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的三国故事

时间:2024-09-23 03:34:22 作者:才不是高人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才不是高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版的三国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版的三国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短版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桓范--《世要论》

桓范于建安末年入丞相府。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为羽林左监,因为有才学,与王象等共撰《皇览》。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后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任内与徐州刺史郑歧有房屋纠纷,桓范意图用使持节的职权斩杀郑歧,被郑歧上奏告发而免官。后迁任兖州刺史又不得意。随后要迁任冀州牧,但桓范因为当时的镇北将军吕昭比他迟出仕,而他的职官却比自己高,桓范于是称病不上任。正始年间,桓范被任命为大司农,以清廉节俭见称。辅政大将军曹爽因为桓范是同乡,所以对他特别礼待,但两人的关系并不亲密。 曹爽、曹羲兄弟屡次一起出游,桓范对他说:“你们兄弟总揽大权,掌管禁兵,不宜一起出城。万一有人关闭城门,你们谁又能进城呢?”曹爽说:“谁敢做这种事!”终究是始终不听劝告。正始十年(249年),发生高平陵之变,太傅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曹芳拜谒高平陵发动政变,关闭洛阳城门,并奉太后诏命桓范行中领军事,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军队。桓范正要应命,但他的儿子以皇帝在曹爽那边,力劝桓范投奔曹爽,桓范最终改变主意要到高平陵。出行时大司农属官全部都劝阻桓范,但桓范不听,在平昌门向由他举荐的门候司蕃讹称得到诏命而成功出城。当时,大司农桓范带着大司农印寻找曹爽。司马懿看到后对蒋济说:“智囊往矣。”蒋济则说:“曹爽对桓范内在疏远,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桓范的计策。”桓范见曹爽兄弟后,劝他们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为号召要求全国其他军事力量支援,与司马懿对抗;又以大司农印绶担保不会缺粮。但曹爽兄弟都不能下决定,一晚后曹爽更决心要罢官投降,以为顺从地交出权力还可以继续富裕奢华的侯爵生活,保存家族。桓范见此大哭着说:“曹子丹(曹真)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那会料想今天因为你们的原因使我灭族!”曹爽等人既被罢免,少帝于是让桓范跟随回宫。到洛水浮桥北,桓范望见司马懿,于是下车叩头,但却一言不发。司马懿大声叫桓范说:“桓大夫这是干什么!”车驾入宫,朝廷下诏让桓范官复原职。桓范到宫廷递上奏表谢恩,等待任命书。此时司蕃自己到了官署自首,供出桓范曾在出城时说司马懿谋反。司马懿于是非常生气的说:“诬告他人谋反,依律该怎么处罚?”最后被控以诬告谋反之罪而送交廷尉,与曹爽等人并为一党,一同处死,并诛灭三族。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步骘——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步骘最初避难江东,于孙权统事后,被召为主记。后游历吴地,又任海盐县长,还任东曹掾,出领鄱阳太守。建安十五年(2),转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率军接管往交州,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次年,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后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后因冀州分与蜀汉而解牧职。又都督西陵。赤乌九年(246年),代陆逊为丞相。次年,步骘去世。

步骘驻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

赤乌九年(246年),步骘代替去世的陆逊出任丞相。

赤乌十年(247年),步骘逝世。由其子步协继承其爵位,继续统领步骘的军队,加为抚军将军。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刘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刘谌(?~263),[liú  chén],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

景耀二年(259年),刘禅封其为北地王。景耀六年(263年),邓艾军队兵临成都门下,其父刘禅决定投降,刘谌劝阻无效之后,自杀于昭烈庙。

人物生平

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刘禅封刘谌为北地王。

景耀六年(263年)冬,邓艾兵临成都门下,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准备向邓艾投降,刘谌愤怒地说:“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刘禅不听其言,仍然向邓艾投降。刘谌为国家灭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愤,于是刘谌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痛哭,随后先将妻、子杀死,然后自杀。  [5]

历史评价

陈普:何物谯周口似簧,几年汉帝手牵羊。纷纷蜀土祠诸葛,香火曾分北地王。

陈世崇  :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胡三省:曾谓庸禅有子如此乎。

郝经:呜呼!亲王义兼臣子,国有难,犹当死义,以先诸臣,先王所以封建宗子,而故维城也。

罗贯中: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孙奇逢: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钟敬伯:北地王耻父之降,大哭祝庙,与妻子俱杀,曰:‘羞见基业弃与他人’,刘谌不愧于其祖,刘禅有愧于其子矣。

毛宗岗:独至后汉之亡,而刘禅虽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为汉朝生色。

康发祥:北地王谌慷慨激昂,洵贤王也。

《通鉴辑览》:北地王慷慨捐躯,凛凛有生气。

家族成员

祖父:汉昭烈皇帝刘备

祖母:昭烈皇后甘氏

父亲:蜀汉后主刘禅

妻子:崔夫人

兄弟:刘林、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恂、刘璩、刘胤、刘辑、刘晨。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刘谌出场于《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是刘禅第五子,自幼聪明,英敏过人,劝阻刘禅投降不成后悲愤不已,先杀妻儿,后来昭烈庙哭拜先祖,自杀于昭烈庙。

在民国文人周大荒所撰写的白话文章回体小说《反三国演义》中刘谌出场于《楼桑村树萎殒真王  柳城塞秋高来敌骑》,是刘禅第五子,自幼聪明,英敏过人,在洛阳继位,一统三国。

戏剧形象

戏剧《哭祖庙》中,魏军攻蜀,蜀后主刘禅不听儿子北地王刘谌的劝谏,决意降魏。刘谌怒而回宫,其妻崔氏听后,伏剑殉国。刘谌斩杀三子,继而赴“祖庙”哭祭,对先帝(刘备)灵位倾诉爱国之情后自刎。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陈旭饰演刘谌

后世纪念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中刘备殿有一座刘谌雕像,下方檀木上刻有刘谌生平,以纪念刘谌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高尚情操。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杜夔--三国时期音乐家

杜夔自幼善钟律,聪敏过人,丝竹八音,无所不能。

杜夔在汉灵帝(156年—189年)执政时任雅乐郎。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汉王朝分崩离析,天下大乱,各地军阀称雄,进行激烈争斗。杜夔因不满社会现状,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因病辞官。追随一大批音乐文化人士避乱逃到荆襄,依附荆州牧刘表,刘表素有“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之名,同时下令建造学校,博求儒士,光求遗书,对于杜夔等文化人士的来到表示欢迎,并让他与孟曜为汉帝和雅乐。时间一长,杜夔在刘表面前便变得无所拘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曹操南下平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后,曹操爱怜杜夔之才,任其担任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并令他创制雅乐,使得杜夔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自此,杜夔一举成名。当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荞晓知先代诸舞。因此,杜夔对于因长期战乱而散失的古乐的发掘整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登基后,因喜爱柴玉的演奏,又命令杜夔与马真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鼓琴,杜夔面露难色,于是曹丕很是不高兴,后又有别的事与杜夔有干系。杜夔仍有不满,结果被革职,充军。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裴潜--三国曹魏大臣

裴潜年轻时因避乱来到荆州,刘表待如上宾。裴潜私下里对好友王粲、司马芝说:“刘牧非霸王之才,又要以周文王自居,不等多久,就会被打败。”于是南行到了长沙。曹操平定荆州后,任命他为参丞相军事,后出京历任三县县令,又回京任仓曹属。曹操曾问他说:“从前你和刘备都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略如何?”裴潜说:“如果让他盘踞中原,只能生乱而不能治乱;如果让他乘机守住险要之地,足以成为一方之主。”

当时代郡大乱,曹操便任命裴潜为代郡太守。乌桓王及首领总共三个人,都自称单于,专权控制代郡的政务,前任太守不能行使其职权。曹操便想授权让裴潜带领精兵前去镇压讨伐,裴潜推辞说:“代郡人口众多,稍有行动便能聚集上万兵马。单于自知放肆横行日久,心里也不踏实。如今多带兵马前去,他们一定会因害怕而拒绝我军入境,兵马带少了他们又不放在眼里。依我看应该用计谋解决问题,而不能用军队来威迫。”于是只身乘车前往代郡。单于惊喜参半,裴潜平静和缓地安抚他,单于和他的部下都摘下帽子,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全部归还了前后几次掠夺的妇女、器械和财物。裴潜按律诛杀了代郡与单于内外勾结的高官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方边境地区大为震惊,老百姓心归魏室。裴潜在代郡作了三年太守后,回朝廷任丞相理曹掾。曹操称赞褒奖了裴潜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说:“我对百姓虽然宽宏,,但对胡人却很严厉。如今谋臣们一定认为我于理过严,于事过宽。其实胡人一向骄横恣肆,管治过宽必然导致松弛散漫,因此只能将他们绳之以法,这就是诉讼纷争所以产生的原因。从现在的形势上判断,代郡一定还会发生叛乱。”听完这番话,曹操十分后悔这么快就让裴潜回来,几十天以后,果然又传来三个单于造反的消息。曹操只得派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前去征伐他们。

以后裴潜出京担任沛国相,调任兖州刺史。曹操途经摩陂,对兖州整齐的军阵赞叹不绝,特地加以赏赐。曹丕称帝后,裴潜入朝任散骑常侍,又出京任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掌管屯田地区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他不断向朝廷举荐人才,从此农官仕途逐渐通达。后调任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曹叡即位后,裴潜入朝担任尚书。后出任河南尹,转任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亭侯,食邑二百户。后又入朝任尚书令,进言庄正,量才任官,甄别人品能名实并重,制定判断官府事件的条文一百五十多条。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守孝,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244年),裴潜去世,被追赠为太常,谥号贞侯。其子裴秀继承了爵位。裴潜临死留下遗言,命家人为他从俭办丧事,因此坟墓中只置备了一个座位和几件瓦器,其余一无所有。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六)

张允——东汉末年武将

张允,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人物,本为荆州牧刘表的部将,同时也是刘表少子刘琮的支党。后归曹操。

人物传记

张允,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外甥,先后侍奉刘表、曹操。其母刘氏,是刘表的姊妹,故允应与蔡瑁有姻亲之谊。他与蔡瑁同样得宠于刘表,亦与刘表次子刘琮相睦。刘表及蔡氏欲以刘琮为后,而蔡瑁、张允则为其党羽。及至刘表病重,刘琦归看父疾,张允等人恐刘琦入见后父子相感,竟有托后之意,乃谓刘琦道:「将军(指刘表)命你抚临江夏,其任至重。如今你竟舍众擅来,将军必然见怒。伤亲之欢,只会重增其疾,实非孝敬之道。」遂阻遏刘琦于门户之外,使不得见。刘琦无奈,只能流涕而去,众人闻而感伤。蔡瑁、张允等便以刘琮为嗣。会曹操军至新野,张允亦随州而降。之后史书没有关于张允的记载。

演义传记

刘表外甥、部将。在投降曹操后位列将军,与蔡瑁一起统领水军。虽于赤壁之战初期战败于吴国水军,但受饶恕,更加强化水军之实力。警觉敌方日渐强大的周瑜,故意散播同蔡瑁、张允二人与吴国通敌的伪报,致使二人遭盛怒之下的曹操斩首。

亡故

又是曹操为主角的冤假错案,只不过这次不是曹操故意制造,而是曹操自己被愚弄了。话说蔡瑁张允投降曹操之后,尽力操练水军,周瑜知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所以先要设计先除此二人。正好蒋干在曹操面前自告奋勇,前来劝说周瑜投降。周瑜识破蒋干的来意,先是一番软硬兼施,吓得蒋干招降两个字,一个都不敢说出来。之后,周瑜又拉住蒋干饮酒,好像酩酊大醉,然后与蒋干同榻而睡。周瑜又故意说出与蔡瑁张允串通的梦话来,并将伪造的蔡瑁张允的书信放于旁边。

蒋干见劝降没有机会,把内奸挖出来也是功劳一件,于是拿着伪造的书信跑回了曹营。将书信献给曹操。曹操见信大怒,立刻斩了蔡瑁、张允。随后,曹操的众谋士听说此事,前来闻讯究竟。曹操毕竟不是等闲之辈,此时已经明白中计,哑巴吃黄莲,只好推托是因为二人训练水军不利,所以杀了二人。可怜的是蔡瑁张允丢了脑袋,都不知道为什么。

(此为《三国演义》所述,与史实不符,历史上并未记述张允死因,故张允应是自然死亡)

相关记载

《三国志·刘表传》: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琦与琮遂为雠隙。【《典略》曰:表疾病,琦还省疾。琦性慈孝,瑁、允恐琦见表,父子相感,更有讬后之意,谓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国东籓,其任至重;今释众而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

《后汉书·刘表传》:又(刘表)妻弟蔡瑁及(刘表)外甥张允并得幸于(刘)表。···及表病甚,琦归省疾,素慈孝,允等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乃谓琦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其任至重。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人众闻而伤焉。遂以琮为嗣。

曹丕《典论·奸谗篇》:刘表昏于蔡瑁、张允。···至蔡氏有宠、其弟蔡瑁、(刘)表甥张允、并幸于(刘)表。惮(刘)琦之长,欲图毁之。而琮日睦于蔡氏,允、瑁为之先后。琮之有善,虽小必闻;有过,虽大必蔽。蔡氏称美于内,瑁、允叹德于外,表日然之,而琦益疏矣。出为江夏太守,监兵于外。瑁、允阴司其过阙,随而毁之。美无显而不掩,阙无微而不露。于是表忿怒之色日发,诮让之书日至,而琮坚为嗣矣。故曰容刀生于身疏,积爱出于近习,岂谓是邪?昔泄柳申详,无人乎穆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君臣则然,父子亦犹是乎?后表疾病,琦归省疾。琦素慈孝,瑁、允恐其见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谓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国东藩,其任至重,今释众而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心,(「心」字依《三国志·刘表传》注加。)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士民闻而伤焉。虽易牙、杜宫,坚牛、虚器,何以加此!琦岂忘晨凫、北犬之献乎?隔户牖而不达,何言千里之中山。嗟乎!父子之间何至是也。表卒,琮竟嗣立,以侯与琦,琦怒投印,伪辞奔丧,内有讨瑁、允之意。会王师已临其郊,琮举州请罪,琦遂奔于江南。

篇2:版的三国故事

诸葛亮带领三十万大军再度伐魏,直奔交通要塞陈仓而来。守将郝昭在这里挖深沟筑堡垒,以守待攻。诸葛亮每天派人叫阵,魏军坚守不出。有一天,派出去的探子回来报告,说陈仓守将郝昭病重。

诸葛亮觉得时机已到,马上叫魏延、姜维三天之后带五千人马围住陈仓,待见到城中起火,协同攻城。然后又唤关兴、张苞附耳暗授机密。魏将郝照病势严重,忽然接到报告,说蜀军已到城下,急命将士上城把守。此时各城楼突然大火四起,城中顿时大乱。

郝照当即吓死。蜀兵势如破竹,直入城中。三天后,魏延、姜维领兵来到陈仓城下,见城上有人大喊:“你二位来迟了!”二人定眼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丞相诸葛亮。二人急忙下马行礼。诸葛亮说:“我叫你二人三天后领兵攻城。

是为了稳住军心,其实我已叫关兴、张苞连夜暗出汉中,我化装藏在军中,星夜赶奔陈仓,让敌人一点准备都没有。那些城内放火的人是我早就安排好的。一着火,城内必然不战自乱,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篇3:版的三国故事

建安十三年七月,刘表新死,曹操率军五十万南征荆州,刘表次子刘琮袭职,降了曹操。

曹操攻刘备,刘备不愿诱杀刘宗以夺取荆州,弃新野而移兵樊城。后又弃樊城往襄阳撤退,百姓随其同行。

众人劝刘备齐民先行,刘备不肯。来到襄阳城下,刘宗拒绝刘备入城,刘备无法治好前往陵。

行进途中,曹军杀来,冲散了刘备队伍,赵云七进七出救下阿斗,张飞在长板桥断后。

张飞叫随从的二十余个骑兵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

张飞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大吼,吓死了夏侯杰,一时乱了曹军阵脚。曹操只得急令退兵,使得刘备在关羽、诸葛亮的接应下退入河夏。

三国演义里的精彩小故事2:蒋干中计

周瑜在三河口初败曹军,曹操派蒋干劝周瑜投降。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待这位旧友,大谈东吴兵强粮足的情况,让蒋干无法陈述劝降之意。

晚上,周瑜又邀蒋干入帐共寝,故意将假造的曹操水军都督私通东吴的信件让蒋干得知。

蒋干中计,回去报告曹操,杀了深得水军之妙的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出去了水路进攻的一大障碍。

三国演义里的精彩小故事3:刘备携民渡河

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曹操为了报仇,分兵八路,亲自率领,杀奔樊城而来。

曹军势大,刘备兵微将寡,樊城池浅城薄,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水,往襄阳退去。刘备不忍抛弃跟随多时的百姓,就派人在城中遍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河”

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刘备令关羽在河边整顿船只。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在船上见此情景,心中悲恸不已,哭道:“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说罢,就要投河自尽。左右急忙抱住,从人见状,莫不痛哭。 刘备到了南岸,回顾河北,还有无数未渡河的百姓望南招手呼号。

刘备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百姓过河。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方才上马离去。

篇4:版的三国故事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兵屯渭水相拒。

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依样仿造中计,被蜀军劫去。

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突然遇大雨,火灭雷哑,司马懿父子才死里逃生。

司马懿受挫后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使者送去巾帼、妇人缟素之服以及书信,以激他出战。司马懿看罢来信,心中大怒,但却装出笑脸,说道:“孔明看我像妇人吧!”接受了衣物,并厚待使者,向使者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

听了使者的话后,司马懿心中盘算:诸葛亮食少事烦,看来活的日子不会长久。于是越加坚守不出,静观事态发展。

诸葛亮强支病体处理军务,积劳成疾,吐血不止。他知命不长久,遂授兵书于姜维。八月,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是年54岁。

姜维遵照诸葛亮遗嘱,以木雕为诸葛亮像坐于车中,从五丈原徐徐退兵。

司马懿追兵至,姜维推出诸葛亮木像,司马懿吓得急令后退,被蜀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

司马懿退兵。

蜀汉全国举哀,葬诸葛亮于定军山。

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2:一出祁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汉建兴年间,诸葛亮出兵伐魏,一出祁山。因马谡不听将令,丢失街亭,致使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巧用空城计,下退魏兵。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挥泪斩谡,引咎自责。

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3:空城计

诸葛亮由于错用了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向西城扑来,而且马上就要到了。

这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根本无法作战。诸葛亮稍一沉吟,计上心头,他披上一件宽大长衫,戴一顶便帽,登上城楼,赁着楼上栏杆端端正正地坐下,点燃香。然后,虚望前方,安然自得弹起琴来。

司马懿来到城下看了许久,听了很长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出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丝毫破绽。

其子和其他将士纷纷要求进兵攻城。可司马懿凝然不动,仍静静谛听。忽然他神色一变,露出紧张模样,忙下令:“后队改作前锋,先锋变为后队,马上撤退!”

西城中的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疾忙退去,轻轻长吁一口气,用手拭了额上的冷汗,笑了起来。司马懿得中计后不觉由衷叹赞:“诸葛孔明之才,我不如也!”

篇5:版的三国故事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历史故事精选

三国感人故事精选

三国历史故事800字

三国故事的成语

经典的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幽默的小故事

版白雪公主故事

三国成语故事

三国读后感

关于三国对联

版的三国故事(集锦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版的三国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