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悯农读后感500字

时间:2024-06-19 03:37:41 作者:梵蒂冈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梵蒂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唐诗悯农读后感500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唐诗悯农读后感500字,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唐诗悯农读后感500字

唐诗悯农读后感500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家喻户晓,我们大家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背了,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昨日,当我再次翻起《唐诗三百首》时,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夏天烈日炎炎的中午,大家都在家里乘凉,只剩下农民在辛勤劳动。汗水流进了干裂的土地里。谁知道饭碗里的饭,是农民的'心血……

记得上个星期六,妈妈带我去饭店里吃饭,结账时,妈妈大声的对服务员说“小姐,把剩余的饭菜都打包吧。”许多人的目光都向妈妈投去。我的脸一下子热了,忙拽住妈妈的衣服说:“小声点儿”。说着,便耷下了脑袋。“怕什么?我们一不偷,二不抢的,有些菜只吃了一点儿,不要多可惜!”妈妈的声音陡然提高了许多,丝毫不顾忌周围的人。“真抠门。”我嘀咕了一句。妈妈的脸一下子拉长了,板着脸严肃地说:“学习是怎么学的,把《悯农》背一遍。”我的眼里噙着泪珠,委屈的背了起来……妈妈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说:“孩子,我是想让你记住‘节约’这两个字啊!现在,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呀。在妈妈小时候,能吃上白米饭就不错了,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是啊,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劳动,我们更应该珍惜粮食,反对浪费。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包有什么丢人的呢?这是人们的虚荣心在作怪。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都做个勤俭节约的人。

篇2:《悯农》唐诗赏析

《悯农二首》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原文】

悯农二首⑴

其一

春种一粒粟⑵,秋收万颗子⑶。

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⑸。

其二

锄禾日当午⑹,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白话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所作。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作者介绍】

李绅( 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元和元年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现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3:《悯农》读后感

小时候,每次吃完饭,桌子上总会有许多饭粒,有时还会弄到衣服上,让妈妈整天帮我洗衣服。于是,妈妈采取了措施:她让我吃饭前先背一遍《悯农》,并保证不再掉饭粒,要珍惜粮食。我也相信自己,就放心的吃,可吃完饭后,一看桌子,哎,又失败了,仍然有饭粒,为此我也很沮丧,难道我就改不掉这个坏毛病吗?妈妈为了我也费尽心机:做游戏、鼓励、批评、讲条件……哪招都用过,可在我身上根本不起效。在这期间,我一直在坚持“每日古诗”计划,可背也是白背,因为那时我还小,只有6岁多,根本不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让我背。

直到有一天,妈妈带我亲自到乡下看农民伯伯干活,让我亲眼看看粮食是怎么得来的,我才改掉了这个毛病。那时正值酷暑时节,农民伯伯在田里顶着大太阳劳作,我清楚地看见豆大的汗珠从他一层一层的皱纹上掉落下来,也听到了他那喘喘的呼气声。可我却感觉不到农民伯伯的疲惫,反而觉得他有些高兴,仿佛他已经知道今年大丰收。这时,他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工具,紧锁眉头,蹲下身来,仔细盯着那片地。我疑惑了:老伯在干什么呢?刚才还好着呢。我好奇地走到他跟前,蹲下来,喔,也没什么大事嘛,只不过是伯伯不小心铲掉了两株还没有长熟的玉米。听见一旁的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说:“哎,可惜了这两株上好的玉米喽!”说罢,他拾起铲子和工具又开始劳作了。老伯伯走了,只剩下我在那里发傻,只是失去了两株玉米苗,就伤心成这样,那他要是知道我这么浪费粮食,肯定更加伤心。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能浪费粮食了。果然,从乡下回来以后,我吃饭时,每吃几口,就会把碗拿开,看看有没有米粒。虽然这样做速度是慢了点儿,但只要坚持,肯定能克服困难,改掉我那掉饭粒的坏毛病的。妈妈也发现了我这一巨大的改变,表扬了我,我也很开心。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许多人都不注意小节,非常浪费,虽然他们知道浪费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但生活越来越优越,使得他们已经不在乎这些次要的东西,而去追求一些昂贵的东西。

虽然,这是发生在我幼年时代的事,但我却不会忘记,尤其是我每天必背的一首古诗《悯农》。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告诉我们不要浪费粮食,告诉我们要养成好习惯,做一个好孩子……这首诗让我震惊,短短几句话,就蕴含着那么多知识和道理。从现在开始,不管你还有没有浪费粮食的坏习惯,都要改掉或做到最好,这样才不会辜负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呀!

篇4:《悯农》读后感

《从我出生到现在,我读过许多著名的诗文,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李绅写的《悯农》,《悯农》读后感。这首诗描写了农民伯伯耕种的艰辛,反映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群众的深爱之情!我们应该深知现在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他们的辛勤与汗水换来的。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那么我们人类将依靠什么生活?这个世界的饥饿情景将是怎样的悲惨?我真的不敢再想下去……农民伯伯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在田间耕作,辛苦的为我们种粮食,可仍然有许多同学不能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艰辛,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贵生活。

特别是个别同学喜欢吃的东西就多拿多要,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毫不吝啬地扔掉,看着他们那不屑一顾的表情,分明是在无情的践踏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极度奢侈。一点也没有想到农民伯伯在田地里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种地的艰辛。这是为什么?难道农民伯伯不知道享受安逸的生活吗?不!他们是在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如果不节约粮食,珍惜生活,那是多么的可耻!因为他对不起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对不起他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们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我们自身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农民的辛勤劳动,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篇5:悯农读后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从小时候到现在,我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咏柳》、《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清明》等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知道了不少历史,认识了好的扬名中外的诗人,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伯伯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小时候吃饭时经常把米粒撒到桌子或地上,爸爸妈妈对我说:“要爱惜粮食,不要浪费”,而我总想:不就是几粒米吗!浪费就浪费了,我们家又不是买不起。随着我慢慢长大,我知道了这不是买得起买不起的问题,而是要学会“爱惜”。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篇6:悯农读后感

我读了李绅的《悯农》一诗,这首诗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农民伯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辛苦地弯着腰锄草的情景。诗人在后两句用反问的手法告诉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整首诗歌语言简短通俗,但却表达了“不要浪费粮食”这样一个朴素的大道理。

读完诗句,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轮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天空,它如洪炉铸剑般用尽所有的热量炙烤着大地。正在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入脚下的泥土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的锄头插入地面时发出低沉的声音,看到了禾苗舒展着腰身、仰起面庞冲着他们微笑。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割,从一颗种子到长成一粒稻粒,禾苗经历了耕地、播种、浇水、施肥、喷药、锄草……在每个环节,农民伯伯都要尽心尽力去呵护这些幼小的'禾苗,才能最终收获人们口中的粮食。就像诗句说的,每一粒米饭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这其中需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多少的辛劳啊!

古时的农民种粮食需要亲手耕种,但即便是现在,我们有了许多的机械设备,种粮食仍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我看了一个关于粮食的记录片,里面说到了20xx年,世界人口会达到98亿,人们需要在更少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90岁高龄的袁隆平爷爷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新型高产杂交水稻,为中国人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但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在闹饥荒。如果大家都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这些饿着肚子的人是不是就能多吃上一口饭了?想到这,再想到我平时吃饭经常吃不干净,碗里总是留有剩菜剩饭,有些是因为我挑食,不爱吃的菜就故意留到最后,偷偷倒进了垃圾桶;有些是因为吃得太慢,赶不上妈妈洗碗,所以碗没有扒拉干净,碗壁上还沾满了饭粒。看着李绅的诗句,我不由得为我这种浪费粮食的坏习惯感到惭愧、后悔,我发誓以后每次吃饭都要把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再也不浪费了。

篇7:悯农读后感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

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可知我们浪费的食物是多还是少!有些人只会浪费,觉得浪费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不足为事,就只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再灾区那可都是宝,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手里却是草了呢?我觉得应该让那些浪费食物的人去耕地,让他种出成果来,然后再让他去看看人们浪费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会伤心吗?将心比心,如果被农民伯伯看见这一幕,他们该多伤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种菜却换回了浪费和糟蹋。

这样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大的可耻。节省,才是美德。“节约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之间。

2.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结幸苦 。

我读完悯农这首诗后,有很多很多的想法的想法要说出来:农民伯伯们种地一定非常非常的幸苦!所以我决定要多爱护节约粮食,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还要告诉身边朋友,家人,同事,・・・・・,节约粮食。应为粮食是农民伯伯没通过全体人员的努力才种出这一点点来的,就应为这样我们就更该节约用粮食了!还有是应为粮食是农民伯伯用心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就更要加强对粮食的节约了!

3.我读了李绅的杰出代表作《悯农》,这首古诗让我深深地了解粮食是来之不义的,让我懂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粮食,爱惜粮食。

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个不珍惜粮食的人,就是我的小表妹,平时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吃一半掉一半。每次都要浪费很多,我每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跟她说,她都会毫不在乎的说:“浪费这一点没关系”。

有一次,我又看见她在浪费粮食,我马上说道:“妹妹呀!你现在吃的香喷喷的白米饭可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每一粒白米饭呀,都饱含着农民伯伯辛苦的汗水。他们顶着炎炎的烈日,不顾肚子叽喱咕噜地乱叫,坚持给庄稼锄草、浇水、施肥,身上的汗水啪哒啪哒不停地滴进泥土里。你呀,以后不要再浪费粮食了。”“姐姐,我……我以后一……一定不会再浪费粮食了。”妹妹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

粮食是用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它凝结着无数汗水。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要让农民伯伯的汗水和辛苦白白浪费。来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去珍惜粮食,爱惜粮食吧!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

篇8:《悯农》读后感

《悯农》第一首的开头两句中,“一粒粟”经过农夫的辛勤劳动后化为“万颗子”,正因为农民的辛勤劳动,才使得有如此的丰收景象。然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普天之下,即使没有荒废不种的地,劳苦的农民依然要饿死。

这首诗前两句赞扬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后两句则突然写农夫即使这么辛勤地劳动,也还是要饿死。前后形成如此大的反差,表达了对农夫的同情,也讽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悯农》第二首的第一句,“锄禾日当午”,简洁地交代了农民劳动的时间、事情和天气。正午时分天气很热,而农民依然在锄地,写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形象。最后两句诗则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有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劳动人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吗?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这两首诗通俗易懂,叙议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也呼吁我们要珍惜粮食。

篇9:《悯农》读后感

《悯农》读后感

《从我出生到现在,我读过许多著名的诗文,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李绅写的《悯农》。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伯伯耕种的艰辛,反映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群众的深爱之情!我们应该深知现在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他们的辛勤与汗水换来的。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那么我们人类将依靠什么生活?这个世界的饥饿情景将是怎样的悲惨?我真的不敢再想下去…… 农民伯伯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在田间耕作,辛苦的为我们种粮食,可仍然有许多同学不能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艰辛,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贵生活。特别是个别同学喜欢吃的东西就多拿多要,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毫不吝啬地扔掉,看着他们那不屑一顾的表情,分明是在无情的践踏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极度奢侈。一点也没有想到农民伯伯在田地里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种地的艰辛。这是为什么?难道农民伯伯不知道享受安逸的.生活吗?不!他们是在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现在我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如果不节约粮食,珍惜生活,那是多么的可耻!因为他对不起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对不起他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们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我们自身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农民的辛勤劳动,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悯农》―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与经典同行,我收获更多! (辅导老师:吕雪明)

篇10: 《悯农》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令我印象深刻!

很小的时候,我总是不好好吃饭,每次吃完饭,我都会把米粒弄得到处都是,或总留下一口饭在碗底。妈妈为此事绞尽脑汁,终于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拿来了一篇古诗――《悯农》,让我背得滚瓜烂熟才准吃饭!我恭敬不如从命了!

对于我,想背完整篇古诗简直是异想天开。我看着古诗,只好不情愿地朗读起来:“锄禾日当午……”我一会儿躺在床上发呆,一会儿滚来滚去,好像就像在跟背诵作对一样。

一眨眼就到了傍晚,听着窗外青蛙大军们呱呱的叫声,我心烦不已。吃晚饭时,我终于把古诗流畅地背出来了。妈妈检查过了一番,皱着眉头说到:“咦……可以……不行……行吧,算了……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我连忙问:“咋了?”妈妈笑着说:“没事,我只是没想到你竟然乖乖地背会了。”妈妈低下身子温柔地问我:“那你现在知道想吃一口饭是多么辛苦了吗?”我点了点头,笑着说:“知道了。”

第二天清晨,天气晴朗,正是出去玩的好时机。我急匆匆地做好了出门的准备。半路杀出了一个“拦路虎”,她向我咆哮着:“你一定要领悟出这首诗的道理,才能出门玩耍!”我垂头丧气地回应:“你忍心让你的女儿抑郁吗?”妈妈说:“咋啦?乖乖去领悟,领悟完了你才能出去。”听着屋外同学们嬉戏玩耍的声音,我怒气冲冲地回到了房间,生气了半个小时,心想:不行!我得赶快悟出道理,不然跟伙伴们玩耍就要迟到了。我得坐下来,静下心,放平心态认真思考这首诗的含义。

过了一会儿,我兴高采烈地冲出房间,跟妈妈讲述了这首诗的道理。妈妈问:“那你以后还挑食吗?”我摇了摇头说道:“不了,因为我知道农民伯伯他们太辛苦了,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稻田里,没日没夜地照顾,细心培养,供我们吃,我们可千万不能糟蹋粮食!”

现在,我背诵《悯农》时,还会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古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它可以陪伴我们一生,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篇11: 《悯农》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爷爷说:这首唐诗不是仅会背诵就行了,主要还是要理解、领会这首诗的意思。所以,爷爷反反复复地给我讲:“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一定要珍惜粮食这一道理。”这对我教育、触动很大。因为对照自已的行为,我平时太不珍惜粮食了,如我每天吃饭,总是有以下现象存在:

一是大米饭掉在桌上或地上;

二是碗里没吃干净,剩留无数粒;

三是留剩饭,没吃完就不吃了。

爷爷奶奶看到这种浪费粮食的现象心痛不已,就采取两种方法来处理,

一是把掉在地上或桌上不卫生的大米饭倒入垃圾筒;

二是我的剩饭爷爷奶奶吃了。

看到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再来对照我平时行为,那真是有天壤之别,使我感到脸红,羞愧难言,心里很不好受……我就责问自已:“为什么我在书上学的和实际行动这么不一致,存在着这么大的差距呢?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改掉这种爱浪费的坏习惯。

篇12:《悯农》读后感

《悯农》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读后感。”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

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可知我们浪费的食物是多还是少!有些人只会浪费,觉得浪费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不足为事,就只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再灾区那可都是宝,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手里却是草了呢?我觉得应该让那些浪费食物的'人去耕地,让他种出成果来,然后再让他去看看人们浪费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会伤心吗?将心比心,如果被农民伯伯看见这一幕,他们该多伤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种菜却换回了浪费和糟蹋。

这样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大的可耻。节省,才是美德。“节约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之间。

篇13: 《悯农》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大家肯定很熟悉,这是李绅写得《悯农》。这首诗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浪费粮食,可是,你做到了吗?

那天中午,我先吃鱼,白菜还没有动。为我们盛菜的奶奶过来问我:“你的菜还没有动吧?”我轻微点点头。奶奶又问道:“你还吃不吃?”我当时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答应了一声“是”。这时,老师走过来了,奶奶像是找到了倾诉对象,口若悬河的对老师说:“这一桌喜欢剩菜,浪费粮食……”老师不停地点头,并告诉我们不能剩饭了,我们答应了。这时,几个星期前的画面快速的在我的眼前展开。

那一天,因为我和赵梓汝吃饭慢,所以那一桌只剩下了我们俩。一位奶奶的动作,令我们俩非常吃惊。她拿着一个躺在馒头筐里的大包子,瞬间掰成了两半,其中一半就随手扔在赵英亦的盘子里了。这件事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第二天,我们跟同一桌人讲时,她们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时,她们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浪费粮食的“榜样”。因为那件事过去很久了,而且这几个星期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认为那是偶然,并且听她们的话,一直没有剩菜。没想到,那件事情,再一次上演了。

星期五中午,我们吃完饭,照例去洗手,我们发现右手边有两个奶奶。一个往稀饭桶里瞧了瞧,发现就还有一点,就把稀饭倒在别人的`盘子里了。另一个奶奶,去收馒头筐,发现还有一个馒头,暗自笑笑,把它掰开,就娴熟的扔到别人的盘子里了。难道这就是你们所认为的“珍惜粮食”吗?就算你们一天浪费2个馒头,那一周浪费10个,一月浪费40个,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啊!我相信你们也知道种田的辛苦,明白一粒粮食花费的时间和汗水,希望你们以身作则,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

是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希望同学们不要剩菜,珍惜粮食!

篇14: 《悯农》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令我印象深刻!

很小的时候,我总是不好好吃饭,每次吃完饭,我都会把米粒弄得到处都是,或总留下一口饭在碗底。妈妈为此事绞尽脑汁,终于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拿来了一篇古诗――《悯农》,让我背得滚瓜烂熟才准吃饭!我恭敬不如从命了!

对于我,想背完整篇古诗简直是异想天开。我看着古诗,只好不情愿地朗读起来:“锄禾日当午……”我一会儿躺在床上发呆,一会儿滚来滚去,好像就像在跟背诵作对一样。

一眨眼就到了傍晚,听着窗外青蛙大军们呱呱的叫声,我心烦不已。吃晚饭时,我终于把古诗流畅地背出来了。妈妈检查过了一番,皱着眉头说到:“咦……可以……不行……行吧,算了……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我连忙问:“咋了?”妈妈笑着说:“没事,我只是没想到你竟然乖乖地背会了。”妈妈低下身子温柔地问我:“那你现在知道想吃一口饭是多么辛苦了吗?”我点了点头,笑着说:“知道了。”

第二天清晨,天气晴朗,正是出去玩的好时机。我急匆匆地做好了出门的准备。半路杀出了一个“拦路虎”,她向我咆哮着:“你一定要领悟出这首诗的道理,才能出门玩耍!”我垂头丧气地回应:“你忍心让你的女儿抑郁吗?”妈妈说:“咋啦?乖乖去领悟,领悟完了你才能出去。”听着屋外同学们嬉戏玩耍的声音,我怒气冲冲地回到了房间,生气了半个小时,心想:不行!我的赶快悟出道理,不然跟伙伴们玩耍就要迟到了。我的坐下来,静下心,放平心态认真思考这首诗的含义。

过了一会儿,我兴高采烈地冲出房间,跟妈妈讲述了这首诗的道理。妈妈问:“那你以后还挑食吗?”我摇了摇头说道:“不了,因为我知道农民伯伯他们太辛苦了,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稻田里,没日没夜地照顾,细心培养,供我们吃,我们可千万不能糟蹋粮食!”

现在,我背诵《悯农》时,还会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古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它可以陪伴我们一生,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篇15: 《悯农》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读完悯农这首诗后,有很多很多的想法的想法要说出来:农民伯伯们种地一定非常非常的幸苦!所以我决定要多爱护节约粮食,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还要告诉身边朋友,家人,同事,节约粮食。

因为粮食是农民伯伯没通过全体人员的努力才种出这一点点来的,就因为这样我们就更该节约用粮食了!还有是因为粮食是农民伯伯用心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就更要加强对粮食的节约了!

篇16: 《悯农》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诗词告诉我们:中午太阳当头,农民仍在锄地,一串串汗珠滴进了禾下土中。有谁知道餐桌上盘中的香米饭,一粒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在中午,饭吃了一半,菜吃了一半,汤喝了一半就倒进了垃圾桶。有的甚至说不好吃,只吃了一两口,就不要了。一餐午饭,浪费的粮食和蔬菜多可惜呀!我不知道,这些同学知道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知道不知道爸爸、妈妈工作、劳动得来的钱来之不易?据资料显示说,每年我国浪费的食物,可以供2亿人吃一年了。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同学们,我们不因该浪费粮食,盘中的食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有吃、有喝过着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积极响因学校提倡的“光盘”行动,从自己做起,不浪费我们盘中的餐。

篇17: 《悯农》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开《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映入眼帘的又是这催人深思的古诗。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这首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侯就会背了。今天,又看到了它,心里又有了一点新的收获。

闭上眼睛,我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庄稼地里……

可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许多人都不注意小节,非常浪费:在餐厅里,我们吃着大鱼大肉,不管吃饱喝醉,拍拍屁股走后,桌上还剩余了一大堆的美食;饭堂的垃圾桶里,人们每天往里面倒掉了大量的饭菜……每当我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那些贫困的家庭,山区的小朋友们,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们倦缩着身子挨饿的样子,他们躺在妈妈的怀里张着小嘴,好像在说:“我饿了,给我点吃的吧!”

他们渴望一餐简单而又丰盛的午餐。相比,我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我们吃最香的,用最好的,从不知道饿的滋味。因而身边很多小朋友都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坏习惯,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首古诗的意义,

《悯农》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食物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所以,我们以后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

唐诗悯农教学反思

悯农古诗

悯农诗意扩写作文500字

素材悯农古诗悯农

悯农春种一粒粟拼音

读《悯农》有感作文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中班悯农语言教案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悯农的鉴赏

李白唐诗读后感

唐诗悯农读后感500字(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唐诗悯农读后感5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