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双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五,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五,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 目录
篇1:《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五
【原文】『⒉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就会迷惑。”
【评析】这句话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个人觉得非常有道理。如果我们只会学习,只会老师怎样说就怎样听,不用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我们确实会感到迷惘。比如说,同一本论语,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果我们不会思考,那么面对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解释,我们将无所适从。据说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学生形成了八个儒家思想的分支,流传最广的似乎是以孔子的孙子子思为首的那一派。同样,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新的知识,就会在低水平徘徊,而难以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正是在这句话的指导下,我从在网上跟着大家感性地呐喊,转而逐渐变成通过学习理性思考。边学习,边思考,通过学习不同的东西来引导自己的思考,再通过思考,来反思学过的东西。我的这个系列文章,正是这种学与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这里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什么标准答案,而是反映了我学习思考的结果。所以我在这里从来不做老师,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我不担心自己的水平高低,不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不担心自己会误导别人,更没有那种面对经典的压力。本人也借此机会,再次欢迎各位一起探讨。
篇2:《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一
【原文】『⒉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能以德施政,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拥护他。”
【评析】这里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我们的政府现在也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照理,对于以德治国的理念应该是可以得到广泛认同的,然而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些反对的声音的存在。我想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声音,关键还是由于对“德”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见解吧?
其实以德治国的理念并不独存于中国,几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只是措辞不同而已。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他们都不认为应该用强权去征服国民,而主张用好的德行去引导国民。他们读经或祈祷,都是为了去恶存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德,就是做一个好人,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去做个好人。
众星永恒地围绕在北极星的周围是一种自然现象。国民怎样才能如此永恒地围绕在执政者的周围呢?我想唯一的方法就是执政者能真正得到国民认同和爱戴,所谓“统治者的管理权是被统治者的授权”,让国民觉得执政者确实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是一个能为国民办事的能人。执政者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民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优先考虑,真正做到让管理者的管理资格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并让管理者处于被管理者的有效监督之下。如果执政者真能做到这样,人民有什么理由不拥护他呢?
必须说明的是,两千多年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这样完美无缺的好人是不存在的,或很难长期存在的,因此与其将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好人的身上,不如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旦发现不太好的人当了国家的管理者,公民能用和平的方式让他交出国家的管理权。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好人治国,但更应该提倡对好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把对好人的监督错误理解成是对好人的不信任。因为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做坏事,而不好的制度往往可能会诱导好人做坏事。
篇3:《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百首诗,就是‘思无邪’。”
【评析】关于“思无邪”,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解释为“思想纯真”。我想这句话只是孔子对诗经的个人评价,是否准确,怎样解释对于儒家思想来说都无关紧要,因此可以存而不论。
篇4:《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三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如果以刑法来施政,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受到刑法的处罚,公民只要能逃过刑法的处罚就不会为自己的犯罪感到耻辱;如果以德施政,衡量的标准就是是否守礼,只要不符合礼仪就会感到羞愧耻辱,自然就遵纪守法了。
【评析】这里牵涉到一个事实犯罪和法律犯罪的问题,如果只强调以法治国,就会助长钻法律空子的情况,比如说,我们明明知道某人犯罪了,但是因为没有证据,就不能惩罚他。一个人明明犯了罪法律却无能为力,这个人不但不会感到耻辱,相反还会引以为荣。因此,只靠法律,还是不能完全避免犯罪。
孔子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提出了更高的治理国家的办法,不是用刑法来处罚或阻吓犯罪,而是通过对公民的道德教育,让公民不去犯罪,以犯罪为耻辱,防患于未然。应该说,这是对施政者的更高要求。
问题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过分强调以德治国,也会有问题,其一,将会出现许多“德”的要求,如果这些“德的要求”本身有问题,不但不能阻挡犯罪,有些德的本身也会构成犯罪,比如过去要求妇女守节的德的要求,那实际上是对妇女的一种犯罪性人身权益的侵害。其二,如果生活中有太多的“德的要求”,往往还会扼杀人的追求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会构成制约人的发展和快乐的一种精神枷锁。
因此,以德治国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根本的还是要依法治国,只有建立健全了一个社会的法制体系,道德观念才可能得到确保。事实上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土匪横行或军阀混战的社会,“德”可以行得通。
顺便说一句,区分事实犯罪和法律犯罪的不同,以法律犯罪为惩罚依据,虽然可能会让一些犯罪分子逃脱惩罚,但却能最大程度保证涉嫌的无辜公民不被冤枉,因此是一种进步。
篇5:《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十一
【原文】『⒉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有人问孔子:“你怎么不从政?”孔子说:“书上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利于行政。’所以这也是一种从政,这难道不是从政的一部分吗?”
【评析】按照孔子的说法,我们在网上议论时政也算是一种从政了。虽然这样说也不无道理,不过我想,这可能是孔子在为自己没有机会直接从政而找的一个托辞吧。毕竟,此从政与彼从政是不同的。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目前国际上有一种公共知识分子的说法,也就是专门批评和监督政府的知识分子,他们被称之社会良知的代言人。他们没有从政的职业,但是他们的言论却能左右政府的施政。事实上孔子可以说是一位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公共知识分子。就在《论语》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许多批评当时执政者的言论。可惜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自从被统治者收编之后,就不再具备这种在野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做官。已经做了官的自不必说,就算暂时没有做官的,也是正在朝着做官的目标前进,所以自然也就不再方便像孔子当年那样勇敢地批评时政了。
篇6:《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二十四
【原文】『⒉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去祭与你无关的鬼神,有点谄媚的味道。见义不勇为不能算真正的勇敢。”
【评析】见义勇为是中国人人皆知的成语,已经成了我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来孔子的一些思想,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在我们的思想中而不知,意识到这一点,再听听那些网上呼吁要坚决反孔的声音,就觉得非常可笑。正如我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所说的那样:“并不是我故意要让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在今天复活,而是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多少已经吸收了一些儒家的思想。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存在要不要儒家思想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面对儒家思想的问题。”因此,我才觉得,有必要来辨别一下:儒家思想中哪些是可取的,那些是应该摒弃的,那些可以存而不论,只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
★ 同义词辨析
★ 病句辨析口诀
★ 六级近义词辨析
★ 论语 读后感
★ 论语翻译
★ 《论语》说课稿
《论语》是非辨析,为政之十五(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