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改良措施

时间:2024-09-11 03:36:23 作者:皓蔚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皓蔚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盐碱地改良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盐碱地改良措施,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盐碱地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培肥土壤,主要措施有:

1、排水 对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灌水洗盐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3、种植水稻 在水源充足的盐碱地种水稻也是一项有效的改良措施,因为种植水稻后。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土壤中的盐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4、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地的通气、透水和养分状况,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种植绿肥效果更好。

5、深耕深松 对盐碱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6、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7、合理种植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能力,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向日葵、谷糜类、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盐碱地面积近10亿公顷。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盐碱地资源面积约5.27亿亩,其中盐碱耕地0.88亿亩,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多年来一直从事盐碱地改良的中国农科院专家彦惠俊介绍说,近十几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以内蒙古为例,盐碱地耕地面积已近700余万亩。而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又以每年15~20万亩的.速度增加。在我国目前耕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发盐渍化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面积是提高粮食总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肥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其商业化程度的提高,生物肥以其对环境改良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一些研究人员在微生物领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丹路微生物有机肥针对盐碱地缺磷、少氮、多盐的特点,取得显著改良效果,成为改良盐

碱地中一员新的生力军。

彦惠俊介绍说,丹路微生物肥料在盐碱土的改良上之所以有成效,是因为丹路微生物有机肥选用的复合功能菌,含有多种高效活性菌株,菌株形成芽孢具有耐盐、耐热的特点。有益微生物菌群还具有固氮、解磷、解钾,抵制和抵抗病原菌的功能。有益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多糖,这些糖类物质是形成土壤团粒的粘结剂,团粒结构使得土壤疏松,切断土壤毛细管孔隙,增加非毛细管孔隙,使得盐碱土加速淋盐作用,抑制了返盐。有益微生物菌群在土壤中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加速了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对土壤碱性起到了中和作用,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北京丹路实业公司走进西部,在内蒙古的巴盟市进行试验示范。在土壤有机质含量0.68%,可溶盐含量0.441%中度盐碱地上,每亩施用40公斤微生物复合肥, 当年番茄喜获丰收,亩产达6600公斤,增产15.81%。土壤从中度盐碱地变成轻度盐碱地。在pH9的盐碱荒地上种植玉米,亩施微生物复合肥50公斤,配施二铵20公斤、尿素35公斤,玉米当年获得500公斤的产量,使原来的不毛盐碱荒地取得丰收。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性能,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近大陆面积的1/3是盐碱地,因此盐渍化是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20初由澳洲兰安臣先生把中国丹路生物有机肥引进澳洲,在南部维多利亚地区进行盐碱地改良试验,选用1公顷土壤可溶盐含量1.02%的盐碱荒地为试验地,每公顷施用3000公斤丹路生物有机肥,施用后3个月种高麦草,6个月后高麦草,高达50厘米,没施用丹路肥的对照种后没有出苗。土壤可溶盐含量由1.02%下降至0.406%,改良效果显著。2004年下半年,丹路微生物有机肥作为我国第一个微生物肥料,获准出口澳大利亚。

篇2:沿海滩涂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作者:杨立杰 邵致书 胡海雁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第28期

摘 要:我国沿海滩涂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受海水的直接影响,该地区盐碱土壤发育广泛;沿海滩涂地区的盐碱土地降低了沿海地区土地的利用率,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以往的科学研究,以江苏省海滨地区盐碱土壤改良成功的实例为依据,论证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土壤所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措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总结出我国沿海滩涂盐碱土壤改良的最佳措施为生物工程措施。在相关部门的正确管理之下,这种改良方法可以向盐碱土壤圈层中引入负熵物质,使盐碱土壤维持有序的发展;既能减轻甚至消除土壤盐碱化,又可以改善当地自然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增进农业生产收入。

关键词:盐碱土壤;沿海滩涂;改良措施

1 物理措施

鉴于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形成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水倒灌、人类不合理的灌溉耕地,导致土壤中的盐份反复淋洗,逐渐聚集于土地表层,从而含盐量超过正常的`标准。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良。

1.1 完善耕地的灌排系统

沿海滩涂地势普遍较低,局部地区地势相对低洼,容易造成地表水分的滞留。经水分的反复淋洗,使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基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行规律,针对地势低洼的区域实挖置排水沟:一方面,可以引出该区域中聚集的多余水分,排放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向该地区引入外部水分,在洼地形成一定深度的含水层,浸泡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土壤中所含有的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将其排到洼地外部,随着水带走土壤中盐分,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此种方法可以充分运用到盐碱地农业生产当中,既能在干旱时对农业耕地进行灌溉,又能在洪涝时节及时的排水、放洪,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井、沟、渠的配套修建即可构成完善的排灌系统。

1.2 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其他地区不含盐碱的优良土种,调运外地的优良土种覆盖盐碱土壤之上或者运走一部分盐碱土,把好土与留下的盐碱土混合。这样也能有效地降低土壤含盐量,以降低本地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但这种方法往往需要的好土量大,来源和运输都成问题,因而生产成本较高,只适用于特殊的土地利用。以此来改善沿海滩涂盐碱地的物理性质,具有抑盐、淋盐、压碱的增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篇3:浅析盐碱地改良治理的具体措施

浅析盐碱地改良治理的具体措施

摘要: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文中以岳普湖县为例解析盐碱地如何治理的措施.作 者:胡金成    石启龙  作者单位:岳普湖县水利局,新疆,喀什,810000 期 刊: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Journal:SHANGPIN YU ZHILIANG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X7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    治理措施   

篇4:盐碱地改良措施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的论文

盐碱地改良措施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的论文

研究肥料、石膏粉、淡水处理等3种盐碱地改良措施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淡水洗盐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显优于其他2种措施,淡水、石膏粉处理后种植水稻的农业经济效益比肥料处理高。

土壤盐碱化是与人类活动相伴而生的,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加重和扩大。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松辽平原西端,由于受半干旱季风气候、地下水状况以及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土[1]。目前盐碱地面积为138 750.5 hm2,占全市总土地总面积的2.3%,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严峻形势下,快速有效地开发利用盐荒地,提高耕地效率,已成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肥料、石膏粉、洗盐处理等措施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找出适合通辽地区盐碱地改良的最佳途径,以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丰优307,其他材料为肥料、石膏粉、地下淡水。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境内(北纬43°10′~43°51′、东经121°22′~121°25′)点缀分布的盐荒地进行。自10月20日开始处理盐碱地,将已建好田间设施的盐碱地分别采用肥料、石膏粉、淡水洗盐等3种改良措施进行处理[3]。即试验设3个处理,肥料处理:肥料是发酵好的牛、猪粪便以及秸秆的混合物,将肥料用人工均匀撒入相应的小区,并用机械翻动搅拌,翻动深度为10 cm,肥料用量为2.3 kg/m2。石膏粉处理:将石膏粉用机械撒入相应的小区,并用机械翻动搅拌,翻动深度为10 cm,石膏用量为0.5 kg/m2。淡水洗盐处理:先用机械翻动,翻动深度为10 cm,然后用井水溉灌,总用水量为0.8 m3/m2,洗盐2次,每次泡3 d。自开始种植水稻,历时3年,4次重复。共12个小区,小区面积27 m2(3 m×9 m)。水稻插秧每穴6~8株,建立田间单排单灌系统,采用高产田间管理模式。

1.3 测定方法与数据统计分析

(1)观察记录每个小区水稻苗的成活情况、生长特征(叶、主茎、分蘖)、抽穗结实情况。根据3年的平均物价情况(包括劳动力)计算各处理的投入产出、投入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投入=物资费+劳动支出+消耗能源(1)

产出=产量×粮价+秸秆收入(2)

产出投入比(%)=产出/投入×100(3)

(2)使用SPSS PASW Statistics18分析产量构成数据,使用Excel图分析经济效益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盐碱地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对产量构成因素数据进行多重比较表明,不同处理不同年份的穗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不同处理的穗粒数在2005—间逐渐增加,2005—各处理的增加幅度为:施肥处理12.2%,石膏粉处理6.6%,淡水洗盐处理10.2%。不同处理的穗粒数在2006—20间逐渐增加,增幅分别如下:施肥处理10.8%,石膏粉处理8.6%,淡水洗盐处理4.6%。不同处理3年的穗数和产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可知,不同的处理措施能够明显影响到穗数和产量(表1)。

2.2 经济效益分析

在不同年份,进行盐碱地改良措施研究,各处理的平均年耗资如下:肥料处理1.23元/m2,石膏粉处理0.82元/m2,地下淡水洗盐处理0.96元/m2。平均年产出分别为:肥料处理0.93元/m2,石膏粉处理0.97元/m2,淡水洗盐1.17元/m2。肥料、石膏粉、地下淡水洗盐处理的产出投入比分别为76%、118%、122%。

3 讨论

(1)在盐渍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蒸发和蒸腾,土壤水分减少,土壤溶液浓缩,某些离子过多地进入到植物体内,使其他离子在体内的运行转化受阻,破坏了离子间的平衡,干扰了作物正常代谢活动,危害植物生理机制[5],所以选择适当的措施改良盐碱地,有效地降低干扰植物生长的离子浓度是很重要的。20淡水处理的水稻产量与20肥料及石膏粉处理的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由此断定冲洗措施在第1年的效果接近肥料与石膏粉处理的第2年的效果。地下水或淡水丰富的地区,用淡水冲洗来改良盐碱地,可明显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及产量。原因是淡水冲洗处理在将盐碱地pH值降低的'同时,也冲洗掉了部分钠离子,降低了植物体内过量的盐分离子,降低了地上的盐分浓度,增加了新叶生长速率,提高了叶片的光合效率[3]。2007年,各处理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利用石膏粉或者肥料处理也能降低碱土的危害,达到改良的目的,可是效率要比淡水冲洗低。由此可知,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用淡水冲洗是最快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必须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良好的排水系统,同时排出的碱水如何利用,也是采用该处理措施新的难点。

(2)利用肥料改良盐碱地投入最高,比淡水冲洗高出28.1%;施石膏粉处理投入最低,比肥料改良低33.3%,比淡水冲洗低14.6%。樊丽琴等[6]提出利用富含CaSO4石膏粉改良盐碱地,不仅避免了副产物贮存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而且开辟了盐碱地改良措施的新途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淡水冲洗处理盐碱地种植水稻产出最高,比石膏粉处理高20.6%。施肥料改良盐碱地种植水稻产出最低,比石膏粉低4.1%,比淡水冲洗低20.5%;淡水处理产出投入比比其他2个处理高,分别比肥料处理高60.5%,比石膏粉处理高3.4%。

4 结论与讨论

盐碱地土壤改良是可利用耕地的重要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盐碱地土壤改良后土地的利用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该试验所采取的3种改良措施都能够达到目的,使用石膏粉处理投入最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物。使用地下淡水冲洗改良盐碱地措施进度最快,水稻产量最高,但是必备排水系统,而且有副产物。

篇5: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改良

现在最常用的化学改良剂主要有酸性磷肥、硫酸亚铁、脱硫石膏、DS1997等改良剂。一般酸性磷肥60千克/亩、脱硫石膏1500千克/亩、硫酸亚铁50千克/亩、DS1997土壤改良剂150千克/亩,连续三年。春播前或秋收后,随有机肥一起用旋耕机或犁耕翻入土。 硫酸亚铁改良盐碱地:

天蓝色或绿色的单斜晶系列晶体,无臭,味咸、涩;具有刺激性。14.8度状态下:密度为1.8988g/cm3;15度状态下:密度为

1.897g/cm3.熔点64℃,溶于水,不溶于醇系。干燥空气中风化成白色粉末。有腐蚀性,在湿空气中即迅速氧化变质成黄棕色碱式硫酸铁。300℃时为无水物,继续升温则被分解为三氧化二铁、水、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气体。

【技术指标】生产标准GB 10531-2006

价钱:200元/吨

硫酸亚铁改碱春播前,随春耕施肥,每亩盐碱地表施硫酸亚铁化学改良剂50公斤,然后用旋耕机或犁翻耕入土。

施硫酸亚铁见效快,但作用时间不长,需经常施用。

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

改良1亩盐碱土平均需要1500公斤脱硫石膏和150公斤化学改良剂 脱硫石膏改碱春播前,随春耕施肥,每亩盐碱地表撒施脱硫石膏

1.5-2吨,然后用旋耕机或犁翻耕入土。

改变碱性土壤最常用的`是施用石膏(硫酸钙),使钙离子代换钠离子,变碱土为含硫酸钠的盐土,再经过灌溉冲洗得到改良。

价钱:70元/吨

1、广开肥源,千方百计增加农家肥用量,春耕前每亩撒施优质农家肥1500公斤、有机肥25公斤,然后翻耕入土。

2、绿肥种植 在中度盐碱地种植豆科牧草绿肥,每亩用紫花苜蓿种子

1.5公斤,牧草刈割两茬,一茬用于过腹还田,第二茬压青施肥。充分利用豆科绿肥改良盐碱地和增加土壤有机质。

3、测土配方施肥

取样:每200亩采一个土样,每样分析化验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SO4-2、HCO3-1、CI-1、pH值、含盐量等10项次,共分析化验250项次,用土钻根据地块形状棋盘型取样,每个样品取样点不少于5个,取样重量不少于0.5公斤,多余部分用十字法淘汰到0.5公斤。

化验:化验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盐和pH值等项。 确定配方:根据盐碱地土壤特点,增施偏酸性肥料(磷肥和有机肥),并配施足量的氮肥和钾肥。

施肥方法:盐碱地施肥采用化肥与有机肥混合,耕前表施的方法。

篇6:浅谈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改良研究

浅谈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改良研究

本文从盐碱化的成因着手,根据宁夏银北灌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不足1m的情况,提出脱硫副产物和“上农下渔”模式改良宁夏引黄灌区的盐碱地.又在遏制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提出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以及达到人与盐碱的和谐共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 者:王海银 李钰  作者单位:银川市水电工程处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S1 关键词:盐碱化   引黄灌区   脱硫副产物   “上农下渔”模式  

篇7: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展望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盐渍化土壤面积约10亿公顷;我国盐渍土面积约3460万公顷,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近1/5耕地发生盐碱化,其中原生盐化型、次生盐化型和各种碱化型分布分别占总面积的52、40和8。

新疆盐碱化耕地约133.33万公顷,近1/3耕地盐碱化,其中80以上为土壤次生盐碱化。新疆除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区和塔城部分地区盐碱化较轻以外,其他地区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盐碱化,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区最为严重,一些耕地由于次生盐碱化加重而被迫成为弃耕地。盐碱危害造成大量中、低产田和农民贫困,使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疆耕地土壤盐碱化蔓延,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将制约绿洲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新疆“十一五”规划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大力开展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工作。目前,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伽师、阿图什、库车、尉犁等6个自治区盐碱地改良试点区已实施。新疆盐碱地改良利用工作的启动,对于我国内陆干旱灌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几十年来,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改造盐碱地,收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随着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和研究的不断发展,在土壤盐分成因规律和特征、农田节水灌溉水盐运行机理、盐碱

地改良利用技术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取得了新的成果。盐碱地改良利用实践证明,盐碱地预防和治理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显效的过程。

1研究综述

根治盐碱化从而摆脱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带来的危害,并非易事。正因为如此,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我国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方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水散盐留[1]”就是人们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土壤盐分运行受水分运行支配的基本规律。

国内盐碱地改良利用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1)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晒垡、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

(2)水利改良。灌排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

(3)化学改良。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殖酸、泥炭、醋渣等。

(4)生物改良。种植水稻、种植耐盐植物田箐等,使用微生物菌肥等。

这些改良技术和方法,既有古老的技术,如平整土地、深耕晒垡、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灌水洗盐、种植水稻、种植耐盐植物田箐等;也有近代传统改良方法,如灌排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以及化学改良技术等;还有利用生物化学新技术所研制的新型土壤改良剂(如NPK增效剂),以及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施工技术所实施地下暗管排盐工程等。

近十几年来,随着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应用不断发展,单一或复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不断出现。

1.1水利改良技术

地下渗管排盐是耕地盐碱化改良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基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行规律[2],通过铺设暗管将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生盐渍化目的。渗管铺设一般为水平封闭式。一级管和二级管相结合。一级管的渗入水汇入二级管中,然后流入污水管排走。若污水管道埋的深度较浅不能自行排泄渗水,可在二级管末端设集水井,定期强排。渗灌埋设深度、间距、纵坡等参数主要取决于耕地作物种类、土壤结构、地下水位埋深及气候等情况。

黄河三角洲所在中心城市东营市,利用荷兰[3]暗管排碱技术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暗管排碱利用专业埋管机械将PVC管埋入地下

1.8-2.0m处,将地下盐水截引到暗管,集中起来排到明渠中,使得

灌区当年地下水位下降0.5m,含盐量可降低0.1%,满足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

魏云杰、许模[3]论述了新疆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地质、地貌、土壤质地和人为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原因,通过调查目前新疆盐渍化土壤主要有稳定脱盐型、脱盐聚盐混合型、脱盐聚盐反复型、持续聚盐型和灌溉聚盐型,其中脱盐聚盐混合型和脱盐聚盐反复型分布最广,稳定脱盐型近分布于竖井排灌区。总结了新疆土壤盐渍化的治理研究过程及国内外防治盐渍化的措施,提出了竖井排灌工程是防治新疆土壤盐渍化最有效措施。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竖井排灌具有降低地下水位和灌溉的作用,且经济效益明显。

1.2土壤改良剂

由广东省蔬菜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的营养性酸性土壤改良剂(NPK增强剂)[5],该改良剂根据酸性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营养特点,采用蒙脱石、橄榄石、硫矿等多种天然矿物为原料,在改良酸性土壤、平衡作物养分、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有显著功效。由水稻、玉米、西瓜、蔬菜、粉蕉、荔枝、龙眼等作物进行的大田实验来看,该改良剂能提高上述作物产量10%以上。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并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北京绿地科技发展公司[6]将有机络合催化理论引入盐碱土壤改良,研制出“禾康“盐碱土壤改良剂,目前已在山东、内蒙、新疆、

东北、天津等得大面积推广。“禾康”土壤改良剂是一种棕红色略带酸味无毒无害的有机液体化肥,可直接作用于土壤,因此,它广泛适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的治理、荒漠绿化等。

康地宝技术[6]利用盐土植物(盐篙、海蓬子等)以及作物自身通过根系分泌物改善根际微环境来适应逆境的机制,通过生物络合、置换反应,清除土壤团粒上多余的Na+,活化盐碱土壤中难利用的P5+、Fe2+、Ca2+、Mg2+等离子及微量元素,使其转变为可利用状态被植物吸收,解除植物生理缺素症状。同时通过Na+降低,活化Ca2+、Mg2+等离子之后,可使土壤水传导能(HC)增高,使土壤水分更易流动,从而改善了作物根系环境,促进根系生长,保证作物苗齐、苗壮,使植物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和提高产量。适用于受盐碱侵害的农田和新开垦土地,利用有机生化高分子络合土壤中成盐离子,随灌溉水将盐分带到土壤深处,降碱脱盐,解除盐分对作物的危害作用。由于是从植物根系分泌物中提取的产物,对人、畜、作物、土壤安全无害。

钠离子吸附剂[7]具有很强的交换能力,对盐碱土中的Na+、SO42-、cl-等有吸附能力,改良后的土壤可以降低ph值和碱化度,吸附铵离子和钾离子并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从而达到改土、脱盐的目的,使土壤向有利于植物生长方向发展。另外,由于钠离子吸附交换性能好,可用来提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调整ph值,交换土壤中有害金属离子,降低土壤含盐量,脱盐率可达18.6%-29.3%。

1.3土壤水盐运移研究

目前节水灌溉条件下的水盐运移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张琼、李光永 [8]等人研究了棉花膜下滴灌在土壤含盐量为0.08%和0.8%情况下,灌溉周期对土壤水盐运动和棉花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高含盐量土壤在棉花的花铃期高频灌溉与低频灌溉相比,可以有效降低湿润体体内土壤盐分含量,并且得到了棉花增产28%的结果,而对于低盐土,灌溉频率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罗延彬、任葳[9]等人对新疆部分盐碱灌区调研显示,在地下水位3-5m中土壤条件下,利用盐碱地2-5g/L盐化水灌溉,土壤1m培面均为脱盐状态。灌溉盐化水15a后,1m土壤残留阴离子浓度较小,多点平均为3.709mg/100g土。其中HCO-

3相对较多,1m多点平均为

0.404mg/100g土。K+、Na+浓度很大,1m多点平均为2.492mg/100g土。这时土壤1m全盐多点平均为0.248%,在灌溉水矿化度不直接危害作物生长时,不影响耕作和作物正常生长。由此表明,盐化水在盐碱地上无排灌可行。

雷之栋、杨诗秀、尚松浩[10-11]等人通过对新疆叶尔羌河平原绿洲一些典型洼地水量平衡的观测,基于平原绿洲内部水分迁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分特点和典型洼地蒸发耗水的分析,论述了洼地在容泄绿洲排水、排盐方面的旱排作用和能力。提出在绿洲排水规划时,可以将旱排(或内排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排水方式,选择合适的洼地

作为主要的旱排规划区,在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时,应重视盐分的宏观运、贮规划。

土壤旱季自然集盐再加咸水灌溉,突然呈明显集盐趋势。尹美娥

[12]的实验研究表明,小定额灌溉,砂壤土的积盐程度较中壤土高;大定额灌溉,砂壤土的脱盐效果较中壤土为好。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从咸水带入土中的盐分渗滤到作物根层以下的盐量越多。雨季为自然脱盐季节,经过降雨淋洗后,土壤含盐量可降至灌前水平,年内0-60cm土层一般不发生盐分累积。

沈万斌、董德明[13]等人提出灌区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方法,分析农业灌区发生土壤此次生盐渍化的研究实例,认为盐随水来但不易随水而去,由此认为提高灌溉效率,加强排水,建立盐水土地处理系统,可保证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作物水盐动态模型、灌溉制度研究

水盐模型以及灌溉制度等研究是盐碱土壤管理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作物水盐动态响应函数分析【14】,可把握作物生长与土壤水盐运动关系,从而建立节水、控盐、高产灌溉制度优化设计模型,为节水灌溉和微咸水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实例分析表明,研究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合理的模型及管理方法,可为实施节水控盐显著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王仰仁、康绍忠【15】在作物水盐生产函数和农田水盐动态模型基础上,以单位面积纯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制定咸水灌溉制度的模型。并以山西省永济市试区进行的棉花咸水灌溉试验资料为依据,求得了有关模型参数:利用该试区35a系列降雨旬蒸发量资料,对3种不同灌水时间和灌水次数、7种灌溉咸水浓度,共计49种可能组合的农田土壤盐分和产量进行了模拟,并与该试区大田试验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以模拟产量为依据,在对当地深井和浅井灌溉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咸水灌溉制度极其相应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策略。

含盐劣质水灌区作物生长受土壤盐分和含水量状况的`影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含盐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些作物的水盐模型[16-19]。总体上讲,这些模型将作物产量或相对产量表示为全生育期灌水量和土壤平均含盐量的函数,为灌区灌溉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作为全生育期模型,尚不能据此对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水盐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张展羽、郭相平[20]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考虑作物对土壤盐渍度的敏感性随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这一基本现象,提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盐动态响应模型,用以指导含盐劣质水或盐渍化灌区的优化灌溉管理。

赵丹、邵东国等[21]人根据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灌区节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变化野外和室内实验成果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水盐动态模拟模型。经数据模拟计算,得出在一定灌水方案下的土壤盐

分分布脱盐状况,并对适宜本地区特点的水盐调控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1.5 盐碱地改良利用实践

随着人口增长和水土资源的日趋短缺,我国把中、低产田的治理、开发与持续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建设规划之中。在工程排水洗盐技术、碱土改良、生物化学改良、电磁改良技术与应用,以及盐碱土壤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在天津等地开展滨海盐土种稻改良试验和引黄灌溉、种稻改碱等农业措施为主的改良;70年代盐渍土改良进入工程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发展阶段。在黄淮海平原建立了12个试验区后又在松嫩―三江平原等地相继建立了中低产田治理与综合发展试验区,开展了“六五”至“九五”攻关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使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应用也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土壤物理、化学改良剂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如石膏、氯化钙、工业废酸、工业废弃物磷石膏、粉煤灰等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70年代后应用电磁技术,在全国盐渍土地区进行了改土试验;90年代后生物化学土壤生化改良技术有了发展,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盐碱土壤生化改良剂―康地宝以推广应用。

2 研究展望

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改良等盐碱地改良的多种技术和措施具有不同的改良效果。但由于盐碱地的改良是一个较为复杂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所以对于改良盐碱土多采取以水肥为中心,包括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种树种草等综合治理方法,这是改良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方向。

在改良盐碱土的各项措施中,从盐碱地的整治力度、排盐效果和推广使用范围来看,在多种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法中,利用工程排水洗盐是一项重要的水利技术措施,只有健全排水设施,其他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从水利改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来看,这种改良技术所遵循的是一种延续了上千年没有改变的原理和方法,这就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水散盐留”的水盐运行基本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由耕地土壤表层向下实施“大水压盐、洗盐,地下排水”的方法,将下渗的土壤盐分通过地下排水的方法排水洗盐。所采取的措施多为农田布置较多且较深的明渠或地下暗渠或竖井排灌等工程技术措施,这些传统的灌排工程技术客观的存在以下问题:①洗盐排水消耗过多水资源,一般需要4500~7500m3/hm2的大灌溉定额,灌溉用水量高,不利于节水;②灌溉排水工程量大,排水工程投入量较高,一般0.9―1.2万元/hm2,不经济,而且灌排工程施工烦琐;③众多排水沟渠和大量工程土石方占用农田,使得农田土地利用率损失6%~10%;④灌排工程维修养护工作量和难度较大,尤其是地下暗管排盐系统的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费用较高,一般年均维修养护费用900~1500元/hm2.

基于上述,随着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在治盐碱技术领域的研究应用,在新的条件下对于土壤盐碱的工程性排水在技术理论创新、灌排技术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以新的灌排方式和技术理论创新,着眼探索盐碱地改良新方法和新技术。

根据新疆等干旱区地理环境特性,结合灌区土壤盐碱化成因、盐分种类、作物结构及节水灌溉条件,围绕提高灌区节水灌溉与排盐效果、提高盐碱地改良能力等问题,纵观国内外盐碱地治理技术,在传统的水盐运行理论基础上,提出“土壤水盐定向迁移”新理论,基于此理论探讨农业灌区农田“土壤盐分上移地表排”新模式。

笔者认为,基于新理论方法进行“土壤水盐定向迁移”机理、“盐分上移地表排”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排盐低耗高效机理、地表排盐技术等基础理论和试验观察等内容的探索和技术创新研究,致力于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对土壤水盐运行规律和基本特征、不同基面与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关系、牵引力及盐分运积效应、地表排盐技术方法、适用材料技术特性试验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新技术应用研究打下基础。该方法为全新的水利土壤改良模式,也是今后我国干旱农业灌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理论研究与探讨的发展方向。

篇8:DS盐碱地改良制在滨海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DS盐碱地改良制在滨海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施用盐碱地改良剂结合种植不同植物,进行滨海盐碱荒地综合修复应用研究,结果表明:8年后试验基地Ⅰ土壤pH值由9.25下降到7.55,含盐量降低了77%;4年后试验基地Ⅱ土壤pH值降低了1.57个单位,含盐量下降了78%,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逐渐减缓.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在施用改良剂4年和8年都有明显增加趋势,0~20cm土壤颗粒组成发生由较大粒径向小粒径的明显变化,主要增加了1~100μm粒径的颗粒组成比例.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21) 分类号:S156.4+2 关键词:改良剂   土壤pH值   含盐量   养分状况   土壤颗粒组成  

篇9:低产沙田柚园改良增产措施

低产沙田柚园改良增产措施

采用改良土壤、控制水分、有效控梢、调整树体等技术措施,对低产沙田柚园进行改良增产,实现90%以上的低产树增产,年平均株产70kg,最高植产达100kg.

作 者:黄春梅 李展彬 李宏周  作者单位:黄春梅(广东省五华县岐岭农业技术推广站,广东五华,514469)

李展彬,李宏周(五华县农业局)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S666.3 关键词:沙田柚园   低产   改良措施  

篇10: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改良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改良措施

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的迫切性,并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三个方面阐述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治理污染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作 者:贾学萍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X5 关键词:重金属   污染   治理措施  

篇11:新疆灌淤土培肥与改良措施

新疆灌淤土培肥与改良措施

0 引言 国家开展土壤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三个灌淤土国家级监测点通过长期定点监测,积累了大量养分变化和作物产量数据,为指导农民施肥和改良土壤提供了依据.

作 者:郭杰 宋鹏飞 吐尔逊娜依・米吉提 司建伟 刘晓晨  作者单位:郭杰,宋鹏飞,吐尔逊娜依・米吉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

司建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

刘晓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农业信息中心,乌鲁木齐,830049)

刊 名:新疆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S1 关键词: 

篇12:海涂盐碱土不同改良措施对四季桂光合特性的影响

海涂盐碱土不同改良措施对四季桂光合特性的影响

对四季桂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表明:海涂盐碱土进行整地改良、灌水改良和施肥改良,对四季桂光合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整地改良和灌水改良对四季桂光合生理的影响与施肥改良之间存在差异,与对照之间差异性极显著;施肥改良与对照之间也存在差异;但灌水改良和施肥改良之间差异并不明显.

作 者:张吉祥 ZHANG Ji-xiang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防护林科技 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S718.43 关键词:盐碱地   改良措施   光合特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改良措施

改良发展环境心得

措施

教育改良从读书做起

养老改良试点政策解读

节电措施

改进措施

培优措施

环保措施

安保措施

盐碱地改良措施(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盐碱地改良措施,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