永存吧!
那些年游荡在大学校园里的男孩女孩们,现在是什么模样?他们心里又深藏了那些充满温情的故事?
“一件件事情印象太深了,就好像刚刚发生的一样,经常在夜里梦到我那帮死党们,早上半梦半醒的时候觉得眼前有亮光,以为是学霸老三又在众人皆睡她独醒的时候起来学习了,刚要甩一句‘原妹,你又去湖边吟《离骚》啊?’睁开眼才发现原来是天亮了,哈哈。”张燕已经大学毕业五年多了,回忆起大学时光还是满脸洋溢着幸福和意犹未尽的表情,“平时我们都晚睡晚起,只有宿舍老三每天雷打不动的`早起,老大一句”众人皆睡三儿独醒“道破天机”,大家说老三是屈原的妹妹,“原妹”的外号由此而来。她是我们的“原妹”,到临近考试的时候却是全班的“原姐”,她学习用功,笔记认真,大家都来借抄她的笔记,我们宿舍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老三带动下成绩都还不错,没她的带动,考研那段时间我可能真坚持不了。
“现在想想,以后学习、工作也遇到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但好像再没有大学舍友之间那种感情了。”在某家公司做业务经理的小李被问及到大学舍友时如是说道。“大学的时候,每月生活费不多,再加上月初花起来没数,到月末几天经常都断粮了,到饭点儿我看宿舍谁出去,我就跟着他蹭饭,这个蹭一顿、那个蹭一顿,最后他们几个商量好了,到饭点儿谁也不出去,还提议宿舍建立了账本,我蹭谁一顿饭就记上一笔,毕业的时候一一清算,毕业的时候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的,我说要算账的时候,哥几个从墙上摘下本子放我手里‘快拿好了你的青春纪念册,你欠我们的换不清了,干脆欠一辈子留个念想吧,单位上可没饭蹭,你小子平时花钱有数点儿。’”小李说到此的时候眼神里依然充满感动,“大学舍友,尤其男生,可能当面说起话来没那么客气,做起事儿来却实在,到现在我们有时候聚到一块大家还会拿我蹭饭的段子说事儿,我觉得真是很美好。”
同样体会的还有正在读研的小赵,我们宿舍老小很胖,在宿舍里大家都叫她“卡门”“壮壮”“卡卡”,可要是别人因为她胖谈论她,我们谁都不允许,有一次我们走在路上,后面的同学在猜她到底有多少斤,我们差点跟她们吵起来。毕业晚会上,‘卡卡’哭着说:“谢谢我爸妈把我生的这么胖,体积大分摊的关怀也多,谢谢宿舍姐姐们一直把我当‘重点’保护对象照顾,谢谢‘当时大家边笑边哭,那样的友情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听听别人的故事,想想自己和死党们发生过的“恩怨情仇”晚上饿了,一家人泡一包面由下铺的某一个端着到处“传食”,成了大学中最美味的记忆;小四画眉,小五画眼线,老刘的脸当画布,第一次画的妆将年轻的记忆永远定格;老三烫伤了胳膊,老大负责买饭,老二负责穿衣服,老四负责打水,其余两头轮流负责给老三抄笔记,老三胳膊上的伤疤成了大家笑称的“爱的印章”;老二惹恼老大,老大放言再也不理老二,却还是一天半之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宿舍没有大事情,只是会有彼此会动的外号,会有彼此明了的眼神,会有人群中莫名其妙的大笑。
因缘分相聚在同一屋檐下的四个、六个或者八个人,在一起相互损着、骂着、鼓励着、扶持着度过一生中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时针哒哒跑过,岁月匆匆老去,回忆里,还是年轻的故事,还是年轻的你我。温暖的,那些年,那些人一起住过的宿舍。
篇4:难忘那些硝烟弥漫的温馨岁月散文
难忘那些硝烟弥漫的温馨岁月散文
“麻烦你中午替我照顾班级,让学生学习,我去舒兰。”同事杨子和我说,“好的。”我感觉突然,随口问了一句:“你做什么去?”“嗯――学习。”“学习?什时候啊,学啥啊?”杨子诡秘地一笑,“要考研究生。”我一听就觉得不对,眼看学生要毕业了,她又是个工作狂,况且考研究生这类的“上进心”她没有。我明白了,是无可奉告。不再多问,“好了,放心去吧。”
中午放学前,我随口说了句:“唉,中午替杨子看班,不能回家了。”另一位同事惊讶地问:“学校要我给她带班,怎么是你了?”我诧异了,不是告诉我看一中午吗?怎么还找带班的了?哦,她前几天得阑尾炎,是严重了要手术?不对,看那表情不像,她这几天也没喊疼啊?那位同事也疑惑,校长只是让带班一周,不知何故。一周?那不是直到中考吗?我俩都满脸狐疑。一向不爱打探闲事的我就此打住,不再过问。
两天了,晚自习也不见杨子回校看她亲爱的孩子们,她的性格可不是这样子,每天早六晚九的班主任工作她从不含糊的。难道真的是手术了?我不禁关心起她来。年段里的人窃窃私语,说杨子调走了!太突然了吧?
干脆过问一下,结果是真的,她调走了!离开了她呕心沥血了十几年的课堂,去另一个毫不相关的行业――交通局。
一周后学生照毕业相,她回来了,我们亲密地合影,脸上带着笑,心里却酸酸的。毕竟同事多年,单是同年段亲密合作就整整六年啊,怎么能割舍这份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凝聚起来的姐妹情!
思绪沿着时间隧道,直通向六年前的暑期开学。
六年前我和她同教两个班的语言课――我是国语,她是英语,而且其中一个班她是班主任,我只是科任。杨子小我十三岁,是个精明干练的小女人。刚开始合作我就大开眼界,“抢时间”那是一绝,她班主任的事非得用你上课前的时间说几句。开始我不以为然,久了发现有时教学任务会因此而无法正常完成,或者两个班教学任务出现不平衡现象,我还得费心思补救,这是教平行班老师最忌讳、也最心烦的事。
她抢时间还有一招,作业多得惊人。学生不能完成的就会被她的镇班之宝――塑料大“鞋拔子”亲吻小手,所以学生第一件事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完成英语作业。因为她的作业量太大,耗费的时间也多,课余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做了这样顾不了那样。我的国语呀!可怜了。她总是笑嘻嘻地振振有词:“语文没事,学生都会。”真的吗?读书时间没有,学习思考时间被挤占,学生满脑子的恐惧紧张,英语完事就快到睡觉时间了,怎么会好呢?其它各科作业也只能是应付。我把这种作业叫做白纸画黑道。因为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深思考,所以出现错误的几率自然就高。
科任们开始不适应了,谁都想出成绩啊,可是这么不平衡对学生也不利呀。我有时因学生不完成作业大发雷霆,强调国人首先要学好国语,甚至让学生想象一旦将来遇到外国人想学习中文,你能做老师吗?还讲到外国人职业考核不把外语作为考核重点,云云。可谓是针锋相对了。数学老师则要领着学生“打倒小杨子。”其它小学科更别提,她直接告诉小科老师别留作业,影响三大主科――其实三大主科多被她一个学科占了。这边火药味已经很浓,你看她依然是分秒必争,依然是占你的课没商量――因为她是班主任,主动权在握。大家尽管不能因这事吵架――太可笑,但是教学生活中也似有“硝烟弥漫”,每每到检查作业时,学生一个个免不了会像霜打的茄子。
一场“抢时间”大战在初一就这样拉开帷幕。
为了“拯救国语”,我花大力气激发学生学习国语的兴趣。为了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除了教材内容外,我开始搬救兵――搬来余秋雨,请出毕淑敏,召来沈从文、刘心武――一篇篇名人佳作给学生读;我换方式,学生上讲台,学生备课讲课,分组评比;调动想象力,我告诉学生,一首古诗词就是一幅好画,让学生借助想象即兴板前作画;甚至打印出我的雅韵文学社冰山雪峰社长的优美散文。总之,使尽浑身解数,激发学生对国语的兴奋点,可谓是煞费苦心。我常常在课堂上发表关于国语重要性的“即兴演说”……呵,我看到学生忙不迭了,又不能不给我“面子”,真的是搞得学生筋疲力尽,勉强应付。
到了初三,战争形势更激烈了。学校又以“数学底子薄”为借口,每天抽取最后两节课为前五十名学生补习数学,硬生生占用了属于我的每周两节语文自习课和杨子的英语课。杨子不害怕,她的学生总是在初一就一直参加课外英语补习班――国人对英语的重视总是超过国语,几乎是社会潮流了。语文课就这样在“夹缝中”生存着。
最严峻的是临近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互不相让,这场战争大有“硝烟弥漫”之势。战争总是会危及到百姓的――最苦的是学生了,那些懒惰的孩子总是不能完成作业,鬼点子多的学生想出办法,英语单词抄三遍,就拿三支笔笨拙地起笔三行,完事大吉。语文方块字出不了假,刻苦的学生就会每天熬到很晚,写完了外语再写国语;那些懒作者、怕鞋拔子亲吻者只能和我坦白:“老师啊,实在不想叫鞋拔子‘亲’啊,所以你的作业没完成。”看到没,作业都是我的了,怎么办?我想象出学生深夜执笔打瞌睡的情景,心太软,但是也不温柔,不“亲昵”,只能是绞尽脑汁,改变策略。挑重要的知识点严格把关,其余的练习算作机动作业,我声称“能力强的多多益善,能力不强的尽力而为。”学生心理放松了,多数还算“给我面子”,也许不想承认自己“能力不强”吧。
记得和杨子第一轮配合到初三时,暑期开课后,时间紧任务重,科科中考,老师们谁都“不开面”。有个男生素质不错,很有思想,我很欣赏他,但是书写太乱,加之平时为了完成作业只能草草了事,上初三后,我更加严格地督促他,警告他“如果继续如此,中考你的一切美好的思想都会在老师眼花缭乱中化作虚无。”这孩子开始害怕了。可是作业一旦认真写起来是会费时间的,结果第二天间操休息,这学生苦着脸告诉我,今天被英语老师罚了七元钱,因为认真写语文作业,而且先写语文,时间被占了,写英语时太晚了就睡着了,几项英语作业都没完成。我不知是该说“对不起”,还是表扬他?只好苦笑。和杨子一说,她却满不在乎地哈哈大笑,说是有这事。
她总是叫人哭笑不得。无奈之下,我们各科任老师串通一气,再次打出“打倒小杨子”的旗帜,学生们高兴得鼓掌欢迎。不过,别看杨子严厉,她对学生也是满腹柔肠,谁有困难或病了,她就会温柔地询问、照顾,是真正的刚柔相济。她的学生多数是她的翻版,乐观开朗。她还常常把“罚”来的钱当做奖金给完成作业者、成绩优秀者买奖品――好吃的,所以学生并不反感她的“惩罚”。
其实,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时候我们也会计较,心里也会不平衡,因为课堂被占用十来分钟而心里反感,嘀咕几句也是有的。但是没办法,谁叫你摊上这样的疯狂搭档呢!
工作中的磕磕绊绊,当时看起来心烦,可静下来一想,不都是因为工作?不都是为了孩子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是个心情,观念正确了,心态放平了,一切都能想通。三年合作,中考结果出来时,全市成绩排名杨子的英语两率一分位居前四,比其它学科超前两位,而我们虽屈居她后,但也全市名列前茅。在竞争中共同进步,这在我们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杨子性格开朗,心思细密但行为不拘小节,用她自己的话说“小事不用在乎,大事从不糊涂。”她能说会道,善解人意,就是遇到工作中“抢”个时间上有点霸道。她遇到烦心事总是嘻嘻哈哈掩盖过去。我俩之间工作联系最密切,同样的两个教学班,我们俩谁有个病灾儿的彼此是最得力的替代搭档。
记得第一次合作到初三时,偏赶上我的家庭遭遇不幸,小弟身患癌症,杨子和我的另一个教学班的班主任姜子,就悄悄告诉学生我的处境,说别看语文老师课堂不表现什么,课下却总是默默难过,十分痛苦,精神压力很大,千万不能让老师操心。我的语文作业完成率明显地、极大地提高,尤其姜子的班级常常是百分之百完成作业――姜子教的是历史学科,不抢时间;我的课堂越来越顺手,学生听课状态好到无需我去鼓动;学生既不问我,也不气我,总是给我很温暖亲切的感觉。我却以为是初三学生懂事了,知道原委后,我不由得心底涌动的热流从眼睛里流淌,感动、感激、温暖、幸福,加上悲伤五味杂陈,在心里一直汹涌。杨子和姜子的理解和默默相助,叫我终生难忘!
说到姜子,她也是一位极富热心、极富工作热情的年轻人。我与她俩都是初次搭档。初一伊始我和杨子搭档,第二学期开学不久,我教的另一个教学班的班主任升职,一段时间由杨子兼代理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这个“灭绝师太”(学生给杨子的绰号)的严厉,使得这些学生们不适应,本来亲班任离开学生就有失落感,学生的精神状态变得很差,沉默寡言,消极散漫,只是我的课堂才有活力,有些孩子把我当做“亲妈”。到初二时姜子接管了这个班。
姜子长得小巧玲珑,戴着一副近视镜,言辞不激烈,只是性子有点急。在单位比她年龄小的几乎没两个了,可她却老成持重。管理班级她和杨子风格迥异,但是不分伯仲。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有点“磨叽”。单凭“磨叽”这一“绝招”,竟然把这个一盘散沙似的班级“磨叽”得很快步入正轨,学生状态明显改善,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尤其那些调皮捣蛋的男生都安心学习了。姜子的最大特点是身边的女孩子都安静稳当,崇尚文雅,保持沉默是金的语言风格,似有小家碧玉风范。再加上班级成绩均衡发展,受到人们赞赏。尤其是她对我的关心几乎叫我不适应――我大她一旬还多,在我最艰难痛苦的日子里,她却成了我的心灵慰藉者。
她担任年段三个班级的历史课,她的课堂是学生们最快乐的天地,年段三个班的'学生都喜欢她,有的外班学生也喊她“亲妈”。看到她和学生在一起的亲热劲,叫人羡慕嫉妒,但是恨不起来。
与杨子和姜子在一起的日子真是丰富多彩,也充实快乐。
接下来,再一轮的三年里我依然和杨子、姜子搭档,我依然做他们的科任。因为年龄和身体的缘故,我的能量不如从前了,但学生的管理上依然不费精神,除了我自己与学生和谐相处外,她们两个班任的配合令我感动。曾经的岁月我们一路走来,到今天我们无话不说,彼此相知,相互关心着,彼此间情同姐妹。
我对她们的关心也发自真诚,也不亚于大姐姐对亲妹妹。看到她们早六晚九的班主任生活,将孩子带在身边和她们一起度过初三岁月,我心疼她们;杨子的工作风格学生不理解,我宁可花费时间用指导作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她的闪光点,正确理解“严师出高徒”,避免了“鞋拔子”的负面影响;姜子的学生每当说班任“磨叽”,我就告诉学生好豆腐都是细磨磨出来的。姜子和杨子两个班学生风格迥异,我上课时常有落差,我就像泥瓦匠一样在中间幽默的鼓动式地调和着……
学生常说:“老师,原来以为你总说一(二)班好,以为你不喜欢我们班,原来你到两个班都是互相表扬,让我们互相学习啊!”在学生开心的笑声中两个班级的关系拉近了,我和学生的感情更近了。我这自称“凶神恶煞”的老太婆也赢得了学生的心,在学生心中我就是他们的副班任。杨子和姜子也把我当做依靠,有我在她们就安心,只要是我在班级她们就可以免除“坐班”困扰(学校为保证课堂秩序让班任坐班),出去“放风”了。
这样的工作、生活怎么会不惬意、温馨?
回首往事,曾经的岁月中有过“硝烟弥漫”,更多的是温暖在心。都说失去了才觉得珍贵,其实不尽然,我们之间早就默契,“失去”的是一起工作的机会,心永远紧密相连。我无法表达心里的矛盾感受,杨子调到一个清闲的岗位我替她高兴,更为姐妹中少了她的笑声而失落遗憾。真想再叫她“占用”我的课堂十分钟,去落实她的班主任工作;真想再和她“抢时间”;真想再一次听她说“你难受了,我替你看自习”;听她轻松愉快地说“你在班级我就能放松地玩一会了!”她挤眉弄眼快乐的样子不亚于一个得到许可出去玩耍的孩子。
逝者如斯,六年相依相伴的搭档生活结束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即将远离课堂,与姜子的搭档也会留在记忆深处,而且今后杨子和我们的生活轨迹是平行的,想到这些不禁心生依恋与怅惘。
在人类长河中,人与人相聚只是一个瞬间,相逢是缘,能在一起工作更是一种幸福。人生诱惑太多,有时会迷了人的双眼,但是当你站在岁月的一端回首,就会发现逝去的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哪怕是摩擦都是闪光的,温暖的。
人与人相处需要真诚,就让我们把这种感情留在心底,随岁月升华、延绵,延伸到未来,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幸福生活。
★ 那些岁月散文
★ 懵懂岁月散文
★ 关于岁月的散文
★ 经年岁月经典散文
★ 岁月流光散文
★ 岁月神偷散文
难忘那住宿舍的岁月散文(集锦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