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看得远

时间:2025-01-12 03:34:14 作者:dxh6651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dxh665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站得高,看得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站得高,看得远,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站得高,看得远

站得高,看得远_高中作文

我家的后面是那美丽而壮阔的外环路,还有那水波粼粼的布尔哈通河。但是,我的家住2楼,况且窗外又有一座小破屋,挡住了光线进入家里的通道,也挡住了我们的视野。站在阳台上,本应该望见那美丽的景色,但是现在我望见的,只是那冷淡的厚厚的墙。我们都感到非常的郁闷。我们就好比在一个乌云下生活。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爸爸一起去爬山。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呀爬,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累的我筋疲力尽,腰酸背痛。但是,站在山的顶峰,望着那美丽的景色,真使我心旷神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绿色的山峦连绵起伏,高大的楼宇在我脚下。站在高处,望过去,一览无余。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舒畅了,同时也把平时累积成一堆的烦恼和那郁闷的心情放飞了出去。我似乎像一只快活的鸟儿一般自由自在。要看得远,就要站在高处,这是我通过登山领悟到的最真切的感受。

过去,我爱看电视,最爱看动画片,而不愿意看新闻节目。因为看动画片不用动脑筋,跟着乐就行,可看新闻还要了解其背景,还要了解过去的历史、当前的形势变化、外国的文化、天文、地理等等。但我没有这样的知识面,我看不懂新闻;我不努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也不愿意看新闻。久而久之,我感到,我与新闻没有关系,我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没有关系,我感到自己逐渐变成吃饭、睡觉、无思想的动物。

登山之后,我才真正懂得开阔视野的真正含义。就像站的高,看的远一样的道理,你越不学习,就越不了解事物,越是不了解,就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相反,你的知识积累的越多,你就象站在高山一样,看得越远,想得越多,为社会创造的也越多。

篇2:站得高,看得远作文600字

站得高,看得远作文600字

5月的劳动节回到远离喧器的城市,回到老家,母亲决定带我登上家乡最高的山,说是锻炼身体,我也欢心的答应了。

那一天早上,我们来到山脚,抬头望,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我叹气道:“这么高的山,怎么爬上顶峰?”母亲摇摇头,执意拉着我向山路走。

沿着破旧的石板路往上走,看见翠绿挺拔的'树木,偶尔看见几簇小野花,没什么看头。正准备抱怨的时候,一片李子林呈现在眼前。母亲的兴致突然到来,“哎!爬山累了吧?山上的李子不打农药,摘几个尝鲜吧!”我马上摘了一个放进嘴里,一股又酸又甜的味道充满了我的口腔,这种感觉像拿奖一样令人欢喜。母亲看着我噙着笑,说:“你看,当你坚持登山到了一个的地方后,是不是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我懵懂的点点头。

再往上走,有点点亮光洒落在石板上,我兴奋地问:“妈妈,是不是要到山顶了,头顶的树枝少了好多。”妈妈沉默不语。

亮是亮了,却不是到了山顶这个平台,原来太阳升起的东边,建着两个祭神的庙,是土地公和土地婆。这两个庙的左边是一个更大的庙,建的是观音菩萨。妈妈虔诚的朝拜着,我也跟着拜了。拖着疲惫身体继续上山顶,全身酥软,歇一歇脚都成了是馈赠的礼物。

天边的晚霞映红了云彩,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俯瞰山下密布的村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母亲说:“你看,登上高山,除了树,还可以欣赏别样的风景,大自然就是“书山”。看到晚霞令人向往的美好,不要为过程的艰苦而感到厌烦,成功的果实会使你心旷神怡,孩子,努力让自己站高些,梦就在远方。”

学习生活也是如此,请努力攀得高些,更高些。

篇3:站得高 看得远――《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

站得高 看得远――《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这里我摒弃了以前那种追求整齐划一、寻找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的“告之”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四人一小组讨论。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

(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我施教的首要重点目标。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这里我选准课文的空白点,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参与学习,人人奉献思维结果。为读好下文打好语意和情感上的底色。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评析:为了渗透阅读的方法和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在此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相应的表情动作,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完成朗读积累的任务。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

(生1:他想我错了。)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向他学习。

(生2: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想)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想和谁表演就和谁组合。

1、教师指导四人一组表演如何分配角色。

2、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3、推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这一组配上音乐,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小红旗。

5、配上音乐,集体表演。

评析: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为此,我竭力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通过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用眼观察、身心一体地多感官参与,语言、语意、图像、情感、观念等要素融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完成诵读积累的任务。

总评:

一、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案例中,从情境导入到导读课文,到表演内化、拓展活动,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贴图、充满激情的话语、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教师关注着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说、演,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

朗读是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本案例设计了多种促读的方法,如边读文边看图,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读等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站得高 看得远――《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4:关于以站得高看得远为话题作文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出孟子之口。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更高,看得才会更远!

在生活与学习中,“站得更高”是指比别人要刻苦,比别人付出的要更多;“看得更远”是指收获才会比别人更多。因为在生活与学习中,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只有努力了,才会有好结果;只有拼尽力气去走向更高,才会在高高的顶峰看更美丽的风景。

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你只有站在知识的高峰上,才可以望见更加远大的理想,才会看见更多的目标,才能把脚下的一条条成功之路,望得更清楚。而且知识之峰是无顶的,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因此所能看到的也是只有更远,没有最远。它们都没有尽头,但它们却给予了追求更高者无限的快乐。

小时候,我读过一篇成语故事,叫做《井底之蛙》,它主要讲了:一只青蛙一直在一口井中,自己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当一只来井中喝水的小鸟告诉它天空其实十分大时,青蛙却还十分固执地认为天空仅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因为青蛙不去向高处走,而仅仅是停留在一口小小的井中去看天空,从而看到当地当然很小;而小鸟一直生活在井外,所到达的地方一定比青蛙高,所以所看到的天空也会比青蛙所看到的天空大。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一篇文章,它大概讲的是:在城外有一片桃树林,树林中间是一座高山,有三个人去桃树林观赏桃花。三人本来是要一起去爬山看桃花,但是,第一个人因为看到山路崎岖,而且山很高,于是便放弃爬山,仅在山脚下观看桃花,他看到的仅仅是普通的桃园景色;第二个人爬到山腰的一块空地,感到有点儿累,于是便不再向高处爬,因此这个人仅看到了桃林俯景的一半;第三个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的站在了高山之巅,向下俯瞰,桃园所有的美景尽收眼底,他站在山顶大喊:“桃园真美!我爱桃树林!”是啊,付出与努力是成正比的,人必须一鼓作气冲向成功,不要总想回报什么时候来。该来的总会来的,只要你不被通往成功之峰的崎岖上路吓到,不断的付出努力。要知道,成功之神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只有站得更高才会看得更远。同学们,让我们从此起程向更高进发吧!

篇5:关于以站得高看得远为话题作文

人们常说:“站得高,望得远。”每个人的人生好比一座险峻的山峰,只有你不断攀登,才能进步,才能在山顶看到最美的景致。因为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的更远。所以我们要不断努力前进,站得越高,学到的东西越多,收获得就会越多。

有一则很简短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只乌鸦栖息在一株大树上,整天无所事事。有一天,有只兔子就过来问:“我也能像你一样每天站着,什么也不干吗?”乌鸦回答:“当然可以。你想怎样就怎样吧!”于是兔子就在树下站着歇息,什么也不做,认为自己这样很好。忽然,一只狐狸扑出来,把它抓住并吞进了肚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自己想什么事不用干,那就必须站得非常高,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绝对的话语权。所有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拼搏,向更高的山峰前进,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宽阔。

当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这个兔子一样,每天无所事事还自视快乐。而现在,站在镜子前,看着已经长大的自己,我又想到了这个故事。现在的我,学习负担比以前重了好多,如果再不努力,我就真要变成那只可悲的兔子了。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每次的考试,都是检验我们是否前进的阶梯。成绩提高了,说明你正在向高处进发,知识增多了,说明你比以前更用心了。当我终有一天站在最高处时,也许才会发现,原来远处的风景是这样的美。

站在高处向远处看是一种欣赏。要想欣赏到更美、更高尚的品质,必须站在高处,才能发现更多的美。

站在高处向远处看是一种勇气。只有经过挑战、拼搏,勇往直前,才能站得更高,迎来成功。

站在高处向远处看是一种自信。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困难,如果不勇敢面对,你将无法成长。当困难来临时,用我们的自信去勇敢面对这一切,只要你相信自己能行,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总之,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仅要面对困难,还要克服困难,站到“山”的最高峰,只有站得越高,才能望得越远。成功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想法,但成功的有几个?因为大多数的人无法克服困难,而我们,就要做那勇于攀岩的高手,站到最高处,独赏远处的美景!

篇6:关于以站得高看得远为话题作文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好比一座山峰,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进步。因为,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才会收获更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纵观感受。“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面表达,实则诗人借着两千古绝句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是杜甫精神上传神的写照,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敢于攀登绝顶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杜甫卓越的创作才能。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原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前人为我们总结了成功的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只有这样,才可以爬到成功的高峰!

篇7:站得高死得快-议论文

站得高死得快-议论文

人往高处走,这固然不错。但是,国馆君奉劝各位量力而行。功力不够,站得越高,后果越严重。

在西周时期数十个诸侯国里,郑国最年轻。

郑国立国之初,本在今天陕西华县一代,后因为西周王朝衰微,郑桓公向东边的东虢国和郐国借了十座城池(大概在今河南境内),然后将郑国的子民复制、粘贴到了过去。史称“桓公寄孥”。

完成迁国之后的郑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先后灭掉了东虢国和郐国,并不断蚕食周边的小诸侯,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很快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国,成长成为了和其他诸侯实力相当的国家,博得了“春秋小霸”的美名。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郑国和周边强国之间的小诸侯国消亡殆尽,郑国就直接处在了齐、楚、晋各大国的包围之中。

这让郑国非常尴尬,特别是外交上非常被动,每个国家都不能得罪,朝秦暮楚,结果四处碰壁,谁都讨好不了。

楚国和晋国开战,郑国本来认晋国为大哥,却又担心楚国胜利后不会放过自己,私下又派人和楚国发展暧昧关系。结果地下情被发现,两边都都不再认这个小弟。

郑国所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本来是当初得以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后来让郑国疲于应付,很快就沦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整日提心吊胆,生怕有一天自己被别人顺带就给灭了,惶惶不可终日。

郑国的开篇很辉煌,结局却很惨淡。为什么?因为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过于优越,而它自己的实力又不足以驾驭。

高处不胜寒,功力不够,就容易摔得很惨。

元朝后期,天下大乱,各路豪杰都对皇帝的宝座垂涎三尺。

经过一番混战,小鱼纷纷死亡,剩下几条比较有名头的大鱼有: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加上已经四肢不全的元王朝,基本处于四分天下的局势。

泱泱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能够占得其中四分之一,搁谁头上,都可以算是走上人生巅峰了。于是,各路起义军的首领纷纷称帝、称王,张士诚称“诚王”,国号大周;陈友谅称帝,国号汉。

在这种势头下,朱元璋岂能落后?换谁都可能会给自己冥思苦想一个更牛气、更拉风的.国号出来,至少不能输在了气势上。

但是朱元璋没有,因为在此前有一个叫朱升的给他定了一个九字方针:“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这九个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认真干活,别瞎嘚飋!”

谁是谁非,历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其实当时各路起义军的实力,朱元璋最弱。但是他却笑到了最后,其中非常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陈友谅、张士诚争先恐后称王称帝之后,过于扎眼,成功吸引了元朝和其他残存起义军的力量,给了朱元璋发展壮大的机会。

事实证明,笑得太早,现实总是会无情地回头给一记响亮的耳光。

古人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一种生存法则,站在和自己能力不配的高地,往往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看过《大秦帝国》的人一定有印象,商鞅在秦国大刀阔斧掀起血雨腥风的变法运动时,他的对手甘龙经常告诫团队的一句话是:“疾风过冈,劲草惟伏。”而商鞅行事则张扬而跋扈,最后虽然变法成功,但是却死无全尸。商鞅被车裂的时候,老甘龙在一旁意味深长地发笑。

有时候,我们或出自虚荣,或其他某种目的,有意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实力、现实不相匹配的高度,结果不是沦为笑话,就是给自己带来麻烦。

一次工作汇报,你连蒙带骗,巧舌如簧,将自己装成很厉害的样子。无论别人信与不信,你都会成为一个笑话,早晚而已。

也有时候,我们斤斤计较,非得在一些眼前的、无关痛痒的事上一争长短。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你才是最强的,别人都是匍匐在你脚下的小虾米。也许当时你确实赢得了些许蝇头微利,却同时输了未来。

更多的时候,我们假装站在高处的时间太久了,连自己也欺骗了。忽然有一天豁然开悟,发现了自己的幻觉和现实的差距,顿时觉得世界一片昏暗,生无可恋。

郑国的衰亡,在于把自己暴露在了一块太优越、太扎眼的位置上;朱元璋的胜利在于大家致力于表面的争夺时,他在勤练内功。

在今天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都有些急不可耐。担心自己内力不够的少,期盼站在风口飞起来的多;愿意耐心等待,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少,希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多。

我们都一心一意爬向高处,唯恐落后他人一步。

然而,高处风大,体量不够,容易坠入深渊。

篇8:站得高一些高一优秀作文

世间文人雅士皆偏爱登高而歌,岳阳楼上留下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鹳雀楼上留下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誓言;巍巍泰山之巅留下了杜子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豪迈……为什么唯有高度才能呼唤出灵魂的深度?此刻我终于明白“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能看得清自己的位置;只有站在高处的民族,才看得见历史、今天与未来。”

小时候读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中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值得我们久久回味,这不就讲的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道理吗!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去比别人更加努力,更加下功夫,才能战在更高些,站在别人之上,才能更有发言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是一个浅显的生活常识,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更是一种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站得高些,更高些,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精彩。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映出了美国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影子,这个不计名利,只为工作而工作的人,在拍摄《泰坦尼克号》时,放弃了前后两千三百万美元的诱惑,为的只是完成这部电影。因此,尽管这部影片创下了电影史上票房的最高记录,但卡梅隆拍摄这部影片的个人所得,只有他的剧本费。这位伟大的导演,他并没有只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站得更高,作为一名电影制片人,他站在了为电影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度上。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如何用我们手中的彩笔来描绘你的鲜艳人生,我们只能用最普通的颜色来描绘,只有站得越高,人生才能独出心裁。所以,让我们尽自己所能,用我们的能力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许王安石因此道出了他的坚定:“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的一生便是如此——将自己的高瞻远瞩与自信、才华一并展现给世人,告诉人们:站得更高,望得越远。

我敬佩那些站在高处的人,他们的人生因为他们站得更高,所以看得高远。我想:他们才是人生中最有发言权的人吧!

欲穷千里目,就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站得更高,更上一层楼吧!

哲理故事:只有看得远,才能赢得未来

站得远点看自己写事作文550字

境界高精辟句子

孕酮高什么原因

高管简历

高二半期总结

高考前一封信

高的反义词

地瓜干热量高吗

高管辞职报告范文

站得高,看得远(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站得高,看得远,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