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

时间:2025-04-19 03:36:17 作者:landhon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andh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文学常识:汉字的简化

文学常识:汉字的简化

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在这两种势力的斗争中,简化取得了最后胜利,因为人们创造汉字是为了使用,当然必须顺应民心,适当简化,于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简化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简化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不简,明天一定要简,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今天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汉字历史发展的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人们大众使用汉字。当然,文字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我们使用汉字,必须注意规范,个人不能随意简化,而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篇2:文学常识之九州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九州的由来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己亥杂诗》)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民歌、民谣中常有九州之说,那么九州到底指哪些地方呢?据《禹贡》记载,夏朝时的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周官》记载,西周时,多了幽州、并州,而少了徐州、梁州,还是九州。可见,九州之说是春秋战国以前的行政区划,这种古代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用九州来代表中国疆域。其实,自秦以后,中国的行政区划多有变动,秦初设郡县,汉朝实行郡国并置。南北朝时,州的数字大增,合计有208州。唐宋时,全国行政区划是道。从元朝以后实行行省制,道、省辖范围内,有些城市名继续称州。在我国的30个省(区、市)中,称州的城市名,省会一级的就有广州、福州、杭州、郑州、兰州,其他市、县称州的就更多了。不过现在的州,除了自治州以外,不再是行政区划,而是城市名称的组成部分了。

篇3:文学常识之使用汉字的国家

文学常识之使用汉字的国家

汉字是中国特有的语言,也是中国所特有的使用文字,而大家又知道还有哪些国家也在使用汉字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然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

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了越南形声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19世纪起采用拉丁化新文字。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用新文字扫除文盲。随着扫盲工作的开展,新文字在越南普及了。

日本在公元第三世纪传入汉字。不久,日本把汉字当成记音的`字母来记录日本语言。后来又把记音字母的汉字笔画简化,创造出“假名”。到了第七世纪,就出现了汉字夹用“假名”的日文。现在汉字在日文中,只是当作“定型字”来使用,如果有写不出的汉字,也可以直接写假名。一般的日本人使用的日文,是以假名为主,夹用一部分汉字。汉字曾被限制在1850个,叫做“当用汉字”,另有92个汉字,作为“人名特用字”。1981年3月,日本国语审议会向文部省申报了所拟订的《常用汉字表》,共有1945字,代替了《当用汉字表》,并于1981年10月公布施行。

朝鲜在公元第二世纪传入汉字,使用汉字约有一千七八百年。1444年,朝鲜颁布推行《训民正音》(李朝世宗皇帝颁布朝鲜拼音文字时使用的名称),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叫“正音字”(即谚文),夹在汉字中间使用。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了汉字,采用纯谚文的拼音文字。它的书写单位为字母拼成的方块形式音节。

韩国现在还在使用汉字和韩字(即谚文)的混合体文字,文教部曾经颁布过供大中学校使用的1800个“新订通用汉字”和供一般文字生活使用的1300个“常用汉字”。民间往来的书面语,则因人而异,或用混合体文字,或用纯拼音文字。

篇4:文学常识之使用汉字的国家

关于文学常识之使用汉字的国家

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了越南形声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19世纪起采用拉丁化新文字。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用新文字扫除文盲。随着扫盲工作的开展,新文字在越南普及了。

日本在公元第三世纪传入汉字。不久,日本把汉字当成记音的字母来记录日本语言。后来又把记音字母的汉字笔画简化,创造出“假名”。到了第七世纪,就出现了汉字夹用“假名”的日文。现在汉字在日文中,只是当作“定型字”来使用,如果有写不出的汉字,也可以直接写假名。一般的日本人使用的日文,是以假名为主,夹用一部分汉字。汉字曾被限制在1850个,叫做“当用汉字”,另有92个汉字,作为“人名特用字”。1981年3月,日本国语审议会向文部省申报了所拟订的《常用汉字表》,共有1945字,代替了《当用汉字表》,并于1981年10月公布施行。

朝鲜在公元第二世纪传入汉字,使用汉字约有一千七八百年。1444年,朝鲜颁布推行《训民正音》(李朝世宗皇帝颁布朝鲜拼音文字时使用的名称),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叫“正音字”(即谚文),夹在汉字中间使用。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了汉字,采用纯谚文的拼音文字。它的'书写单位为字母拼成的方块形式音节。

韩国现在还在使用汉字和韩字(即谚文)的混合体文字,文教部曾经颁布过供大中学校使用的1800个“新订通用汉字”和供一般文字生活使用的1300个“常用汉字”。民间往来的书面语,则因人而异,或用混合体文字,或用纯拼音文字。

大地一片黑暗!我和逗逗的感情很深,而这份感情也只有我和逗逗心里明白。文学常识之使用汉字的国家可是,人们买了白纸,不但不节约用纸,还将纸扔一地,在他们眼中,纸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纸片。头发很短,而且还一直掉发?有外地来的局长来给我们办讲座,还有看电影。我相信你们也会被黄山的神奇所吸引。

篇5:文学常识之清朝八旗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清朝八旗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清朝八旗的由来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甲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等广泛职能。清人关前,凡人均隶于八旗,可以说旗外无兵无民,八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就是入关以后,清统治者仍视八旗为国家根本,以八旗禁旅卫护京师,驻防冲要大城。

1、八旗的前身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2、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3、八旗的分类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4、八旗的方位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据说是依“五行相克”说制订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记载:“两黄旗位正北,取土胜水。两白旗位正东,取金胜木。两红旗位正西,取火胜金。两蓝旗位正南,取水胜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师,或夜行黑色难辩,故以蓝代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颜色为青,木能克土;南方属火,颜色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属金,颜色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属水,颜色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土能生金克水。从五行所属的颜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讲,八旗所处的方位恰恰与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两红旗属火,火能克金,所以两红旗位于西方;两白旗属金,金能克木,所以两白旗位于东方;两蓝旗属水,水能克火,所以两蓝旗位于南方。

篇6:文学常识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文学常识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关于小雪节气简介

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如1993年11月15~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下了大到暴雪。

关于小雪节气的由来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关于小雪节气的习俗

1、吃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2、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3、腌制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杭州人往往会趁着这个节气开始腌制酱鸭、腊肉。

4、品尝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篇7:文学常识之元旦的由来简介

文学常识之元旦的由来简介

文学常识之元旦的由来简介

“元旦”最早的由来

最早的元旦由来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水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传说故事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篇8: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之大雪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之大雪的由来

在24节气中,除了有小雪以外,还有就是大雪。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而大雪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的由来

关于大雪:

“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大雪节气的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汉字简化,数千年未曾间断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之诗中月

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中学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

小升初语文的课外文学常识

初二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

圣诞节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二

初三语文如何复习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