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时间:2022-12-10 05:29:15 作者:逗你玩儿呢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逗你玩儿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还会帮助你改变自己的生活。每天至少看两页,记一句话笔记,持续的习惯就养成了。

一个好的习惯替代一个不好的习惯,也只是在大脑里的一个念头,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要有实际行动,做不到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本书由七章组成,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你在生活中永久建立健康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前三章将探讨习惯建立过程、大脑、意志力、动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达到最佳效果呢?接下来的两个章节将探讨合理、科学的途径。最后三章教你如何具体应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很想试着去分享,应该怎么来讲,可我会习惯地把一本书概括成一句话,微习惯的养成就是要靠我们自觉去遵守一些规则,日积月累就会养成一个习惯。

但具体的应该怎么来做呢?书写的那么详细,怎么来介绍呢?感觉无从下口,要么就照书的读一遍吧。这样就有什么效果呢?就会觉得还不如让大家自己看啊,自己看的感悟更深一点。

这样的话,我又在分享什么呢?都没有表达出那个让人有想看的冲动和欲望,其实这是一个失败的分享。

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吧,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框架嘛,我是不是应该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呢?

通常情况下,我看过一遍就算了,好像是读懂了,实际是非懂似懂,根本没有真正读透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也没有真正去思考文章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虽然我记了一句话笔记,但记的只是表层。

《微习惯》写的很贴合我们的实际的情况,让我感受到一个微小动作的养成,是可以的,在日后也会是变成宏大的效果。也让我很受益,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我们的耐心,日复一日的重复。

试着静下心来,修改以前写的文章,会不会有另一种新的感悟,这可能是我将要养成的一个习惯吧。

篇2: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我们喜欢从成功人士身上寻找可借鉴之处,力图找出方法,能够实现成功的复制。这么多年过去了,成功学、方法学的书架上已经堆满了成功的方法、经验、传记,可是成功的人依然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无法复制?还是这些书籍诓骗世人?我很好奇,读了大量类似书籍后发现这些书中所言,皆为成功之基石,都是无可辩驳的优秀品质,都是操作性很强,普适性很高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没有真的让很多人就此走上人生巅峰呢?长久以来,我深感不解,甚至一度怀疑所谓的成功学,根本没什么价值。直到幸福俱乐部提供了《微习惯》这本书,让我觉得以往所知所学并非没有价值,而是缺少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行动。

最难的,便是知行合一,很多人感慨: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处境吧。很多道理在心里形成认同,却无法付诸行动,终究道理成了感慨的台词,人,依旧还是老样子。

《微习惯》我是被其狂妄的宣传所吸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作者是斯蒂芬·盖斯,鉴于外国人写作的风格,我预判书中不会长篇大论的道理论证,不会有太多的引经据典,我可以从中掌握确确实实的方法或行动守则,果然,没让我失望。

具体的方法,读者若有兴趣,可以买来读读,我不会剧透太多,关于核心的思想,我却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从无到有,从想要开始,到做,其中的价值。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去做,恩,可是似乎并不好实现,因为其中有些困难,该怎么解决呢?这似乎不容易,好吧,暂且这样吧,我回头再处理。于是,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这可能是一个项目,可能是你的健身减肥计划,可能是一个整理办公桌的小事,可是,这份搁置,事实上违背了你心里认同的正确处理方式,偏离了所谓成功的路线,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你没有开始行动,这也就是你和成功者分道扬镳的岔路口,而成功者选择执行内心认同的行为准则,而你,选择了更为舒适且明显不正确的路线,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原因。

那么,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确实不简单,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并不认为这是困难的,所以他们展现出很强的执行力,自制力,这些人往往比其他人要强,那么作为天生不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来说,掌握一个方法,实现自我控制,让自己利用这些方法,走向正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便不言而喻了。

入股你也认同这个观点,那么,支持下作者,买本书,坐下来读读,然后,去做,你会发现,你越来越能够认同自己,越来越有勇气,去面对你的生活!

最后,感谢幸福俱乐部,感谢你带给我新的转折!

篇3: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我对这本书真正感兴趣,是因为作者简介里的第一句话:

斯蒂芬·盖斯是个天生的懒虫。

恩,同道中人。

初中时候的班长经常跟我讨论的一件事就是:到底是勤快人还是懒人更能改变世界?

每一次他都故作神秘的告诉我:是懒人。

我从来不屑一顾,从小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我怎么能接受这么离谱的结论。可是心底却希望这是真的,因为我确实不是很勤劳......嗯~o(- ̄▽ ̄-)o

可是我又不希望别人认为我懒,总要找些理由来给自己个解释,可是又懒得想解释,于是就经常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以前经常给自己定目标,可是8成以上都完不成,因为总想着完美。

现在看来,完美其实是一种脆弱,不能承受失败的脆弱无力感。

好在微习惯这本书能让我改掉梦想太大的问题,从最小的目标开始,小到根本就不用费脑子,每天很轻松就可以完成想要达成的目标,不会消耗什么所谓的意志力,需要动力什么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这本书总共才134页,却从7个章节一点点讲明白了所谓的微习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习惯养成原理和做法。

篇4: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这本书其实有点反其道而行的意思,不鸡汤不励志,反复强调人类的劣根性,大脑是一个安于现状的懒鬼,想要打破现状养成一个新习惯,光靠一开始的动力来维持,结果会是可想而知的失败。这个时期,要靠一些小伎俩来骗过大脑,让大脑不会对新的计划、改变产生排斥,微习惯就是个很好的策略。 微习惯,一定要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而且一定要相信每天做完了这件小事自己就成功了,千万不要调高期待值,高期待会让小目标贬值。 总之微习惯就是一种通过欺骗大脑使它无抗拒地去执行新指令,完成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小习惯,每天都能获取成就感,日复一日习惯养成。微习惯养成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在书记写到的“成功会导致成功”的心理吧。

篇5: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这句话有毒。 我被这句话害了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一天两天。每逢树立一个新目标不能坚持,放弃之后也不甘心,不甘心被扣上“无志之人”的帽子。生活可想可知了。 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志向大小的问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是硬吃,那就只能是被烫回来;其次,有个人明确表示了,你常立志和有志无志根本就毫无关系,这真是给我了不小的震撼。原文是这样说的“打字有什么挑战性呢?动一动身体有什么难的呢?安静地坐一个小时读书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这些行为在我们生活中变成了如此巨大的挑战,原因是我们被灌输了以动力为基础的社会理论,它说,你必须振奋起来才能实现梦想或者洗衣服。我们用社会规范、有限的信念和不切实际的目标锻炼头脑的方式是错误的。” 原来不知什么时候被荼毒了。 今天一个普普通通的宅男来为“无志之人”翻牌了,所谓无志之人,用我过去不太成熟的见解理解应该是:没有志向,没有动力,不能坚持,总而言之就是没有达到自己希望的样子,但又心有不甘,如若不然也不能三番五次的总立志。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来看看宅男怎么说。 这是一个美国的宅男,他叫斯蒂芬·盖斯,也可以称呼他懒斯蒂芬·盖斯,因为他也比较懒。但是他突破以往所有的偏见,研究出了一种习惯养成法,这种习惯也很神奇,可以说几乎不能被外界的各种破坏所干扰。署名《微习惯》,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想失败那你就太天真了。

比如说要健身,先从挑战一个俯卧撑开始,就是把巨大的目标分解成十分细小的部分,然后每天做一点,直到大脑接受并认可它,就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简单。这听起来并非难事,回顾往昔,有没有博览群书只为生出更好的自己而绞尽脑汁,狼烟四起的战场,锻炼出八面玲珑的技巧,以攻为守,屡败屡战,精疲力竭。到最后是否大捷而归?

莫不是策略出了什么问题吧?

《微习惯》一书,从什么是微习惯开始,通过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运用一系列独特的策略,帮助我们永久建立健康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独特的微习惯策略如下: 1,以微习惯的方式运用意志力

“自我损耗”五大威胁

不要因为别人或者社会观点才决定努力改变自己。当我知道做眼保健操可以缓解视觉压力时,我就决定开始长期的来做这件事,很简单,10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一想到长期我就觉得没时间,每天都是准备入睡才做,胡乱揉几下,最后彻底放弃了。 看了《微习惯》后,觉得可以先每节只做两个节拍,或者干脆先抬起手,锻炼抬手放在天应穴上就可以,这么做以后觉得太容易了,多揉一圈也没关系,然后甚至超额完成了。

如果目标定的太高,主观疲劳就会产生,就像我一想到长期我就觉得太累了。但做微习惯可以有效缓解,只要抬起手就可以,不需要多大的努力,太容易了。

血糖水平与微习惯相对独立,但做微习惯可以节约能量和意志力。比如一想到长期就甚至消耗了所有的意志力,抬起手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也就是说采用微习惯自我损耗会特别小。 2,以微习惯拓宽舒适区 舒适区是一个安全区域,小时候,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所有的乐趣来自于在地上玩耍,但是当学会骑自行车以后,乐趣就是在地面上和骑自行车带来的总和。当第一次做眼保健操很难,但是开始以后就会很容易。牛顿第一定律说: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而处于运动中状态的物体速度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只要把之前静止的状态,推动起来,致它保持运动状态,不断的推动,运动范围就会变大,舒适区也就会变大。当我学会骑自行车以后,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于是又准备学习别的。 3,以微习惯粉碎出现阻力的两个时间节点

万事开头难,要推倒一面墙,所以第一次的力量一定不要太大。就像一个静止的小球,只要一点点力就能使它运动起来,阻力就是还没对它用力之前。 第二个阻力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运动范围,这时候需要再给它一个力,当然,然而基底神经节抗拒剧烈变化,所以只能采用微小的步骤慢慢撼动这个“大树”,就像水滴石穿。当然这也正是水滴的魅力。 4,以微习惯跨越双重障碍 障碍会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一个是身体。 我第一次学小提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不看书弹简单的音符,觉得琴弦真是太硬了,手指肿起来,它怎么就不能软点,胳膊和后背都是酸软的,最后瘫软无力的躺在床上,看天花板都是琴弦。 第二天再弹,简单的音符已经忘得所剩无几,我就想记性这么不好了,我是不是不适合学这个。别说那些天籁之音了,我连祝你生日快乐都弹不出来,我是不是天生和小提琴没有缘分。 现在重新想起我的小提琴,它已在墙角落满了风尘,学习弹的时候夏天觉得太热冬天觉得太冷,不冷不热的时候又觉得太累太困。 其实如果一天只弹一个音符也不会太难,无论冷热,工作疲惫,一个音符对我来说都不是一个难题,这样一想,我又有信心学它了。

微习惯看似微小,却能帮助我们减少自我损耗,跨越障碍。会在不知不觉中,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果你也想变得更好,不用熬夜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微习惯》就是离你最近的宝贵秘籍。

篇6:《微习惯》读后感

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1天。”最开始听到这句话是来自我的高中班主任,在班会上为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培养好习惯而提出的。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拿出纸和笔,制定计划,每天打卡,连续四十几天的坚持,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中断了几天,再后来就完全失去了坚持的动力。

而这本书的作者直接否定了以上的观点,21天没那么容易培养一个好习惯。自身经历也用经验告诉我,作者说的在理,继续读下去。作者在书中举例,每天做一个俯卧撑,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小行动,让他培养了健身的习惯。因为规划的目标已是小得不能再小了,所以大脑对此就不会进行深入思考,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感。

一本好书,在翻阅的同时,大多都会潜移默化地让人往好的.方面发展,看完本书对于我自身也还是有些益处的。

首先一点是:背单词的量逐渐增多。刚开始我发觉背单词真的会上瘾,背完原计划的一组,想着再背第二组,第三组。期间,我觉得既然一天能背那么多的单词量,索性我就把计划难度提高,然而仅持续了两三天就觉得有些厌倦,看见单词就容易犯头疼。因为不再像从前那般简单背个十几分钟就可以休息,自从要求背诵量难度变大后,每天都在消耗我坚持的意志,背单词也不像从前那么有积极性了,慢慢的就有些排斥,烦躁感也就随之而来。

我在培养微习惯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发现作者提出的方法论很容易做到,但有一点之前被我忽略了,那就是当你感到疲倦时,记得把这个大目标分解成小小小目标,最好小到看起来不费力的那种,那样的话,你就不会对这个小目标有太多期待值,而超出预期又是一件很令人喜悦的事。

其次,微习惯的培养,让我开始注重对于身材的管理,开始有意培养一些动作简易的锻炼习惯。每天几分钟热身,做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同时也在暗示我耐心在不断变长,之后可以考虑尝试其他强度不同的运动。再逐步进阶,强化锻炼意识。

我们都想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何不趁着在家的这几天充实自己,缩短这个漫长过程实现自己的完美蜕变。

篇7:掌控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习惯的养成,一共就是四步,这四步分别是提示,渴求,反应,奖赏。习惯这个东西的可怕之处在哪儿,就是它一旦启动它停不下来了。 坏习惯容易养成是因为对我们来说几乎都是即时满足。而几乎所有的好习惯,都需要延迟满足。 狄德罗效应:就是你有没有发现你生活中有一个东西发生了改变以后带来连锁的改变。把这个效应放进新习惯的养成中,会形成习惯的叠加作用。习惯的叠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能够帮我们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好习惯养成的四大定律:第一定律,让它显而易见。第二定律,让它不可抗拒。第三定律,让它简单易行。第四定律,让它使人愉悦。 养成新习惯的过程,就是你要进入心流区域的时候。因为心流不是习惯,心流是你需要专注的,你需要动脑子,你需要认真,这个叫作心流。习惯是你不需要动脑子了,习惯是你已经很熟练了,上来就做了,这叫作习惯。

篇8:掌控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好习惯是人生的复利。

狄德罗效应:一个叫狄德罗的穷人被俄国女皇奖励了一件皮氅后,为了与该奢侈品相配,换了新房,增加了更多消费,变得更穷。一个习惯的改变会带动更多习惯的改变。eg.购买名牌包包带动其他奢侈品的消费。

养成习惯的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奖励

为何坏习惯容易养成?因为坏习惯即时奖励,好习惯延迟奖励

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

1.让它显而易见:写下执行意图、习惯叠加、改变环境

2.让它不可抗拒:喜好绑定、消除坏习惯的根源

3.让它简单易行:最省力法则(每天一分钟冥想)、让坏习惯难以施行(拔掉电视插头)

4.让它令人愉悦:习惯跟踪法(曲别针)、找到问责伙伴建立习惯契约)

习惯叠加:一个习惯后马上执行另一个习惯。eg.脱下工作服马上换上运动装

习惯绑定:习惯后及时奖励。eg.看书后马上标号

习惯的养成并非以时间计算,而以次数衡量。eg.什么21天养成--x的习惯,是不科学的。我们不去碰危险品的习惯需要21天才能养成么?

什么习惯是值得养成的好习惯?对别人来说是痛苦的事情,而你却能甘之若饴,那么就值得你去养成,再通过刻意练习,抵达心流,成为专家,大师。eg.我喜欢读书,而别人觉得痛苦,那么我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成为自己的独特优势。

如上是这本书我能吸收到的一些观点。

对狄德罗效应感触比较多,以前在成都工作的时候,公司在IFS,楼下就是奢侈品商店。每天通勤都会路过,见到很多年轻女孩去逛,逛完PRADA、DIOR、CHANEL就会接着去二楼买与之相配的化妆品、香水。当时也想,攒两个月工资我也去买个LV包包。

一天路上,看到一个背着LV包包的女生穿着不相配的服装,我狐疑这个LV怕是假的吧?然后再思及自身,仅仅一件奢侈品是无法满足的。就放弃了购买任何一件奢侈品的念头。转而去购买书籍,那一年,买了100多本书,读完52本。现在也发现自己很享受读书,这个习惯就坚持了下来。

篇9:掌控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我们常常会陷入庞大的习惯中,无法探究自己的真正潜能。这也是我们常常与自己命运面对面时,发现最无奈、最无法改变的一件事。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我们的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待的久了以后,习惯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有人说,命运是天注定的,很难改变。也有人说,人定胜天,命运是可以被战胜的。

其实,如果我们是勇于挑战命运的勇士,也不要有什么人定胜天的优越感。因为究其原因,我们战胜命运不过是战胜了我们的习惯。那个庞大的,好像与我们共生的习惯,才是我们命运的锁扣。而当我们凄凄惨惨戚戚地抱怨命运不公时,其实大可不必想得太多,毕竟我们主要是因为习惯,才搞成我们不想要的样子而已,习惯虽然难改,但是只要你想,就没有改变不了的。

以上是我在阅读《掌控习惯》这本书后最深刻的感受。从作者詹姆斯·克利尔书写的那些关于习惯掌控的案例中,生动地挑战了一把命运的极限。就像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整容式减肥”这件事,就是一种习惯改变之后,命运的大逆转。不要小看习惯,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有个好的习惯,才有了自律的基础,才有了他们面对生活的不同解读,才有了他们生活中的阳光雨露。

我们面对事件做出的反应,40%—50%都是出于无意识的反应。无意识的反应就是一种常态的条件反射,这不仅是人体自然的一种生态储存,更是我们对于所处环境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在所处环境中衍生出一种惰性,这也是我们人体的自然反应。

而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好的养成基础,更需要我们超越人体自然的强大意志力。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是单一性的,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环境中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个性,造成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这是我们想要改变周遭的一切,就需要努力自制地改变我们业已形成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其实没有那么难,我们需要紧跟习惯形成的步骤之外,还需要自我心理暗示的指引。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所以《掌控习惯》就是掌控我们自己的人生。从今天起,我们运用这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奖赏,来形成我们自己完整的习惯循环吧!也从这一刻起,让我们学会如何掌控习惯,如何改变命运。

篇10:掌控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

掌控生活的前提之《掌控习惯》 其实之前看过作者这本书的原著叫做《Atomic Habits》。如果让我来译的话,我会把他译为《微习惯》。信息时代的我们,人人都在喊着自律方是自由。但是什么是自律?我们应该如何达到自律?这些东西可没有人能告诉你。接下来就让我来带大家看看这本书能否教会我们自律。

其一:这本书究竟谈了些什么? 开篇讲述了作者个人的经历并总结其经历的精华——习惯的养成,书中以四个准则来总结如何一步步养成好习惯、打破坏习惯。书中既包含心理学又包含行为学、哲学相关的知识。 其二:书中详细讲了些什么? 书中通过四个准则说明了形成(打破)习惯的过程。其中主要详细说明的准则包括1、Make it obvious 2、Make it attractive 3、Make it easy 4、Make it satisfying 讲述了四条准则的同时还讲述了具体的技巧来更高效的改变习惯。 其三:他说的有道理吗? 书中所应用的绝大多数是事例,经查阅为实;因此可以相信。书中共应用了19个数字模型将多个维度的相关知识汇集于一张图表上来加强论证;因此可以说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其四:本书对自己有什么意义? 让我能够以一个围观的形式了解到习惯的形成方式,且提出了方法来实现形成一个好习惯(打破坏习惯)。书中后半部分提供了不同领域中具体应用的方法,既提升了不同行业应用的可行性也提供了改良自己习惯的可行性方法。 其五:本书的整体框架 本书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事例为基础介绍了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掌控习惯的基础。总结了养成习惯的作用及概括性的说出了掌控习惯的四条准则。第二部分详细的以四条准则为基础讲述了习惯形成的科学原理,讲出了形成好习惯(打破坏习惯)的基本方法和一些技巧,是本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则总结了整体内容并讲述了如何将一整套方法应用到商业、政治等领域。作者在全书结束后还为读者做好了自己总结的笔记重点。 其六:作者是如何写本书的? 首先每个内容作者都完美的应用好的标题,大标题、中标题、小标题完美了将文本内容框架结构表达了出来。其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重视事例的应用,用事例来引出想要说的知识、论证的观点。纵观全书,作者还会总结出一下数字模型来帮助论证观点。 其七:习惯运行的原理习惯要想形成就要有Cue也就是线索导致产生了动机Craving,进而有行动的回应(response),最后产生了反馈(reward)。 其八:读完本书总结的一些小tips(问答的形式) 为什么习惯改变很困难? 1、改变了错误的东西。 2、错误的改变方式。 改变习惯的三个level是什么? 1、结果 2、过程 3、信念(三关) 目标是想达成的结果是否有用? 无用,目标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过程才是达成这一瞬间的Fundamentals。 如何进行自我身份的改变? 1、决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用小的进步来证明它。

篇11:《微习惯》读后感500字

接触《微习惯》这本书,当然要感谢仁和读书会的“福利”,而深入《微习惯》这本书则是被“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的牛皮风刮到,想看看作者这怎么把微习惯吹成一本书的。

作者斯蒂芬是个大懒虫,从一天做一个伏卧撑,写50个字,看两页书,到成为一个身材较好的作家,我们从另一侧面也可以发现每个成功的懒人背后都有一套极具个性的方法,这也让我想起费雷德・格拉顿的《懒人成功有方法》,他通过赞懒惰、如何无为而无不为等,把生活和工作提升到“玩”的最高境界。或许有时是因为我们过于勤劳的四肢而忽略了我们强大大脑的功能,或许有时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时间而给我们低效率提供温床,这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更应该时时注意,因为我们必须坚守我们是脑力劳动者的底线,才能用自身的智慧之光去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之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靠体力、耗时间去燃烧自己烧伤别人。

《微习惯》是一本自我管理法则的参考书籍,它借助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种科学依据和自身实践的成功案例,让我们深信其做法的科学性的有效性,跃跃欲试之情也油然而生。

感觉自己除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定下小目标外,在教学上也可以对后进生采取这一策略,如每天背一个句子、每天练几个字等,让学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果感,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向常态化的人发展。作者:黄勇

篇12:微习惯读后感多篇

这本书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类的实用书,所以与其说是感想,更多是概括原书的内容。

作者以自己成功的例子开始,告诉读者微习惯可行。作者否定了“激发动力”的方法,即一般开始做一件事的常见方法。作者提倡把动力看作奖励,而不是依赖它做事。因为动力不稳定、不可靠。相反,意志力是可靠的。

使用微习惯,可以把事情拆分成很小的部分,然后一开始就只做简单的一件小事,但是要保持这个习惯。大脑喜欢重复,所以渐渐就可以突破不舒适的感觉,养成新的习惯。

记录自己习惯的完成、提供奖励也是有必要的。作者建议了很多方式,比如用大日历记录等。

读后感600

《呼啸山庄》读后感[600]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

小王子读后感600

水浒传读后感600

朝花夕拾读后感600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600字左右

茶馆读后感600字左右

弟子规读后感600优秀范文

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微习惯读后感600字左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