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u3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李白《赠汪伦》幼儿教学示范,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李白《赠汪伦》幼儿教学示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李白《赠汪伦》幼儿教学示范
李白《赠汪伦》幼儿教学示范
活动目标:
1. 理解古诗内容,理解舟、千尺、不及等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表达古诗所表现的依依不舍的情感。(难点)
3. 体会诗人表达的朋友间的深厚感情。(重点)
活动准备:
经验:有一定的诵读古诗的经验。
物质:课件、古筝曲、头冠、折扇;幼儿绘画朋友间的快乐事。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生活经验讲述,激发幼儿欣赏古诗的兴趣。
1.结合绘画讲述,交流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感受朋友分开时的心情。
提问:和好朋友一起有哪些快乐的事。长大要和朋友分开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2.介绍古诗内容,激发幼儿欣赏古诗的兴趣。
二、理解古诗,初步感受古诗表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1. 看动画,引导幼儿了解古诗内容。
2. 运用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示范朗诵古诗,将幼儿引入古诗的意境。 提问:从诗里你听到了什么?
3.欣赏古诗朗诵,通过字幕、背景图,引导幼儿理解古诗。 提问:这一遍,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内容,追问或作答,引导幼儿理解古诗。
4.分层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1)出示古诗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运用视频“舟字的演变”,引导幼儿 感受李白将乘舟离开的情景。
(2)出示古诗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 通过分析汪伦踏歌而来的原因,感 受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提问:李白就要走了,岸上怎么会有歌声?
歌声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朋友分别时的歌声应是怎样的?为什么?
朋友分开时就是这样让人不舍。 (3)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讲述、表演朋友分开时的情境,理解古诗表 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提问:你也有跟朋友分开得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送朋友,对朋友说些什么?
幼儿扮演汪伦,表演为李白送行的情节。
朋友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深厚。
(4)出示古诗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引导幼儿感受、并表达朋友间深深的感情。完整朗诵前两句诗。
提问:诗中说桃花潭的`水有多深?千尺该有多深,用动作表示。
在这两句诗里,“不及”这个词很重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你们能用哪些美景,来说说你对朋友的感情。 谁能用这两句诗,把这份深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体验、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1.感受古诗朗诵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完整欣赏古诗朗诵。 提问:怎样的朗诵让你感动。
2.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的渲染中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表现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3.引导幼儿运用头冠和折扇,打扮成古人的样子用肢体动作、用声音表现古诗。
篇2:李白《赠汪伦》教学反思
《赠汪伦》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人生,释放自己的灵性和悟性。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离现在年代久远,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在课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接着讲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古诗,学生听得兴趣盎然。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
本节课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成了“先学后讲”。通过自学、交流,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如: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经过自学探究,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力,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扎扎实实,层层推进
“自主探究—自读感悟—悟情升华。”体现了以理解为基础,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能力提高的理念。读的训练层次清楚,形式各样,在读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升华体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标。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便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体地位悄然增强。由“忽闻”而引发的问题:李白与汪伦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伦为什么没去送行呢?这个高质量的问题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老师的抛砖引玉打破了课堂的沉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语连珠。
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如:学生感情朗读时,如多给大家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理解会更深刻。另外还应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学生的整体感悟、表达等能力会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把评价的自由还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拓展阅读:《赠汪伦》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篇3:李白赠汪伦教学设计
李白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4、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古诗赏析】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朋友之间送别场景的诗歌,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
前面两句铺叙,简明扼要的交代清楚事情和场景。李白坐上船就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送别的歌声,李白看到是自己的好友汪伦来给自己送别,心情非常激动。
后两句抒情。李白告诉汪伦,即便桃花潭水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你我之间的友谊和情感,谢谢你能来给我送别,虽然我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但是我会记住我们的友谊,我会记得你这个朋友。
这首诗简洁明快,明了易懂,把那种深厚的朋友之情贴切、形象地抒发表现出来。是一首流传千古,非常难得的好诗,也是写朋友之情和送别的经典之作。
篇4:李白诗篇《赠汪伦》教学设计
李白诗篇《赠汪伦》教学设计
《赠汪伦》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李白诗篇《赠汪伦》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
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
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
一年好景君须记,()。远上寒山石径斜,()。
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写这些诗的大诗人你们又知道多少个呢?(生自由说)
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1:李白肖像,附李白简介)
4、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设计思路:运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解题
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设计意图: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2: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3、师:好,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3: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4、(课件4:去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5、(课件5:全诗附带注释。将:马上。欲:就。忽闻:忽然听见。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千尺:很深。不及:比不上。情:情谊。)
6、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7、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充)
8、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四、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师: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课件6: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高兴时吟诗一首《赠汪伦》。
2、(再出示课件5)师生合作深情吟诵全诗。
3、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
(课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理解深千尺:虚指,夸张的写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师引导:孩子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8:三首诗中的三个夸张写法的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生答:李白和汪伦的情意像桃花潭水一样深)
(4)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板书:更)
(5)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就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送进你的朗读中读出来。(再次出示课件7)个别动情朗读
(6)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齐读)
4、过渡:李白与汪伦虽只相处了短短数日,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此时,站在船头(情景对话)“李白,李白,你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变换成李白的角色)
5、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你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答:不舍或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6、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平常我们是怎么送别客人的?(生联系生活说一说)
7、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和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8、(课件9: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把这份惊喜和深情厚意送进你的朗读中。(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
9、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汪伦,你们想说些什么,就快说吧!(请一生演李白,一生演汪伦,表演此时依依惜别的情景)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五、创设情境,配乐三读。(再次出示课件5)
1、一读: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请一男生读全诗)
2、二读: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请一女生读全诗)
3、三读: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就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诵读,让古诗的情感层层深入,达到读中悟情的效果。】
六、扩展延伸,读背感悟
1、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课件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
2、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男女生合作读)
3、我们又仿佛看见了李白送友人一直来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在马上和友人挥手告别,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课件11:《送友人》)师范读、请生个别读
4、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再次诵读《送友人》)
5、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课件12:推荐阅读)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5)(生齐读)
7、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生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一首送别诗,可以延伸学习积累一组送别诗,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七、课外积累,个性飞扬
1、搜集一些有关离别的诗或文章去读一读,摘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同学们也曾经与老师、同学、亲戚、好友分别,心中不免依依不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从这些送别诗中摘录你最喜欢的名句或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他们。
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汪伦
将欲行踏歌声
水深 情更深
篇5:李白《赠汪伦》优质教学设计
[课文]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用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练习感情朗读古诗,并领悟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是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运用夸张、比喻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相关课件,为课堂激趣、创设情境服务。
[教学过程]
一、曲中引情,情中创境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早年所写的一首歌词。(课件演奏《送别》,教师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赠汪伦》。(课件呈现此诗)
二、指导学法,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
(1)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句中画出节奏记号和重音符号。
(2)学习课文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2、交流:
(1)你们是怎样诵读这首古诗的?谁来读一读?
(2)幻灯投影,检查整理学生预习情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学习了文中的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学法:阅读注释、发散连词解句法。用这样的方法再读再悟不懂的地方。
3、读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师帮助整理,引出问题:
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
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很悲戚的,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来?
三、读中悟情,以悟促读
1、补充资料阅读(课件呈现):安徽泾县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却笑着说:“‘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2、引导答问:
(1)李白是怎样来到桃花潭的呢?到“桃花潭”后他后悔了吗?
(2)分别时,汪伦为什么“踏歌”而来?
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别的?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
汪伦对李白是什么方式?(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放段音乐《找朋友》《送别》,让学生体会)
比较:刚才我们先听的是《找朋友》,后听的是《送别》,都是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情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者哀婉忧伤。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
小结: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李白送行,如果你是李白,听到这歌声,你会怎么想?(知我者,汪伦也)那么,你能读出李白当时那种喜逢知已的激动之情吗?(三读诗句)如果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热情感动。于是你感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真情激动。于是你激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计算比较,引导理解: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千尺是多少米?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这是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不一般。板书:情谊深厚)
句式练习,加强理解:不同的句式可以起到加深语意的作用。大家可试试把诗句变成感叹句、反问句或设问句的形式体会体会。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播放配乐)要求学生读全诗,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五、学法迁移,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想,去说,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有缘结识很多的朋友,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结束新课,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
篇6:李白《赠汪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李白《赠汪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
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
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
一年好景君须记,()。远上寒山石径斜,()。
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写这些诗的大诗人你们又知道多少个呢?(生自由说)
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1:李白肖像,附李白简介)
4、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设计思路:运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解题
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设计意图: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2: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3、师:好,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3: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4、(课件4:去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5、(课件5:全诗附带注释。将:马上。欲:就。忽闻:忽然听见。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千尺:很深。不及:比不上。情:情谊。)
6、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7、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充)
8、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四、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师: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课件6: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高兴时吟诗一首《赠汪伦》。
2、(再出示课件5)师生合作深情吟诵全诗。
3、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
(课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理解深千尺:虚指,夸张的写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篇7:李白《赠汪伦》优秀教学设计
李白《赠汪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课件1: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
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你们又知道哪些大诗人呢?
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2:李白简介)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诗题
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赠” 是什么意思呢?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4:自学提示)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
2、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5: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课件6:图片)看图猜字。(课件7:去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读。
3、指导写字:观察“舟”“乘”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范写“舟”“乘”。
4、(课件8:全诗)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5、你在自学的时候有哪些地方不懂啊?提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6、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一人说一句)
7、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四、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就是十里外山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被汪伦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件9: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吟诗一首《赠汪伦》。
篇8:《赠汪伦》 李白
《赠汪伦》 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更多《赠汪伦》文章推荐阅读:
1、唐诗《赠汪伦》作者简介
2、《赠汪伦》读后感5篇
3、李白《赠汪伦》的诗意
4、李白的《赠汪伦》创作背景
5、李白的《赠汪伦》诗意
6、《赠汪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读《赠汪伦》有感多篇
8、李白《赠汪伦》简析
9、李白《赠汪伦》整体赏析
10、《赠汪伦》教学方案设计
篇9: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这是一首“清水出芙蓉“的赠别诗。诗仙以“桃花潭水
深千尺”,来反衬汪伦相送之情有过而夫不及;从而使本诗
具有质朴清新这巧,有出神入化之妙。
篇10:李白赠汪伦
李白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更多《赠汪伦》文章推荐阅读:
1、《赠汪伦》教学设计分享
2、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李白《赠汪伦》诗意赏析
4、李白诗篇《赠汪伦》教学设计
5、李白《赠汪伦》诗意鉴赏
6、《赠汪伦》拼音注音
7、《赠汪伦》读后感
8、《赠汪伦》范文教学设计
9、古诗《赠汪伦》教学反思
10、《赠汪伦》注释译文及赏析
篇11:李白《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韵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作品赏析】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篇12:赠汪伦李白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篇13:李白《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诗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篇14:李白 赠汪伦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 赠汪伦教学思考
李白《赠汪伦》幼儿教学示范(共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