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快乐大汉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赠汪伦》课堂实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赠汪伦》课堂实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赠汪伦》课堂实记
《赠汪伦》课堂实记
师: 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台下在座的各位既是嘉宾又是我们班小朋友的大朋友。
师: 有朋自远方来
生: 不亦乐乎。
师: 孩子们,给大朋友们问个好吧!
生:大朋友们好!
师: 我们把我们洪亮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献给在座的朋友们,好不好?
生: 好。
生1: 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中华文化代代传。请欣赏华南师大附小二(五)班为您献上的古韵律动。
生:《论语》
(课前游戏:吟诵古文、古诗、古词及声律启蒙,将诵、吟、歌、舞、游戏融于古诗文中)
师:同学们今天很可爱,那么我们把扇子收回抽屉喝两口水。下面我们准备上课。
(生调节情绪,准备上新课)
师:同学们请把教材摆在桌面上,文件袋放到抽屉。今天老师的苹果树上已经是硕果累累,那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里面,看是男生组得到的苹果多,还是女生组得到的苹果多。那最后的大奖花落谁家,我不知道,就看同学们的表现了。
师:相由心生——
生:——坐如钟!(学生迅速挺身坐端正)
师:对于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我想同学们肯定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静夜思》,李白不仅喜欢写诗,还喜欢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尤其喜欢饮酒。世人称他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的朋友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 一天,李白接到一封信,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写信人,汪伦。汪伦是何人呢?汪伦乃唐朝荆州,也就是安徽省泾县的一个酿酒师。他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很想一睹诗仙的风采。他得知李白来安徽走亲戚的消息,他也知道李白的爱好,于是就写了这样一封信,叫人给李白送去。李白接到信一看,可高兴坏了。“呀,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他立刻就赶到了荆州。一看到汪伦,他就要去看十里桃花和王家酒店。汪伦便如实告知,“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家姓万。”李白一听,反而不生气,被汪伦的热情好客和幽默风趣逗得哈哈大笑。接下来的几天里,两人是一见如故。汪伦热情款待了李白,不仅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水,还一起饮酒作诗。短短的几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设宴道别的日子很快就来临了。就在李白乘船将要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歌声,他仰头四望,只见汪伦和村民们站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热情好客和这浓重古朴的送客仪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即刻吟诗一首送给了汪伦。
师:(吟唱《赠汪伦》)(课件呈现古诗)
这就是李白送给汪伦的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首诗。那我们来回忆一下古诗学习的第一步是让我们干什么。谁还记得?
生:(举手)
师:我请☆1,你说说。
生:读诗文,解诗题。
师:嗯,这个姚老师看到了,我想要你用自己的话告诉老师,是要干什么。谁来帮帮他。
师:☆2。
生:会读诗文,发音正确。
师:发音正确,也就是要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确。这颗苹果属于男生组。(教师反身,将黑板上的一个苹果奖给了男生组。)
师: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带读诗中有拼音的生字,注意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我请☆3。
生:(朗读诗中生字词)
师:等等,老师是请你带读,看着老师的手,预备,起。
生: 赠,赠
师:全体同学
(生齐读)
师:☆3,看着老师的手,我们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符号。
生:入声符号。
师:对了,入声符号。这是入声字,但不是生字。跟着老师的手,来,预备,起。
(教师利用课件,利用手势指引学生继续朗读生字。)
师:(面带微笑)很棒,请坐下。
师:全体同学,我们一起来诵读一次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赠汪伦》起。
生:(教师利用课件,指引全体诵读古诗)
师:读得很棒,那么古诗学习的第二步是什么呢。我请☆4。
生:就是要知道诗人是什么朝代的,比如说这个李白是唐朝的,然后再解诗题,知道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
师:说得真清楚。请坐下。
师:诗人李白,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过了,谁来解诗题。好,☆4,慢慢说,把话说清楚。来,诗题是什么意思?
生:赠汪伦的意思就是送给汪伦的一首诗。
师:(手指诗题)送给汪伦一首诗,哪首诗?
生:就是这首诗。
师:就是这首诗,说完整了吗?老师教过你们,解诗题也要对照注释。可以运用补充和替换的方法来解诗题。刚刚才,☆4,他说是送给,他用到了替换,是吧。“汪伦”是一个名字。那么送给汪伦用了替换的方法,“这首诗”用的是补充的方法,但他有没有说完整呢?好,你说。
生:赠汪伦就是李白送给汪伦一首诗。
师:对不对呀?(教师随时将苹果奖给学生)太对了,很完整。或者说李白把这首诗送给汪伦。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继续往下看。古诗学习的第三步是要干什么。谁来说说。
生:第一句的意思是李白乘船快要走了。
师:☆5, 听听,我请你把“释诗词,明诗句”这个步骤是要我们干什么,说清楚。
生:就是要我们明白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师:说得太棒了,是不是呀,好,请坐。每一句诗是什么意思,老师也教过你们方法。对照注释,运用补充、替换的方法,自己把每句诗的意思说一说,看着教材,开始。别着急,先看仔细,做好准备。
生:(读课本)
师:自己说一说,可以小声说一说。把四句诗的意思都说一说。
生:(自由读古诗,自己小声地说诗句的意思。)
师:嗯,男同学说得很认真,我再来听听女孩子说得怎么样?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教师走动在男女学生中间,鼓励学生。)哎,对。女孩子也在说。自说自话,对的。好,有些同学已经心急地举起手来了。那你做好了准备,你就可以举手,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第一、二句诗的意思。请☆6。
生: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李白乘着小船离开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踏脚边唱歌。
师:边踏脚边唱歌的声音。对了,把话说完整,挺好。看样子,你读懂了第一二句。好,别着急,请大家看到“踏歌”这个词。(教师利用课件指出“踏歌”一词。)汪伦和村民们踏歌为李白送行,将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形呢。我们来演一演,好不好?
生:好。
师:姚老师当汪伦,我要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来当汪伦,其他同学在台下当村民。当然了,我有条件,一定要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汪伦干什么,你们要迅速反应。因为你都不知道汪伦下一句是唱什么。我看女生组坐得端正,还是男生组做得端正。相由心生——
生:坐如钟!(学生迅速挺身坐端正)
(教师选出一个小组上台当汪伦,一字排开。要求其他学生迅速地将椅子推入桌子下,站立。)
师:手拉手,孩子们,踏歌是要成群结队的,小组之间手拉手。我们先来练习踏地为节奏,准备。
(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左右走动及跳跃的节奏,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
师:准备踏歌,唱什么呢。反应要快哦,一呼百应。老师唱出第一,二个词,下面的由你们来呼应。(教师唱出:海内存知己)
生:(吟唱)天涯若比邻。
师:(吟唱)酒逢知己……
生:(接唱)千杯少。
师:(吟唱)话不投机半句多。
师:刚才呀,我们让汪伦和村民们穿越到了宋朝,现在我们要让汪伦和他的村民们穿越到的华南师大手球馆,准备。
师:(边唱边跳)朋友一生一世走……
生:(齐唱齐跳)那些日子不再有……
师:踏歌结束。(吟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生在歌声中回位,坐直。)
师:你们是天生的歌唱家和舞蹈家。这两个苹果属于你们了。
师:汪伦和村民们踏歌为李白送行,李白事先知不知道?
生:不知道。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他不知道。
生:忽闻岸上踏歌行。
师:“忽闻”是什么呢?
生:突然听见。
师:突然听见,出乎李白的意料之外。这么多村民,踏歌为自己送行。那李白看到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觉得他会很激动。
师:激动。还有吗?
生:很感动。
师:感动。
生:很开心。
师:很开心,意外的开心。
师:惊喜。同学感受很深刻。有激动,有惊喜,也有感动。那谁能来吟唱第一二句。把李白的惊喜、感动表现出来。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吟唱要领。要领一,大体遵循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规则。要领二,要通过表情、语气、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加上动作更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注意了,刚才第二句我们总结出诗人此时是惊喜、感动。那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表情来表演?
生:(吟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我听出了诗人的感动。
生:(吟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我看到了他是面带微笑的,确实很开心。
师:开心、惊喜、感动,这是诗人当时的感受。谁来说说第三四句话的意思。
生:桃花潭的水很深很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
师:(面带赞许)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看来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句话。
师:(板书“不及”)那请同学们看到“不及”二字。谁能告诉我这个“不及”是什么意思?
生:“比不上”的'意思。
师:是比不上的意思,那到底是谁和谁比呢?(板书“比不上”在“不及”下方)
生:汪伦的情谊和桃花潭水比。
师:汪伦的情谊(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不及”的右边先画上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在爱心的上面画上了两个小人)和桃花潭的潭水的水深(教师边说边在“不及”的左边画上了桃花潭,并写上了“水深千尺”)相比,即使桃花潭水深千尺(教师反问 “桃花潭水真有千尺那么深吗?”)
生:夸张。(一学生叫出来)
师:我们认识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用的是另外一种修辞手法——夸张(教师在桃花潭下板书“夸张”)故意夸大其词,以表现桃花潭的水很深很深。即使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深。(板书“汪李深情”在爱心的中间)
师:同学们再想想这里除了用到夸张的修辞手法,还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老师提个醒,我指一指。(教师在简笔画上指了指)谁认识?
生:比喻。
师:比喻?(教师反问)(教师再次指着简笔画)水深千尺和汪伦送别李白的深情两相比较,那是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叫做对比。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别李白的深情两相对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汪伦送别李白的深情(板书“对比”),比已经很深很深的桃花潭水还要深。(学生齐声说“深”)这就是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的好处。
师:(感叹)来而不往非礼也。汪伦对李白充满了深情厚谊,那么面对汪伦如此的深情,李白该怎样来回报呢。李白回送给汪伦的又是什么呢?看样子大家都知道了,齐声回答。
生:(齐声回答)诗。
师:哪首诗?
生:(齐指课件)《赠汪伦》
师:(手指课件上的古诗)李白回送给汪伦的就是这首诗。
师:(质疑的口气)李白回送给汪伦的仅仅是这首诗吗?还有什么呢?想一想。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李白受到汪伦的热情邀请、设宴款待、深情道别,又踏歌相送,如此的优待。如果放到现在,那也是高级别的待遇了。如果你就是李白,那此时此刻你想向汪伦表达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关心、友情还有情谊。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点。
生:诗中包含的那些感情,和那些做过的事。
师:(取下自己的小饰物来引导学生)你是我的朋友,那现在我送给你一件小礼物了,你首先要表示什么?
生:谢谢。
师:那要知道李白受到的是汪伦的盛情款待呀,你刚才是说谢谢,那李白要怎么样说谢谢了?
生:非常的感谢。
师:那除了感激,还有什么感受呢?(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这么对自己充满深情厚谊的知心朋友,这么志趣相同的朋友,你还舍不舍得离开他呀?
生:(齐声)不舍得(有一学生叫出“依依不舍”)
师:请你来说说。
生:友情的感受。
师:这句话通吗?刚才我们知道了感激,除了感激还有不舍。刚有个小朋友说了一个词,请她再大声地说一遍。
生:依依不舍。
师:对了,依依不舍。是啊,礼尚往来,人之常情。李白是通过这三十一个字的短诗向汪伦表达了不胜感激和依依不舍的深情啊!那这么说来,李白送给汪伦的不仅仅是这首诗,还有诗中所包含的……
生:(齐声)依依不舍还有感激。
师:是的,依依不舍和感激的深情啊。那现在谁来吟唱这两句诗。也要注意吟唱要领,你怎么通过你的表情、动作来表现诗人李白回送给汪伦的深情,以及汪伦对李白的深情,也就是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
生:(吟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你的深情我听出来了,但你的深情比桃花潭水还深呀,那“深千尺”的深可以再突出来点。你再来一次。
生:(吟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再次吟唱此句,教师在一旁和声,突出“深”与“送”)
师:真棒!(教师为学生竖起了大拇指)男孩子有志气,不需要老师帮忙,谁来?我请☆7。
生:(吟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股深情厚谊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真棒!
师:诗中有画,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请你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有感情的诵读或者吟唱古诗。请大家对着教材,自己试着把整首诗连着诗题,试着吟唱一遍。诗题的吟唱,老师提个醒,如果你理解了诗人的感情,诗题的吟唱也就不难了。下面试着吟唱,边唱边演就更好。谁唱得最好,谁当小老师。开始。
生:(对着教材自由地吟唱,教师走动于学生中间指导学生。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的,很有老夫子的感觉。)
师:有人已经是迫不及待地要表演了。有请☆8。
生:(一个学生走到台上)(吟唱)《赠汪伦》(学生边唱边演,很美很灵动)
师:(感叹及惊讶)我们要怎么表达我们的惊喜呀!(教师带着学生兴奋地鼓掌。)啊呀,这么表现,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太棒了!好孩子……
生:(齐声)真棒!
师:(惊喜的表情和声音)十个苹果属于你。男生不服吗?
生:不服。
师:来挑战啊!我请☆9。
生:(一个男生走到台上吟唱)
师:男生已经鼓掌了,确实也不错,但是刚老师提醒你们把诗题连着来读,现在老师请最后一位同学连着诗题一起来吟唱。我请☆
生:(一个男生走上台连着诗题一起吟唱)
师:老师要表扬他的是连着诗题一起吟唱了,我也听出了他的深情,但是有一个小小的提醒,“白”,“及”是仄声字。要唱得短促,对不对?瞧,有人还不服,那最后再请一个人。请☆11。(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跃跃欲试。)
生:(一个男生走上讲台吟唱)
师:连着诗题,注意平长仄短。(教师再次跟上台的学生讲述吟唱的规则)
生:(吟唱)《赠汪伦》(学生唱得很不错)
师:(再次当场指导)请把“及”字唱短些。(教师示范吟唱“不及汪伦送我请。”接着师生共同吟唱此句。)
生:(自发地送给了老师和同学掌声)
师:那这么多位小老师,你们愿意学谁的呀?
生:(报出自己想学小老师的名字)
师:愿意学☆11,那么有请☆11上来。所以说女生的机会来了嘛。别着急,别着急,来。要愿赌服输嘛。(教师和学生调侃,活跃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腹有诗书——
生:气自华!(学生们迅速挺身端坐)
师: 从题目开始,同学们注意了,她唱一句你们跟唱一句。(领唱一句,老师和学生跟唱一句。教师在旁随时帮助和指导学生。)
师:(鼓掌)小老师很优秀。(教师通过一些小技巧调控课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开心甜蜜,也会有伤心痛苦;会有风和日丽,也会有暴风骤雨。而友谊却能使快乐倍增,痛苦减半。所以人们早就喊出了“友谊地久天长”的心愿。古往今来,诗人们写出的描写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诗篇数不胜数。《送汪伦》是送别诗中的极品,那接下来我们还要来欣赏两首送别诗。所以了,孩子们别着急,好戏在后头了。一首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分组来学习(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以及古诗学习的步骤以及自学方法)每个组自由选一首诗来学习。(教师再次讲解古诗学习的方法)小组汇报时可以是吟唱诗歌,也可是讲诗歌故事,还可以说说诗歌的大意,也可以是另外的送别诗。下面开始小组自学。
生:(小组自学)(教师在学生中走动,给予学生帮助)
师:(吟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吟唱此句来调控课堂次序,学生们迅速端坐))
师: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想表演了,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表演的欲望很强)
师:好,我们先来个考试通关,通关了,你们才有资格表演。请把小手放下。我想考考大家,男生和女生来一个PK。请女生齐声诵读第一首诗,男生齐声诵读第二首诗。
生:(女生齐声诵读《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男生齐声诵读《别董大》)
师:第二道题谁来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题的意思。
生:就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今天江苏省的扬州。
师:(用惊讶的语气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孩子)一口气就把诗题的意思说完整了。很明显他用到了补充和替换的方法。那下面请听仔细了,你看到黄鹤楼三个字,你会想起什么?
师:崔浩的《黄鹤楼》。李白原本到黄鹤楼上也想作诗,可是他看到崔浩题在黄鹤楼上的诗,《黄鹤楼》你们还记得唱吗?
生:(齐声吟唱《黄鹤楼》)
师:李白就是在黄鹤楼上看到了崔浩的这首诗,他怎么说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崔浩把黄鹤楼写得太好了,连大诗人李白也不敢写黄鹤楼了。那至于孟浩然了,他也是唐朝的一个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春晓》。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李白的偶像,那就是说李白是孟浩然的铁杆粉丝。你们不信?有诗为证的哦。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赠孟浩然》。他在第一联中就是这么说的,“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这个“吾”就是“我”,我喜爱孟浩然。因为他的风流、清雅的诗风,天下有名。李白就直接表达了对孟浩然的喜爱。好,汇报自学情况的时间开始。
师:有请××组。
生:(一个小组走上台汇报自学情况。)(学生吟唱《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接一个地唱。)
师:评委们有什么说的呢?(请观赏的同学当评委)如果你们觉得他们演得好鼓个掌捧个场,如果你们还有什么意见举个手来说一说。那老师来当当小记者,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来唱呢?你们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感情的?
生:李白送孟浩然的感情应该是很开心的。
师:你说是开心,为什么是开心呢?我们来回顾一下。鲜花盛开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扬州,扬州可是个好地方啊!那里繁花似锦,春光无限,连李白也很向往。他也为好朋友能有如此美妙的旅程而高兴,所以是用开心的感情来吟唱。老师呢,也想表现表现,听听。(老师吟唱《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前两句)
师: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依依不舍。因为他觉得他的偶像要走了,所以依依不舍。
师:可是当友人的船渐行渐远,一股依依不舍的感情油然而生,所以李白就久久地目送友人的船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老师吟唱后两句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好,这个小组完成得非常好!大家为他们鼓掌!下面还有其他的形式来汇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
生:(两个小男孩走到台上讲了一个关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
师: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就更好了,大家表扬他们!
师:刚才有小朋友跟我说他们想演一演这首诗,是你们这个小组是吧,你们想怎么演呢?
生:(两个小朋友上台演古诗)
师:我们一起来演演双簧。抬头,伸脖子,踮脚,扬手。然后看着友人渐远了,依依不舍。
师:第二首《别董大》,哪个组是吟唱的?有请××组。
生:(吟唱《别董大》,一个接一个地吟唱。)
师:请问评委有什么意见呢?
生:他们最后一句吟错了,应该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唱出了这句)
师:好,我们再听听。黄云弥漫,落日昏黄,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在凄风冷雪中,一对患难的知心朋友分离在即,不忍令人悲伤,凄凉。所以,两个人是难舍难分,怎么能够让朋友抑郁前行呢?于是诗人就开始吟诗,那么老师来表现一下。(吟唱《别董大》,唱得深情,难舍也凄凉,唱出了诗的意境。)有同学说跟我一样的,你是跟我一样的吗?那你来表现一下吧。
生:(一组学生走上台去吟唱古诗)
师:你们吟唱得很棒哦!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欣赏了三个感人的故事,如果要你谈谈感受和体会,你想说什么呢?或者对老师,或者对朋友,或者对家人,你想说些什么呢?那老师这里要请同学们来看看,仔细看哦,老师的硕果累累下面藏着什么秘密呢?(教师翻转了黑板上苹果树上的每个苹果)
生:(诵读苹果树上的诗句)(教师翻转了两句诗“酒逢知己千杯少,诗向知音半字多。”)
师:不一定是你们诵读的哦。《赠汪伦》这首诗三十一个字,多少深情厚谊包含在这三十一个字里。哪怕多半个字也是多余的。不必多说,多少深情就在一个挥手间,就在一洼眼神中。继续往下看。继续往下看,还有什么秘密。(老师继续翻转苹果“千年传诵赠汪伦,万古绝唱寻……”老师在这里又卖了一关。)
师:哎呀,老师的秘密暴露了。这里是两幅对子,上面这幅对子大家一起诵读一遍。
生:(齐诵)酒逢知己千杯少,诗向知音半字多。
师:我想征第二幅对子的后三个字,不小心泄露了一点点。征下联的后两个字。
生:寻李白。
师:如果不会可以向台下的嘉宾求助呀。嘉宾朋友们(台下200多嘉宾开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帮帮忙好不好?(老师翻转了最后两个苹果,呈现“知音”)
师:千年传诵赠汪伦,万古绝唱寻知音!——下课!
篇2:《赠汪伦》课堂反思
《赠汪伦》课堂反思
一、导入
1、谈活法,明确学习目的。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2、教师板书一“赠”字。让学生组词,通过这种方法理解题目意思。
二、新课
1、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请你带着问题朗读。明确了学生阅读的目的性。
2、通过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论,培养发散性思维。
3、汪伦是谁?教师介绍:汪伦是一位大豪客,十分景仰李白的才气,一直无缘相见,听说李白要来,就修书约他喝酒吟诗。书中说:十里桃花潭水,万家酒楼。李白看了十分高兴,来了一看,原来,十里远的地方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楼呢,是姓万的人开的酒楼。可他没有生气,与汪伦成了好朋友。同学们听到这里,觉得很有趣。教师的资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哪个字能体现出“出乎意料之外?”引导朗读“忽闻岸上踏歌声。”
5、应该怎样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的方法。
6、他们俩之间是什么感情?(友情)联系实际谈谈你和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问:“有多深?”为下文“深千尺”作铺垫。
7、你能使用哪些关联词语将两句诗文联系起来?
8、请你试着把这两句诗分别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
9、配乐朗读古诗,学生点评。此处教师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锻炼了他们的点评能力。
10、展示所搜集的送别诗,共同欣赏。
11、表演这首诗,其他同学配合“踏歌声”动作。
12、用《送别》(长亭外)的曲调来演唱这首诗。
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采用看、听、读、吟、演、唱等方式表现诗歌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含义。
2、感情丰富,指导到位,能紧紧抓住每一位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思维。
3、用点评,配乐等方式调动积极性和注意力,兼顾每一位学生。
4、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的好朋友到了外地,你要怎么联系他呢?”
学生一定会说:可以写信,发邮件,打电话,聊天,视频,如果不是很远的话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坐车去看望他。
这时,教师可以问:“李白生活在哪个年代呢?”
学生:“唐朝。”
教师:“如果你也生活在唐朝,你怎样与朋友联系呢?”
学生一定会展开激烈的讨论,而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在古代的人们,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都极为落后,分开后很难再联系上,一别往往就是一生。所以说,古诗词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有“别路云初起,离情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做一行飞。”
这时教师再请学生体会作者和汪伦在分别在即时的这种绝望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篇3:《赠汪伦》
诗人 李白
朝代 唐诗
体裁 七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作品评述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1]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
[2]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篇4:赠汪伦_
一个风和是丽的春天,李白在好朋友汪伦家过日子。有一天,传来一个消息:李白的母亲生病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进李白的耳朵里,李白急忙走到门外。
忽然,李白听到了脚踏唱地声音,李白一看,原来是兄弟汪伦呀!汪伦说:“李白兄,你去哪儿呀?李白说:“汪伦兄,我妈生病了,到家里看一下。”汪伦说:“李白兄,应这住下去呀,这里不是很好吗?有池塘、桃花潭……李白又说:“不行,我就是要去,汪伦兄,如果下次有机会就到这儿来住,好吗,汪伦兄?”
汪伦兄说道:“好吧,一言为定了哦!”李白在船里,念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听到后,把这首读写下来,还给大家看呢!我想:李白还会到汪伦家来住吗?
篇5:赠汪伦_
李白是唐朝著名大诗人,汪伦很想见李白一面,于是便写了一封信给李白,邀请李白到汪伦的家乡,李白迫不及待的赶往了汪伦的家乡。
汪伦和李白到了汪伦的家里,汪伦不好意思地说:“李白兄,我在信中骗了你,我们这里虽然没有万家酒店,但是却有一个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虽然没有数不清的桃花树,但是有一个桃花潭,虽然我骗了你,但是我实在太想和你做朋友了。”李白一开始还有点生气,但是一听汪伦这么想和自己做朋友,于是渐渐心平气和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汪伦带李白看遍家乡的美景,尝遍家乡的美食。汪伦和李白形影不离,成了一最好的朋友。
但是皇帝突然让李白回宫,李白没法拒绝,心想:我本应感激汪伦的朋友情,而现在却又要悄悄的离开,李白心里很是郁闷。第二天,李白终于下定了决心,在凌晨的时候悄悄的上了船,船夫刚准备解开绳子,李白听见了离别的歌声,于是走出船舱,站在船头,看见汪伦带着乡亲们唱着离别的歌声,汪伦手里还提着两壶美酒,李白连忙跑下船,汪伦也跑向李白,两人抱在一起,久久不能分开。汪伦和李白在岸边喝了几杯,船夫催促着说:“客官,时间不早啦!”李白依依不舍的上了船,看着这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李白心绪难平:汪伦对我的深情比这潭水深了不知有多少尺,于是眼里含着泪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6:《赠汪伦》
《赠汪伦》
教学设计: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教学新的尝试,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的解释,以一带六扩展阅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授课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目标: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①古诗趣背复习;②《赠汪伦》诗句;③自学提示;④《赠汪伦》意境动画演示;⑤送别诗6首;⑥学习提示。
学具(.课件)
①《赠汪伦》诗句和重难点名词注释;②古诗学法概括;③扩展自学送别诗6首(图文加重点词语解释)。
学习方法: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提供学法和学习资料,点播助学、培养能力。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篇7:《赠汪伦》 之二
《赠汪伦》 之二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8:赠汪伦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篇9:《赠汪伦》改写
汪伦是个有钱人,但他非常敬仰李白,佩服他的才华,竟然写出这么好的诗。偶然的一次,他打听到李白就在他家附近,他知道李白喜欢饮酒赏花,就左思右想,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于是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请您来欣赏”。
第二天,李白来到汪伦家,见到了汪伦兄,汪伦说:“原来您就是李白呀!”“正是在下”,李白答道。“真是久仰大名呀,听说您很有才华,见到您真是万分激动呀!”李白说:“这里怎么没有信中写到的十里桃花,万家酒楼呢?”汪伦巧妙的回答:“十里桃花就是这样著名的桃花潭,万家酒楼就是一位姓万的老板开的酒楼呀!”李白心里佩服汪伦的聪明才华,没想到还有这么聪明的人,真是百年难得一见呀。
随后,他们就入酒楼,开始品尝美酒,汪伦介绍:“这是我们这儿最好的美酒了,他是由高粱大米酿成的好酒,颜色呈淡黄色,味道鲜美极了,听他们说,只要喝了几杯,就会提高记忆力呢!”他们一边说笑,一边欣赏月色,顿时觉得非常舒服。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直到晚上。
就这样他们又游览了好几个景点,几天的时间不觉间就过去了。李白要走了,汪伦非常伤心,在李白刚要踏上小船时,忽然听见脚步声,原来是汪伦带着家人来送李白,李白很受感动,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送给汪伦,这便是后来脍炙人口的《赠汪伦》。
★ 赠汪伦古诗
★ 《赠汪伦》诗意
★ 赠汪伦教案
★ 赠汪伦 李白
★ 《赠汪伦》现代版
★ 改写《赠汪伦》
★ 赠汪伦 古诗
★ 赠汪伦的诗
★ 赠汪伦作品赏析
《赠汪伦》课堂实记(合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