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三国历史故事

时间:2024-08-18 03:37:32 作者:dorad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dorad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经典的三国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经典的三国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25年8月,刘秀在称帝,国号仍沿用“汉”,改元“建武”,定都洛阳。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因此称刘秀建立的汉朝被称之为“东汉”,也称“后汉”。到公元36年,刘秀扫除各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了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公元2,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

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东汉王朝持续了1时间,产生了十三个皇帝。根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他们的姓名、年龄和在位情况如下:

光武帝刘秀,享年64岁,在位33年。

汉明帝刘庄,享年48岁,在位。

汉章帝刘炟,享年31岁,在位。

汉和帝刘肈,享年27岁,在位。

汉殇帝刘隆,享年2岁,在位1年。

汉安帝刘祜,享年32岁,在位20年。

汉顺帝刘保,享年30岁,在位20年。

汉冲帝刘炳,享年3岁,在位1年。

汉质帝刘缵,享年9岁,在位2年。

汉桓帝刘志,享年36岁,在位22年。

汉灵帝刘宏,享年34岁,在位22年。

汉少帝刘辩,享年16岁,在位1年。

汉献帝刘协,享年54岁,在位32年。

根据以上统计,东汉的十三位皇帝,平均年龄只有29.7岁,不足30岁,令人惊讶。虽然我没有查到可靠的数据,但是凭直觉,我觉得这样的年龄应该是低于当时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的。皇帝享受最好的卫生医疗服务、享受最好的饮食,可是平均年龄居然这么低,令人匪夷所思。

东汉的十三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是15.8年。在位最短的汉冲帝,只在位5个月,而汉殇帝,也只在位8个月时间,汉少帝的在位时间也不足一年。

在这些皇帝中,年龄最长的是光武帝刘秀。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他有显赫的出身,但是因为推恩令和皇室衰落等原因,到他父亲那一辈已经彻底远离了皇族。他的家世并不显赫。他父亲刘钦只是个小小南顿令,而且去世得很早。在刘秀只有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从此刘秀成了孤儿。他是在叔叔刘良的抚育下长大成人。后来他参加了绿林军,并逐渐显示出军事才能,一步一步取得统帅地位,最终打败王莽,灭亡新朝,建立了新的统一王朝。刘秀在位33年,是东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东汉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

东汉的这些皇帝中,居然有一位婴儿皇帝,汉少帝刘隆出生仅仅三个月便被立为皇帝,不满两岁就死掉了。汉冲帝刘炳即位的时候也只有两岁,只活到3岁。

这些皇帝中,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汉献帝刘协。他是董卓拥立的皇帝,董卓死后,长期被曹操挟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天子就是汉献帝。没有任何实权、长期任人摆布的刘协,居然活到了54岁,在位32年。年龄和在位时间都仅次于开国皇帝刘秀。身居皇位三十余年却没有丝毫权力,没有自由,放佛鱼肉任人宰割,最后被迫“禅让”,这样的皇帝也真够惨的。

篇2: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店埠,是安徽省肥东县的城关镇,原属合肥市。它是怎样得名的呢?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曹操父子的故事。

那时,三国纷争,曹操领兵在合肥与吴国孙权对垒。这一带地势低凹,不利驻军。曹操就组织了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合肥筑了个点将台(即今明教寺),沿途堆些土堆,垫高一些地方。取了土的地方,便成了塘,垫高的地方,便驻扎军营。这样一来,就有利于驻军和打仗了。曹操很高兴,便把它叫做“垫步”,并且亲笔写了“垫步”两字,让石匠刻出,留作纪念。

民工很多,可是这儿没有做买卖的,大家生活很不方便。衣服破了,没地方买针线缝补,烟瘾来了,没有地方买到烟草……一句话,民工是人不是牛马,哪能只做工不安排好生活呢!石匠衣服破了,正咕哝着:“衣服破了,要有个店,买点针线缝补该多好!”一听说叫他刻“垫步”的石碑,心里喜滋滋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把“垫步”听成“店铺”了。他接过曹操写的纸,随手放下,先去凿那石碑。等碑凿平,曹操那张“垫步”的纸,早让风吹跑了。他于是一锤一凿、一笔一画地刻“店铺”两字,心里想:丞相可真关心民工啊!

曹操的二儿子曹植也在军中,他人聪明,性情随和,有时跑到民工处玩玩。这天,他跑到石匠处一看,见石匠篡改了父亲的字,大吃一惊,说:“石匠师傅,你怎么把‘垫步’错刻成‘店铺’,这可有杀头之罪啊!”

石匠一听也吓坏了,便把自己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一五一十都照实说了。曹植连连点头,说:“有理,有理!不过‘铺’字不如‘埠’字,我来写,你来刻。这样你就不会有欺上之罪啦!”

石匠听曹植这么一讲,高兴地连说:“好吧,好吧!”

当下曹植便写了“店埠”两个字,交给石匠师傅,自己就回到父亲那里去了。

第二天,官员来收碑,一看“垫步”变成了“店埠”,大吃一惊,便把石匠绑起来问罪。

石匠说:“这是世子曹植叫改的。”

官员不相信地说:“你的罪已够大的了,还攀上世子,真是胆大包天!”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石匠押赴法场。

正要开斩,曹操父子来了。原来,头一天,曹植回去,未找到父亲。曹植放心不下,一清早又去找父亲。找到父亲,便把民工的想法和石匠改刻石碑的情况一一禀报了。曹操听后,连连点头说:“这是我一时欠考虑。石匠师傅改得对,他没有罪。”

曹操父子急匆匆地赶来,看到石匠正要受刑,曹操立即命令士兵放了石匠,转身又对官员们说:“从城里搬一些铺子来,就在这里做买卖吧!”

这样,店铺搬来了,生意非常兴隆,渐渐地这儿成了一条街。从此就叫“店埠”了。

篇3: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曹操处在汉末三国乱世时期,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非常之业,建立了非常之功,是当时最杰出的人物。

他征战三十余年,最终“削平群雄”,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为了建立自己的霸业,“拥戴汉室”,“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利用天子这块招牌,防止了各地割据势力称帝称王的混乱局面的出现。他自己虽未称帝,但为其子孙代汉称帝奠定了基础。

他自二十岁步入政坛,步步登高。但他深知前途艰难,壮志难酬,故始终能坚持赏罚分明,奖功惩过。他还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下令求贤,拔举了不少有用之才。他要求各地官吏在举荐人才时,力戒“求全责备”,“勿废偏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屯田”,逐渐恢复了北方的农业经济,为统一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他减轻农民赋税,抑制豪强兼并土地,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非同凡响,造诣极深。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广泛地搜罗志士,改革文体;他亲自进行文学创作。他的诗《薤露行》、《蒿里行》,被人誉为“史诗”;他的《短歌行》反映了他实现中国统一的政治理想而想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

他的诗形象鲜明、气魄宏大、音节铿锵、豪迈悲凉,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文章也“清峻”、“通脱”,独具风格;他的政令,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文笔朴素,直抒胸臆,语言明白晓畅,堪称其代表作。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他还擅长书法、音乐,并精通围棋。

他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也曾犯过一些罪过,如手段奸诈,杀人如麻,特别是那些违背他的意愿的人。但从他的主要活动来看,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是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第一流的诗人。”

篇4: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河南省鄢陵县的马栏镇有一个议台村,村里有一座五亩大、两丈多高的大土台,叫议事台。说来奇怪,议台村周围的土都是黑胶泥,唯独议事台的土和当地不一样,是黄色的莲花土。更奇怪的是,每逢夏夜,远处蛙鸣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而议事台周围却一片宁静,台上连一只嗡嗡叫的蚊虫都找不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把汉献帝从东都洛阳劫持到长安,临走时还放了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宫室被烧尽,庄稼被毁光,君臣只得睡在大街上。老百姓没有吃的,都出城挖草根、剥树皮度日。曹操看到这种情况,感到洛阳城一时难以恢复,自己的几十万大军也面临着断绝粮草的危险,心里非常着急。他想:许昌地处平原,又有古都鄢陵,城郭宫室都很完整,不如迁都许昌。他禀明汉献帝后,献帝同意了他的要求,曹操便率领大军,向许昌进发。

部队经过鄢陵县马栏镇时,曹操想要和部将商议怎样解决部队的粮草问题。但马栏镇一带却没有合适的地方。于是,曹操就传令行军的士兵,每人用战袍兜一包马栏镇的黄色莲花土,继续前进。当部队走到现在的议台村时,曹操见地势平坦开阔,便命令士兵将土倒下,堆积起来,筑成了一座大高台。而曹兵取土的马栏镇西南角,却形成了一个大洼,这洼至今还在,叫皇家洼。那座大高台就是后来的议事台,因为筑台的土是从马栏镇取来的,所以和议台村的土不一样。

高台筑好后,曹操就召集将领们在台上议事。当时正值夏季,台下的水洼里有许多蛤蟆,黄昏时分蛤蟆呱呱乱叫,弄得大家连说话都听不清。曹操嫌蛤蟆碍事,生气地站起来一挥手说:“讨厌,青蛙不鸣!”他的话音刚落,蛤蟆就再也不叫唤了。直到现在,议事台周围见不到一只蛤蟆。老百姓都说,蛤蟆怕误了曹丞相的军机大事,全都搬家了。

曹操和部下商议了很久,也没有想出如何解决粮草的办法。夜深人静时,曹操就在屋里看书思考。这时虽说蛤蟆已被赶走了,但夏夜的蚊子更是厉害,它们乱飞乱叫乱叮人,搅得曹操心烦意乱,他把袍袖一拂又说:“讨厌,蚊虫远飞!”话音刚落,蚊子也销声匿迹了。据说直到现在,曹操住过的那一片地方,都没有蚊子。

曹操一时想不出解决军粮的办法,就决定招纳天下贤士,共议发展经济、统一天下的大业。招贤榜写好后,曹操派人四处张贴,但是一连几天都没人揭榜应召。这一天,眼见天快黑了,还是没有人来,曹操心里烦闷,便走下高台,到田野里散步。这时,远方天空中忽然白光一闪,耀得曹操眨了一下眼睛,等他睁眼细瞧时,只见田埂上有一位老叟扛着锄头向他走来。老叟见了曹操并不回避,反而笑嘻嘻地问道:“丞相,何事愁眉不展?”曹操便把心里想的事说了。老叟听罢微微一笑,说:“不知丞相的招贤榜招不招山野村夫?”曹操听老叟话里有话,又见他白眉白须,仙风道骨,便说:“不论人才,只图良谋。”然后把老叟请上高台,躬身施礼说:“请教老丈有何良策?”

老叟站在高台上,用手一指台下广阔的平原,说:“如今天下群雄纷争,鄢陵地处中原,又有沃土良田,丞相有几十万大军,何不在这里屯田练兵,养精蓄锐,待来日讨伐孙权和刘备,一举扫平江南,何愁天下不统一呢!”

曹操听罢,满心高兴,便备了酒席,和老叟议古论今,谈天说地,一直到夜半。这时,曹操疲倦了,仰天打了个哈欠,正想请老叟回房休息,老叟却不见了,只见一道白光隐遁到东方空中,化作一颗明亮的金星。曹操这才知道:老叟是太白金星,特地下凡来指点他的。

后来,曹操在鄢陵广行屯田,士兵们一边种地,一边操练。这年,鄢陵获得了大丰收。曹操充实了力量,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物质基础。

据说,曹操和太白金星在高台上相聚议事后,就把高台命名为议事台。议台村也因此而得名,一直沿袭到现在。

篇5: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在三国后期阶段的时候,吴国和蜀国之间的联盟断开了,孙权在曹操的支持下面,开始带着军队攻打蜀国,想要拿回来之前被蜀国占领的荆州。那个时候蜀国还有很大的势力,关羽还在那里守着,想要拿下荆州并不是特别的容易,东吴那里也有陆逊,他当时想要直接去战场,去把关羽给打败,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孙权派吕蒙和陆逊一起去攻打荆州。

果然还是有效果的,陆逊知道关羽容易轻敌,他很多次写信称赞关羽非常厉害,因为这样,关羽也开始放松了一些,最后失去了荆州这个地方,除了这个以外,陆逊还帮助东吴拿下了通向北方的门户,因为关羽被捉到了,刘备非常生气,所以想都没想直接派兵队去打东吴。最后我们都知道,刘备又中了敌人的计谋,所以东吴的实力又变得更厉害了。

所以陆逊还是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是为什么进行过石亭战斗以后,孙权还是把陆逊给逼死了呢?其实在石亭战斗获得胜利以后,陆逊就被封为了大将军,那个时候还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责,也就是辅助那个时候的太子,也就是说陆逊有了吴国在军事上面的很大权力,他没有其他的任何政治权力。

后来陆逊很多次被孙权排挤,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也特别的多,他常常被孙权骂,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时间一久他就很郁闷,然后就成为了一种疾病,所以很年轻就已经去世了。后来江东很多家族慢慢的衰弱了,陆逊成为最厉害的一个势力,可以说东吴的军事政治都集中在他这一块,如果孙权和陆逊两个人想法比较一样的话还挺好,但是如果出现了矛盾,很多人就可能都支持陆逊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不得不想的多一些了,他本身就是一个皇帝,自己的手下竟然比自己更厉害,如果有这种可能性,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那个时候皇位继承分为两个支持的派别,在东吴的国内,有一个方面支持太子,另一个方面就是支持鲁王,而陆逊就是支持太子的那个方面,因为这样他也很多次写信给孙权,希望一同保护太子,但是孙权并没有回应,因为如果他这样做的话,陆逊本来自己就有很大的权力,如果太子登基,那么以后国家的权力就不知道会在谁的手里面了。

所以想到这些,陆逊如果越来越支持太子,孙权自己的内心就会越来越不安稳,所以就发生了后面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在石亭战斗以后,孙权越来越开始针对陆逊的种.种行为,不管在哪里,都开始逼迫他,最后把他给逼死了,和他有关系的人也被杀掉了。

篇6: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煮酒读三国,乱世中英雄踏马而来,儿女情长与天下家国交织成歌,悠悠一晃是千年,而今回首看去,多少爱恨悲欢如烟,烟雾朦胧里孙尚香的身影隐在其中,她的名字广为人知,可她的故事却不仅仅只是后人听到的那么简单,背后另有传奇……

如果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孙尚香不过是个被人一笔带过的女子,因为在正史里,关于她的描写实在寥寥——东汉建安,正直妙龄的孙尚香嫁给了长她数十岁的刘备,这段婚姻无关爱情,仅仅是出于政治需要两个人才结合在一起,后来两国联盟破裂,孙权将她接回了东吴,和刘备从此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自此之后,孙尚香也于历史之中销声匿迹,没有人知道,她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民间传闻她为刘备投江,实属无稽之谈。然而,虽说正史无所记载,可我们依旧能从蛛丝马迹中,拨开迷雾看到她的后来。而这一切,得从一个人说起,那个人就是陆逊。

如果说,在三国史上,孙尚香是只见前半生,未见后半生,那么,陆逊就刚好是反过来了,陆逊的前半生仿佛是被白雾隐去了一般,他是何人之子等等一概不知,他为人所知的是,他三十三岁那年娶妻,四十三岁那年,妻子为他生下一子陆抗,陆逊的妻子其名在历史上无从考究,只知道她姓孙,人称陆孙氏。而这也陆孙氏,极有可能就是孙尚香。何出此言?且往下看。

当年孙权打下吴郡,将根据地建立在吴县,而此处正是陆逊的老家。陆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按照孙权的性格,当时肯定会与之结交,所以我们不难推测,在陆逊二十一岁出仕之前的若干年里,他和孙家必定相识,他和孙尚香也一定是认识的。

大家都知道,陆逊在后半生里,几乎就是个战无不胜的军事之神,常常令人感叹大器晚成,可如果细读史书,却会发现陆逊并不是大器晚成。陆逊的神君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征讨山越也足以说明他的才华并不平庸,可他为何长久的被埋没才华?因为他的才华刻意被人忽略,这里也不得不插一句,陆氏和孙氏早在在孙策攻打庐江时就有过矛盾。陆逊刚一入幕就马上被孙权发配去了海昌,那可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地方,而且一呆就是七年。七年在那个时代,男儿有志七年可天下闻名。等到陆逊开始崭露头角,他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孙权也开始重用他,他终于平步青云,这个时间点,好巧不巧就是孙尚香离异回吴后。

自此,我们不难推测,陆逊和孙尚香之间,大概是有过一段感情,那段感情在他们尚且年少时萌发,可还来不及生根发芽,孙尚香就成了政治牺牲品,两情相悦,却奈何命运弄人。孙尚香嫁给了刘备,而陆逊,至此不言婚娶之事,直到孙尚香与刘备决裂,或者说,孙刘联盟破裂,此时的他们再次重逢。

当然,这个时候会有人问,既然陆家和孙家早前结怨,孙权也一直不待见陆逊,还把孙尚香嫁给他了呢?因为,孙权是个政治家。在孙权的眼里,陆逊有才可孙权不放心用他,而如今,孙尚香归来,而孙权也需要人才,如果孙尚香再嫁给了陆逊,他成全了一段感情的同时,也笼络了陆逊这个人,何乐不为?而且,从陆逊在后半生对孙权死心塌地的效忠来看,孙权的想法显然是对的。

孙尚香是吴主之妹,刘备之妻,按理来说,她在历史上也是个角儿,不存在回到东吴后就没有了记载,而陆逊呢,他好歹后来也官至丞相,他的妻子在历史上也不可能一点记载都不留下,可是,在历史上,孙尚香,陆逊,陆逊之妻,这一大块地方都是模糊的。加上孙权与陆逊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或许,唯一能解释这一切的就是,陆逊的确是娶了孙尚香,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费了心力的,首先,孙尚香得“死”,她必须“消失”于历史,第二,陆逊之妻终生不能光明正大于历史。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再去看历史时,总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却又说不出什么。

其实关于孙尚香后来嫁给了陆逊一说,一直都有传闻,不过只见于野史,但也是有时候野史并不是不可信的,它能从侧面告诉许多正史没有告诉我们的事,例如我们心中的英雄赵云,正史里并没有里记载太多他的战绩,几乎都是野史补充的,所以说野史有时候也会为我们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而那些想象,也不一定不真实。

孙尚香真的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生于乱世,婚姻都由不得自己,倘若最后她是与陆逊在一起了,也不失是一种幸福了。

篇7: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有关陆逊的典故故事

忍辱负重

陆逊是孙权亲自拔擢的新晋人才,被任命为大都督在夷陵防御刘备。当时诸位将领,或是孙策时期的旧将,或是宗室贵戚,自负看不起陆逊,不听从他的管教约束。

陆逊说:“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也接受了主上的委命。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来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认为我还有一些长处,能够忍受这样屈辱承担重任的缘故。”责令诸将不可再犯。等到刘备被打败,计谋大多出自陆逊本人,众将这才心悦诚服。

成语“忍辱负重”由此而来,指为了完成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解衣共舞

据《吴书》记载,石亭之战后,陆逊回镇荆州。孙权对他荣宠万分。孙权赠送自己的车盖给他,又命左右覆盖陆逊出入宫殿的大门。孙权脱下裙帽和带金环的腰带赠送他,亲自给陆逊戴上。赠给陆逊缯彩、丹漆。孙权为群僚召开酒宴,喝醉时,命陆逊跳舞,并脱下所穿的白鼯子裘赠给他,又与陆逊对舞。

等到陆逊回西陵,公卿一起为他送行,孙权又赠给他彩色缯帛的御船。当时凡是赏赐给陆逊的,都是御用珍品,没有哪个人能与陆逊相比。

三国历史故事

篇8: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三国时,安徽亳县出了两个大能人:魏王曹操、神医华佗。

你别看戏台上把曹操画成奸白脸,其实他的能耐可不小!文韬武略,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就是有一条不好,疑心大,动不动要杀人。

这一天,魏王正在府门议事,忽觉头晕眼花,天旋地转,头痛得恨不得寻个地缝钻进去。手下人慌了,忙请来太医,扎针吃药拔罐子,折腾了半天,一点用也没有。夫人卞氏求神问卜,哭得泪人儿一般。可是哭也哭不好老头子的头痛病呀!还是谋士荀!有点子,他想起了神医华佗,立刻派人去请。

华佗是城北七里小华庄人。说起他的医术,真是高明极啦!再难治的病,经他一治就好。开膛破肚,刮骨疗毒,麻药一抹,一点不痛。

这天,华佗正在外乡看病,曹操派的人赶到了。华佗一听有人请看病,又见来人火烧眉毛的样子,还有啥说的——去呗!

华佗连家都没回,就骑马登车,日夜赶路,来到魏王府。

只见曹操躺在床上,头上勒个带子,脸像白菜叶子,虚汗直冒,知道病得不轻。他赶忙洗手净面坐在床前。免不了一望、二闻、三问、四切,如此这般一看,随即取出一根七寸银针,照头上穴道扎下去。曹操只觉得先酸后麻,遍体生津。说也怪,曹操的头痛病,说不痛咯噔一下就不痛了。

曹操好高兴,他爱才呀!心里想:俺老乡有这样的能耐,我这病就不犯愁了;有他在身边,日后行军打仗也是我一条臂膀。他执意不让华佗走了。他赐给华佗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华佗坚决不受;又许他高官厚禄,华佗一口谢绝。曹操犯难了:俺老乡想咋呢?

华佗想回家。他睡着锦床绣被像睡蒺藜窝,吃着山珍海味还不如杂面锅饼。晚上一合眼就回到了小华庄:前院李嫂子的老闷气要治呀,后庄王二哥的老寒腿要扎呀……左邻右舍的乡亲盼他呀。华佗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眼睁得越大,一熬一夜,一熬一夜。华佗再也撑不住了,天一明去见曹操。他编个瞎话,说临来时自己的妻子正病着,要回家看看。

曹操满心不想让华佗回去,可是人家妻子病着不让回去张不开口呀!他就让华佗回去了。临走时曹操再三要华佗赶紧回来。华佗才不想再来呢!老百姓离不开他,当医生的咋能光为你一个人治病呢?

一而再,再而三,交罢新春三月三。曹操不见华佗回来,心中着急,派州官府县连催几次,华佗就是不来。曹操又听说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给东吴大将周泰开膛破肚,可气坏了。噢,你想治好他们的病,好来收拾我呀?

这一年,曹操正领兵打仗,忽然得了混脑痧,头痛得死去活来,就又想起了华佗,立刻派人去请。手下人知道他记恨华佗,又怕请不来,就问他:“怎么请呢?”

曹操说:“三百石麦、三百匹罗,飞签火票请华佗。”

“他要是不来呢?”

曹操又说:“先是礼,后是兵,华佗不来就不中!”手下人得令而去。

华佗来不来呢?来了。一不是畏曹操权势,二不是贪曹操的东西,他认为曹操是个人物,在这乱世之秋,少不了他,死了可惜。他把三百石麦、三百匹罗,周济了邻里乡亲,告别妻子上路了.

华佗一到军中,当即给曹操看病。曹操正在用人之际,自然二话不说。华佗切了一会儿脉,半天没吭声。

曹操沉不住气了:“华先生,我得的啥病?”

华佗说:“你得的是混脑痧。”

曹操说:“快给我扎针吧。”

华佗说:“扎针不济事。”

曹操说:“那就吃药吧。”

华佗说:“吃药不管用。”

曹操急了:“难道没办法了?”

华佗说:“办法虽有不好用。”

曹操说:“你说出来看。”

华佗说:“劈开脑子医头痛。”

曹操一听,倒吸一口凉气。嘘!——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华佗呀华佗,我几次三番催你不来,来了要劈开我的头。目下正是两军交战之际,你莫不是对方买通的勾命鬼?曹操的疑心病又犯了,不容分说就叫人把华佗砍了。

华佗死了没有呢?没有。他成了神啦!神医气得不得!你身为王公大臣,这样还得了吗?——华佗决心给他治好病,再教训教训他。

再说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华佗,头痛得半夜睡不着。下半夜困极了,刚刚合眼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华佗咔嚓一声把他的头劈开了,然后取出脑子搁在药水里洗了洗,又把头缝好。说也怪,头痛病说好就好了。曹操以万金酬谢,华佗说:“我不要金,不要银,只要你一心救黎民;我不记怨,不记仇,但愿你别再杀无辜。”说罢,深深一揖,飘然而去。曹操忙伸手去拉,却不想一股湿漉漉的东西泼在手上。曹操睁眼一看,妻子卞氏端着汤药正要喂他,几个随军医生也守在大帐里。曹操想想梦境,看看眼前,将信将疑。反正病已好了,也不必深究了。

过了几年,曹操回乡祭祖,咱亳县人(那时候叫谯郡)当面不敢讲,背地可没少骂他。有人说:“华佗医术高明,王大头的混脑痧,就是劈开头治好的,曹阿瞒错杀了好人!”曹操又不是聋子,这话还是刮到他耳朵里去了。他派人找来王大头,当面一问,可不!十年前王大头得了混脑痧,华佗在曹巷口开药铺,就是那样给他治好的。亲眼所见,王大头的头皮上还有一道疤痕呢!

曹操这才后悔起来:“唉,我不该错杀华佗!”他这个人兵败赤壁,八十万大军报销了,没掉一滴泪。为啥?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可眼下,他哭了,老泪吧嗒吧嗒直掉。

他打算给华佗修座庙,拨十万两黄金,请五百名能工巧匠,庙要修得富丽堂皇。那时候,咱亳县人早想着给华佗修庙,都因为怕曹操治罪,想修不敢修。眼下,一听说曹操要修华佗庙,谁不踊跃呀!背着行李窝头,一下来了几千人。街坊乡邻,这个捐五十,那个捐一百,一下子集了好多钱。

正说要破土动工,大伙梦见了华佗。他还是平日那个样子:身背青囊,手拿虎刺,像刚从哪里治病回来。他慈眉善目地对大伙说:

不要青砖琉璃瓦,

不要金妆玉塑身,

华佗一生唯清苦,

清堂瓦舍济世人。

既是神医这样说,大伙都同意。曹操呢,当然完全遵命。就这样,在城里盖了一座庙:清堂瓦舍,泥塑金身,取名“华祖庙”。一直保存到现在。

篇9: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司马懿的父亲和这位老师相好,都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老师很喜欢他俩,悉心指教。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用兵布阵、治国安民等策略,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真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过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这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把书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他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讲述山川地理、用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又在父亲坟前尽孝过了“五七”,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一天天沉重起来。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伺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现在书已到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会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回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的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的奇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

书。他恼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那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三国历史故事800字

三国历史歇后语

三国感人故事精选

三国故事的成语

版的三国故事

《趣味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

历史故事读后感

经典的三国历史故事(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经典的三国历史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