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i543003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
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
①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 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 多平方千米。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裹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 ——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 显而易见,在饱经2200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其前身襄阳县早于1992年由襄樊市区移治县境张湾镇,改县为区。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
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选自《百科知识》20第3期有删改
1.为什么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 (3分)
2.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说明顺序?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3分)
3.文中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说明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同时不乏生动,试分析下面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
5.选文第⑧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因为: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1分);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1分);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1分),所以,“襄阳”更名为“襄阳”是 “实至名归”。(或:因这“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所以说“襄樊”更名为 “襄阳”是“实至名归”。)(3分)
2.时间顺序(1分)。采用时间顺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作为行政区域冠名的演变过程,从而妒意从古至今“襄樊”长期称“襄阳”(或:从而充分说明从古至今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2分)。(3分)
3.作比较(1分)。把“襄樊”与“襄阳”地域名称的作用加以比较,使襄阳“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或:突出说明了襄阳“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的特点)(2分)。(3分)
4.加点词语采用比喻(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1分)。(2分)
5.不能(1分)。因为第⑧段补充说明了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的原因(1分),同时与上文形成照应,如果去掉,说明不够科学、全面(1分)。(3分)
篇2:《实至名归话“襄阳”》阅读答案
《实至名归话“襄阳”》阅读答案
①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裹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00年。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显而易见,在饱经2200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其前身襄阳县早于1992年由襄樊市区移治县境张湾镇,20改县为区。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
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选自《百科知识》第3期有删改
1.为什么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 (3分)
2.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说明顺序?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3分)
3.文中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说明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同时不乏生动,试分析下面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
5.选文第⑧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因为: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1分);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1分);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1分),所以,“襄阳”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或:因这“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所以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3分)
2.时间顺序(1分)。采用时间顺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作为行政区域冠名的演变过程,从而妒意从古至今“襄樊”长期称“襄阳”(或:从而充分说明从古至今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2分)。(3分)
3.作比较(1分)。把“襄樊”与“襄阳”地域名称的作用加以比较,使襄阳“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或:突出说明了襄阳“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的特点)(2分)。(3分)
4.加点词语采用比喻(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1分)。(2分)
5.不能(1分)。因为第⑧段补充说明了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的原因(1分),同时与上文形成照应,如果去掉,说明不够科学、全面(1分)。(3分)
篇3:《说“话”》阅读答案
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②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③1955年,毛泽东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④有一次,周恩来下了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⑤ 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
“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g〕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⑥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骄横谦逊()
2.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和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3.如果将文章的标题换一种说法,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话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句和〔〕句之间。
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盆炭火,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5.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论证。
6.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合寻常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说“话”》阅读答案
1、骄横(héng)、谦逊(xùn)。
2、言为心声,文明语言。
3、谈谈“说话”(或:论“说话”)。
4、(e)(f)。
5、道理、对比、比喻。
6、这句话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得体地使用礼貌语言。这样才能显示出说话人文雅、和气、谦逊的气质,让人看到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灵。
7、能认识到礼貌用语的重要性,言之成理,表述流畅明确即可。
篇5:韩愈《与于襄阳书》阅读答案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相关试题及答案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停止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过:不对 D.未尝干之 干:请求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②今乃亡赵走燕
B.①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岂上之人无可援 ②行李之往来
D.①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
(2)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3分)
(3)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4分)
【答案】
15.A
16.D
17.B
18.D
19.(1) 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
(2) 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
(3) 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解析】
15.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休:壮美。
16.试题分析:A.副词,才;副词,竟、反而。 B.语气助词;兼词,于此。C.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均为代词,代自己。
17.试题分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点,再联系语境、句义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得出答案。
1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从中概括、归纳人物的言行。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19.试题分析: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得分点分析:(1)“莫”、“美”、大意各1分。(2)“穷”、“赫赫”、大意各1分。(3)“谨”、“赐”、“足”、大意各1分。
篇6:韩愈《与于襄阳书》阅读答案
看来韩愈求官心切,总是要强词夺理,倒错逻辑的。求官与上进并行不悖,无可非议。为求官而生拉硬扯、因果倒错就偏执了。试问,韩愈最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一生未获任何君主重用,其光华难道不是照样永照后世吗!圣贤与其后继的传承,与他们是否富贵、高官厚爵没有丝毫关系。圣贤的光辉来源于他们的思想,后辈的继承在于万众的认同才得以留传而永垂不朽!老子弃官仙游,《道德经》至今留传;庄子曳尾涂中,逍遥游何其逍遥!
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泛泛而谈“先达之士”应与“后进之士”。相为知遇的道理,这样,虽将对方捧为“负天下之望者”也不显得阿谀,虽标榜自己为“高材”也不显得狂妄。第二段以“侧闻”的形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最后,在第三段中,用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状态来争取对方的同情,以求得侥幸任用的机会。本文的写法,虽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但难免有仍有攀附权势之意。
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他在公元7(贞元十四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不久,他又自请将襄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中唐以后,中央政府拿方镇无可奈何,唐德宗只好同意他当了襄州大都督。因为于是襄州长官,所以此书称他为于襄阳。据《旧唐书》卷一三《于頔传》载,于頔为人“横暴已甚”,却官运亨通,因而“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他任襄州刺史时“专有汉(水)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由于德宗姑息,他“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陵上威下为务”。这些情况韩愈也应当有所“侧闻”,可是此文多少还有为他迎合奉承之意。为了求官,不得不如此,韩愈此举难道又是张九成所谓“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吗?
篇7:《爱就话》阅读答案
蔡成
出门前,舅妈狠狠数落了舅父一通:“全怪你!要你呆在家里烤火享福你不肯,这下好,病了,还害我跟着活受罪……”
确实是舅父的不该。顶着暴雨硬要上山挖坑栽树,结果一不留神冻病了。
舅妈在小诊所门前使劲跺脚,想将沾满雨鞋的烂泥颠个一干二净。伴随着跺脚声,舅妈对着小诊所里近着火炉煨暖的医生喊:“孟郎中,来几片药,我家老头子病了。”
问明症状,孟医师从简陋的玻璃柜里取出药来。
舅妈揣着药兴冲冲踏上回家的路,她走得很急,她惦记着家里的“老头子”正咳嗽得紧。意外,就发生在回家的路上,湿滑的路,轻易将舅妈掀翻在地上。见鬼了,狼狈不堪的舅妈想从地上爬起来,却惊慌失措地发现,自己的左脚左手竟全不听使唤,就像两截与她无关的木头。
舅妈孤零零地躺在一地烂泥里,先用右手将怀里的那包感冒药使劲摁了又摁,发现它还稳稳地呆在怀里,就放下心来。然后,她开始高声叫喊……
寒地冻,风又大,乡亲们都窝在家里烤火,没人听到舅妈的呼救声。是舅妈手上那柄旧红伞救了她。远远地,一个急匆匆赶去别人家杀猪的屠夫被地上晃来晃去的红伞吸引了……
孟医师上门来了,不消几句话,就得出结论:高血压中风,半身不遂。
村里高血压中风的已经有了两个,都肥胖,尽管都瘫痪了,可都活得挺韧劲,“赖”在床上,在儿女的服侍下能吃能喝,一年有余了。可我的舅妈,在几个女邻居帮着洗净身子刚躺到床上,就病情加重,先是连睁眼都困难,接着哑了嗓子。凌晨时分,62岁的舅妈静悄悄地永远闭上了眼睛。
在外打工的`儿女们,也就是我的表哥表姐们得了消息,都赶回来了。邻居们带着些许羡慕安慰号啕大哭的表哥表姐:“你妈心地善良,走得快,没病没痛,一路上走得挺顺。”
这是山村人古老的“传统”,如果哪位老人“走得快”,就是“有福分”的象征。可再多的安慰,也无法抑制住表哥表姐们的伤心,他们眼泪汪汪的问:“我妈妈,走之前,最后说了什么?”他们担心,母亲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遗留在人世间。
几个邻居异口同声:“她只说了一句话,‘按时吃药,每天三次。’其他的,啥也没讲。”
舅父此时就站在舅妈的床边,他默默地擦了一把泪。他的手正握拳插在衣兜里,拳头里,紧紧攥着的,正是那沾了几滴泥印子的白色薄纸包着的感冒药。他知道,舅妈虽然眼睛都没有睁开,可她,她的唯一一句临终遗言,明明白白是在叮嘱他。
这样,我的舅妈,一生中没有任何闪光故事,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与舅父拌嘴吵架,并且非得要占上风才肯罢休的舅妈,以一句话,凝结了万千牵挂,浓缩了万千恩爱的八个字,作了最平常又最深切的爱的表白,作了结束43年夫妻生活的谢幕辞。
《爱就一句话》阅读题
16.题目“爱就一句话”是指文中的哪句话?请你也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自己对父母的爱。(3分)
答:
17.当你阅读了第一段文字后,你认为这位舅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当你读到最后时,你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4分)
答:
18.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1)舅妈孤零零地躺在一地烂泥里,先用右手将怀里的那包感冒药使劲摁了又摁,发现它还稳稳地呆在怀里,就放下心来。然后,她开始高声叫喊……
答:
(2)舅父此时就站在舅妈的床边,他默默地擦了一把泪。他的手正握拳插在衣兜里,拳头里,紧紧攥着的,正是那沾了几滴泥印子的白色薄纸包着的感冒药。
答:
19.一位很平凡的农村妇女,一件平常的事,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究竟怎样才是生活?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有人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场面的你又是怎样经营自己的生活的呢?(4分)
答:
篇8:《爱就话》阅读答案
16、主要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按时吃药,每天三次。”
17、主要考查理解、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第一段读了后觉得是一个泼辣、冷淡甚至无情的人,但后来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她对丈夫深深的爱,从她去世时的情景可以看出她也很受子女的敬重和爱戴。
18、主要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1)即使舅妈处于危急之中心里仍挂念着药物保存得好不好,从“先”、“然后”的顺序可以看出,她一直把自己的丈夫放在第一位,这些都表达了妻子对丈夫默默的关心和无尽的爱。(2)舅父虽然没有一句话,但那一把伤心的泪中既有悔恨又有难以割舍的爱,他攥着的药成了遗物,心里的忧伤全系在手心里了。
19、主要考查对文本的感悟能力。略
★ 实至名归成语解释
★ 襄阳歌 李白
★ 襄阳唐城导游词
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