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

时间:2024-08-04 03:38:57 作者:石笑笑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石笑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下面是课文的教学课堂实录,一起回顾一下吧。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篇2:《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中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下面是课文的教学实录,希望你能喜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其他同学倾听并订正读音和停顿。)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1: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1:没有。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2: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据许慎《说文》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1:作者在第一段写的是篁竹、小潭、树、藤蔓和鱼。

生2:在第一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3:还有第三段的 “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那有没有写源头?

生3: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3: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4:第四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5: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6: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我认为大家应该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生2:我从“心乐之”可以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3: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4: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生4:具体说第一二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三四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我在“下见小潭”的“见”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

生1: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

师:这是一种发现的快乐。

生2:“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3:我从第二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4: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

师:“尤”是什么意思?

生4:“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

生4(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

生5: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

师:你结合原文说一下。

生5(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

生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

生7: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

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交流句式)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1: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

师:很小?怎么小?

生1:可以整块石头为底。

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1: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2: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生3: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4: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生5: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6: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7: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

(一女生动情朗读第一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

生8:“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应该改变一下?

生9: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

(一男生朗读,情感投入,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

(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10(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

生1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1: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的快乐。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生2: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3: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生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生4: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

(屏显。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

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得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1: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2: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

篇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关于《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一、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第21课《小石潭记》,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老师知道同学们一定能把这篇课文很顺畅地读出来了,哪位同学试试看?

生:(指名读)……(评)

师:请全班同学一齐来。

生:……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师:同学们预习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下面的任务大家一定会完成得很出色。接下来呀,请同学们凭借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把课文疏通疏通,确实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作上记号,等一下提出来。

生:(自学)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答解答。

生:(提问,同学解答,师及时点拨指导,注意一词多义:以、为、清、可,另外注意斗折、蛇行、犬牙等重点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儿个翻译接龙的游戏,每个同学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衔接自然,翻译正确。

生:……(出现错误,及时评点指导)

三、赏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刚才同学们疏通得很不错,在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理解中,欣赏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谭独特的魅力,那老师想问问:小石谭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自然畅谈)

师:小石谭风景奇特,那到底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回头认真地细读课文,看看柳宗元笔下的小石谭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呢?

生:(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生:(学生说到哪,赏读到哪)

(1)石底 a、作者是如何写“以石为底”这一特点的?(我读相关语句)

b、小结:作者写出了小石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水清 a、读相关语句

b、引导体会写鱼的妙处

c、这是用什么描写方法

(3)源头曲折岸势参差 a、读相应语句

b、体会设喻的方法

(4)氛围凄清 (结合体会开头一处写四周树林的.文字,与此形成对照)

师:这样风景奇特的小石谭,作者为何觉得如此凄清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上节课介绍的背景体会体会。

生:……

师:小石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环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小石谭的寂寥凄清与作者的境遇是何等相似,这既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作者政治受挫遭到贬滴后忧伤与愤懑的流露。

篇4:《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景物的描写结合了作者的心情,反映作者被排挤、被迫害的身世遭遇。

【课前预习】

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

三、初读感悟

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

(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生齐读)

四、美读涵咏

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师:试着朗读一下。

(生试读)

生:我喜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话写出了石头形态多样,证明小石潭确实是“石潭”

生:读的很细心。

生:我喜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段,看起来是在写鱼,其实在写水的清澈。

师:这种写法叫──衬托(生答)。那作者如何来描写潭中的`鱼?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射潭水,能看到鱼的影子。来衬托潭水的清澈。

师:鱼儿时而静止,时而游来游去,真是……

生:自由自在。

师:用书上一个词概括。

生:乐。

师:怎样来读出这种快乐?

生:读的轻快些,喜悦些。(生读)

师:读的很有韵味,似乎看到了人、鱼同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情于山水,无比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很快由乐而----

生:悲。

师:这悲从何来呢?

生:被贬到偏远荒凉地方,内心郁闷,只好寄情山水。

生:满腹经纶,却不能施展抱负,很悲愤。

生:我说作者“乐”是因为小石潭是自己的知己。面对潭水可以诉说自己的孤寂,洗尽内心烦恼,但毕竟过于清冷,不敢久留,当记之而去时,孤寂悲苦却又席卷而来。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石潭就是自己,它那么幽静,那么美丽,但又有几个人能见到它,走近它,品位它呢?

(生鼓掌)

五、拓展延伸

师:作者的乐是短暂的,悲是长久的,诗人处于孤寂的环境,内心的忧愤无以诉说。假如我是柳宗元,此时你我同游,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思索)

生:柳宗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要太在意生活的苦难,庸人永远生活在低谷,还是振作起来吧!

师:你这样称呼我,我感觉有些陌生。称呼改一下,好吗?

篇5:于《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有关于《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及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己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呈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思考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现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能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现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产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共同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师:针对本段所体现的感情,你认为语调、语速和轻重音怎样处理呢?

生1:语调平缓深沉,语速放慢,“寂寥、凄、寒”等字应重读。

师:理解的很好,那么你试着读一下。(放配乐)

生1:配乐朗读(结束后,其它学生鼓掌表示赞赏)。

师:请同学们一边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一边再读一遍这段文字。

生:(一齐)体会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读书声,已得知你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真的有时光隧道的话,你站在柳宗元面前会跟他说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9)

三、说说心理话

假如柳宗元在你面前,你将跟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1:柳宗元先生,我听说仕途坎坷,何必在这条道上走到底呢?你看东晋的陶渊明归园田居,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不也很潇洒吗?还是想开一点好。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深藏禅理!如果语气上再亲切一些会更好。

生2:柳兄,宦海沉浮是常事。我认为职位越低越应该奋发图强,干出政绩,以图东山再起。自我消沉,非大丈夫所为。

师:这位同学也未免太亲切了吧,都“柳兄”相称了!

生3:柳宗元先生,我在课外阅读时看到了你的《捕蛇者说》的译文,得知你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好官遭贬,可见你所处的社会多么黑暗啊!

师: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精妙的答案,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课后认真复习,一定会从本文中得到新的收获,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10)

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给自己布置一个作业,课后实现它。

如:“归纳出本文游踪”或“替柳宗元向朝廷写一封表达心曲的信”等等。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篇6:《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课前预习】

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

三、初读感悟

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

(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生齐读)

四、美读涵咏

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师:试着朗读一下。

(生试读)

生:我喜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话写出了石头形态多样,证明小石潭确实是“石潭”

生:读的很细心。

生:我喜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段,看起来是在写鱼,其实在写水的清澈。

师:这种写法叫──衬托(生答)。那作者如何来描写潭中的鱼?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射潭水,能看到鱼的影子。来衬托潭水的清澈。

师:鱼儿时而静止,时而游来游去,真是……

生:自由自在。

师:用书上一个词概括。

生:乐。

师:怎样来读出这种快乐?

生:读的轻快些,喜悦些。(生读)

师:读的很有韵味,似乎看到了人、鱼同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情于山水,无比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很快由乐而----

生:悲。

师:这悲从何来呢?

生:被贬到偏远荒凉地方,内心郁闷,只好寄情山水。

生:满腹经纶,却不能施展抱负,很悲愤。

生:我说作者“乐”是因为小石潭是自己的知己。面对潭水可以诉说自己的孤寂,洗尽内心烦恼,但毕竟过于清冷,不敢久留,当记之而去时,孤寂悲苦却又席卷而来。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石潭就是自己,它那么幽静,那么美丽,但又有几个人能见到它,走近它,品位它呢?

(生鼓掌)

五、拓展延伸

师:作者的乐是短暂的,悲是长久的,诗人处于孤寂的环境,内心的忧愤无以诉说。假如我是柳宗元,此时你我同游,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思索)

生:柳宗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要太在意生活的苦难,庸人永远生活在低谷,还是振作起来吧!

师:你这样称呼我,我感觉有些陌生。称呼改一下,好吗?

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生: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

师:古语曰“悲愤出诗人”。满怀悲怆的柳宗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实,历史上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数。他的朋友刘禹锡人生更为坎坷,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获罪遭贬在陋室当中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也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同学们,再见。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这天的语文课,要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地捧着教案走进教室,心中有一丝不安,因为,由于连续几周监考工作的忙碌,我对这一篇课文没有好好地钻研,只是大致地看了一下教学用书上的内容。虽然有一丝不安,但我还是在自我安慰自己:今天是第一课时,只要教学生字新词,了解一下文言文的大意,应该没什么大的问题。更何况上过这么多课了,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也是应该能应付的'。带着这样侥幸的心理,我跨进了教室门。

可是偏偏事与愿违,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师:谁来读读课文?

(我想检查一下孩子们预习课文的情况。“唰”,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很多小手,我随意叫了几个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生:青树翠蔓(màn)。

生:不对不对,这个字应该读(wàn)。

生:不对,我认为……

生:我认为……

教室里一时争论得不可开交,真该死!我这才想起我只顾及到文言文的字面意思,但根本在课前没好好地去读过一遍课文。学生的争论使我也一脸茫然,犹豫不决,是呀!到底这个字该如何读呢?我暗暗责怪自己:课前为什么不去读课文呢?为什么没去确定一下这个“蔓”字的读音呢?课前还在侥幸,现在问题出现了,我该怎么办?短暂的思考后,我对学生坦陈:“同学们,很对不起,老师也一时确定不了这个字的读音,下课后,我们一起来查字典,好不好?”“好!”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好在孩子们是通情达理的,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孩子们继续读着下面的自然段,我的愧疚心理随着孩子们的朗读愈来愈深,孩子们读的“蔓”字(有的读成了 màn,有的读成了 wàn,而我都不敢肯定真正的读音。)都像针尖一样刺痛着我的心。一堂课终于在我焦急的等待中结束了。

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极其失败!

一下课,我赶紧查阅字典。终于我了解到,“蔓”读成 màn 只可当动词用,是延伸的意思;“蔓”读成 wàn 才当名词使用,指植物细长而不能直立的茎。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我又拿起书默默地读了两遍。我想,我应该把课前没读的遍数补回来。

这堂失败的语文课带给我深深的思索:

思索之一: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课程改革后,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所有的老师以机遇和挑战,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凭借着以往的知识储备来进行教学。“学则进,不学则退”,要适应课程改革,要能在课改的浪潮中搏击前进,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惟有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的课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成长,应该与学生共成长”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今的教材上,多的是我们以往很少接触的字,多的是我们以往认为不是成语的成语,多的是教师以往都不够熟悉的内容,什么《红灯记》呀,爱滋病呀,姓氏歌呀,等等等等。时代在进步,我们真的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向做真正的观念新、业务精的“学者型”教师这个目标努力、奋进。

思索之二:教师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也就是正确地理解、掌握具体的文本知识,这是教学的基本点。所谓“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灵活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教材,只有熟悉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因此,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教材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惟有心中有本,把教材烂熟于心,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思索之三:教师应当正确看待自己。今天的课上,唯一使我略感欣慰的是我很坦率地向学生承认了我的“不知”,而我的这一行动也得到了学生的谅解。俗话说:“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和学生同样是需要学习、需要提高的“学习体”,在教学中,教师存在一些“不知、不懂、不会、不了解……”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此时,教师如果一味地掩盖自己的“不知”,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的情感,相反,坦陈自己的“不知”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实可信,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受到教育,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真正发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

“备一堂课,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读课文,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使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了,你才能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去考虑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用怎样的方法去组织教学,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谆谆教诲又一次响在我的耳边,我将牢牢记住!

篇7:语文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语文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文章描写小石潭清幽寂静的环境,含蓄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悲愤、哀怨的心境。面对这一传统的古文名篇,如何上得扎实而又圆转自如?如何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深入其中和文本对话,作者交流?郭艳军老师在执教《小石潭记》这课时很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而达到这种理想效果的基础则是:交给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探寻的快乐。

【课前预习】

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

翕忽

参差

·解释字意:下

犬牙

斗折蛇行

悄怆)

三、初读感悟

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

(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生齐读)

四、美读涵咏

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师:试着朗读一下。

(生试读)

生:我喜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话写出了石头形态多样,证明小石潭确实是“石潭”

生:读的很细心。

生:我喜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段,看起来是在写鱼,其实在写水的清澈。

师:这种写法叫──衬托(生答)。那作者如何来描写潭中的鱼?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射潭水,能看到鱼的影子。来衬托潭水的清澈。

师:鱼儿时而静止,时而游来游去,真是……

生:自由自在。

师:用书上一个词概括。

生:乐。

师:怎样来读出这种快乐?

生:读的轻快些,喜悦些。(生读)

师:读的很有韵味,似乎看到了人、鱼同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情于山水,无比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很快由乐而----

生:悲。

师:这悲从何来呢?

生:被贬到偏远荒凉地方,内心郁闷,只好寄情山水。

生:满腹经纶,却不能施展抱负,很悲愤。

生:我说作者“乐”是因为小石潭是自己的知己。面对潭水可以诉说自己的孤寂,洗尽内心烦恼,但毕竟过于清冷,不敢久留,当记之而去时,孤寂悲苦却又席卷而来。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石潭就是自己,它那么幽静,那么美丽,但又有几个人能见到它,走近它,品位它呢?

(生鼓掌)

五、拓展延伸

师:作者的`乐是短暂的,悲是长久的,诗人处于孤寂的环境,内心的忧愤无以诉说。假如我是柳宗元,此时你我同游,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思索)

生:柳宗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要太在意生活的苦难,庸人永远生活在低谷,还是振作起来吧!

师:你这样称呼我,我感觉有些陌生。称呼改一下,好吗?

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生: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

师:古语曰“悲愤出诗人”。满怀悲怆的柳宗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实,历史上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数。他的朋友刘禹锡人生更为坎坷,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获罪遭贬在陋室当中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也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同学们,再见。

【听课后记】

岳飞曾说过(兵法)运用之妙,存乎心。初看郭老师的教学设计,似乎无更多出奇、出新之处。不外乎“读──赏──拓展”等几步执教文言文的常法,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流畅的构思,朗朗的读书声,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学生的妙答使课堂精采连连。

美读品析,老师在语言的节奏、停顿、韵味中引领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好,感悟作者的心境,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细腻。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到如临其境,从而让学生与作者深入对话,这位老师不仅注意挖掘文章字里行间的美与情感,还注意联系文化背景对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由柳宗元的忧愤联想到刘的乐观、苏轼的豁达,给这节课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基础知识是否再牢固些,美点的赏析是否再深入些……更期待文言文教学充满美感的、充满活力的,有价值的课堂。

篇8:《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文本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 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篇9:《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㈡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㈢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㈣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㈥课堂小结

篇10:《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后记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后记

1. 朗读方面的缺憾,就《小石潭记》而言,我个人认为应让学生们尽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气氛就能在这堂课中展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直接对话,也能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思想直接对话,这样他们从课文中得到的感受和理解,才能真正地为将来的人生路提供帮助,但这堂课这一点做的不好,时间只限于让五名同学来诵读,这就给课堂留下了遗憾。

2. 课堂的`气氛是和谐、民主的,这一点值得肯定,这种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讲课比较轻松,心里平衡,心态平和,学生在整堂课,民主、合作、质疑、创新、表现得比较突出,对问题的思考,既有知识上的积累又有思维上的创新。学生相互补充质疑,让课堂不断地掀起波澜。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在充分的自学当中有思考在课堂上有交流,在交流中有碰撞,才会形成学生积极热烈的参与热情的场面。课堂教学中有尊重、有发现、有合作、有共享,这种美的境界值得我永远的去追求。

3. 课堂结构的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其原因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不好,前面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和发言时间,教师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来思考,应变能力较弱,缺少教学机智,另外课堂预设的不够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较为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但教师的字迹书写不够美观,教师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教师的语言缺少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美感,但是表达比较清楚。

4. 比较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叶圣陶曾经说过,一个坏老师送给学生的是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教的根本目的是不教,这堂课我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整堂课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一定会有客观上的差异,教师能够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副帮互助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发展。

篇11: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二、诵读课文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

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配古

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

境相吻合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 起来注意一下这些宇词的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及读音)

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这些字词,每个读两遍(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

(生读)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l、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

(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

师: 大家说说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生1:男生读得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 情味— — 有一点点

生2:女生读得好些,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 — 还可以大些

师:真是精彩的朗读,精彩的点评

三、整体感知

师: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这个问题

(课件展示)

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生l:第1、2、3段主要写景

生2:第4段主要写感受

师: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3:第5段是附录部分

师:回答非常正确

(课件展示)

四、疏通文意

师:这篇文章作者就是借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来渲染周遭的气氛,抒发自己在特殊处境中的心绪那么,是怎样的景致触动了作者的心绪呢?我们要好好领略

这是一篇文言文,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生自行疏通文意)

生1:“水尤清洌”中的“尤”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

生2:是“特别”的意思,这句应该翻译为“水特别清澈、甘冽”

师:这位同学不但助人为乐,还一助到底,把整句话的意思也翻译了,非常好

生3:“斗折蛇行”,课文注释翻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我不理解

篇12:小石潭记实录

小石潭记实录

一、导入:

师:现在正是秋天。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

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感时”和”恨别”

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

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

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

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付诸笔下。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两分钟后,请大家做一个检查训练,在发给大家的资料上,我把《小石潭记》抽去所有标点符号,请大家给文章标上正确的句读。学生自读,老师巡视并指导。两分钟后合上书本完成训练。

师: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句读划分逐段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正音、句读划分的纠正,并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同学进行朗读以及重点词语的解释落实工作)

课文大意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再次检查重要词语解释的落实)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生:先听见水声才看见小潭

师:对,这水声有什么特点?

生:好听! 如鸣佩环。(板书: 如鸣佩环)

师:是啊,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闻其声已知其美啊!这是进行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比如说:《红楼梦》中凤姐的出场也是如此(幻灯片):“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师:精彩啊!这样就增加了描写的层次,而无论写人写事写景,层次角度一丰富,自然栩栩如生。

师:闻水声,如鸣佩环。大家都说美.那么作者呢?在文中找找看,水声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心乐之。

篇13:《小石潭记》执教实录

《小石潭记》执教实录

师生问好。

师:《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已经学过了,现在徐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

屏幕显示:

请解释以下文言词语:

下见小潭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请翻译以下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下见小潭”的“下”是“向下”的意思。

生:“斗折蛇行”的“斗”是“像北斗星那样”。

生:应该是“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师:好,请坐。

生:“斗折蛇行”,“蛇”,像蛇一样。

师:像蛇一样蜿蜒前行,“犬牙差互”的“犬”呢?

生:像犬牙一样。

生: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师:这四个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属于“名词作状语”。

师:对,名词作状语。蒲松龄的《狼》,里面也有一个这样特殊用法的词语,记得么?

(学生表示不记得)

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有印象吗?“犬”是什么意思?

生:像狗一样。

师:也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蹲坐。翻译句子,哪位来试试。

生: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林围绕,寂寞,无一人,感到寒气透凉,幽静深远,气氛清凉。

师:请坐,有没有补充的?好,请这位女生。

生:最后一句应该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谢谢你。这个句子的翻译大家要注意了,“悄怆幽邃”,“幽”就是幽静,“邃”就是深邃。“悄”、“怆”的部首和什么有关?

生:心。

师:是的,与“心”有关。“怆”,“悲怆”、“伤心”。“悄怆幽邃”,就是“幽静深邃,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刚才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还缺了一个内容。

生:“我”。

师:对了,翻译的时候要把省略的主语“我”加上去。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自言自语翻译一遍。

(学生自由翻译)

师:好了,同学们第一课时的学习,学得很扎实,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文言欣赏,首先请看课文的题目——《小石潭记》,如果要在中间加一个字,你觉得加哪个好?

生:我认为要加“游”字,“小石潭游记”。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观赏了小石潭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游记”。

师: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头。

生:还写了小石潭周围的一些景物,如竹子、树木、藤蔓、溪水。

师:你说得真好,这篇游记,不仅写了小石潭本身,还写了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这些景物,各具情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读课文,试着用一个字完成填空。

屏幕显示:

小石潭之景,真乃各具情态。“如鸣珮环”,其声可谓( )矣;“参差披拂”,其姿可谓( )矣;“游鱼细石”,其水可谓( )矣;“与游者相乐”,其状可谓( )矣;“明灭可见”,其源可谓( )矣;“竹树环合”,其境可谓( )矣。

(学生读写)

师:好,你先来。

生:“如鸣珮环”,其声可谓“脆”矣。

师:清脆悦耳的响声,是泉水激石的美妙声响。继续。

生:“游鱼细石”,其水可谓“清”矣。

师:这里明写游鱼细石,实际是为了表现水的清澈。

生:“竹树环合”,其境可谓“凄”矣。

师:“凄清”,很好。

生:“参差披拂”,其姿可谓“动”矣。

师:写的肯定是动态之美,但一个“动”字还不足表现它的姿态。

生:“柔”?

师:“柔”,就是一种姿态,情态。继续来。

生:“与游者相乐”,其状可谓“活”矣。

师:非常好。活泼,除了“活”,还可以填什么字?

生:“灵”。

师:为什么用“灵”字呢?

生:灵气,这里的鱼儿好像有灵气,通人性。

师:灵气,多好。子非鱼,但知鱼之乐。还有一个空格,哪位同学来试试?

生:“明灭可见”,其源可谓“远”矣。

师:为什么用“远”?

生:作者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源头在很远的地方”。

师: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知”的原因除了“远”,还可能有其他因素。

生:“明灭可见”,是说“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模糊”。

师:是朦胧的,隐约的。徐老师想到的一个字是“幽”,幽径的“幽”,幽远的“幽”。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填空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感受小石潭景物的美。

(学生读)

师:作者到小石潭来观赏了这里的景色,写成了文章,所以叫“游记”。之所以说这是一篇游记,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因为是游玩的,所以是“游记”。

生:我认为他不仅游玩了,而且观赏了小石潭以及周边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游记”。

生:最后一段写了“同游者”。

师:那不写“同游者”就不是游记了?

生:我认为是第一段第一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是他的行踪,交代行踪,所以是“游记”。

师:行踪,很好啊,除了第一段第一句,文中还有哪些表示作者行踪的词句?

生:我认为“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也是。

生:我认为还有“潭西南而望”和“坐潭上”也是。

师:好。

生:还有“近岸”。

师:不错,由远及近。

生:还有“潭中”。

师:是潭中的鱼,作者可没有涉水到潭中去。

生:还有“记之而去”。

师:“去”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

师:对,写了“到”,也写了“离”。游记,离不开行踪的,根据行踪来写景,叫“移步换景”。(板书)行踪变了,看景物的视角要不要变化呢?

生:要。

师:譬如说“下见小潭”,这个“下”是什么意思呢?

生:向下。

师:“向下”是怎么看?

生:俯视。

师:俯视,也叫?

生:俯瞰。

师:对,从高处往下看。“鸟瞰”,是不是“鸟在看”?

生:不是,是形容像鸟一样在看。

师:对,这个“鸟”字也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现在,我们来看看随着行踪的变化,作者写景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近岸”是看潭面,“潭中”是看潭的内部,“潭西南而望”是看潭的源头,“坐潭上”是看环绕小石潭的内容。

师:基本说到点子上了。“潭西南而望”,是怎样的视角?

生:我认为是“眺望”。

师:既然是“眺望”,那“近岸”是什么视角?

生:近看。

师:靠近了细细地看。

生:细望。

师:可以,细望,细视,有个词语叫“定目细视”。“竹树环合”是什么视角?这位女同学来说。

生:向四周看。

师:换用一个雅致的词语,叫什么?

生:环视。

师:换个常用的词,叫什么?

生:环顾。

师:“环顾四周”。好,有鸟瞰,有近望,有远望,还有环顾。其实还有一个视角没有写,“乃记之而去”。作者离开了之后还会怎样看?

生:还会“回望”。

师:对,回望。我们在写游记时要根据行踪的变化改变不同的视角,这样,景物的特征就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来了。有了景物,写了行踪,选择了视角,,是不是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游记了呢?还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大家猜猜是什么?

生:应该是抒情。

师:为什么?

生:作者写这里的景色,说明他喜欢,说明他有一种对景物的感情。

师:说到了一个关键词——“感情”。如果不带有感情,景就是死的;有了感情,在眼睛里看到的景就是活的。所以,游记的生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一个“乐”字。

师:请坐,同意的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我认为是“凄神寒骨”的“凄”,很凄凉。

师:现在有不同的意见了……我们还是先来看书,先看看“乐”,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它的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声也”。接下来,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边,并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执教实录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

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原文

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解读

小石潭记课件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合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