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tryi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相关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相关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相关故事
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相关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都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有一年,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之景象。此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但是现在都没有心思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夕”兽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 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意为“除掉夕兽”。
此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压岁钱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在我国春节期间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压岁钱,这也是很多小朋友喜欢春节的原因,可以拿着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春节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是深刻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关于压岁钱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代表着对孩子新一年的祝福,其实,“压岁”不一定要用钱,古今不用钱为孩子“压岁”的不乏其例。宋代大文豪苏轼给其子苏迈的就是一只普通的砚台,并以亲手刻在砚台上的“以此进道常若温,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的砚铭激励儿子。
如果长辈们在春节送给孩子们的是能够激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压岁物”、“压岁言”,可能会更有意义,也不失为一种好风尚。同学们对于自己的“压岁钱”要合理使用,有的放矢,为自己的学习更好的服务。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压岁钱象征着美好,能够给我们带来好运。压岁钱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具有更特别的意义,是一种好的风尚。
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正月初三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一些北方地区将初三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也有一些地区认为这天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篇2:传统节日春节的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春节的传说故事
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驱赶年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相关介绍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春节象征意义
1、团圆
不知何时起,人们已经不再像先前那般对春节另眼相看了。至于其中的原因人们早已说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个人而言,或许还不至于不把春节放在心里,因为就着这样的节日可以图个全家团圆,共叙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乐酸甜,证明家庭仍然是现在的社会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组成单元。
2、联谊
在国人的心目中,在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一个比春节更让人看重的了。春节里除了自己家人团圆之外,走走亲戚串串邻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样不仅使人们在交流相互信息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彼此间的其他相互的盲点,也让人们的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拉近,和谐了家人也和谐了朋友更和谐了社会,和乐融融。
篇3: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起源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起源故事
春节的来历,在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春节的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有哪些习俗
1、贴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扫尘的意义在于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希望来年的生活过得更加的美好。
3、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4、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5、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篇4:春节传统节日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春节有很多习俗:写福字、贴春联、挂门神、拜年、收压岁钱、看春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炮竹。
我们买回来的炮有很多种类,爷爷先把鞭炮放了:火星沿着导火线,缓缓地向炮走去,一碰到炮,就火星四溅,噼里啪啦地响,大家用手把耳朵捂住,但眼睛还瞪得很大,过了好一会,这串像龙一样长的鞭炮才放完。
接下来,又放了许多炮:有飞的,有转的,有喷的,有射的,有摔的,有擦的,各种各样的炮,每一个都很有趣。
烟花是最好看的,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白色,一种是彩色。白色的似箭,直冲天空,彩色的鲜艳,布满天空;白色的速度无人可比,彩色的数量没人敢抗;白色的速度越来越快,彩色的数量分裂的越来越多。刚开始只有一家在放,然后有两家放了,最后全村几乎都在放烟花。悦耳的欢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甚至有人放起了音乐,每个人都满脸笑容,为烟花增添了许多“花”。
春节是多么欢快呀!我喜欢烟花,更喜欢春节!
篇5:春节传统节日作文
今天是大年三十,辞旧迎新,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准备过个陶陶乐乐的团圆年!
一大早,爸爸和我就开始忙碌地贴起了春联。春联可真有趣啊!有的写着“吉星高照”,有的写着“日进斗金”,有的写着“龙凤吉祥”,有的写着“五福临门”……喜气满满,各有寓意!那么,我也来贴个喜气的春联吧!我先搬出一根小板凳,小心翼翼地踩上去,然后踮起脚尖,把粘着双面胶的春联平平整整地贴到门上,你们猜猜我贴了什么春联呢?
终于,大年三十的除夕大餐开始了。外婆辛辛苦苦地烧了一大桌菜,丰盛极了!有“年年有余”的鱼,有“节节高升”的笋,有”路路顺通”的藕,有“吉庆连连”的鸡,有“勤劳愉快”的芹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多么惬意呀!
饭后,最激动人心的放烟花活动来临了!“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哗哗啦啦,哗哗啦啦……”、“啪啪啪……,啪啪啪……。”,各种鞭炮声在门前响起。美丽无比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像奇巧的七色花,短暂而绚烂,动人而难忘!我想变成一朵烟花,神奇而优美!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又是一岁一年,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又长大了一岁!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希望自己更加独立勇敢,坚强自信!
篇6: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我喜欢元宵节、重阳节和端午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因为春节可以贴对联,放烟花,吃团圆饭……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告诉我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只凶猛的野兽,也叫年兽,每当过了一年,他就会下山吃一个人。一天,有一个老头来到了这个村子,他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围巾上写了一些字。年兽看到了,正想往后退,而他又拿起一根竹子放在火上烧。年兽看了,立马就逃走了。”从此,每到过年,人们就有了放炮的习俗,正是为了驱赶年兽。
一到春节,我也喜欢放炮。我还记得在去年春节的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家开始放烟花爆竹了。当我看着烟花被点上火后,像一条白龙迅速地往夜空飞去,然后在夜空绽放开自己的美,我就兴奋。我连着放了五六个烟花,它们争先恐后地飞上了天,像在比赛一样,个个都想第一个冲上天。过了一会儿,它们相继绽放,有的像一只天狗,有的像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的像一颗爱心……真是千奇百态,美丽无比。此时的天空,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在春节,我们除了可以放烟花爆竹,还可以吃团圆饭。每当吃团圆饭时,饭桌上总会摆满了各种美味的菜肴,比如:虾、鸡、鱼、鸭等。我们是在一楼吃团圆饭的,在二楼都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这就是我爱的春节。
篇7: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要问我为什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还有一个名称叫“过年”,过年时不仅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贴春联,还可以收到大红包。
今年过年爸爸妈妈忙着包饺子,没有时间贴春联,就把贴春联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妹妹,我和妹妹很乐意做这件事,于是我们拿了春联和浆糊,搬着凳子高高兴兴的到门口去贴春联了。
我站在凳子上,先拿好左边的春联,放在一个感觉合适的位置上,让妹妹看看正不正,妹妹说:“向左边挪一点”,我就把春联向左边挪了一点,这时妹妹说:“可以了”,我就把抹了浆糊的春联贴在了墙上。贴完左边的又把右边的贴好,该贴上边的时候发现太高了够不着,就让妹妹拿了一个比较高的凳子,不一会我俩就把春联都贴好了,妹妹高兴的喊妈妈过来看,妈妈夸我们真棒。
这时,妈妈包的饺子也煮好了,妈妈让我们洗手吃饭。吃饭前,我对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说:“祝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给你们拜年了!”说完,我深深的鞠了一躬。他们高兴地说:“也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然后每人给了我一个大红包,我高兴地收下了。
拜完年我们一大家子就开始吃团圆饭啦,吃饭时,我们有说有笑,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真好!饭后,我争着帮妈妈收拾碗筷,爸爸妈妈高兴地说:“”长大了一岁,真是懂事了!”
这个春节我们过得即团圆又温馨,我喜欢过春节!
篇8: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物。会来到人间做坏事。人们很怕他。这年除夕,年兽闯进村里,他看到有一家人们上贴着大红纸。年狂叫着跑过去,接近门院的时候,院内传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年不敢靠近。忽然,年看见一位老人穿着红色的衣服,年一看,惊得逃走了。这件事很快传开,很快人们就知道对付年的办法了。
从此过年的时候,我们就穿新衣服,放鞭炮。说到放鞭炮,这就是我喜欢春节的原因之一。我先讲一下在妈妈家南方怎么过春节的:除夕夜长辈们会准备一桌子大餐:有鸡鸭鱼肉,鱼是必不可少的,代表着年年有余。我最喜欢的是吃完年夜饭,长辈给我发压岁钱的时候。到了八点,全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完晚会我们就到屋顶上放烟花。先放自己的烟花,再看别人的烟花。烟花窜上天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真美。第二天早上早餐是汤圆,而不是饺子。
爸爸家的北方是这样过春节的,奶奶每年除夕夜都会给我们包饺子吃,爷爷会给我们卤猪蹄,可好吃了。我还有一个小堂妹,她叫臭蛋,我们经常在一起放烟花堆雪人儿。有一次我们在拿枕头搭小屋的时候,臭蛋拉了一泡尿,真臭,难怪叫臭蛋。臭蛋生气了。一直追着我跑。我跑不过就对她说,刚才是开玩笑的,和好。和好我们就一起去打雪仗。打雪仗可好玩了,一点都不冷。
无论在南方北方我都爱春节。
篇9: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当听到这首诗,我就会想起每一年的春节,还有那一个个饱满像元宝的饺子。
春节的前一天,妈妈买来了又细又长的韭菜;又胖又红的胡萝卜;又圆又大的马蹄;一团大大的,鲜红的肉馅。一一放进一个蓝色的盆子里。我一看,就知道妈妈明天要包饺子吃了,我便高兴的手舞足蹈,一蹦三尺高,“耶!”
第二天,我盼着的一天到了,我起的格外早,一蹦一跳地下了楼,看见妈妈正在用手调肉馅!只见妈妈把切碎了的韭菜,胡萝卜等盛在另一边的盆子里。拿出蚝油,胡椒粉,油等调料放入馅中。一盆香喷喷的五颜六色的肉馅就做好了。开始包饺子了,我和妈妈系好围裙,开始开工,我拿起一张饺子皮,用筷子夹了一大块肉馅放在饺子皮上,因为馅放得太多,饺子皮根本不听话,馅都露出来了。我束手无措叫妈妈调整一下,我又拿了一张饺子皮,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放了很少一点,自以为可以包好了,但是饺子却像一片扁扁的叶子,我泄气了,但看见妈妈包得一个个像金灿灿的元宝,我也就又包起了一个个饺子,一个比一个好看,我越来越自信。终于也像妈妈包的一样可爱了!
待饺子上桌后,我夹起了一个饺子,咬了一口,一边看着外面的烟花,一边品尝我的劳动成果……只要坚持不懈,再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全家都在享受着春节的快乐!
篇10: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春节到了,年也就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把春联贴在门上,穿上新的衣服,红红火火的迎接春节。那么,春节,自然有很多活动
吃团圆饭
终于到了春节,我捧着好不容易拿到的iPad,一心一意的玩着游戏。突然,听到爸爸叫我:“张欣奕,来吃饭了!”我连忙跑了出来,哇!一桌子的美食!这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了。有红烧鱼,象征这年年有余;有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这两样势必不可缺的。其他也全是我爱吃的菜:水煮河虾、笋干烧肉、蒜蓉扇贝、盐水鸡,酱鸭,红烧大虾。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讨论在上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放烟花
在城市里,已经禁止放烟花了。但是,在乡下,人们在过年时仍然能放烟花。像我这样的小朋友两只手各拿一根烟花,一边小心的挥舞着它,一边唱着祝福新年的歌曲。而家长们总在一边拿着打火机,笑眯眯的看着我们,心里也很是开心。在我们烟花熄灭对的时候,为我们再次点上一支。
看春晚
晚上8点多,我正躺在床上,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机,我正在收看央视春晚。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家都会窝在床上,收看春晚,直到结束。
凌晨0点,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外面礼炮齐鸣,把天空映的亮堂堂的,就像白天一样,我和爸爸来到楼下放鞭炮,祈福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平安。我张开双臂,感受着新年的气息这个年我过的有滋有味,开心无比……
这就是我七彩的春节,快乐的春节,幸福的春节,充实的春节!这个年转眼间就快过完了,我真不想让着么幸福的时光这么快流逝,真希望下个新年快点到啊!
★ 传统节日春节
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相关故事(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