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笛诗小感

时间:2023-04-20 03:41:26 作者:花都碎觉觉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花都碎觉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读辛笛诗小感,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读辛笛诗小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读辛笛诗小感

读辛笛诗小感

辛笛诗读来,清新不失飘逸,却又晶莹剔透,让人一目了然;淡彩不失细腻,却又轻酿含蕴,让人顿眉沉思。

读辛笛诗,大抵皆是48年前的。因而少了几分社会沉重感的坚实,也不见他《风景》中“……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般忧感哀叹的凝沉。

辛笛诗,从“珠贝篇”到“异域篇”,一缕清新,一缕闲情,一缕浪漫,一缕轻灵,直透到心底,淡淡欢欣的空幽美境。

而看“手掌篇”,一缕凝实,一缕坚沉,一缕悠叹,一缕伤鸣,重重地被烙上社会现实的深印。

40年代以后的辛笛,很少再听见“……城下路是寂寞的/猩红满树/零落只会自知呢/行人在秋风中远了”(《怀思》)般清幽沁脾的低吟。而更多的是“……我们要瞪着你孤独的头颅/哈哈笑出了我们的愤怒。”(《阿Q问答》),“……对有思想的人说/丢掉你的思想像倒垃圾/否则我有武器。”(《逻辑-敬悼闻一多先生》)般发人警醒的沉郁的'沉思。

当然,读辛笛,最深感的是他的谦虚。

“……我写了那么多的新诗……也还只有如此小小的一本。除了惭愧,我竟是一无可说。谨在此感谢每一个读者,他将是我的最适当的批判人。”(辛笛,一九四七年十二月)

篇2:辛笛的诗

辛笛(1912- ),原名王馨迪,出版的诗集有《手掌集》(1948)、《辛笛诗稿》(1983)、《印象·花束》(1986)。

航 风景 冬夜 夜别 秋思 再见,蓝马店 寂寞所自来 山中所见——一棵树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涘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风景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1948


冬夜

安坐在红火的炉前,

木器的光泽诳我说一个娇羞的脸;

抚摩着褪了色的花缎,

黑猫低微地呼唤。

百叶窗放进夜气的清新,

长廊柱下星近;

想念温暖外的风尘,

今夜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


夜别

再不须什么支离的耳语吧,

门外已是遥遥的夜了。

憔悴的杯卮里,

葡萄尝着橄榄的味了呢。

鞭起了的马蹄不可少留。

想收拾下铃辔的玎当么?

帷灯正摇落着无声的露而去呢,

心沉向苍茫的海了。


秋思

一生能有多少

落日的光景?

远天鸽的哨音

带来思念的话语;

瑟瑟的芦花白了头,

又一年的将去。

城下路是寂寞的,

猩红满树,

零落只合自知呢;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


再见,蓝马店

走了

蓝马店的主人和我说

——送你送你

待我来举起灯火

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看板桥一夜之多霜

飘落吧

这夜风 这星光的来路

马仰首而啮垂条

是白露的秋天

他不知是不是透明的葡萄

鸡啼了

但阳光并没有来

玛德里的蓝天久已在战斗翅下

七色变化三色

黑 红 紫

归结是一个风与火的世界

听隔壁的铁工手又拉起他的风箱了

他臂膀上筋肉的起伏

说出他制造的力量

痴痴的孩子你在玩你在等候

是夜的广大还是眼前的神奇

也令你守着这尽夜的黎明不睡?

来去辄欲与吉诃德先生同行

然而除了风车 除了巨人

森林里横生的藤蔓 魔鬼的笛声

我是已有多久了

竹杖与我独自的影子?

——年轻的 不是节日

你也该有一份欢喜

你不短新衣新帽

你为什么尽羡慕人家的孩子

多有一些骄傲地走吧

再见平安地

再见 年轻的客人

“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


寂寞所自来

两堵矗立的大墙栏成去处

人似在涧中行走

方生未死之间上覆一线青天

果有自由给微风吹动真理的论争

空气随时都可象电子样予以回响

如今你落难的地方却是垃圾的五色海

惊心触目的只有城市的腐臭和死亡

数落着黑暗的时光在走向黎明

宇宙是庞大的灰色象

你站不开就看不清摸不完全

呼喊落在虚空的沙漠里

你象是打了自己一记空拳

1946


山中所见——一棵树

你锥形的影子遮满了圆圆的井口

你独立,承受各方的风向

你在宇宙的安置中生长

因了月光的点染,你最美也不孤单

风霜锻炼你,雨露润泽你,

季节交替着,你一年就那么添了一轮

不管有意无情,你默默无言

听夏蝉噪,秋虫鸣

1948

篇3:读木兰诗后感

1.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 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2.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后来上学时也学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今天再次读它仍感触颇深。

木兰乃一名普通“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于是决定舍弃女儿身,替父从军。木兰骑上战马,渡过黄河,越过燕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才到达军营。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凯旋归朝,木兰放弃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的生活。当她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

篇4:忧愤的歌--辛笛《风景》诗鉴赏

一首忧愤的歌--辛笛《风景》诗鉴赏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

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辛笛--《风景》

落千丈 辛笛原名王馨迪,19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是九叶派的长者,早在三十年代就写过优秀的印象派诗篇,经过四十年代的风浪,他的诗风显露出了较大的转变,写出了一些更坚实的作品。

《风景》这首诗系诗人于1948年夏日在沪杭道中所作,很显然,写的是旅途观。看到诗题“风景”,读者的第一联想应是明媚的湖水,雄奇的山川,壮观的瀑布,碧绿的草坪之类,而诗中写到的却是旧中国凄惨衰败的景象,诗题与诗的内容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讽之意颇为显豁。

开篇写“列车”,可能是诗人因乘坐列车而引发的灵感,而诗人写的既不是自己乘坐的列车,也不是沿途看到的列车,而是“社会问题”。在这里,“列车”与“社会问题”构成暗喻,使得原本比较抽象的有了很强的质感,列车的庞大与沉重,“一节接着一节”,更可见社会问题连续不断,无休无止,甚至盘根错节,无处不在。这样的社会,还像一个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成其为国家吗?原来,“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的列车,不是行驶在中国的大地上,而是“轧在中国的肋骨上”,呵,可怕!“列车”,何其沉重,“肋骨”,何其脆弱,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肋骨”的碎裂声,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心脏支离破碎、鲜血淋漓。

这样的开篇,起得极为突兀,震撼人心。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茅屋”和“坟”当是诗人沿途所见,后一句是由所见引发的感慨和忧愤。读到“坟”我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小说《药。中有关描写:“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层层叠叠”毕竟是坟场,现在却是与人“比邻而居”了,“生活”的“茅屋”距离“终点”的“坟”竟然是这样近,这是在慨叹人生短促吗?显然不是。联系上文的“社会问题”可知,这两句诗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给人非常宽广的联想空间。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茅屋与坟错杂其间,哪里是生活的场所,哪里是亡魂的地盘,似乎没有明确的分野。“生”的“茅屋”何其虚弱,“死”的“坟”咄咄逼人,“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啾啾”,“乾坤含疮痍”,“路有冻死骨”,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这是一个生不如死的世界。 与这个阴惨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生命的象征,“丰饶”,是生命的凭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然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却更映衬出人类社会的病入膏肓,万绿丛中,极为刺眼的是“兵士的新装”。这“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代表大自然的“绿”和代表人类的 “黄”构成强烈的对比,一个兴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个枯败,“无可奈何花落去”。“兵士的新装”是写实,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更多地会想到杜甫的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等等;“黄得旧褪凄惨”则是实中有虚,既写出了兵士们烦躁焦灼、惶惑恐惧、倦怠灰暗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是暗示了这样的军队必然覆没的历史命运。这趟全是“社会问题”的“列车”,看来已经接近它的终点了。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一路行过的地方,是诗人日思夜想的家园,是诗人“说不出生疏”的家园,是应该用一切美好的字眼加以赞美的家园,现在,却是“一般的黯淡”,不见生机,不见希望,只见病弱不堪的“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对于这样的家园,闻一多先生曾经“迸着血泪”,大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与闻一多先生“迸着血泪”的呼喊相比,辛笛的诗含蓄、冷峻,充满反讽的艺术力量,“都是……不是……”的句式,又陡然增强了这种反讽的力度。 “瘦”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开篇的“肋骨”便暗含着一个“瘦”字,“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应是病弱枯瘦的缘故,“兵士的新装”“旧褪凄惨”,当与骨瘦如柴相关,耕牛“瘦”,人“更瘦”,“瘦”字贯穿全诗,最后归结到一个“病”字,贯注在字里行间的,是苦难,是破败,是不堪重荷,是气息奄奄,是挣扎的泪水,是遍地的血泊……诗人善于把抽象的观念,炽烈的情绪熔铸成新颖的意象,虚与实的相互渗透,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增强了诗的厚度和弹性。谁不会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呢?谁不会触摸到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呢?反讽的艺术魅力也许就在这里。

后记:当我打完最后一个字时,心里也莫名地沉重起来,看多了风花雪月的诗歌散文,读了太多关于爱情和自我的所谓新诗,还有多少诗人的眼睛在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光亮背后的东西呢?艺术能够打动人心的不在于形式的整饬和辞藻的华丽,而是在于能够挑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弦。辛笛的这首诗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今天读来却仍然令我异常的难过和悲愤,我离那个年代很远,但是诗中折射出来的某种情感,在今天来看仍有现实意义,仍然能够找到与之共鸣的感情点。也许是我自己有着诸多的不得意,故而有着更多的感慨吧,生活和终点的距离本来就是在一步步缩小,或许不定哪天就已然到了终点了。

篇5:读三国后小感

今日看到了曹操、刘备三兄弟和吕布、孙策几个强强联手,共伐袁术。这种场面,恐怕也就只有这一次。袁术私藏传国玉玺,在淮南自称帝王,势力又日盛,所以各方英雄眼里又怎能容忍这么大的威胁存在。这四人,一城的东南西北各自守住,让袁术在城内出也出不来,打也打不得,只能一天一天将粮食耗尽。这样宏大的场面,让人震撼。

如果没有后来的魏蜀吴,可能曹操、刘备三兄弟和孙家还会有合作的时候,他们联手起来,只怕四海皆无敌手,而汉室又何惧没有百年盛世的光景。只是当时已经年老力衰的汉朝,又怎能留得住这些雄才大略的有野心的军事家、政治家?

除了在军事的领导上,在一个小细节中,曹操的灵敏、机智又呈现了出来。当时被缚张辽在大庭广众下大骂曹操是曹贼云云,任谁听了,都难容忍。如果私下里或许还可以算了,但这么多人在,曹操又是位权重者,几乎让他没有颜面,所以他扬言要手砍下这等人的脑袋。刀都已经拔出来了,但关云长因为与张辽交厚,便以忠义为张辽求情,见关云长如此,张飞与刘备自然也上来求情。当时那曹操可是刀在手上不得不发呀,而且他也放下了话,可是聪明的他话一转,就说“吾戏汝耳”,顺带将刀扔了,还亲自为他解了捆绑的大绳。

他这一刀砍下去,那不止是与刘备他三个树敌,更会留下个杀害忠义之士的臭名,这些可是当时的他承受不起的。

曹操的小聪明让人印象很深刻,就如他给董卓献刀一样。在万分紧急下,竟然脑子转得那么快,膝盖一屈,刀一举,杀人变成了献宝刀,让他留下了一条命。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后感

读《民族魂》后感

读《封锁》后感

读世说新语后感

读《童年》后感

读《小英雄雨来》后感作文

关于读穿堂风后感400字

读《夏感》有感

读《夏日绝句》后感

读《狼图腾》后感作文

读辛笛诗小感(合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辛笛诗小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