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于失去经典散文

时间:2024-10-07 03:39:01 作者:qhjnbg14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qhjnbg1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习惯于失去经典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习惯于失去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周国平散文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散文习惯于失去

出门时发现,搁在楼道里的那辆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两年之中,这已是第三辆。我一面为世风摇头,一面又感到内心比前两次失窃时要平静得多。

莫非是习惯了?

也许是。近年来,我的生活中接连遭到惨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丢辆把自行车真是不足挂齿。生活的劫难似乎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由丢车引发这么多议论,可见还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乐意承认。试想,对于人生中种种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财,大至死亡,没有一点阿Q精神行吗?由社会的眼光看,盗窃是一种不义,我们理应与之作力所能及的斗争,而不该摆出一副哲人的姿态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风是否会好一些呢?那么,这也许正是我对不义所作的一种力所能及的斗争罢。

篇2:习惯于失去读后感

喜欢“流动”这个词语,有种生命在萌动的感觉,有种色彩在蔓延的感觉,甚至有种森森然却无可奈何的感觉。时间是流动的,爱情是流动的,人事是流动的,一切都是流动的。

在流动的过程中,得失早已注定 。“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 ,失去反而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如此看来,一个只求得到不愿意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有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我们要渐渐熟悉并习惯失去。

想握雪花而不得,冬的精灵其实在昭示所有的人。让它绽放降落在你心中就好,何必非要紧握它不放,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你手中融化。我想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常常很难做到。

我们要习惯于失去亲人。人终会有生老病死,我们要心境平和的面对自然规律,虽然心会失落。但该祝福他们:他们改造这个世界并给我们爱。于是我们知道如何在世为人,如何让自己更具责任感!所以,请习惯吧!

我们要习惯于失去关爱。失去了关爱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已经从别人的关爱中学会如何去爱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于是我们变得更感性!所以,请习惯吧!

我们要习惯于失去情感。情感的世界里没有对错,爱不会无缘无故,恨也不会是毫无道理。毕竟太阳不是为你而升,风不是为你而来,有多少无奈遗憾就有多少幸福快乐;珍惜眼前的人,忘记过去的事,世间无论任何事在你心里留下的影子,你可以决定它是个伤口或是段不值一提的往事,一切笑笑随风而去吧。失去,可以让女人对待情感时更理性,也可以磨砺男人唯一的脆弱。于是,女人变得更知性了,男人的胸膛也更宽厚了。所以,请习惯吧!

我们要习惯于失去快乐。人是感情动物,所以快乐没有永恒!我们可以让心灵更情绪化一些,可以让自己不再那么刻意的活着。这样,我们学会了对美好事物的感动,对逝去事物的感伤……人生就多了酸甜苦辣,人生的味道也就更丰富了!所以,请习惯吧!

我们要习惯于失去物质。物质为我们更好的活着提供了保障,可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曾经我们为了活得更好一味的追求物质,甘心受它的驾驭,因此忽略了心灵也需要阳光的照射,也需要精神的滋润。物质,已让我们变得麻木。所以,请习惯吧!

总之,我们要习惯于失去拥有!“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情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 。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拥有,满足了我们的欲望。在守护和享受拥有的过程中,我们变得排他了,疑惑了,甚至变得狭隘自私了。从此 ,我们在心里给自己压上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没法呼吸新的空气。习惯于失去拥有,就如同解开枷锁 ,还会有一片更蓝的天空等待我们抬

头。所以,也请习惯吧!

失去,其实我们可以留出空间,来获取或接受更多更美好的事物。上帝是公平的,我们失去的,他都会通过其它的途径或方式来给我们补足,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心间留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所以,朋友,请习惯于失去吧!获取不一定都是幸福,失去不一定都是祸。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习惯于失去,也就学会了一种豁达和包容的胸怀;学会习惯于失去,也就拥有了一份平静和坦然的心情。

篇3:习惯于失去读后感

初看《习惯于失去》一文,相信读者无不为世俗的患得患失而自愧,为哲人“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超脱精神所钦佩,笔者也不例外。文中写作者丢了辆新自行车而有感于发,认为得到与失去,也不过是人生中的过眼云烟而无需上心。然而细细品味之余,笔者觉得作者的观点似乎有点消极了。丢了辆自行车,我想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去查是谁偷的车子在哪而不是站在那说:“我已习惯于失去。”(当然这话并没有万分不敬的意思)人,如周国平先生在文中所讲,的确不能过于患得患失,而应该“失之泰然”。但假使那辆被偷的自行车,我可以用一些手段譬如报警,看监控录像,向邻居咨询等方法找到它,去找找看又未尝不可除非所以的努力都是无用功,车子确实是人间蒸发了,只能说车子与我无缘,这时候才应该用一颗泰然之心去对待。或许是因为佛家提倡“无争”,才让作者有如此的观点。我们既为世俗之人,还是应该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吧。

篇4:习惯于失去读后感

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习惯于失去。所以当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失去一件件原本属于我们的东西时,就不免感到难过和委屈。其实是我们太习惯于得到,于是就忘了曾经这些得到也是不属于我们的,而是认死理的将这些东西统统归属于自己,于是才会越失去越难过。

周国平的这一篇《习惯于失去》正道出了我们不愿承认或是不想去接受的一种心理。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的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做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也许是生活中的劫难让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习惯于失去更深的意义或许是让我们在面对失去时有一颗从容洒脱的心,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有了生命,便拥有了基于生命之上的很多权利,虽然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依然要感恩生命,有些东西拥有的多付出的也相应的多,如果不能承受那种付出,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接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拥有的多有时候失去的便也多,倘若你不能承受这种失去,那自然也不适合去拥有。所以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缘由,我们要学会尊重这种自然规律,珍惜和享受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抱怨。()

对人生中种种不可避免的失去,或许我们更需要有一种阿Q精神。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会计较小损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篇5:《习惯于失去》阅读答案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篇6:《习惯于失去》阅读答案

1、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2分)

2、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3、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3分)

4、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篇7:《习惯于失去》阅读答案

1、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2、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会计较小损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3、示例:①我们是不是对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②当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诚信、尊严、操守等。

4、D

篇8:习惯于习惯散文

习惯于习惯散文

近来很少执笔,我所指的执笔不是写字之类的,而是专指作文一类,或然我太忙碌,忙碌是指无事可做而无聊消遣所致,大抵这已然成为一种懒惰的习惯了吧。

最近忙些公司的事,又庸碌作文理想之类事,并也繁忙拿证过级。所有的事都堆积在一块,也就不能用“忙碌”一词来形容了,而是无聊掺杂着寂寞与孤单,事多了,也就不可专心为一事,便觉得逍遥自在,也就没事了。这种不是逻辑的逻辑似乎用于此很贴切,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偶翻阅记事本,看见往日留在泛黄的纸扉上的一段话:“习惯于习惯的,不习惯的也就变得习惯了。正如喜欢于喜欢的,不喜欢的也就渐而变成喜欢的了。”这段莫名的话浅藏于我往日的笔记,似乎想说明一个道理,到底是什么,偶然间已无思索,再想想看。

我总爱记一些短句在记事本上,有的只是单纯练字,更多的是关乎一些哲理,只是这种不深刻浅在的思想渐渐被已经的人、已过的事渐成模糊,渐而后来也找不着所然了,也就只当成练字吧。

记得儿时,我常跟几个姑亲一块去野外割猪草。日上三竿启程,中饭吃些碎食或不吃,落日昏后就背着满扎的猪草回家,从来不会等到天黑尽了才回的。农村人多半都迷信,认为:夜晚是鬼神的天堂,我们不能打扰,否则会招横祸。起初我是不信的,毕竟“人怕三分鬼,鬼敬人七丈”,这都是村里的俗言,但在我经历一次夜晚事件后便也深信。

那是一次别村放电影,现在已记不全影片的内容,更别说片名了。90年代的农村家里很少有买得起电视的,就算买得起电视的人家,也想凑合一下大场面,赶赶热闹。我当然是属于家里买不起电视的那种,便吵着闹着母亲要去。父亲在外,母亲也是很忌讳鬼神的,回想有些时候我还抱怨母亲:我怕鬼神,都是你遗传给我的。母亲听后哑口无言。我是个要强的孩子,母亲拗不过我,也只得与我同去,不过母亲还是吆喝了几个村妇一同去。

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我所有的要求,母亲总是要满足我。这次也不例外,我如愿了,心里乐呵呵的,手中舞着根竹条,东打西惹的,没想却从草丛中打翻出一条毒蛇来,众人都大惊,幸好同路还有个男人,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掰断根树枝三两下就打死了毒蛇。之后,我便不敢走路了,像是被惊吓到了,但又要去别村看电影,没辙,母亲只好背着我走。

电影里的精彩超乎现实的完美,幼时的'思想中总存在古人的影子,也会单纯地认为下一部电影的主角或配角将是自己,而且也穿古代装,有时还会天真地想:“其实,我们就是古人,只因我们换上了现代装,将古代的装束丢弃在了某个记忆都无法查阅的角落。”这一想法在我看完影片回家的路途中一直不停地想。

母亲还是背着我,我想:以后的夜路母亲都得背着我走。这或许出于一种母爱的习惯。突然,我感到鼻嘴都热乎乎的,不知所然,路上灯微,也就没在意,到家却把母亲吓了个大跳:我鼻子里流的血把母亲的后背衣服染红一大半。母亲连忙找了些艾草揉成团塞住我的鼻子,并用些其它方法止血,可怎么也止不住。那晚我流了很多血,人也渐渐模糊,嘴里竟说胡话。母亲哭了整晚,守在我的床前一步也不离开,不时还换些冷水给我敷上。清晨很早,母亲就给我请了一个“神医”(专职鬼神之类),神医照了我的面就说:我撞见鬼了。他便给我画了几道符,并再三嘱咐母亲,一定要将符烧成灰兑水喂我喝,早九晚五。当我苏醒后,母亲给我讲述起这一切,我便也深信了,心想一定是撞见那条毒蛇的鬼魂了。

外婆在我家呆了整一年,因为双亲都要外出打工挣钱,我出于没人照顾他们才想此下策的,这也不怨谁,谁叫我是农村的孩子——生来命苦。外婆年近古稀却依旧身体硬朗,家中地里的活全是她一人担负,每天都是里里外外折腾,可仍为我一些洗衣做饭之事操劳,我一个男子汉却也没帮外婆多少忙,偶尔放星期回来,就同姑亲几个去割些猪草。外婆是位慈祥亲近的老人,常给我们讲故事听,虽也带几分迷信色彩,但到底还是欣慰了。如今对我来说,我总羡慕那些时常还可以叫外婆的朋友,他们真的很幸运。记忆里总见外婆休闲地坐在树下乘凉,我坐在地上给外婆扇扇,那种画面总出现在一个雨天落在夏日的傍晚,夕阳的影子总透过外婆身体外的缝隙折射到我天真的脸颊,落下甜甜的笑。其实,我还是可以叫外婆的,只是我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外婆也能听见我,但我却感受不到回声。

外婆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冬季辞世的,而巧的是那天正是我的生日。父亲是第二天才告诉我的,外婆是在天津走的,也不带走我的记忆或者预先给我一些征兆,原本温馨的画面就这样说没就没了,连外婆的最后一面也没见着,而更让我愧疚的是:一边在哭,另一边却在笑。或许是外婆有意暗示我什么,我想这一点会落在我的一生的,永远都不会忘记。或许我害怕鬼神,但我不怕走了的亲人,他们永远都是那么慈祥。

人都是这样的。当习惯一个人在身边时,我们的生命中也就多了这个人的影子、这个人的记忆,当这些都习惯后,我们就觉得少了他就不习惯;但当他离开时,一时间会很不习惯,渐渐被时间浸透后,不时或偶然就会想起他的样子,便也忆想半天,渐而习惯于他的回忆,如此也觉得珍惜了。

篇9:习惯于失去阅读题及答案

习惯于失去阅读题及答案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着于财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阅读题:

1、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2分)

2、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3、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3分)

4、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参考答案:

1、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2、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会计较小损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3、示例:①我们是不是对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②当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诚信、尊严、操守等。

4、D

失去的美好的散文

散文:失去你我不会后悔

不曾拥有未尝失去散文

永远失去你的伤感散文

习惯于畅游书海五年级作文

再见了失去的时光散文

失去你我仿佛失去了所有伤感散文

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的散文

经典失去的语录摘录

失去550字作文

习惯于失去经典散文(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习惯于失去经典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