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老照片有感诗歌

时间:2024-03-21 03:39:32 作者:hulihua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ulihu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观老照片有感诗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观老照片有感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观老照片有感诗歌

观老照片有感诗歌

从朋友发黄的

旧诗集

脱颖而出

饱读了多少年

风花雪月

两情依依

腻味得太浓太稠

出来透透气

一瞬间

我不认识眼前的我

和眼前的你

似曾相识

这人那时沒有肚腩

头发如森林茂密

脸上还展览酒窝

那时,这人每天系着领带

裤子的折缝好笔直

那时,这人的`眼睛年轻

看到更加年轻的妹纸

不舍得松开

嘴角含着柔情蜜意

嗨嗨,看看现在

老成老炮儿的样子

只有读这本诗集

和自己写诗时

心情才会盛开

透露一丝春的气息

那时的你

像花蕾紧闭

羞涩与含蓄

日夜交替

少女的心储藏

难言的秘密

只在春天的树下

望着你

只在炎热的夏季

远着你

只在收获的秋天

夸着你

只在飘雪的寒冬

暖着你

然后,各奔东西

然后,断了讯息

然后,想把你忘记

然后,存封进记忆

多想把发黃的照片

传给远方的你

又怕这微信时代

口水无孔不入

就让它重回书页

在余下的岁月

写完续集

仿佛有人

喊我一声

紧接一声

我眼睛湿润

目光离离

望着别处

篇2:观老照片有感

照片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在嚎啕大哭,随着这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仿佛穿越了那将近八十年的漫漫时光……

1937年8月28日,此时的`上海火车南站,天空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乌云下,原本熙熙攘攘的车站早已经变得鸦雀无声,整个车站弥漫着死亡与血腥的气息,处处都是血迹与残肢断臂。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阵凄厉的哭声传来,有个一岁多的孩子孤零零地坐在废墟中号啕大哭。他的父母在这次大轰炸中不幸双双身亡,他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你听见了那震撼人心的哭喊声了吗?拍照的记者听见了,在场的幸存者听见了,全世界的人们都听见了!他不是在哭诉,而是在呼唤: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为什么?!

思绪又回到了现在,望着照片,七十多年了,很久了吗?不,那段黑色的历史,好像就在昨天才刚刚发生,我们炎黄子孙将会永远牢记那可怕的历史!

篇3:观黛玉有感诗歌

观黛玉有感诗歌

打开画卷

是你那幽怨的容颜

仔细品位你的诗篇

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多愁善感的你如我一般

不同的是你才华横溢生的娇颜

我如小草一样平凡

但是对落花的忧伤不差半点

你为葬花伤怀而泪流满面

我为瓣落行如孤船而忧思难欢

你的敏感恐听闲言

我却任性胡搅蛮缠

曾经恨过自己千遍万遍

遇事淡雅飘去九天

任悔恨把自己狠狠的纠缠

读了你的'诗篇

似乎让我悟透而参禅

放下思绪重担

不让伤感文字把自己沦陷

能吗?自己给不了自己一个期限

夜深更惨恨无眠

唯有惊雷与我伴

雨打窗棂如泣如诉似琴弦

为黛玉伤感?

我笑得那么凄然

风儿阵阵吹进窗帘

问我为何如此落寞不言

今夜没有蛐蛐如约的啼鸣相伴

由我一个人孤孤单单

困意无法吻住我的双眼

思前想后写下这一篇

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

周公去了哪里渡船

却让我的梦无法搁浅

若再来赴约,让你好看

篇4:诗歌鉴赏观书有感

诗歌鉴赏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2]

《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一) (2张)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

注释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作品鉴赏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观后感《观书有感中用来比喻》。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篇5:观书有感诗歌鉴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篇6:《观书有感》诗歌鉴赏

《观书有感》诗歌鉴赏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2]

《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其一) (2张)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

注释译文编辑

注释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编辑

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字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范文《观书有感源头活水》。“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编辑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庆元六年(12)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篇7:观《白娘子传奇》有感诗歌

观《白娘子传奇》有感诗歌

你追问:

是否恩已尽情意断,

就像当年的那把油纸伞,

随风飘零,

早成了过眼的云烟?

我怎样才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如果,百年的印记太淡,

你还心存疑虑,

那就让我再等九百年;

只为心中的那份期许,

记忆深处的那把油纸伞。

雷锋塔只是强加于你头上的标记,

你的灵魄早已高悬九天;

瘦西湖至今春心涟漪,

苏堤畔的杨柳仍然随风翩翩;

断桥未断,却承载着太多的故事,

千万年来,双双情侣重温当年的浪漫。

你追问:

是否恩已尽情意断,

就像当年的那把油纸伞,

物是人非,

早成了过眼的云烟?

我怎样才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如果,百年修行的缘分太浅,

你还娥眉紧锁,

那就让我再等九百年;

只为心中的那份甜蜜,

我夜夜梦回的那把油纸伞。

法海显赫一时也算法力无边,

水漫金山却成了野史笑谈;

而你私上昆仑盗取灵芝舍身救夫的悲壮,

却演译成一段绝美佳话感动苍天;

钱塘江的'春潮涌动着时代的脉搏,

神女的美德如碧螺春一样芬芳心田。

天山雪莲有奇效可治百病,

却治愈不了那远古的相思;

南国的一技桃花,

又点燃了心海春意盎然;

古人云:有情岂在朝朝暮暮,

你却以千年的修行只换得恩爱一年。

春风挥泪桃花纷落,

夏荷追忆暗香弥漫;

鸿雁又南归,哀号千万里芳踪难觅,

终是虚度三百六十五天;

独立在逆风怒号的万里沙场

只为那把烟雨中的油纸伞,

我愿再等九百年。

观变形记有感

观开学典礼有感

观《艋舺》有感

观雷锋有感

观《狮子王》有感

观书有感

观开国大典有感

观晚霞有感

观运动会有感

观菊有感

观老照片有感诗歌(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观老照片有感诗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