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脚印人生哲理

时间:2025-02-24 03:41:13 作者:糖果视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糖果视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菩萨的脚印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菩萨的脚印人生哲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菩萨的脚印人生哲理

菩萨的脚印人生哲理

有一天晚上,一个人做了个梦,梦见和菩萨在一起走在沙滩上,空中忽然闪过了他一生中的点点滴滴;

他发现在每一幕里,沙滩上都有两对脚印,

一对是他的,另一对是菩萨的。

当最後一幕划过後,他再回头看着沙滩上的脚印,

却发现有好几次,沙滩上却都只有一对脚印而已!

而且那些时候都正好是他生命中最低潮,最难过的时候。

他很困惑的问着菩萨:“ 你答应我的`,你说你会寻声救苦,一旦我誓愿跟随你,你就会一直走在我身边护持我,

但是我发现在我生命中最难受痛苦的时候,沙滩上却只有一对脚印而已啊 !!

我不懂,为什麽在我最需要你慰助的时候,慈悲的你却舍我而去?

菩萨慈悲柔和地回答说:”我忆念你,护持你,而且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在那些你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你只看到一对脚印,

因为,那是我抱着你在走的。

当我们面临考验之际,往往会一直以为是自己孤军奋战,在我们最觉得孤立无援时候,静下来看一看。

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旁边陪着你。

篇2:菩萨的脚印的人生哲理

菩萨的脚印的人生哲理

有一天晚上,一个人做了个梦,梦见和菩萨在一起走在沙滩上,空中忽然闪过了他一生中的点点滴滴;

他发现在每一幕里,沙滩上都有两对脚印,

一对是他的,另一对是菩萨的。

当最後一幕划过後,他再回头看着沙滩上的脚印,

却发现有好几次,沙滩上却都只有一对脚印而已!

而且那些时候都正好是他中最低潮,最难过的`时候。

他很困惑的问着菩萨:“ 你答应我的,你说你会寻声救苦,一旦我誓愿跟随你,你就会一直走在我身边护持我,

但是我发现在我中最难受痛苦的时候,沙滩上却只有一对脚印而已啊 !!

我不懂,为什麽在我最需要你慰助的时候,慈悲的你却舍我而去?

菩萨慈悲柔和地回答说:”我忆念你,护持你,而且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在那些你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你只看到一对脚印,

因为,那是我抱着你在走的。

当我们面临考验之际,往往会一直以为是自己孤军奋战,在我们最觉得孤立无援时候,静下来看一看。 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旁边陪着你。

篇3:人生因为泥泞而留下脚印人生哲理

人生因为泥泞而留下脚印人生哲理

人生就如同一幕话剧,有开场白、情景、高潮、低谷和尾声,不可能平平坦坦,一帆风顺。人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即便是如此,当你回头细看这条人生之路时,却并不一定能找寻到自己的脚印。是啊,想在人生之路上留下自己清晰的脚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纵观我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只有走在别人没有走过的地方,甚至是在泥泞之中行走时,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成功,亦如此!

典籍里有这样一则记载:相传唐朝的高僧鉴真和尚刚一剃度皈依佛门时,寺里的住持就给他分配了一个其他寺僧不愿意做的苦差事——当一个行脚僧,负责每天去化缘。

刚开始的时候,鉴真还算勤快,也没有什么抱怨。可是,时间一长了,他就开始厌烦了,觉得住持是在有意刁难他。有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发现了就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并问他:“你今天怎么不外出化缘了呢?”

鉴真打了一个哈欠,指着旁边的那一大堆芒鞋说:“师父,别人一年连一双芒鞋都穿不破,我刚刚皈依佛门才一载,就穿烂了这么多芒鞋,我是不是该为寺里节省一些鞋子呢?”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他微笑着说:“昨晚上下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前夜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泥泞不堪。住持一边走一边对鉴真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呢?”

鉴真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当然希望能够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了!”

住持又笑着说:“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鉴真说:“是的,这是回寺里的必经之路啊!”住持又问:“是昨天的路好走,还是今天的路好走呢?”

鉴真回答道:“当然是昨天的路好走了,那时这条路很平坦,今天这上面都是泥泞,走得费力啊!”

住持又说:“你还能找到你昨天回来时的脚印吗?”

鉴真愣了一下说:“昨天是大晴天,根本就没有留下脚印,徒儿去哪里找呀?”

住持接着说:“你能找到你刚才留下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能了,它们都印在了泥泞里。”

住持听完,捻须一笑说:“这就对了,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不经历风雨,也没有勇气迎接困难,碌碌无为的人,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一样,脚步走过,什么也不会留下,哪里会有脚印可寻呢?而那些栉风沐雨,在苦难和磨砺之中激流勇进的人,就像行走在泥泞里的一双脚,他们虽已走过,但每一脚都留下了行走的印迹,也印证了他们行走的价值。”

鉴真听完师父的一番话,幡然醒悟,惭愧地低下头。之后,鉴真精进修行,最终成为一代高僧,为佛法的弘扬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诚然,这个故事里面蕴藏着的哲理很简单,不言自明,然而真正能够践行的又有几人呢?

我曾经抱怨过自己的命运:幼年时饱受贫穷的折磨,姐弟三人分一块小糖,因为软骨病很晚才学会走路;刚刚上小学时,父母因为工作问题就不在身边,很少过问自己的生活,小小年纪就成了挂钥匙的孩子;初三的时候因为老穿大码鞋造成脚板平足差点不能中考,高考的时候,因为偏科问题竟然拖了后腿,使得我这个优等生与重点大学无缘,只上了一所省内的普通的本科;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工作更加刻苦,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是却一直未得到提升,领导只拿你当老黄牛用,除了加班就是加班,就连薪资也不见涨……

在看完鉴真“雨中行”的故事后,我才忽然发觉以前的逆境人生,却是我生命中精彩亮色的一个个美好片段。因为自幼体弱,我学会了坚强和勇敢;因为家境窘迫,我更加勤奋努力;因为与名牌大学失之交臂,我在大学期间不断学习各类知识,使得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因为在单位里兢兢业业、安分守己,我获得了同事的信任,也收获了丰富的友情……在饱尝了坎坷与辛酸之后,我加深了对社会、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提高了对理性思考的进一步完善,明白了宽容与善良的重要功用。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舛的人生经历,使得我对人生的'体验比平常人更加深刻。

一撇一捺,就轻松地写出“人”字,“做人难,难于上青天”,人,来到世间一遭,总得留下几个脚印。人人都梦想成为“救世主”、宗师、大德,都希望当大人物,干一番大事业,这自然能给人世间留下脚印。然而,那些毕竟是少数精英的人生。而作为一个平凡人、一个普通人呢?能够经历一段坎坷的人生之旅,经受几许世间的苦难,或许就能给人生积累一些财富,留下脚印。莎士比亚曾说:“逆运也有它的好处,就像丑陋而有毒的蟾蜍,它的头上却顶着一颗珍贵的宝石。”没有风浪,不是大海,没有坎坷,不是人生。只有坎坷曲折的人生,只有遍布泥泞的路途,才能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

一片坦途,一番安逸,只能是生命中最平庸的历程。生命的意义不是在蹉跎嗟叹、碌碌无为中走完一生,而是走过风雨,迈过荆棘,寻找人生价值的过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上不会平白无故地掉馅儿饼,世上也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你想在秋天里收获丰富的硕果,那么,现在就去耕耘、播种吧!总会有那一天,你能一边嗅着满园的芬芳,一边欣赏着背后那条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印迹!

诗人泰戈尔说过,飞鸟从天空中掠过,却从未留下痕迹,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曾在浩瀚的天空中展翅飞翔过。

篇4:浅解“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

浅解“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

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以下是“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曾经,有两个很有修行的出家人,其中一个叫寒山,另一个叫拾得。有一天,寒山问拾得: “世间滂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抬乎?”拾得回答道: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问: “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答: “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 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这即是著名的《寒山问拾得》,答问之中皆俚语村言,妙趣横生, 自成一体。同时其中深具佛家况味和人生哲理,意味深长,颇堪玩味。

文中寒山、拾得第一次问答的内容, 旨在劝诫世人在世间要能够“忍让、宽容”,要禁得住别人的诽谤、欺辱、嘲笑、轻贱等种种世间的恶缘的考验,做到赞谤由人,不去计较,这样就不会心生烦恼。同时佛家的“逆来顺受”思想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也是人生处世的智慧,不是以怨抱怨,不是以牙还牙,不是以恶对恶,而是要你“忍他、让他、由他、躲他、敬他、不要理他”。所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要相信这世间是有因果的,任何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付出相应的代价。中国古圣先贤历来都教导我们做人要有涵养,要能够包容,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是能忍得这种轻贱你的态度的,何况外人看来是忍,他们本身都不会觉得,这才是君子的境界,宰相的肚量。

而寒山、拾得的第二次问答,其中拾得所言的“弥勒菩萨偈”则可看作是对这种思想的进一步阐释。由于内容涉及比较广,下面本文对此略作解析。

“弥勒菩萨偈”是弥勒菩萨所作的偈语。弥勒菩萨即是弥勒佛,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佛祖之一。弥勒的梵名音译,意为慈悲。据说弥勒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姓。他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佛典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婆罗门家庭。与释迦佛是同时代人,随释迦出家,修行佛法,成为佛门弟子。他在释迦人灭之前,先行去世。释迦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升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至释迦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下天宫,来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渡众生。我国从西晋时就供奉弥勒佛。每年正月初一日是弥勒佛的圣诞日。

浙江奉化为弥勒菩萨道场。据传五代时,奉化出一奇僧名契此,常荷一布袋自随,能预言人之吉凶,人皆莫测,咸以布袋和尚呼之,后于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坐化,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白不识。”后人尊其为弥勒化身。而相传宋仁宗因弥勒感应梦游雪窦山,理宗御书“应梦名山”以彰祖德。雪窦山即被称为应梦名山,弥勒道场。

在“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一段偈文中,弥勒教给世人对治恶人的方法,不要生嗔怒之心,要能够忍辱,对于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坏事”不生恨、不怨怼,坦然自若地承当下来,让他的一切气恼和愤懑投过来如同打到了棉花团上,并被融消。一个巴掌拍不响,他就是再怎么挑衅,也都是无济于事,你这里仍是一派风和日丽,冲突自然也不会有所发生,于他于己都是有好处的。

无独有偶,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释迦牟尼佛也曾教人以慈心来对待恶人,佛言: “汝自禁息,当无瞠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

而弥勒菩萨教人在逆境之中,被人骂时,说好,被人打时,自睡倒,涕唾吐在脸上,擦都不要去擦,让它自己干。这也是菩萨度人的法门之一:忍辱,在面对恶人之时,不要心生嗔恨。

佛家认为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但如果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因为心中还有嗔恨在。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何平等之有?要做如是想: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这对我是有益的增上缘。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可检验出我现在修行的功力。

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所以清净心中一丝一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偈语第二段“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是弥勒菩萨在告诉世人,即便暂时身心处于困苦之境,也不要因此而放逸或者消极人生,而是应当积极地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心态,安贫乐道,境随心转。

这段文字强调出一个人在世上安身立命之时“心”的作用。

早于孔子而生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在其《心术上下篇》中指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其意是说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拥有一个正常的心态的作用之大。

医家也认为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栗,心惊则颤,心忧则癖。人身以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一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一恐惧,就会瑟缩;心理上一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一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

所以不管你是处于怎样不利于自己的处境之中,即便再吃苦、再受迫,都要保护好自己的心态,切不可让它被外物所动,常陷人悲苦忧戚的氛围中,要知道,那样的人生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名,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盛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一一安于贫而乐于道。

一个人如果坚定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艰使再艰苦的生活也能泰然处之。

脚印 作文

脚印论文网

辛弃疾 菩萨蛮

李清照《菩萨蛮》

脚印三年级作文

脚印小学作文

高一作文脚印

脚印作文750字

初中作文脚印

脚印作文400字

菩萨的脚印人生哲理(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菩萨的脚印人生哲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