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毛毛发电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论程颢为政以德的道德哲学,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论程颢为政以德的道德哲学,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论程颢为政以德的道德哲学
论程颢为政以德的道德哲学
程颢是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学术上有辉煌成就,在为学、为政与做人等方面均模范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先秦儒家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他为政的实践中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风范,从理论与实践方面为我们创立了丰富而独特的道德哲学.
作 者:刘示范 刘桂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1) 分类号:B244.6 关键词:程颢 人品 官品 道德哲学篇2:为政以德句式
原句
子曰:“为政以德,譬似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管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篇3:为政以德全文译文
为政以德全文译文
孔子学说中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所以其政见以德为重这一原则也一直被遵从至今。
为政以德全文译文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篇4: 为政以德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
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
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
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出示板书。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出示板书。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13.9章:富民、教民
12.7章:富民、正己
1.5章:正己
16.1章:正己
11.17章:举贤(去恶)
12.9章:富民
13.6章:正己
12.19章:正己、教民
2.20章:正己、教民、举贤
14.5章:正己
第二课时
其基本手段有“富民”(13.9、12.7、12.9)、“教民”(2.3、13.9、12.19、2.20)、“举贤”(11.17、2.20)、“正己”(12.7本则的“信”,这里解释为“百姓的信任”、1.5、16.1、13.6、12.9、2.20、14.5)等。
孔子强调以“德”来治理政事,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兴旺发达。孔子反对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指出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后者则是“有耻且格”。把“德”、“礼”与“政”、“刑”明确地对立起来,指出两种作法会导致两种结果,这是孔子在治国治民方面的创见。只强调政、刑,把庶民置于残暴奴役之下,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而强调“德”、“礼”,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即承认庶民也和贵族一样,是能够“知耻”的人,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而“齐之以礼”则是使庶民产生羞耻之心的条件,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作法,把原来作为贵族专利品的“礼”推广到群众之中,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礼的规范之中。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
《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一般篇幅都比较短。本课中的16.1篇幅较长,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孔子的对话中有两个生动的比喻:“相”要扶持盲人让他不倾危跌倒才称职;野兽跑出笼子,宝物毁在匣子中,过错自然在管理者。从而说明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易错音义
请同学们寻找容易出错的读音,归纳整理如下,顺便解释一下词义。
譬(pì)如:比如,就好像。
冉(rǎn):姓。
庶(shù):众多。①众多。人多。②百姓,平民。③旧时指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妾所生的儿子。④差不多。⑤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千乘(shèng):千辆兵车。
颛(zhuān)臾(yú):鲁国的附庸国。
彼相(xiàng):那些扶持者。
相(xiàng)夫子:辅佐季氏。
盍(hé):何不。兼词,是“何不”的合音。兼起疑问副词“何”和否定副词“不”的作用。
偃(yǎn):仆,倒伏。被折服,被感化。有成语“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
稼(jià):耕种,种田。
二、易错词义
请同学们寻找比较容易解释错的词或短语,整理如下。
居其所:处在自己的位置。
适卫:到卫国去。适,往,到。
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斯三者:这三项。斯,代词,这。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信,信任。立,存在,生存。
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者,的人。止,停止。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危,危险。持,扶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颠,跌倒。扶,搀扶。
尔言过:你的话是错误的。言,话。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增加,增益。附:附着。引申为增益。《荀子·礼论》:“刻生而附死谓之惑。”(对活人刻薄,对死人厚待叫作糊涂。)
用不足:用度不足。用,用度,费用。
其身正:他自身端正。
虽令不从: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虽,即使。
敬、忠以劝: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以,连词,而。
三、通假字
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包括异体字和古今字。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导”,读dǎo,训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治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论语》中均用“与”字,如:“求!无乃尔是过与?”
补充说明:
通假字指某一个字借用为另一个字。这两字在形、义上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读音相同或相近,才临时通用。
通哪个字,读哪个字的音。
通假字一般是单向的,如“共”通“拱”,而“拱”不通“共”。
四、古今异义
寻找课文中古异义的词。
无耻:没有羞耻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五、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就,动词,靠近。“有道”,作宾语,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就: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举善而教不能。 “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补充说明:
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了。
名词作动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补充说明:
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
使动用法
富之:使他们富起来。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百姓也就对政府有信心了。富、足,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来,不及物动词使动。
补充说明:
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就是使动用法了。
第三课时
六、特殊句式
主谓倒置
“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
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使用,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补充说明: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
状语后置,也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将后置的介宾短语提前到谓语前面来。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七、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吧?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什么……呢?表示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做什么”“哪里……呢”等。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怎么办?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
④“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怎么能?表示反问语气。“其”与“如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问语气。
八、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九、试水练习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不读wéi音的一组是( C )
①为政以德②何以伐为
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为”字作动词和语气助词时读wéi,作介词时读wèi。 ④⑤⑥均作介词,分别是“替”“向”“替”之意。
阅读12.7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加点的三个词。
政:为政之道。
先:把……放在前面,先做。名词作动词用。
立:存在,生存。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
使动用法要译出来。
(2)必不得已而去: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
“必”是假设连词。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也可。)
本文段论述的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而是“必不得已而去”。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作业布置
找出本课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背诵它。
整理下面几课的文言特点。
教学反思
第一、二节课:
原本以为两课时可以解决问题,结果上下来发现,学生对课文比较生疏,课文本身有一定难度,“季氏将伐一章”较长,需要整理的东西较多。单是疏通文字,落实每一章的德政思想两课时还不够用。
学生诵读的时间不够,只能留待课余时间了。
篇5: 为政以德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
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德的本义探究
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磁铁如此,人亦如此。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这是外指。我们也可以从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德”的内涵。所谓内指就是以德正身;所谓外指就是以德待民。
三、德的内指——以德正身
(一)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弯”,孔子认为,为政者要做到“为政以德”首先必须以德正身,那么,这样的思想在文章中有没有体现呢?
[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二)文中哪些语段写的是“以德正身”?(12.19,2.20,14.5)
1、自学这三则对话,解决疑难字词。课外补充注释:就,接近,这里可译为亲近;以,和。
2、孔子认为,要做到“身正”,要从哪几点入手?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并作适当解说。
[解析]善、庄、慈、举善、教不能、躬。
3、对第三则对话的重点解读: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得天下。因之孔子称赞他。《康注》:盖德与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终不如有德。赢政、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闻,比不如孔子及佛语耶稣也,此为万古德力之判案也。
四、德的外指——以德待民
(一)当政者单单提高自身素质就够了吗?不是的。“德”是为了“为政”。那么怎么做到“为政以德”呢?请大家自学2.3、13.9、12.7三个语段,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
[解析]道之以德、先“富之”后“教之”、取“信”于民。
1、重点字词补充释义:道,文中解释为“训导”,这里译为“引导”更加恰当;适,去,往;富,使……富裕;足,让……充足。
2、探讨:先“富之”还是先“教之”?
[解析]孟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李泽厚先生在与《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浮生论世中如是说:“人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生存动物,我不欣赏那些大谈精神至上的人。我故意用吃饭哲学这个词。有人说庸俗粗鄙。我就是要他来刺激那些蔑视物质生活的人。你再不粗俗,也要吃饭,而且都想吃好点饭……”
3、探讨:民无信不立。
[解析]“信”,文中解释成为信任。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钱穆:“故其群能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
4、质疑(课后练习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解析]前者是从为政以德的先后来讲的,先“庶之”后“富之”再“教之”,这符合国家建设的规律,次序不能颠倒了;而后者是从“食”、“兵”和“信”的重要性来讲的,“富”是建立在“庶”的基础上,“教”是建立在“富”的基础上,这是层层递进的,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信”当然是最重要的,也是孔子追求的“仁”的一个方面,所谓“杀身成仁”,道理是相通的。
(二)自学1.5,16.1,11.7,12.9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解析]“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藏富于民。
(三)(课后练习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解析]“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太平天国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愿意的。(见教学参考)
四、小结
孔子认为,有德之君就像恒久地发光的星辰,众星会很自觉地环绕着它转。就像一块磁铁,它本身必须具有磁性,那么它的周围才有磁场的存在;对于君主,只有先“身正”才能立威、立信。这就是“德”的内指。那么,是不是说只要自己“身正”就可以了呢?显然是不够的。一个自身有德的君主如果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教民以德是君主的职责所在。这就是“德”的外指。当然,治理国家的能力是以德来支撑的,“德”是核心,对己对人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的内指和外指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浑然一体的,这样说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罢了。
五、拓展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韩非子:“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与韩非子各自提出了不同主张,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篇6: 为政以德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背诵重点语段。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2.1 、2.3 、13.6章和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发展要求
5.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6.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说明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季氏篇》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都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实践】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
3教时。
四、以第一课《为政以德》来说明:
1、怎样处理好字、词、句
2、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探究评析,传承文化传统
弄清每一专题,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篇7:管子论为政之德
管子论为政之德
【摘 要】管子关于为政之德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管子论为政之德主要集中在以民为本、以德化民、藏富于民以及选拔贤良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管子 政德 政治
管子(?—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后来与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经鲍叔牙举荐,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其为相。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厉行变法,对内政外交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管仲执政四十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霸主,立下了卓着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管子关于为政之德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
一 顺应民心,以民为本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管子既强调人事,也重视天道。在管子那里,天道代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和,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为政者不可企图用人为的力量颠覆客观规律,否则会招致严厉的惩罚。管子说:“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即是说,顺应天道行事,远方的人都会来归附;人为地做坏事,即使是近亲也会众叛亲离。顺应天道,就能够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违逆天道的人自以为是,却往往弄巧成拙,显得才力不足、顾此失彼。管子由此认为,人事与天道有很大的相关性,顺天道去做事,天就会成全他;而逆天道而行,天就会违背他。
管子强调顺天道并非是反对为政者积极地有所作为。管子以民心代天道,把天道置换为民心。管子认为,要想为国家建立不会倾斜的基础,就得先把权力交给有道德的人,即能够顺应民心的人。因为要想让政令得到顺利传达和执行,就得首先使政令顺应民心。如管子所言:“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
管仲非常注重民意,认为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治乱和兴衰,决定着统治的成功与否。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怕,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政者的地位就危险了。他以此告诫为政者民心向背对国家的重要性说:“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管子?牧民》)即是说,在室内讲话,要开诚布公,使全室的人都听到;在堂上讲话,要光明磊落,使满堂的人都听到。在管子看来,为了取得民众的拥护,必须顺应民心,要顺应民心,首先必须使人民的正当要求得到满足,物质生活得到保证。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所以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君主作为民众的表率,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还要有光明正大的气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如此才会赢得民心。管子说:“四方所归,心行者也。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自媒之女,丑而不信。”(《管子?形势》)即认为,天下人所情愿归附的,是内心真正行德的人。而独断专行的国家,必然劳神费力却灾祸不断;独断专行的君主,必然品行卑劣而没有威望。管子比喻说,这好比自做媒人议定自己婚姻的女子,一定名声不好而没有信誉。
二 张扬四维,以德化民
如何治理万民?在管子看来,严苛的政令和空洞甚至言行不一的说教,会失去民众的信任。管子认为,政令与教化相似而方法不同,没有政令,依靠教化也可以役使民众,而且教化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理效果。至于政令,管子以少用为原则,而这正是天下太平的征兆。管子说:“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贤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贤,不肖恶得不化?今夫政则少则,若夫成形之征者也。去,则少可使人乎?”(《管子?侈靡》)即认为教化要求教化者本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使得贤者与不肖者都被感化。通过教化,为政者恭敬地对待人们,仁爱地役使民众,形成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治理氛围。这样,即使贤人少,不肖者多,通过教化不肖者也会有变化。
中国自古以来,君主就自称“天子”,代表“天”来统治天下臣民。不过,权利和义务一向相伴而行,君王广有天下的同时,也要履行表率的`义务。教化民众敬畏天地、敬奉祖宗,维持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是义不容辞。通过什么教化民众?管子认为,国家的“四维”能够得到发扬,政令就可以顺利推行。如管子所言:“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管子?牧民》)
什么是四维?礼义廉耻。管子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认为有了礼义廉耻,人们就不会越轨,国家的地位就安稳。
管子认为,为政者自身的德性修养,是端正民众德行的根本。君主自身德性修养好,民众就会上行下效;君主德行端正,民众就能管理好。因此,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关键在于为政者。所以为政者不应苛求民众而应苛求自己。如管子所说:“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管子?君臣上》)
★ 正义论 心德体会
★ 萨德范文
论程颢为政以德的道德哲学(锦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