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本中译文及赏析

时间:2024-11-14 03:36:57 作者:麦渣渣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麦渣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吕本中译文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吕本中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吕本中译文及赏析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此句出自宋代诗人吕本中的

原文: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为旅途即景。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吕词则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此外“晓霜”兼点时令,为的是下面提出“残菊”不突然。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这两句说的是路旁农舍外词人看到矮篱围成的小园中,一枝残菊正寂寞地开着黄花。看到此景,词人想起当天是应该饮酒赏菊的重阳佳节,又感慨到这年这节日,竟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了。上句是旅途所见,下句是由此触发的联想与感慨。佳节思亲怀乡,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对于有家难归(吕本中是寿州人)的词人来说,由此引起的家国沦亡之痛便更为深沉了。但词人这里并未点破这种痛苦,只是用“乱山深处过重阳”一语轻轻带过,留待下片集中抒发感慨。两句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想到眼前的处境和沦亡的故乡。词人思绪曲折感慨万千,而出语却自然爽利。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下片的头两句,由早行所见所感想到夜间他乡客宿情景。旅途中住宿,词人因为心事重重,老是睡不着觉,所以说“元无梦”;正因为深夜不能入睡,就更加感到秋夜的漫长,所以说“寒更每自长”。句中着一“每”字,可见这种情形已非一日,而是羁旅中常有的。“元”、“每”二字,着意而不着力,言外更令人凄然。

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这种难掩的寂寞和忧伤,但词人之所以有此感,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心头。“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词人此时身在江东了,却并未感到喜悦。原因是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两句用“只言”虚提,以“不道”与“转”反接,抑扬顿挫之间,正蕴含无穷忧伤时事的感叹。词写到这里,感情达到高潮,主题也就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和一般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也自然流露出来了。

这首词着力表现词人的中原归思,同时感情又有一个由隐至显的过程。词人结合特定的景物、时令、旅途状况,层层转进,如剥茧抽丝般地来抒发感情,最后凄然归思,这样抒情便显得很自然。词的感情基调虽比较凄凉伤感,但格调却清新流畅。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美,使人读来虽觉凄伤却无压抑之感。

篇2:吕本中译文及赏析

踏莎行・雪似梅花原文: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踏莎行・雪似梅花注释

①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②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③阿谁:谁,何人。

④去年:往年。

踏莎行・雪似梅花赏析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诗词中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篇3:吕本中译文及赏析

夜雨

【宋】吕本中

梦短添惆怅,更深转寂寥。

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

【注释】

①惆怅:失意、伤感。

②寂寥:寂静空旷,这里指孤独、冷落。

【参考译文】

在短暂的睡梦中更伤感,夜深更孤独。为何在今夜只是下雨,声声滴在芭蕉上。

作者

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

【赏析】

做为一个江西诗社宗派的诗人,吕本中有其非常特殊的地位,原因是他做了一个「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以降诗法相近的二十五位诗人列为派中诗人,而皆源出黄庭坚。这样的一种作为,影响非常重大,以致于近人每论及宋诗甚至于整个中国诗,必谈江西诗派。而一谈江西诗派,则必谈吕本中之宗派图。

至于吕本中的诗,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是出于黄庭坚;敖陶孙的〈诗评〉称他的诗如「散圣安禅,自能奇逸」。

诗题「夜」指出时间,整首诗就紧扣这个时间去呈显情境:「梦短」、「更深」、「夜雨」都统摄在「夜」这个大的时间意象中。所谓「梦短」,暗指此夜中难安枕席,不能一觉到天明,同时伏下「添惆怅」之因,惆怅是情绪,既言「添」,就表示原就惆怅,如今因梦而加深,可见这「梦」绝非美梦,而是恶梦,导因当然是在现实世界中有所困顿或其他的不如意。

这首句是一己内心之境,次句则是指外在空间:更已深,夜变得更加死寂。同时相对于上句,更表示其惆怅的情绪已持续良久,而空间的「寂寥」正映衬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上句的惆怅互相完成诗意的表现。

后面两句是声音感觉,人在室内,夜中不能寐,寂寞、惆怅,偏偏这夜又是有雨,一滴一滴地滴在芭蕉之上,那声音传来,便彷肥且坏我坏位鞔蛟诩拍、惆怅的心中,「如何……只是」,诗人不得不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全诗四句,由一己内心外射周围环境的死寂,而转至屋外情境,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滴」字又回到一己内心。一夜无语,四句短诗却表现出千言万语,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诗人捕捉刹那之间的感觉写出的,其实诗中的时间持续很长,我想这样的诗表现,非高手不能为。

此诗与另一首七绝《听雨》,实是把一种情绪分务两首写出。

篇4:采桑子吕本中答案 赏析

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本词采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有比喻、顶针、反间、白描。其原文如下:

・・・

・・・采桑子

・・・・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采桑子吕本中字词解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

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篇5:采桑子吕本中答案 赏析

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采桑子吕本中内容简介:

上片写别后相思时只有天上的明月可以陪伴,下片以月亮的'“暂满还亏”喻人的暂聚久别。全词纯用白描手法写出,颇有民歌风味,情感真挚,朴实自然。结构上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深得回环跌宕、一唱三叹的妙处。上下片主体相同,只是稍加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匠心独具。

用‘恨’字表达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情人的爱恨兼具的复杂感情:作者漂泊在外,不能和情人团聚,所以思念情人;因为思念很深,所以又恨情人不能像江楼月那样南北东西相随无别离,同时又恨情人像江楼月那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不能真正团圆。这种写法把作者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修辞手法简析:

1,本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人比喻成“江楼月”,上阕表达敬仰之情,下阕表达不满之情,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恨不能相随的遗憾之情。

2,本词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南北东西。南北东西”,“暂满还亏。暂满还亏”,使本词具有了民歌风味,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顶针手法的使用,使本词具有了民歌特点,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篇6:采桑子吕本中答案 赏析

此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的暂聚又别。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词中用“江楼月”作比,词人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说的是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下片里也用”江楼月“作比,”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从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喻“待得团圆是几时”。一首词里,同用一个比喻,所比不同,构成多边。象这样,同一个比喻,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又有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这样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词人用得非常贴切,这是此首词更为难能可贵的特点。

名家点评:

1,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2,《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词牌名: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南卓《羯鼓乐》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此双调小令,就大曲中截取一段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作者简介:

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道学家。

以上这篇采桑子吕本中答案 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7:浪淘沙,浪淘沙吕本中,浪淘沙的意思,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浪淘沙吕本中,浪淘沙的意思,浪淘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浪淘沙

作者:吕本中  朝代:宋  体裁:词   柳色过疏篱。花又离披。旧时心绪没人知。记得一年寒食下,独自归时。归後却寻伊。月上嫌迟。十分斟酒不推辞。将为老来浑忘却,因甚沾衣。

篇8:西江月,西江月吕本中,西江月的意思,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西江月吕本中,西江月的意思,西江月赏析 -诗词大全

西江月

作者:吕本中  朝代:宋  体裁:词   渺渺风吹月上,魑硇霜回。百年心事老相催。人在夕阳落外。有梦常嫌去远,无书可恨来迟。一杯浊酒两篇诗。小槛黄花共醉。

篇9:满江红,满江红吕本中,满江红的意思,满江红赏析

满江红,满江红吕本中,满江红的意思,满江红赏析 -诗词大全

满江红

作者:吕本中  朝代:宋  体裁:词   东里先生,家何在、山阴溪曲。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昨夜冈头新雨过,门前流水清如玉。抱小桥、回合柳参天,摇新绿。疏篱下,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问此春、春酝酒何如,今朝熟。

渔家傲,渔家傲吕本中,渔家傲的意思,渔家傲赏析

《中吕朝天子》原文阅读及译文

踏莎行吕本中阅读答案

《饮中八仙歌》赏析及译文

《行宫》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译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译文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与赏析

诗词《临平道中》译文及注释赏析

李白《行路难》译文和赏析

吕本中译文及赏析(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吕本中译文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