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毛家堡散文

时间:2024-12-01 03:37:00 作者:萝卜与青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萝卜与青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母亲河毛家堡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母亲河毛家堡散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母亲河毛家堡散文

母亲河毛家堡散文

千万不要把我那刻的低头认为是在沉思,其实,我在悄悄地抹去眼角的泪珠。

丙申(猴)年十月初八卯时,晨曦推开夜色朦胧,黎明的第一缕光明洒在毛家堡子的时候,亲生的五个儿子,把他们亲生母亲瘦小的躯体装进“寿房”已经两三个小时了。

那时候,毛家堡子和其他村庄、田野一起埋伏在平旦的夜色中。

毛家堡子,不大,黄羊川镇一个村的一个村子,30户人家。点燃一支香烟,烟还没有熄灭,就在毛家堡子转上一圈。

母亲的母亲把她生在毛家堡子的时候,毛家堡子还方方正正地摆在那里。

古朴建筑展示壮美,高大堡墙不失威严。

堡子正南方的“城门”晨启夜闭,“支呜-呜-”门轴转动声,一年四季随着日出日落传递着平安。在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个集民居和防御为一体建筑,保护着他的子民们,逃过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劫难。

母亲把我生在毛家堡子的时候,毛家堡子这个土与木结合的建筑艺术已经破坏殆尽。

堡墙的残痕,诉说着1927年发生在古浪的那场地震的无情。已为土墩的城隍庙废墟里,偶尔找到一块方砖,端详了好一阵子的老夫子,扶正眼镜框琢磨半天说“清朝的吧”。唯独早早晚晚从低矮的黄土院落升起的炊烟,飘摇着向远处招手,真实地展示着毛家堡子的存在。

“城市的水泥地太凉,毛家堡子的.土地温暖”就是这个朴实中透着执着的理由,母亲告别小城,叶落归根的夙愿在十月初一晚上实现。

此时,母亲静静地躺在黑漆漆的“寿房”里,看不到太阳在毛家堡子的天空升升降降,但母亲一定清楚这片土地上大小事情。前,母亲的母亲把她生在毛家堡子,96年后,母亲把这96年整整齐齐地放在了毛家堡子。

离世前十多天,我与母亲同枕而眠。

母亲睡一张单人床铺。母亲的头,枕着我的臂弯,我的手,放在母亲的胸口。轻轻地抚摸母亲的脸颊、脖子、脊背、胸腔、腹部,真实感受到,岁月揉皱了的皮肤款款地包裹着她的那副老骨头。就是这副老骨头中熬成的油水,养育了六个体格健壮的儿女。

那夜寅时,我抱着母亲来到卫生间,母亲一次、一次地催我离开卫生间,她怕我嫌脏,我怕她从坐便器上跌倒,一再坚持,她才让我留在卫生间。家兄告诉我,母亲已经不吃主食一段时间了,一天一个乳品饮料维持生命。我抱起母亲,看着便池里那不多的淡黄色液体,小时候我们洒在母亲怀里的不至是这些吧?

那夜,母亲一次、又一次缓慢地挪动着身体。

“疼吗?”

“不疼”。

我忽然明白,母亲在有限床位上为儿腾出更宽舒的位置。我的眼前始终晃动着母亲哺乳儿女的情景,两行泪珠顺我脸颊滴落枕上,一股温暖传遍每根神经的末梢。

那夜,无眠。

十月初一亥时,母亲无疾无痛而得善终。多个日夜的辛劳,耗尽了她生命的所有资本。她累了,义无反顾地追随别离47年的父亲而去。

叶子的飘落,是对风的追随,还是树不挽留?

母亲去世的那几个夜晚,夜深人静,我一人静静地独守在灵前,纸钱燃烧的蓝焰跳跃着,忽明忽暗。近一个世纪的旅途跋涉,遭遇过太多艰辛,经历过太多坎坷,不易。幼年丧父,中年丧夫,人生三大最为悲伤的事情,母亲遇到了两大悲伤,唯福佑她的儿女子孙满堂,枝繁叶茂。

“孩子会长大的。”母亲就凭借这个朴实的信念,用坚韧把近一个世纪的每一个漫漫黑夜,熬成了属于自己的晴朗白天。

母亲倒下的时候,是孩子长大的时候。人的一生,就像庄稼,熟透了,也就结束了。一茬庄稼的生命结束了,留给农人一脸的喜悦,留下五谷丰登。一位世纪老人的生命结束了,留给亲人一场恸哭,留下儿孙满堂。

随风飘摇在老宅的上空的招魂幡,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它极力告诉人们,在毛家堡子这块土地上生存了近一个世纪的一位老人走了。

母亲静静地躺在老宅里,不吃、不喝、不喘气儿整整六个昼夜了,再过几个时辰就要出殡,这是她最后一次深情地亲吻毛家堡子的土地。

篇2:岔家堡印象-散文

岔家堡印象-散文

岔家堡是祁连山脚下、大都嘛河畔的一个小山村。印象中的岔家堡,土地干旱贫瘠,道路交通不便,村子与世隔绝,村民孤陋寡闻,茅屋草舍,度日维艰,是典型的穷乡僻壤。这个周末,和几位喜欢户外运动的好朋友相约去看祁连秋景,返程时路过岔家堡,并在村子里打尖吃饭,彻底颠覆了我以前的印象。

从马蹄寺山门进入,让车子缓缓前行。天高云淡,草木凋零,落叶潇潇,山寒水瘦,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致,景区里旷朗静寂,游人寥寥,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上,互相瞻望,我们的两辆越野车就显得格外渺小又醒目,来在此时,可能领略的.就是这种况味,体会的就是这种心境吧。沿砂石铺就的金马公路往里走,时不时与牛羊牧群相遇,不忍心鸣喇叭,就耐心地等它们慢慢让道,顺便看看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牧民人家,羡慕他们与世无争,宁静自然的日子。

过了上中下观音洞,草原更加开阔,山形更加奇巍,雪峰更加清晰,景色更加壮美,时不时停车拍照,一路上随心所欲,走走停停,乐在其中。路边上灌木丛里,火红的沙棘果在枯枝上炫耀,秋阳下妖娆诱人,馋涎欲滴,停车竞赞野果好,尝上一颗酸掉牙,人人还是要体会一下,都想尽量更多的融入大自然中。到大都嘛水库时,到底出了意外,由于山体滑坡,道路完全中断,人车皆不能过。好在朋友中有三位是真正的驴友,经验丰富,从容镇定,勇于担当,果断安排分头行动。我也自不量力,选择了步行,几个人翻山越岭,经历一番坎坷,终于到达了约定会合的岔家堡村。

攀上坡顶从高处望岔家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屋舍俨然、整齐紧凑、红瓦粉墙,精致玲珑的小村庄。她的右边是浩浩荡荡,水枯石乱的大都嘛河,左边是绵延逶迆,高低起伏的丘陵地,遥望山下面村寨,萧萧瑟瑟,依稀可辨,这居高临下的岔家堡,竟如镶嵌在祁连山麓、黄土高坡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令疲惫不堪的我们耳目一新,精神陡长。

进了村子,宽阔的水泥路两边,一水儿对称排列着崭新气派、让人称羡的农家小院,家户间新栽的杏榆柳槐,落叶飘飘,铺金撒银,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我特意在村子里参观了一遭,好几户人家院子里停着小汽车,村校干净整洁,安安静静。路上遇到的人虽然不多,但无论男女老幼都衣履整齐,亲切平和,从他们身上,分明感觉到一种温饱自信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我原以为这里还像过去一样水贵如油,想不到家家户户都用的是自来水,向一位大嫂请教,原来大都嘛河水经过多级提灌上来,他们的水浇地都有1000多亩了。哦,是我孤陋寡闻,不求甚解啊,过去印象中的的岔家堡已经旧貌新颜,今非昔比了!

小友王昶牵线搭桥,热心张罗,提前做了许多准备, 接了他的讯息,从筑路工地上赶来了接待的主人、老支书倪伟,一见面就感觉到是个热情开朗,精明能干的汉子。十八年来,他带领父老乡亲们想方设法,扬长避短,因户制宜,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终于让全村人都建起了漂亮的新房,种上了水地,告别了贫困,当乡亲们扬眉吐气时,他却功成身退,主动让贤,大山赤子,豪情不减,又在外面承包工程,创业发展。他家的客厅温暖舒适,设施一应俱全,豪华不让城市人家。为了招待我们,烹羊煮肉犹嫌不够,还呼朋唤友打来野味,满满的上了一桌子饭菜,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吃劝喝。面对着香喷喷的美味佳肴和主人的满腔热情,所有的人都被感染得如坐春风,欲罢不能,深觉无功受禄,食之有愧。岔家堡啊,这个我们不多在意的小山村,刮目细看,对你竟是不忍离去了。从暮色苍茫到夜幕低垂,主人热情有增无减,大家只好婉言感谢,依依惜别,赦颜而归!

篇3:毛家民宅的启示优美散文

毛家民宅的启示优美散文

总有些许无端的缺失和莫名的惆怅,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到底缺失了什么?苦苦思索,未得其果。做梦都想抓住一片土地,追求一种简单而真实的落定。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在这个如匆匆过客一般的春天里,我与毛家民宅偶然相遇,一种久违了的温暖,隐隐地从心灵深处袅袅升起……

这所宅院的容貌,虽然被岁月剥落得斑斑驳驳,但风姿依存。其结构精巧别致、古朴典雅,房窑相叠,楼阁对峙。毓秀街前,涧水淙淙,蛙鼓声声,小桥横卧,鸡鸣犬吠,绿树成荫,鸟语画香。聚福巷、英贤巷,将大院分为“三益堂”、“九德堂”。大院依地势平缓展开,四合院形成了四组十五个院落,彼此独立,又彼此相通。小巧玲珑的阁楼,曲折交汇的甬道,气势壮观的厅堂,组成了有开有合的空间序列,其建筑艺术,协调中有对比,变化中有统一,节奏明快而开阔,犹如浑厚起伏、和谐平缓的音符。

在晋中可称大院的比比皆是,榆次有常家庄院,灵石有王家大院,其格局皆为一个“大”,且是商业文明的`象征,而毛家民宅体现了一个“精巧”,格调属于农耕文明的象征,整个建筑风格城堡式样,形为“福”字结构,逢门有楹联,逢庭有牌匾。

据有关资料记载:最初毛家也是个贫苦人家,先祖毛亮生于嘉庆年间,十几岁开始以扛长工打短工为生,因日日劳作,体力不胜,便使了技巧。锄草时把锄板卸去,用锄勾拉草,这种偷懒耍滑的伎俩被工头发现后,撤销了他的劳动资格。由此,方圆百里名声大损,连苦力也无处可用了。因毛亮犯了劳动的大忌,人世间的自然法则给了他无情的惩罚,只得背井离乡闯关东,沿路乞讨,其间以小本生意养命。毛亮几经苦苦挣扎后,痛思:要想获得立足之地,德为本,仁为源!于是他在一家小煤窑供职,勤劳肯干的精神得到了窑主的赏识,并取得了工友们的信任。就像是命定的福报,煤窑在开采进程中遇到了困难,窑主无力克服,只得以顶工钱的方式交给毛亮来经营。毛亮因浪子回头,深得做人之本,取得了工友的支持,克服了人力所不及的困难,奇迹般地打通了硬岩石,挖到了上好的煤层,可以说是上天对他的悔过之心给予的最大的奖赏。发财是生存的具体,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思乡、恋乡的心情日渐加重,衣锦还乡建筑自己的精神家院,是毛亮真正的心愿。

于是,毛家民宅就在嘉庆末年初建,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七年建筑而成。在层层递进中,很快跃入了名门望族,成为昔阳县的富豪。

在参观宅院的过程中,另有一个门楼的名称叫“上吊楼”,问其究竟才知,一个贫苦人家的母亲亡故,无钱发送,即把母亲吊在毛家门楼上,虽然不泛有讹诈之嫌,但毛家没有追究其因,深知亡主的无奈心意,便做棺打墓,视为人母厚葬,以解穷困之苦。此后,这个门楼就叫“上吊楼”,足以证见毛家的仁慈之心。

已是傍晚时分,落日的阳光照着一颗碗口粗细的小槐树,它长势敦厚、淡定、无畏、超然物外。据说,这棵年轻的槐树是三人合抱的三棵百年大槐树的再生树,它的树姿与前身相差无余,它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烙印。

毛家宅阳圪台曾有三棵老槐树,据说树冠宏大、枝叶茂盛,如一把巨大的庇荫伞,抱容着阳圪台住户,阳圪台住户把此树视为“祖德树”,人们看着茂密的树冠,都说凝聚着毛氏家族旺盛的人气。上世纪六十年代,横扫“封、资、修”时,它也成了横扫的对象,因为生在毛家阳圪台,自然也被视为“封建树”。令人惊异的是,大槐树砍倒后,阳圪台被绿荫环抱的四户人家,在短时期内相继亡失了九人,无故失踪一人。阳圪台很快人丁凋零,昔日谈天说地的聚饭场人散鸟飞了。这个悲剧的产生,让西南沟人顿失方寸,多年来毛家人相安无事,和风细雨,一时间树倒猢狲散!我突然意识到,失去祖德的庇护,是否生命会无所适存?一个村庄的隐秘,无法从书本上寻找,很难从外部世界中观察到,却可以从一个现象上证悟:“大槐树”原本就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意义,中原人多数是“大槐树”下的子孙,生命之树被人为地砍伐了,砍伐它是否也是一场生命的屠杀?这是否也示有违天理的象征呢?释之慈与善,道之眞与纯,儒之仁与义,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乃为天理。我一直以为,无论民族奉行怎样多元的文化,无论全球倡导怎样的一体化经济,但“民族身份”永远是独有的!儒、释、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身份,丢失了这一身份,我们就丢了根,丢了魂,就成了最贫穷的人!

毛宅的门庭牌匾、建筑筹划、虚实相间、天人合一、众生平等,处处显示着主人对儒、释、道的尊崇,顺天行道也。我顿然有了一种游子归回的感觉,并且觉得,在追东逐西疲于奔命的忙碌中,时时生出惆怅与缺失的出处,原来是日惭淡化了的“民族身份”!是在做人行事中无法找到的固有的文化依托,心与行的冲突,总是令人茫然!历史,就是遗失、寻找的一个过程。如今,重整毛家民宅,其重要意义是在追回民族文化的根,从而让子孙后代找回自己淡化了的“民族身份”!这让我感叹:人类文化的伟大肩膀永远不会崩溃!这是毛宅给予我最为深刻的启示!

赞美母亲河的散文

毛荻谷散文欣赏

有家真好-散文

有家真好散文

远方的家啊散文

一千零一夜《金城银堡》

爱护母亲河倡议书

拯救母亲河作文

保护母亲河口号

母亲河的诗歌

母亲河毛家堡散文(锦集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母亲河毛家堡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