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carrie9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励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镜头语言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励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镜头语言分析,欢迎阅读借鉴。
篇1:励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镜头语言分析
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战争,战争似乎总是伴随着人类的脚步而不断的发生,“它与人类的生存相依相伴, 它既展现了人类生存中最为激荡最为振奋的时刻, 同时又展示了人类生存中最为荒谬最为残暴的一幕。”[1]而电影史上也从来不缺少表现战争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更是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无情,同时也在这种战争中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表现出来,尤其是影片恰当地运用镜头语言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和人性的复杂,体现了电影特有的艺术魅力。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有许多运用的出神入化的镜头语言,下面我们选取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段落来分析影片镜头语言的运用。
一、奥马哈海滩登陆:纪录片式的战争场面
《拯救大兵瑞恩》作为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的影片,导演斯皮伯尔格曾说要最大限度的使影片接近真实 。因此当这部影片上映时,曾有影评人称它是“银幕上对战斗最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描写”。[2]
作为诺曼底登陆一部分的奥马哈海滩登陆,是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为了真实再现这次登陆,导演斯皮伯尔格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这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空镜头,铁架,海水加字幕交代了背景,紧接着出现的是在海面上不停地晃动的潜艇和士兵。第三个镜头便是一个颤抖的手的特写,同时运用摇镜头表现出一张蜡黄的脸,然后摄影机慢慢的后拉,拉出船上的其他人。第四个镜头是一个士兵的近景,通告登陆时间,然后发布作战指令,与此相应的是面对即将开始战斗的士兵的反应。于是镜头出现的是潜艇上几乎每一个士兵的面部特写,让观众看到了每一个士兵战前的表情。然后才是进入战斗状态,血腥的战争开始了。在这将近26分钟的战争场面的刻画中,我们看不到大规模的俯拍镜头,有的全是局部的、个体的表现,不是从整体上去观看这场战争,而是让战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展现出其独特的样貌。例如有一名断了胳膊的士兵,在来回走动寻找失去的胳膊,然后提着胳膊奔跑。还有被子弹打中了钢盔的士兵,在摘下钢盔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瞬间就被另一颗子弹射中了头部,这些都是细节的表现,如果是大场面的俯拍或者航拍,那么这些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将不会带给远离战争的我们任何的震撼和冲击。即便是从敌人的视点进行俯拍,我们看到的也不是一般战争场面的壮阔,充斥画面的也仅限于沙滩上的人和物,有限的俯拍画面。如此大场面的战争,摄影机紧跟每一个士兵,以近乎贴近地面的角度来拍摄战争,给我们的远不是事不关己的豪华的视觉盛宴,更多的是心灵的悲悯。
在这大规模的紧张的战争场面中,导演多次运用了特写镜头。如米勒上尉颤抖的手和他的面部特写,他颤抖的手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普通人都不愿意面对战争,战争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
二、瑞恩母亲接到死亡通知书: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灵震撼
这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空镜头,大片大片的麦田, 一座小屋安详地矗立在远处, 一条小路蜿蜒地把它与远方联系在一起。摄影机缓缓前移,一辆军车从前景入画,卷起一路的烟尘,打破了田园的宁静。这个画面作为过去时空中最为美好的场景一改之前的灰白冷色调,以暗黄为主,带给人些许的暖意,但是天空尚未散去的乌云使整个画面看上去依旧是偏冷的色调,似乎在暗示着人们的情感尚未从奥马哈海滩登陆的惨烈中转换出来。
在这一段落中,导演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带领我们观看瑞恩妈妈,体会着她被战争打破的安详和巨痛。同时景深镜头的运用将代表美国军方的将军和代表美国千万个普通家庭的瑞恩妈妈连在一起,让人体会到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失去儿子的年迈母亲如何承受如此悲痛的消息呢?在这个段落中,影片把和平的美好与家的温暖和盘托出,暗含着美利坚合众国正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家庭保卫着,国家理应保卫家庭的完整和幸福。导演不仅表现了战争前线的惨烈,更将战争后方的悲痛通过一位年迈母亲的无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给人心灵上极大的震撼,从而为下文中马歇尔将军要求成立特别小分队去寻找了瑞恩妈妈仅存的小儿子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三、大战之前的片刻宁静:美好回忆彰显的人性光辉
“导演斯皮伯尔格认为‘只有讴歌了战争中令人肃然起敬的牺牲精,以及一个人对家庭、国家、友邻的责任感, 战争片才有意义。’可以说,经由战场命运而揭示人的感情世界,是这部影片在艺术上的最重要的成功之处。”[3]为了表现人性的完美和对战争的恐惧,导演在影片的第二次大战之前安排了一次片刻的宁静,在这种宁静中我们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在这一段落中,镜头又出现了米勒上尉颤抖的手以及他上半身的中景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小分队的最高指挥官在大战之前对命运的担忧和无望。当他坐下和瑞恩谈论家人的时候,他告诉瑞恩要回忆和家人在一起的具体的事情而不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上尉和瑞恩的谈论是一组正反打镜头,基本上都是两人的面部特写镜头,从他们的表情中我们看到的是无奈和辛酸。导演也正是想通过瑞恩的嘴,让我们听到千千万万个美国普通士兵战前的美好的生活,但是战争却负责将这一切都攫走了。
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没有争吵,没有怀疑,虽然他们不知道命运最终会怎样,但都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与战友共同迎接激战的到来。导演将这片刻的宁静和后来的激战放在一起,意在突出这种宁静生活的宝贵和战争的残酷,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真正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导演不会只是迷恋战争的血腥和刺激,相反他更多关注的是人情、人性,人在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精神状态,从而让人类认识到战争的可恶,和平的珍贵,让每一个观看者都能从内心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篇2:励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上尉率领的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詹姆斯•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面对随时降临的各种危险,他们逐渐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一路的艰辛换来的是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救赎 。
一.救赎人物
① 米勒上尉:战前是宾夕法尼亚洲的一名普通教师,在执行命令的路上,看似悖论的命令一直缠绕着他,他从没有停止过思考,他认为这次行动不是为了拯救一个瑞恩,而是为了拯救所有人,他将拯救一个人的命令变成了拯救所有人的行动,他因为自己下令进攻雷达站而牺牲了一名的战友而深深的后悔,他的手不受控制的在颤抖,他清楚的记得手下阵亡士兵的数目,它是生命的拯救者,同时也是证明的思考者。他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相信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和平,牺牲生命是值得的,他的职业暗示着,他是瑞恩生活的导师,他不仅拯救了瑞恩的生命,还启示他继续活下去的意义。
② 积臣:小分队成员,他是一名出色的阻击手同时也是犹太复仇者,在与德国阻击手的对射中,他显示出冷静、无谓的性格,他念着犹太经文去射击,以上帝的名义进行杀戮。
③ 卡帕左:意大利籍纽约人,小分队成员,他最后取下自己的护身符给法国小女孩带上,被德军阻击手击中后,在雨中他掏出家书,还担心自己的血染脏了书信,这是一个心地多么善良的好士兵!
④ 伟依云:小分队军医,他在奥马哈海滩的枪林弹雨中勇敢的救护伤员,他回忆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依恋。他在受伤找弹孔时,表现出对人体组织的了解,他面对死亡的无奈表现与卡帕左死前的挣扎,形成对比。
⑤ 梅里西:小分队成员,犹太籍,他在德国战俘面前宣称自己是犹太人,他在海滩上得到的德国刺刀也暗示着他的命运最终将完结在德国人的手中。
⑥ 拉宾:纽约人,小分队成员,谈话风趣,对执行这次任务十分反感,他很容易感情用事,因为军医的死而宣称自己要离队,最后被米勒上尉留下。
⑦ 米高:小分队成员,中士,最了解米勒上尉的人,他是米勒上尉最好的副手,他收集了意大利、北非、诺曼底的土壤,表示他已经身经百战,他倒在桥边最后的防线,他总是跟在米勒的身后,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兵。
⑧ 厄本:德语翻译,在雷达站的战斗中,他通过瞄准镜去观察战斗,在守桥的战斗中他只是一个运送弹药的人,他也因此一直是战斗的观察者,一个战争的局外人,但是最后面对德国战俘,他最终成为一名参战者,这也表明他对战争的新认识和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生命的反思,原因之一就是导演对于人物的选择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米勒上尉一个典型的正义的化身,教师出身,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身负重任,是拯救瑞恩行动的领导者,然而影片并没有急着把米勒定位为一个简单的拯救者,更深一层将其刻画为一个生命的思考者和拯救人们精神世界的人,思考者的定位来自于米勒有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每当小分队成员为八换一的任务而争吵的时候,都是米勒掌控着整个局面并且在最后都能使所有人再次团结起来;而拯救人们精神世界的人从开场的25分钟的血战中则更明显的体现出来,这一血腥的战斗场面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重在叙事,讲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后一半重在对米勒上尉的性格进行刻画,可以看到对于米勒这一形象在这两部分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每当战争出现最危急的时刻的时候,每当在最血腥,最让人感觉没有希望的时候,下一个镜头一定是米勒上尉,他在枪林弹雨中指挥作战,不管成功与否,他在不断救赎生命,他在两次失聪中不断的完成自我反思与心灵回归,最终奥马哈登陆战的胜利再告诉人们,一个经历了巨大悲痛的生命和精神的救赎者的归来。这样的一个正义、光明、无处不体现的深刻的人文关怀的人成为了承载影片内涵最好的平台,后面的一系列故事也就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完美的展开。
二战的欧洲战场,参战国是英、法、美三国对抗德国和意大利,因此,在其他人物的选择上导演也有着特殊的考虑。
积臣和梅里西都是犹太人,二战时德国人对于犹太人的杀戮,使得两人都对德国人有着深深的恨意,积臣更是以上帝的名义在杀戮德国人,而他们最终的命运也像二战时他们的民族一样,经受了无尽的痛苦;卡帕左和拉宾则是典型的美国形象的代言人,他们身上的正义感、幽默都体现出美国人的精神,两人这样的性格也有着一定的政治意味;伟依云、米高、厄本则是人类三种精神的象征,伟依云象征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米高象征着兄弟般的友谊和得力助手,而厄本是胆小、懦弱的化身,但是经过逝去生命的洗礼,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更多的事勇敢、回归和灵魂的忏悔与赎罪,同时从他的职业来考虑也是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
这样多角度的人物设置和安排构成了电影叙事最重要的机架,为所有故事的展开和对多角度救赎的主题的挖掘定下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基调。
二.救赎叙事
好的人物设置需要在好的叙事中才能完全释放其本身的能量,这部影片的叙事延续了导演斯皮尔伯格一贯的叙事风格,即运用大色块对影片进行浓重的铺陈渲染,小细节深度挖掘。而对于这部《拯救大兵瑞恩》来说,这样的叙事风格更是使得原本宏大感人的题材更显入木三分,通过影片可以看到影片对于大色块的把握有三部分:一,奥马哈登陆战;二寻找瑞恩;三,守桥战役。
第一块的25分钟对于营造整部影片的基本情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登陆战虽然随后对于后面的叙事情节、人物关系、意志冲突都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对于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场米勒颤抖的双手、米高吃巧克力、积臣画十字架、士兵们呕吐等镜头营造出了一种开战前的紧张和轻松,但随之而来确实强烈的暴风雨一般的进攻,开场的长镜头叙事再也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战场上激烈的交火,被炸断手臂而孤注一掷的徘徊、被炸出肠子不断哀号妈妈的痛苦挣扎、被炸断身体还被拉着前进的亲密战友、炸出D1缺口后的疯狂进攻,直到最后用惨烈的代价换来的胜利,米勒上尉的两次失聪脸上浸透的血水和苍白面色的鲜明对比,这一切足可以使每一个从未接触战争的人触目胆寒,同时又让经历过战争的二战老兵回到了当年血雨腥风的年代,一切的一切是那样深刻的被记录在了每一个观影者的心中;影片浓重渲染的第二则是以人物叙事为主,小分队的成员在路上一直在不停的争论着八个生命换取一个生命的意义,在寻找这一个生命的过程中,小分队遇到了假瑞恩、德军进攻、成员牺牲等一系列问题,米勒上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在一步步向深触及,血腥和杀戮不再是影片的主角,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于救赎的深入探寻始终萦绕在整个小分队的头顶,一次次的争论换来的更加团结的解救,牺牲也不再是失去生命的简单内涵,每一条生命的逝去换来的小分队每个人内心的救赎,影片所要传达的内涵也就在这样的一个一个得死亡中被放大的传递着,这时候的思考着渐渐的从影片中的小分队成员变为每一个观影的思考者,这种转变无声无息,这也正是导演叙事的精妙之处,简单的故事情节将一个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和盘托出;影片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小分队再找到瑞恩后的守桥战役,这时候瑞恩的背后站着的就是所有跟随影片经历了1消小时46分29秒战争洗礼的观影者们了,影片的最后带给观众是思考,我想每个人当听到瑞恩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候都在为米勒和他的小分队致敬,眼睛里留下的也不仅仅是对韦德和卡帕左的思念,更重要的一点是是他!就是他!
影片真正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多角度的救赎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用简单的形式阐释深刻的道理,激发出更多角度的范思者,同更多的镜子来反射同一个光源,光会随着更多的反射而进入我们从未走进的内心领域。演员的表演、逼真的美工、真实的拍摄、卓越的剪辑都成为反射影片内涵的多面镜子,而影片本身所包裹着的外壳被观影者的思想融化,观影者将成为反射这些光芒的更多节点。
三.救赎导演
在《辛德勒的名单》让斯皮尔伯格名利双收之后,他就像突然停滞了创作的激情一般,几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带来太多亮色的作品,直到这部战争巨制的横空出世,从这个浅层意义上讲,这是对他艺术事业的一次救赎。
从这部电影来说,几大色块的应用就像一颗颗重磅炸弹,在炸碎人们内心世界的同时他会用他的思维去整合观众的思维,在心灵的废墟上发出新芽,就每一个细节而言,整合把握的思维也成为最为重要的骨架,就像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最为震撼人心的登陆战场面,虽然他在拍摄的时候让摄像师不要管题材,不要管内容,只需要拿着摄像机,跟着战士向前冲,但他这么说的底气是什么?就是他这一部分的整体框架已经了然于心,最终影片中展现出的每一个句子再也不是单纯的展现战争的恐怖,每一个句子都被赋予了拯救生命、拯救人类内心世界的含义。
对于导演更深层次的救赎是其思维的传承和拓展。从一个怯生生的拿着自己拍摄的短片站在环球电影公司门口等待一位伯乐的小男孩,到一位在好莱坞的金钱帝国呼风唤雨的导演和制片人,有人会说是因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人说是因为他艺术与商业兼备的全面才华,但是我认为真正值得称道的事这位大胡子导演的多角度审视和整合思维能力。
他的思维体系是对事物多角度观察后把握最本质的特点,选取最让人心动和震撼的场面开始,通过不同的视角将这一场面展现出来,从最小的镜头组接到整体的影片布局都是如此,中间加上不同角度、不同机位、不同长短镜头安排等剪辑要素,一部电影就这样诞生。而针对不同电影的不同主题,这个大胡子也会灵活的变动自己的整合计划,从《紫色》到《太阳帝国》,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拯救大兵瑞恩》,从《人工智能》到《慕尼黑》,最后,从艺术天才到商业巨擘,思维的救赎才是本片给导演自身最大的救赎。
篇3:《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
故事的开篇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国二等兵詹·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阵亡,将军派出八名战士寻找瑞恩并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战士们找到他后,随即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八名战士全部牺牲。
争论的问题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在八个人开始寻找瑞恩时就讨论过,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寻找一个士兵如同大海捞针。况且八个人也都有母亲,只为了安慰一个母亲,做如此大的牺牲。从人道主意或数学比较大小上看,8>1,这当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们为什么还做呢?而且是那么毅然决然呢!
记得影片中,当两个同胞牺牲后,团队中出现了矛盾,八个人的上尉,米勒给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抛开了明面上说的“任务”啊,“崇高的事业”啊“为了和平”等等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从自身出发,回归到人的本性——真实!这个理由也成为了战士们坚持下去的信条。
“活下去,回家”这句话也暗暗透露着米勒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大段血腥的镜头下,观众从心而发地感受到了战争就是地狱。
接下来,六名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幸存的瑞恩,他们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却因要参加一场重要战役而拒绝回国。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对选择,如果现在放弃,不管瑞恩,他们也算完成了任务,可这又算什么?难道之前两位同胞战友就白牺牲了吗?决不能留有遗憾!战士们重回到战场。兄弟间的心紧紧相连。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战士们艰守阵地。战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个亮点。
最后牺牲的米勒上尉临死前嘱托瑞恩:Earn it中文译成:“别辜负”,也可以理解为“好好的活着”或者“值得”。我个人理解为“值得”。它为本片起了悲壮的一笔。为了让这一行动“值得”,瑞恩必须要好好的活着,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战死兄弟们的在天之灵,也是对自己说,“这一切都值得!”
八个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大兵生命,这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局面吧?是战争把人们推到一个圈中,圈中的生命的价值在改变。
或许一文不值,可任意践踏,记得在抢滩登陆时,前排的士兵被机枪扫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许生命是惨不忍睹,苟延残喘的,忘不了那些断足断臂的伤兵、那些向外蛹动的内脏,士兵们那绝望的神情;
或许生命是捡来,是幸运女神主宰着生命。一颗子弹打在士兵的头盔上,幸运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头盔欣赏。
或许生命是换来的,正如本片所讲述的故事……
应该说一下,团队中先牺牲的两个士兵中,有一个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交给了战友;另一个高呼“妈妈,回家!”那场景,不能不让人心酸落泪。影片中有句名言:
“对世界,你是一个大兵;
对母亲,你是整个世界。”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坚持说这场任务“不值得”。那么从现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个好人,善待你的亲人。用你的实际行动让“拯救大兵瑞恩”。
篇4:《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
曾执导过经典战争片的美国导演萨姆·富勒说过:真正的战争片是让观众感到有人对自己射击!在他说这番话的若干年后,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诠释了前辈的这句话。
对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我并不十分的了解,仅有的一点印象也只是历史教科书赋予我的。我还清楚地记得那节课本有幅插图,上面画的是几个美军士兵笑吟吟地拎着箱子上岸。那也许是在抢滩成功之后的情景,斯皮尔伯格的贡献就在于把整个抢滩的过程精确地、完整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战争离我们是如此的接近。
抢滩的成功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同样,通往柏林之路也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铺筑成的,在《拯救大兵瑞恩》里,鲜血同样成为了战场上最醒目的主角。
事实证明斯皮尔伯格对场面的调度是成功的,对画面的理解是生动的。米勒上尉的出场就是其导演手法的典型。
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米勒不是脸,而是手,是颤抖的手——这只手是有内涵的。它意味着什么呢?显然,战争使人终生活在恐惧中,长期的战争生活使他们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中,正是由于这样没有规律的生理情况,造成了他们的外部反射,必然就会遗留下许多病状,米勒上尉的这只手就是一种病,这是米勒的手,但却是代表了战争中所有人的手,观众由此从健康的角度对战争提起了抗议,因为这支手告诉他们,战争中的人是很容易受伤的,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米勒上尉便是代表,由于紧张以致于大脑难以控制行动,结果是得了一种类似“帕金森”综合症式的怪毛病。另一方面,这支手还暗示米勒是一位老兵了,打了许多的仗,也就弄得一身的不舒服。这就是这只手的名堂,也是斯皮尔伯格的名堂,用小的、细节的东西抓人,与此同时还顺便表现了不少东西。
接下来的画面上,米勒上尉用抖动不止的手抓起水壶往嘴里灌水。在这一镜头中,当米勒提起水壶的时候,演员“正好”用手遮住了他的面部。待喝完水之后,他将水壶从脸上拿了下来,并很快地低下头,接着又把头抬起,露出了那张脸,从而显示出了米勒的“庐山真面目”。其实此时大多数观众头脑中的这个形象并不是米勒,而是他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也就是影片的主角。这又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商业手法,用一系列镜头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几秒钟的时间内,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形态。另外,汤姆·汉克斯在美国拥有极大的票房号召力,很有观众缘,所以他的一露脸,就会让人有种兴奋与期待,从而达到了导演为下面的剧情作提示的作用。
在米勒的脸部特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在他的脸上,我们可以读出战争的残酷与灭绝人性,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是不可能出现《阿甘正传》里那张娃娃般天真的的面庞,也不可能出现像《西雅图夜未眠》中那样充满浪漫气息的面庞,只有一张疲劳不堪、负重不轻的脸。镜头随着这张脸开始逐步拉伸,越来越多的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画面里的是钢盔、脸、钢盔、脸、钢盔……一个个都像是刚从噩梦中惊醒又要接着去做下一个噩梦似的,配上昏暗的天空,一种窒息的感觉在我们的脑中油然而生。一团圬物从一位战士的'口中喷出,座在他边上的那位战士却把口水咽进了喉咙——就这样延伸下来,直至整个登陆艇。这种表现方法的运用达到了对战前官兵心态一网打尽的效果,使观众从士兵们的反映中感觉到了战争的凝重,并第一次随着导演的视觉语境进入了战前状态。在这个时候,画面一切,转到了另一艘登陆艇上的指挥官,他嘴中叨念着的是叫士兵们要注意,告戒士兵们不要踩到弹坑一类的“注意事项”,完了又是一组对士兵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段描写中,有一个嘴含十字架,不停做着祈祷的士兵,这十字架是什么?是一种工具,是用来强化个体的,是表现人性格特征的,与米勒那双颤抖的双手一样,是影片中对人物性格及其情感凸显的线索式细节描写。然后便传来了隆隆的炮声,溅起的水花雨点般的落在船上登陆士兵身上。这是观众第二次跟随画面进入到临战状态,之后,随着一声哨响和几声枪吼,战斗一触即发。
“一触即发”,是对战争开始最好的形容,斯皮尔伯格用哨声和枪声把战斗与战斗之前联系到了一起,如果用一般的电影剪辑来衡量的话,那他在这里的技术运用就很唐突,但作为电影的表现方式来说,斯皮尔伯格在这里所用的具有强烈跳跃性的剪辑很华彩!哨声是盟军登陆作战开始的信号,在这哨声响起来后,观众想的是自己脑海里的战场,是战士们如何去抢滩,如何去战斗……斯皮尔伯格不会给你时间去思考的,战争亦是这样,在战场上,你不会有时间去思考我要在哪个地方找合适的掩护,在什么位置瞄准会比较的好之类的问题,战争是残酷的,是灭绝的,枪声的响起让观众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只能被动地接受着银幕上的血腥与残忍,就像战士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就已经被子弹穿过钢盔一命呜呼一样,你没有时间去应变,没有空间让你去逃避。在另一个画面上,登陆艇的舱门刚一打开,几名战士就应着枪声倒下了,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仅是德军的枪炮把盟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观众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真正领悟到了“一触即发”的含义,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人就像刚刚从床上座起来,脑子还未清醒就被人给来了当头一棒一样。这样的由哨声到枪声的转变,使观众身临其境,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强大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导演用这一凌厉的声效剪辑,将战争的残酷性与突发性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对整部片子主题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整个登陆场面逼真、生动,这与其中所具有电影技术的纯熟运用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我国影视作品中那些虚伪、象征性的战争场面的拍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首先,是采用了手提摄影机进行拍摄,摄影师在导演布置的大环境中来回穿梭,使画面达到了近似记录片的效果,并且营造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令银幕上的人物和事件更加真实、可信。
其次是导演对于机位的选择。在登陆情节中,摄象机是手提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时刻都在运动中的,但又因为人工操作,因此,镜头一般都是平行对准物体或者是45度角的仰拍和俯拍,画面设置是以士兵视角取景,用来制造出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加上跟踪拍摄,或干脆将摄影机放在地上以人的视觉体验观察整个战场,观众就随镜头仿佛亲临奥马哈滩头,感受着枪林弹雨的威慑。斯皮尔伯格认为大场景不能很好地传递出战争的恐怖感,所以他没有用航拍,甚至只在战斗结束的时候用了一回全景,而更多的是采用中景,最常见的则是近景和特写。
第三是找到一个人代表导演的主体思维来综观整个战场,这个人无疑就是米勒上尉。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借米勒的眼来表现出导演视角,以导演的思维来强化战场语境,将战场中每一个角落都详尽地呈现在观众的眼中,并以耳鸣声和被这声音所淹没的枪声来做背景音效,再一次强化了银幕上战场氛围,且以单一视角透视战场全貌,用画面传达出导演的情感抒发,即对战争的赤裸裸和残无人道做出了无声的批判。
最后一点就是对死亡的拍摄。在战争中难免不死人,像诺曼底登陆这样惨烈的战争死人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人死的得有意义。要有意义,首先要做到真实。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死亡镜头相当的逼真。士兵中弹后没有挣扎就呜呼了。在这里,没有了慢镜下对死亡过程的“全程直播”,也没有了不切实际的垂死反戈,死亡,来的是如此的快,快的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死亡逐渐增多,一个、两个、三个……不计其数,最终营造出来的是银幕上惨烈的景象,人们在不只不觉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战争中更是如此。片中的死虽然是短促的,但在铺垫之下却显得尤为有力:水下的士兵被重物缠住只能被活活的闷死;由于力气不足而眼睁睁地看着冰冷的尖刀刺入心窝的犹太裔士兵……这些“死亡段落”以从生走向死亡为载体,传达出战争的恐惧、悲惨与人性的没落,人的生命是这样的转瞬即逝。
在影片20多分钟的登陆战役场面里,几乎每一个阵亡士兵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子弹居然穿过钢盔打进脑门,一位肠子被打出的年轻士兵,惊恐绝望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叫:妈妈、妈妈。米勒上尉在枪林弹雨中拖着一受伤躺倒在地的战友往前匍匐行进,炸弹轰鸣后他再回头看,拖着的人只剩下半个躯体,他即将那可怖的断尸丢开,作呕不停地向前跑去。在这种刻骨铭心的视听描绘面前,谁还能将那二战的血腥、恐怖忘却呢?!
《拯救大兵瑞恩》让你随时都沉浸在它浓重的感动里。每一个战士的死都能够引起观者心理上和生理上极大的共鸣。它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惨烈,法西斯的凶残,并唤醒了人们对那些被战争轻易夺取宝贵生命的战士们的深切怀念。它使人无法走出它的感染和感动。当人在枪鸣炮轰后转瞬即逝的时候,你会被这巨大的伤痛所震撼,叫你在此时不能不去体味对那场邪恶战争的谴责与痛恨,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崇拜,以及对爱和人性终极关怀的重新咀嚼。
篇5: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今天晚上集体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不知在平安夜看这么让因心痛的片子是不是一种讽刺。
现在已经看完这部片子一个多小时了,可是心情还是不能平静,还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折射……都给我的心灵强烈的震撼!总有那么几个片断,我都不忍看,下意识的把头别开。很佩服斯皮尔伯格,他找的切入点都令我感触颇深……
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生活片断和我们的是那么相似!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受害。
当瑞恩和队长在谈论和哥哥们在一起的生活时,我感到很痛心。从那么幸福的场景,一下坠落到死亡边缘,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连我这个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吧~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会突然消失,毕竟时间还有那么多你留恋的东西啊~
看到片末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咒骂那个不敢开枪的家伙,若是他敢在关键时候开枪,可能就不会酿成那么惨的悲剧了,可是,这也是最真实的地方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时候!
都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是啊~若是他们不放过那个德军,他们的队友就不会死在那人的枪下了。可在战争中,没有谁对谁错,成王,败寇!
现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 瑞恩的井的读后感
★ 瑞恩的井说课稿
★ 瑞恩的井读后感
励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镜头语言分析(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