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麦提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能用“一……就……”、“无论……都……”造句。
3、感受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回顾训练点,明确方法。
怎样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
二、精读重点段
1、小组学习,研究问题。(课后题3)
2、这一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钻研?
(三部分:战士们开荒的热情很高;开荒时碰到的困难;开荒时运用种种方法)
3、学习第一部分(3、4自然段)
(1)第3、4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2)战士们什么时候去开荒?还要加上“每天”你有什么感觉?战士们觉得这样辛苦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应该怎么读?(轻快、热情)
(3)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从哪里能看出战士们干劲非常足?
(钁头像雨点一样落地、不肯多休息、收工的时候突击)
(5)想象当时热火朝天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
战士们为什么要这样满怀激情地干活呢?
(6)这一部分集中写了什么?
4、学习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在开荒中遇到哪些困难?(联系生活)
(2)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有没有叫苦连天呢?
“情绪高昂”是什么意思?
从哪里可以看出战士们一直情绪高昂?
(3)前两面两句与第三句是用什么词语连接的?
能不能不用这个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5、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6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战士们开荒运用了哪几种战术?
(2)这几种战术分别是怎么样的?
(3)造句:“无论……都……”
(4)把开荒当作战术对待,表现了什么?
(5)说说这一段的段式。
三、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
1、练读重点段。
2、说说学习重点段的学习方法。
四、作业
1、课后题3(同桌互查)
2、作业 本
板书设计 : 16、南泥湾开荒
干劲足:进军、突击、再猛干
荒凉的地方 困难大:荆棘多方法不对 陕北的江南
方法多:“火攻”、“打包围”、“中间突破”
(南泥湾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按训练点要求,联系重点段读懂其余两段。
2、读写练习。
3、感受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课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八路军战士们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回顾训练点
学习了重点段之后,该怎么做?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2、战士们当时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从哪里看出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呢?
(旧窑洞,住在草棚、野地里、深草丛的窝铺里)
3、在这样的条件下,战士们的情绪如何?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用“虽然……但是……”、“尽管……还是……”造句。
5、指导朗读。
6、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对偶句、排比句)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说说“到处是”、“遍地是”说明了什么?
3、说说征服南泥湾,表现了三五九旅的什么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熟读课文。
2、突破难点:
(1)开荒前后的南泥湾分别是怎么样的?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3)表现了战士们的什么精神?
3、联系实际,谈谈认识。
五、课堂练习
1、听写词语
2、读写结合:仿照第6自然段的“总分总”段式写段话。
3、作业 本
4、课后题4
篇2:《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教学设计
《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精品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能用一就、无论都造句。
3、感受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训练点,明确方法。
怎样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
二、精读重点段
1、小组学习,研究问题。(课后题3)
2、这一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钻研?
(三部分:战士们开荒的热情很高;开荒时碰到的'困难;开荒时运用种种方法)
3、学习第一部分(3、4自然段)
(1)第3、4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2)战士们什么时候去开荒?还要加上每天你有什么感觉?战士们觉得这样辛苦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应该怎么读?(轻快、热情)
(3)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从哪里能看出战士们干劲非常足?
(钁头像雨点一样落地、不肯多休息、收工的时候突击)
(5)想象当时热火朝天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
战士们为什么要这样满怀激情地干活呢?
(6)这一部分集中写了什么?
4、学习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在开荒中遇到哪些困难?(联系生活)
(2)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有没有叫苦连天呢?
情绪高昂是什么意思?
从哪里可以看出战士们一直情绪高昂?
(3)前两面两句与第三句是用什么词语连接的?
能不能不用这个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5、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6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战士们开荒运用了哪几种战术?
(2)这几种战术分别是怎么样的?
(3)造句:无论都
(4)把开荒当作战术对待,表现了什么?
(5)说说这一段的段式。
三、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
1、练读重点段。
2、说说学习重点段的学习方法。
四、作业
1、课后题3(同桌互查)
2、作业本
板书设计: 16、南泥湾开荒
干劲足:进军、突击、再猛干
荒凉的地方 困难大:荆棘多方法不对 陕北的江南
方法多:火攻、打包围、中间突破
(南泥湾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按训练点要求,联系重点段读懂其余两段。
2、读写练习。
3、感受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课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八路军战士们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训练点
学习了重点段之后,该怎么做?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2、战士们当时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从哪里看出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呢?
(旧窑洞,住在草棚、野地里、深草丛的窝铺里)
3、在这样的条件下,战士们的情绪如何?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用虽然但是、尽管还是造句。
5、指导朗读。
6、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对偶句、排比句)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说说到处是、遍地是说明了什么?
3、说说征服南泥湾,表现了三五九旅的什么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熟读课文。
2、突破难点:
(1)开荒前后的南泥湾分别是怎么样的?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3)表现了战士们的什么精神?
3、联系实际,谈谈认识。
五、课堂练习
1、听写词语
2、读写结合:仿照第6自然段的总分总段式写段话。
3、作业本
4、课后题4
篇3:《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胡玲萍
教学目标
1.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了解每个方位各写了什么。能根据课文内容画示意图,并能看图按方位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2.认识“概――具”句式和段式,能找出概括写的部分。
3.教育学生学习鲁迅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出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中的方位词,画示意图。
2.看图按方位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教学难点
1.找准方位词,画示意图。
2.理解课后题中两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初读了《三味书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图片)这就是三味书屋,一个普普通通的书屋,这样一个普通的书屋,为什么中国人知道它,外国人也知道它?
(是啊,因为那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成长的摇篮)
三味书屋的陈设怎么样?请小朋友对照插图按要求默读课文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自学。
要求:a.三味书屋里有哪些东西?用“____”画出概括写的词。b.这些东西分别在什么位置?用“ ”画出表示方位的词。
2.汇报交流。
板书:正中墙上 一幅画
画前正中 先生的座位
周 围 学生的.座位
东北角 鲁迅的座位
3.课文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方位)
4.这些东西分别在图中的什么位置上?请小朋友边读书边动手画示意图。(图示如下)
提示:这表示三味书屋的平面图,四面是墙,“ ”表示中墙,“ ”表示门。
作者站在秆玄通方看三味书屋?(门口是立足点)
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地方?(正中墙上是着眼点,其它方位都是由这个方位引出来的)
5.对照课文评价是否画对。
6.课文用什么方法介绍三味书屋的?读第二节第一句。这个句子前后是什么关系?
先概括地指出墙上的一幅画,然后具体介绍了画上的内容。这种关系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下面介绍先生和学生的座位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7.引读。师读概括写的句子,生读具体介绍的部分。
8. 文中有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座位?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板书:早)
9.看图复述,老师请小朋友当小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介绍三味书屋。注意;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按方位顺序来说,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讲得更生动。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默读思考:
①这一节共有几句话?
② 哪一句是概括写的?哪几句是具体介绍的?
2.讨论。齐读概括写的句子,说说句中的重点词是什么。(板书:来历)
3.指读3、6句。有一天早上,鲁迅上学为什么迟到?(板书:迟到)
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
4.这里的“料理家务”指什么?
出示句卡;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①齐读。
②“几乎”可以换成什么词?
③“于”可以换成什么词?
④“奔”是什么意思? “奔走”是什么意思?
⑤“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是什么意思?
⑥鲁迅为什么要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为了上学不迟到,鲁迅几乎每天都这样匆匆忙忙地奔跑着,可这一次,鲁迅还是迟到了。
5. 鲁迅迟到了,寿老先生是怎么批评他的?
(板书:严厉)
“严厉”是什么意思?寿老先生严厉的语气该怎么读?
6.面对寿老先生的批评,鲁迅是怎么做的?
①找出句子读。
②“默默地”是什么意思?(不声不响)
③“默默地”写出了鲁迅认真思考的神态,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想象。提示:联系上文鲁迅为什么迟到?联系下文他的行动,迟到对不对?以后怎么才能不迟到?
7.由此可见,小时候的鲁迅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勤奋好学)
8.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小结:勤奋好学的鲁迅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9.鲁迅刻这个“早”字有什么作用呢?
齐读最后一句。(板书:作用)
10.这说明了什么?
出示句卡: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o
①“刻”可以换成什么词?
②如果换成“记”字,和“刻”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⑧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鲁迅先生就是从三味书屋开始,一生铭记“早”字,时时早,事事早,抓紧时间学习、工作、战斗,毫不松驰地奋斗了一生,终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字的故事告诉我们,成才离不开少年的勤奋。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
.教案述评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特级教师王金兰
胡玲萍老师执教的《三味书屋》获11月台州市教学能手比武二等奖。她编写的.教案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教案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明确、集中、具体、可操作,形成了素质型的课时目标。目标的三项内容既有语文基础素质、语文基本技能素质,又有语文道德素质。“目标1”是本课时的重点训练目标,它是根据本组训练重点“按方位顺序写”而确定的,目标具体,可操作。“目标2、3”是常规训练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和思想性。
二、.教案中设计的让学生”读段画简图“的练习有新意。这一训练符合课堂教学”二主一线“原则,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训练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动脑筋找方位;动手画简图,教师只在反馈评价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训练落在实处。这种训练方法,值得提倡和推广。
三、重难点的突破于过程教学中。书后的两个句子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案中,教师力避结论性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句子的过程,在过程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句子的理解方法:先理解重点词,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根据句子和段的”概括――具体“、的结构形式进行句、段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学会按结构段式读段、写段的方法。
篇4:《三借芭蕉扇》第二课时 之一
足智多谋
孙悟空 敢于斗争
不怕困难
教学反思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塑造了神猴孙悟空光彩照人的一术形象。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充分表现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围绕“三借”展开,在教学三借前我先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火焰山条件很差,要想通过必需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了解孙悟空所担的重任,非得借到芭蕉扇。再此基础上学习三借,这样学生就能帮助学生体会孙悟空的人物性格。三借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的形式来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一借我用了录像和文中的关键动词结合,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来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二借通过三步朗读,首先同桌合作分别找出文中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话自由朗读。其次指导学生抓住提示语再次练习朗读。最后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这段内容,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和有些粗心的性格特点。在三借的教学中由于前面的内容太长导致拖时。
《三借芭蕉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三借芭蕉扇》第二课时教案
《三借芭蕉扇》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感受孙悟空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为到西天取经,他们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坎坷。这一日,他们来到了火焰山,却被它给挡住了去路。这山到底有何威力竟能难住孙悟空,你们想知道吗?
二、学习课文
(一)了解火焰山
1、让我们一起来看画面。(.课件出示)
2、看了之后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交流
(火很烈,面积也很大)
3、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吗?
指名说
(.课件出示:这山有八百里火焰,……也要话成汁水。)
4、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关键词语(八百里、寸草不生、铜、铁、也)
5、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环境的恶劣)
练习朗读
(二)一借
1、你们想知道孙悟空是如何一借芭蕉扇吗?
(.课件出示动画)
2、谁能说一借的过程?
交流
3、.课件出示文中的一段话(他变做……忙将芭蕉扇给了孙悟空。)
边读边圈孙悟空动作的词语
4、交流
(变做、钻、躲等)
5、你从这些动作中看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
(足智多谋)
6、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
练习朗读
7、引读第三节,了解一借失败。
(二)二借
1、.课件出示第三节
2、自读同桌合作(左边的学生找铁扇公主的话,右边的学生找牛魔王的话)
指名读相关的话
3、注意提示语,读好一个角色的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自己练读
指名读
4、同桌合作上台表演读
师生共同评议
5、简单叙述结果
6、学了二借,你觉得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足智多谋、粗心)
(三)三借
1、三借又是怎样借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
2、出示文字
指名读
3、这一仗打的怎样?
(激烈)
从那些词看出来的?
(水泄不通、岭动山摇、天昏地暗)
这些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交流
4、齐读
5、播放录像
6、孙悟空身上还有什么特点?
交流
(四)齐读小诗
(五)作业
读《西游记》故事。
板书: 27 三借芭蕉扇
足智多谋
孙悟空 敢于斗争
不怕困难
教学反思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塑造了神猴孙悟空光彩照人的'一术形象。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充分表现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围绕“三借”展开,在教学三借前我先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火焰山条件很差,要想通过必需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了解孙悟空所担的重任,非得借到芭蕉扇。再此基础上学习三借,这样学生就能帮助学生体会孙悟空的人物性格。三借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的形式来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一借我用了录像和文中的关键动词结合,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来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二借通过三步朗读,首先同桌合作分别找出文中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话自由朗读。其次指导学生抓住提示语再次练习朗读。最后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这段内容,体会孙悟空的足智多谋和有些粗心的性格特点。在三借的教学中由于前面的内容太长导致拖时。
篇6:《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胡玲萍
教学目标
1.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了解每个方位各写了什么。能根据课文内容画示意图,并能看图按方位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2.认识”概――具“句式和段式,能找出概括写的部分。
3.教育学生学习鲁迅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出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中的方位词,画示意图。
2.看图按方位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教学难点
1.找准方位词,画示意图。
2.理解课后题中两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初读了《三味书屋》,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示图片)这就是三味书屋,一个普普通通的书屋,这样一个普通的书屋,为什么中国人知道它,外国人也知道它?
(是啊,因为那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成长的摇篮)
三味书屋的陈设怎么样?请小朋友对照插图按要求默读课文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自学。
要求:a.三味书屋里有哪些东西?用”____“画出概括写的词。b.这些东西分别在什么位置?用” “画出表示方位的词。
2.汇报交流。
板书:正中墙上 一幅画
画前正中 先生的座位
周 围 学生的座位
东北角 鲁迅的座位
3.课文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方位)
4.这些东西分别在图中的什么位置上?请小朋友边读书边动手画示意图。(图示如下)
提示:这表示三味书屋的平面图,四面是墙,” “表示中墙,” “表示门。
作者站在秆玄通方看三味书屋?(门口是立足点)
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地方?(正中墙上是着眼点,其它方位都是由这个方位引出来的)
5.对照课文评价是否画对。
6.课文用什么方法介绍三味书屋的?读第二节第一句。这个句子前后是什么关系?
先概括地指出墙上的一幅画,然后具体介绍了画上的内容。这种关系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下面介绍先生和学生的座位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7.引读。师读概括写的句子,生读具体介绍的部分。
8. 文中有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座位?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板书:早)
9.看图复述,老师请小朋友当小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介绍三味书屋。注意;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按方位顺序来说,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讲得更生动。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默读思考:
①这一节共有几句话?
② 哪一句是概括写的?哪几句是具体介绍的?
2.讨论。齐读概括写的`句子,说说句中的重点词是什么。(板书:来历)
3.指读3、6句。有一天早上,鲁迅上学为什么迟到?(板书:迟到)
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
4.这里的”料理家务“指什么?
出示句卡;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①齐读。
②”几乎“可以换成什么词?
③”于“可以换成什么词?
④”奔“是什么意思? ”奔走“是什么意思?
⑤”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是什么意思?
⑥鲁迅为什么要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为了上学不迟到,鲁迅几乎每天都这样匆匆忙忙地奔跑着,可这一次,鲁迅还是迟到了。
5. 鲁迅迟到了,寿老先生是怎么批评他的?
(板书:严厉)
”严厉“是什么意思?寿老先生严厉的语气该怎么读?
6.面对寿老先生的批评,鲁迅是怎么做的?
①找出句子读。
②”默默地“是什么意思?(不声不响)
③”默默地“写出了鲁迅认真思考的神态,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想象。提示:联系上文鲁迅为什么迟到?联系下文他的行动,迟到对不对?以后怎么才能不迟到?
7.由此可见,小时候的鲁迅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勤奋好学)
8.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小结:勤奋好学的鲁迅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9.鲁迅刻这个”早“字有什么作用呢?
齐读最后一句。(板书:作用)
10.这说明了什么?
出示句卡: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o
①”刻“可以换成什么词?
②如果换成”记“字,和”刻“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⑧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鲁迅先生就是从三味书屋开始,一生铭记”早“字,时时早,事事早,抓紧时间学习、工作、战斗,毫不松驰地奋斗了一生,终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字的故事告诉我们,成才离不开少年的勤奋。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
教案述评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特级教师王金兰
胡玲萍老师执教的《三味书屋》获11月台州市教学能手比武二等奖。她编写的教案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教案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 明确、集中、具体、可操作,形成了素质型的课时目标。目标的三项内容既有语文基础素质、语文基本技能素质,又有语文道德素质。”目标1“是本课时的重点训练目标,它是根据本组训练重点”按方位顺序写“而确定的,目标具体,可操作。”目标2、3“是常规训练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和思想性。
二、
篇7: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二、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 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 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 (3)(6); (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教学设计示例三
篇8: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二、三课时]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 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 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 (NaCl),再求c (NaCl)。
板书: 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
篇9:《林海》第二课时 之三
《林海》第二课时 之三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佚名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船长》第二课时
★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
★ 社戏 第二课时
★ 背影 第二课时
《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