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

时间:2025-04-08 03:39:12 作者:wooyi105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ooyi10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

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一首作者被贬后怀念君主的诗。其原文如下:

・・・・・途中寒食

・・・・・      【唐】宋之问

・・・・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字词解释:

寒食:寒食节。

可怜:可惜。

洛桥:今洛阳灞桥。

怀:惦念。

故园:家园。

日夜:日日夜夜。

柳条新:新的柳条。

翻译: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作品背景:

神龙元年(7)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

作品主要内容:

《途中寒食》 是唐代宋之问的一首写清明的诗,这首诗是写在路途中,因景生情,抒发对君主的.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以上这篇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2: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宋之问,途中寒食题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的意思,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赏析 -诗词大全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篇3: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阅读答案与赏析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住的地方。

1.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3分)②表达的是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2分)

2.这首诗的颔联中“应”和“新”两字极富意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应”字有推测之意,富于想象。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②“新”字足见并非第一次所见。诗人身处江州,眼前的'绿草触动心中的思归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寒食节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时节,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山,诗人毫无欣赏兴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桥边修禊事,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风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中小洲为吴洲,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花树,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故乡”,即指洛阳,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但他长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整个北方、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结句“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此诗前四句侧重于“感物”,着力渲染满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与庐山寒食的对比;后四句侧重于“思归”,直抒满腹乡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情思深婉含蓄,语言清丽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4:宋之问唐诗《寒食陆浑别业》鉴赏

宋之问唐诗《寒食陆浑别业》鉴赏

寒食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鉴赏】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近臣文士,亦常随行左右,诗由洛阳起笔,说明这是宋之问任居洛阳,偶返山庄时所作。“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平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举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篇5:扈从登封途中作,扈从登封途中作宋之问,扈从登封途中作的意思,扈从登封途中

扈从登封途中作,扈从登封途中作宋之问,扈从登封途中作的意思,扈从登封途中作赏析 -诗词大全

扈从登封途中作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扈从良可赋,终乏锾觳拧

篇6:m,m宋之问,m的意思,m赏析

m,m宋之问,m的意思,m赏析 -诗词大全

m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

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细岑互攒倚,浮t竞奔蹙。

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

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

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间关踏云雨,缭绕缘水木。

西见商山芝,南到楚乡竹。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

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

篇7:灵隐寺,灵隐寺宋之问,灵隐寺的意思,灵隐寺赏析

灵隐寺,灵隐寺宋之问,灵隐寺的意思,灵隐寺赏析 -诗词大全

灵隐寺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五排   鹫岭郁i,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篇8:宋之问《渡汉江》注释和赏析

宋之问《渡汉江》注释和赏析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翻译】: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作者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中宗景龙中(7)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纳贿的罪名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流放钦州。[2] 玄宗先天元年(7)赐死。有《宋之问集》

宋之问 字延淸,汾州隰城县(唐肃宗上元元年,改西河县,今汾阳市)人,令文长子也,伟貌雄辩。甫冠,武後召,与杨烱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丙供奉。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时,韦皐任户部郎中,善裁决,而之问工诗,称“一台二妙”。歴修文馆学士,谪汴州长史,改越州死。诗自魏建安後,迄江左,格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武后尝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赐以锦袍。俄,之问诗献,後览之嗟赏,更夺锦袍赐之。中宗於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羣臣应制百馀篇。殿前结彩楼,命上官昭容选一篇,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怀之,惟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堕,竞取观之,乃沈诗也,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惟沈诗落句云‘微臣凋朽质,羞观豫章材’,词气已竭。不如宋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健举也。沈乃叹服。

篇9:宋之问的诗词《灵隐寺》赏析

《灵隐寺》

唐•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赏析】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两句是吟咏桂花的名句。这里的“桂子”指的是桂花,“桂子月中落”是说,相传每到中秋夜晚,桂花便从月中纷纷落到人间,那是月中的嫦娥掷与人的。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中所写的正是这个情景。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中自然不会落下桂花,而“桂花落”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诗人如此表达,为诗境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天香云外飘”,这句紧扣灵隐寺,写寺中香火之盛。作者言灵隐寺中的香火可以从人间飘到了天边的白云上,这种香与月中桂花的香浑融在一起,十分精妙。“天香”一词,至此以后,也成为桂花的美称。诗人意在说明天上人间都是相通的,显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扩展阅读:宋之问的诗词

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扩展阅读:宋之问的人物评价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后张易之被杀,中宗复位,于神龙元年(705)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新唐书》记载他匿居友人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长史。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颇自力为政”,景龙三年六月,中宗崩,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认为他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便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而《新唐书》则说:“赐死桂州。”

宋之问在世时与沈佺期齐名,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比较贫乏,但是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诗有较充实的内容,在艺术形式上,宋之问的诗以属对精密、音韵协调见长,大多词采绮丽,对仗工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扈从登封途中作,扈从登封途中作宋之问,扈从登封途中作的意思,扈从登封途中

经梧州,经梧州宋之问,经梧州的意思,经梧州赏析

则 后挽歌,则 后挽歌宋之问,则 后挽歌的意思,则 后挽歌赏析

过函谷关,过函谷关宋之问,过函谷关的意思,过函谷关赏析

春湖古意,春湖古意宋之问,春湖古意的意思,春湖古意赏析

晚泊湘江,晚泊湘江宋之问,晚泊湘江的意思,晚泊湘江赏析

端州别袁侍郎,端州别袁侍郎宋之问,端州别袁侍郎的意思,端州别袁侍郎赏析

宋之问的描写桂花的诗句古诗句

寒食帖全文赏析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奉和幸三会寺应制宋之问,奉和幸三会寺应制的意思,奉和幸

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